怎样看待孩子的自由度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chen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有不少教育专家提出,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其自然发展。著名文学家冰心甚至说过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但也有很多教师、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好像越来越任性,似乎自由过度了……
  怎样看待孩子的自由度,这是当代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现提出我的如下看法与大家探讨。
  自由不是放纵
  “民主、宽松、自由”是好东西,但是,我们不能忘掉一个基本事实——孩子是尚未成熟的主体,而把握好“民主、宽松、自由”的度需要主体比较成熟,也就是在认识上和能力上达到一定的水平。
  作为个体的人,从出生到最终成为一个成熟的主体,需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曲折、复杂的成长过程。一个尚未成熟的人,他还不能完全享受“民主、宽松、自由”。
  有人说得好:“所谓自由必须在成熟的基础上,在孩子已经养成良好的习惯、具备正确的操守、能够明辨是非的基础上,那时候的自由才有可能是真正的能够让孩子受益终身的自由,否则,自由就有可能是放纵,是任性,是霸道,是教育的失败。”
  和动物相比,人类的成长期显得特别长。这是因为,动物一辈子只需要有寻找食物、躲避危险和繁殖后代的能力,就可以生存、发展,而这个能力,往往很快就能掌握。例如,小羊生下来,几个小时就可以吃东西,跟着母羊奔跑。人却不可以,“人天生是个早产儿”,人生下来不但不能自由行动,而且大脑也没有成熟,尚待继续发育,需要在漫长的实践中学会人类的语言、文化和社会规则。更重要的是,“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列宁)。每一代人,总是想超越上一代,所以创造精神是人类最本质的特点。其实,自由最根本的意义是指创造精神。
  “蛋壳理论”的启示
  我们不能够简单地认为,给了孩子自由就能够培养孩子的自由精神。似乎给孩子的自由度越大,“开放”得越彻底,孩子的自由精神发展得就越好。或者把“开放”和“封闭”绝对地对立起来,好像“开放”就是绝对的好,“封闭”就是绝对的坏。
  东南大学的樊浩教授在《现代教育的文化矛盾》一文中提到: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新的生命总是在封闭而不是开放的条件下孕生的。只有在蛋壳内才能生出小鸡,只有十月怀胎才能一朝分娩,如果过早地开放,不是扼杀小生命,就是生出怪胎。封闭是开放的前提,没有封闭,也就无所谓开放。封闭与开放的中道是:当不开放就难以使生命成长和成熟时,就必须适时开放。文化生命同样遵循这个原理。文化生命的培育,文化个体与文化特色的创造,初始阶段只能在封闭的条件下完成,过度开放培养的不是世界公民,而只是文化上的漫游者,这种人没有文化故乡,没有民族认同感,更没有民族意识。在国家意识形态存在和文明冲突的背景下,这种教育对一个民族来说,无疑是悲剧性的。
  这篇文章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少启示:一是培养孩子,开始需要有一个封闭的环境,过早地开放,过度地开放,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好;二是培养孩子,需要适时开放,不适时开放,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成熟。
  从他律走向自律,在互动中走向独立
  究竟给孩子多大的自由度,至少要考虑四个方面的条件:第一是年龄,年龄愈大,给自由度越大;第二是个体特点,同样年龄的个体,成熟程度并不一样,越懂事,自我约束能力越高的,给自由度越大;第三是家长能力;第四是生活地区的状况。
  总的趋势,肯定应该是逐步扩大孩子的自由度,因为创造精神、自由精神的基础是人格独立。如果孩子从小不能够逐步自主、自立、自律,创造精神就无法产生。
  首先,成人要根据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规律,逐步扩大孩子的自由度。
  孩子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从他律走向自律的。人类的成长期很长,有一个很长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未成熟的孩子是处在对成人的依附下的,这就决定了他要按成人的价值标准行事,用他人的价值观规范自己,表现为他律下的依从性道德。不过他们只是在表面上以成人的价值标准来评价自己,实际上仍有一个不断发展、潜在的支配自己的价值标准,即满足自己需要的标准在起作用,这里又有自律的萌芽。所以,孩子的特点是他律与自律不同比例并存,逐渐从他律走向自律。
  其次,在互动中走向独立。
  有些家长认为,要想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只需要给他一个宽松的环境,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发展独立自主能力。其实这种看法是非常错误的,孩子的独立,是在与家长的互动中培养出来的。
