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域下赫哲族“伊玛堪”的保护与传承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1980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唯一以渔猎为生的民族,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众多文化瑰宝,其中以说唱艺术“伊玛堪”最具代表性。“伊玛堪”不仅能够从各方面反映出赫哲族的渔猎生活和社会生活,更在音乐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伊玛堪”的性质出发,对其文化内涵展开研究,分析其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进行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跨文化  伊玛堪  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4-0012-03
  民族艺术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在政治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各个少数民族间的交流持续不断,并且世界各国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也在不断相互融合。“伊玛堪”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赫哲族独有的民间说唱艺术,是赫哲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赫哲族发展了近千年的文化艺术瑰宝。在国内外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下,这种艺术形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赫哲族独特的地域特征与渔猎文化,“伊玛堪”这种流传近千年的艺术形式面临失传的困境。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如何通过跨文化传播解决赫哲族“伊玛堪”所面临的境遇,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对于赫哲族文化,甚至中国民族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伊玛堪的文化背景
  赫哲族是居住在我国东北著名的三江平原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北方唯一以渔业经济为主的民族。由于受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赫哲族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直到20世纪,赫哲族才开始脱离氏族公社阶段。赫哲族人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占赫哲族总人口的80%以上。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伊玛堪”是赫哲族独特的说唱艺术,这种说唱艺术由演唱者徒口叙述,没有乐器伴奏,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由于赫哲族没有文字,没有自己的史志,所以可以说“伊玛堪”是赫哲族的史鉴之一,伊玛堪是用口述史的方式传述着赫哲人的历史。“伊玛堪”的记述故事性强,如同戏剧一般演绎着民族的繁衍、生活及劳动生产。
  二、“伊玛堪”的文化内涵
  (一)“伊玛堪”的表演形态
  伊玛堪具有悠久的历史,是赫哲族光辉灿烂的文化结晶之一,其表演形式有说有唱,宛如“英雄史诗”般的长篇巨作。“伊玛堪”是赫哲族民间说唱、叙事形式的称谓,由于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以“伊玛堪”的唱段都是通过赫哲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流传下来的。“伊玛堪”的表演内容主要包括歌颂英雄好漢,讲述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以及演绎神鬼传说。
  “伊玛堪”的英雄叙事题材,通常是对英雄事迹的记载和赞扬,体现出赫哲人对于英雄的崇拜与敬畏,具有史诗性质,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莫日根这一形象,在赫哲语中是英雄好汉的意思。“伊玛堪”中的爱情故事讲述的是英雄与配偶“阔力”如何同仇敌忾,并肩作战的故事。“伊玛堪”的民族信仰题材,通常是对本民族信仰的神进行歌颂。
  (三)“伊玛堪”的艺术特征
  “伊玛堪”作品数目众多,按照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和短篇。现已采录下来的长篇作品每部都在几万字甚至十几万字,一部长篇作品能够连续说唱一两个月,可见长篇作品的内容之丰富,情节之复杂。说唱结合是“伊玛堪”采取的表演形式,也就是说白和歌唱,说离不开唱,唱离不开说。如果“伊玛堪”只有说的形式,虽然也能够将故事讲述清楚,但是会让表演缺少神韵;如果只有唱的形式,虽然可以使作品充满律动,但是会失去语言渲染的氛围。
  “伊玛堪”作品中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大量的衬词去辅助叙事,在描述故事的过程中,会使用相当丰富的衬词去押韵、渲染情绪。“伊玛堪”中常用的衬词有“赫尼哪”“赫里勒”“格给格哪”“热讷讷哪”“嘎嘎嘎……阿尔哪”“阿朗”等。这些衬词都没有任何语义上的含义及指向,只是具有导入功能,承上启下,平稳过渡。