  例如,在一个和谐的家庭中,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是友好和相互信任的,孩子内心有很强的安全感,他也就养成了与人为善的交往态度,这样他的独立性就比较强,在处理外界事务时比较大胆,他相信家长能够理解和支持他。所以说,和谐家庭的孩子更加独立、更加勇敢。
  孩子从共生、互动走向独立,大致有四个阶段。
  出壳阶段:这时候孩子像刚刚从蛋壳里孵化出来,他一方面认真探索外界,观察母亲,试探着拉拉母亲的头发,揪揪母亲的耳朵,看母亲有什么反应;另一方面,又表现为认生,死黏着家长不放。这时候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探索给予鼓励,对他的胆怯给予理解。
  练习阶段:孩子的能力提高了,开始自主操作,进一步脱离母亲。孩子一会儿勇敢走出去“招猫逗狗”,一会儿遇到麻烦,又回到母亲身边寻求支持和安慰,进行“充电”。这个阶段家长对孩子除了鼓励,还需要对孩子的言行给予恰当的反馈,对了就赞扬,错了要反对,同时引导他寻找正确的方法。
  矛盾阶段:这个阶段是父母最困难的阶段,对孩子来说是既想依赖又想独立的矛盾时期。孩子常常设法引起父母对自己的注意,但是当父母对他们亲近或者给予帮助的时候,孩子又会说“不”来表示自己的独立性。这个阶段在少年期达到高峰。作为父母,这个时候既要鼓励孩子的独立,又要对他遇到的实际困难提供援助。
  稳定阶段:这个阶段甚至会延续人的一生。也就是说,家长的形象和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会稳定地长期留存在孩子的心中。孩子相信家长不管在不在自己身边,一旦需要,家长就会出现并给予支持。只要内心相信家长的支持永远存在,孩子就能够独立起来。许多伟大的人物,例如爱因斯坦、爱迪生,当他们在成长阶段遇到挫折时,正是母亲的这种稳定形象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孩子2岁、5岁和10岁,大致是行为比较平稳的阶段;而4岁、8岁和14岁则是行为不稳定的极端扩展期,有时会表现得很过分。家长应该理解,孩子出现这种心理混乱,往往是独立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是孩子进一步发展的前奏。孩子这时内心正在整合与父母的关系以及各种人际关系,当他们度过波动不安阶段后会更稳定、更成熟。
  所以,家长如果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务必是通过互动,而不是放纵。给孩子的自由度,应该根据互动的不同阶段的需要来确定。
  至于冰心所说的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我想这是一种文学语言, 尤其是面对旧社会那种压抑一切独立思考的时代,确实是需要加以强调的。即使在当代,中国传统教育中成人对孩子满足过多、照顾过多、包办过多、禁止过多,也是亲子互动中应该反对的。我们需要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冰心的观点。
  要给孩子多大自由度的具体建议
  要想提出一个绝对标准,直接告诉教师和家长在不同年龄、不同情况下给孩子多大自由度是不可能的,尤其是我们当前处在社会、教育都不成熟的条件下。根据以上“从他律走向自律,在互动中走向独立”的原则,吸取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我认为,给孩子的自由度,大致可以这样掌握。
  时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六岁之前的他律阶段。
  二是六岁到十四岁从他律过渡到自律阶段(小学一二年级是他律为主、自律为辅阶段;三四年级是他律为主开始转入自律为主阶段;五年级到初中二年级为自律为主、他律为辅阶段)。
  三是十五岁以上进入自律阶段。
  内容上可以分为三个时代。
  幼儿、儿童时代——“抓小不抓大”(抓基本的行为习惯,不要抓空洞、抽象的理想及信念),在养成基本行为习惯中为将来的理想信念作准备。
  少年时代——“大小一起抓”(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理想、信念教育)。
  青年时代——“抓大不抓小”(抓紧人生理想、世界观的教育,生活习惯由孩子自己去安排)。
  方法上,带、扶、放。
  六岁之前的他律阶段:带。这个“带”是指家长的引领,主要由家长确定方向,确定范围。然而在这个范围内,还要发挥孩子的自主性。比如家长和孩子去买玩具,不要由孩子随便选择,也不要由家长具体地确定选择,而是由家长确定一个适当的范围(既适合孩子的年龄又是家庭经济条件所允许的若干玩具),由孩子自己选择。这个“带”要体现家长的负责与孩子的选择相结合。
  六岁到十四岁的从他律过渡到自律阶段:扶。“扶”的程度,要根据过渡时表现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是,孩子会做的,教师、家长不再做,孩子学会了,进了一步,教师、家长就要退一步,不要包办代替。
  十五岁以上进入自律阶段:放。十八岁之前孩子还不是法律上“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因此,有一些重要的行为需要成人管理(如出远门,夜不归宿)。
  当然,以上只是要给孩子多大自由度的一个基本原则,具体到每个孩子,如前所述,还要综合考虑孩子的个体特点、家长能力和生活地区的状况。
  怎样检验给予孩子的自由度是否合理、恰当
  如何评价教师和家庭给予孩子的自由度是否恰当、合理,这需要更多的实践探索。我提出一个观察和判定的参考标准,希望广大教师和家长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进行检验、修正。
  一、孩子的情绪背景是否愉快、向上。孩子总的心境应该是愉快、向上的,这不包括偶尔的失败、受到批评时的不高兴,因为它很快就会过去,不是整体性、根本性的。如果孩子整体性地不愉快、不向上,整天紧张、麻木,甚至惊恐、痛苦,则应该考虑是否给予的自由度过小了。有人认为良好的心态还应该包括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和爱心,遇到问题、困难、挫折时的积极的心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二、孩子是否尊重别人。一般说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孩子(包括不尊重、孝顺长辈),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不懂得和别人分享,可能是给予的自由度太大了。如果内心尊重别人,只是缺少礼仪规范的教育,家长则要及时补上。
  三、孩子是否有自尊。孩子缺乏自尊,所谓的“厚脸皮”“二皮脸”,表面上什么都不在乎,其实心里很痛苦;或者是相反,非常自卑,什么事情都没有主见,重要原因之一,往往是给予的自由度过小。
  (责 编 再 澜)
其他文献
目的:考察加味五味石膏汤对卵清蛋白(Optical Variable Attenuator,OVA)所致的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BA)小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40只BALB/c雌性小鼠
近年来,罗山农联社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借改革改制东风,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全力以赴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调整信贷投放结构,不断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积极
带着对河南人民的深情厚谊,带着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3月2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来到北京西直门宾馆,亲切看望了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河南代表。
随着我校教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数学课堂教学展现了明媚的前景,特别是参与式教学的应用与推广,得到了数学教师的晴睐,数学课堂的教学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呈现了许多“迷人景观”
以中华金叶榆(Ulmus pumila‘Jinye’)为试材,剪取当年生枝条中上部做插穗,每个插穗保留2片叶子,用ABT 1 000 mg·L(-1)溶液处理插穗10 s,分别扦插在河沙、珍珠岩、蛭石、草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个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利用这些千变万化的图形我们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其中方法的优美与巧妙,直观与简洁令我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叹数学的美,欣赏丰富多彩的数学
文章根据统建信息化项目的特点,分析项目建设期间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影响财务管理质量的关键因素,并探索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有效控制措施,以期提高此类项目的财务管理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日前印发《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中国30万中小学年底前将全部配备责任督学。教育部督导办公室主任何秀超表示,责任督学有五项基本职责
一、案例教学在民法学教学中的作用(一)实现教学互动。案例教学能很好地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课堂互动,教师变身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主体回归于学生。学生在接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