  三、“伊玛堪”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不少变化。他们与汉族的融合日益密切,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赫哲族没有文字只有语言,而“伊玛堪”的表演所使用的都是本民族的语言,内容是关于赫哲族的古老传说以及日常生活。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赫哲族人口数量的减少以及有语言无文字的文化状态,造成了“伊玛堪”濒临失传的绝境。
  (一)伊玛堪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赫哲人摆脱了旧制度的压迫,重获新生,交通、生活条件都有所改善,和汉族的杂居导致了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赫哲族的民俗生活也在不断变化,这些变化导致民俗音乐也有所变化。
  1.历史因素
  赫哲族的祖先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最早被记载于册的民族。由于“伊玛堪”是说唱形式的艺术,便于抒情和叙事,所以“伊玛堪”的内容多是讲述赫哲族本民族的故事,是对本民族历史的叙述。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赫哲族的家庭情况和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赫哲族人由于渔猎生产的需要,主要傍水而居,是其民族特色的体现。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政府为赫哲人提供了更加稳定的生活环境,城市化的生活气息更加明显。这种生活上的变化使得赫哲族人逐渐远离“伊玛堪”的创作土壤,“伊玛堪”的传承出现严重危机。
  2.环境因素
  传统的赫哲族人夏季捕鱼,冬季狩猎,单一的渔猎经济是其主要的经济支柱。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赫哲族的经济和文化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赫哲人的渔业收入急剧下降,开始以现代种植业为主,赫哲族的传统文化也被融入到当地的旅游业中,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赫哲族人坚持守护本民族的特色,在旅游文化中大力宣传“嫁令阔”“伊玛堪”等民族传统音乐,并让这些音乐走向全国,走向国外。   (二)“伊玛堪”传承与保护的设想
  随着赫哲族老一辈人的相继去世,城市快节奏生活的吸引力逐渐增强,赫哲族传统的文化流失日益严重。“伊玛堪”作为曾经赫哲族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娱乐项目之一,对于本族人的重要性日渐衰弱,所以对于“伊玛堪”的保护可以说是迫在眉睫。
  1.保护“伊玛堪”相关的文化产物
  首先,赫哲族本民族的语言是“伊玛堪”赖以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赫哲族没有文字,“伊玛堪”的流传依靠的是老一辈人的口口相传,如果赫哲族的语言彻底消亡,那么“伊玛堪”必然会消失,所以说保护本民族的语言应该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将保护赫哲民族语言作为抢救民族文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只有保护好本民族的语言,才能原汁原味地保护民族文化。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一旦民族语言消失,其所承载的文化必定受到巨大冲击。
  中国各个民族的语言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本民族的族人对本族的语言都有天然的亲近感。面对这种状况,对于赫哲族语言的抢救迫在眉睫。从多方面共同保护民族语言,才能起到相应效果。语言的传承要从年轻人抓起,如在当地的学校设立赫哲族的语言课程;相关教育部门编写赫哲语的教材;利用现代科技及网络资源,学习及宣传赫哲语。
  其次,发展赫哲族民俗活动也是一条重要的措施。“伊玛堪”属于赫哲族的民俗音乐,而民俗活动是民俗音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民俗活动消失,民俗音乐必然无法长期生存。因此,对赫哲族民俗活动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对于“伊玛堪”的传承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多种形式的传承活动,不断探索更多民族文化传承的渠道,有助于赫哲族民俗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更有助于“伊玛堪”的继续流传。比如继续发展“乌日贡”大会这种赫哲族传统节日,既能让本民族人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及文化,又能吸引外族人甚至国外游客了解本民族的传统。“乌日贡”是赫哲语“喜庆欢乐”的意思,乌日贡大会每四年举办一次,是赫哲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乌日贡大会包括民族文化艺术和民族传统体育,赫哲族的传统艺术如“伊玛堪”“嫁令阔”以及传统体育项目如划船、射击、叉草球等项目都包含其中,赫哲族的民族特色都能够从这些节目中得以体现。乌日贡大会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及学者深入了解赫哲族文化,进而了解“伊玛堪”这种艺术形式。
  2.建立保护机制,培养新人
  首先,政府应该联合民间组织,保护好赫哲族独有的民歌资源,加以整理和记载,使这些濒临灭绝的文化产物能够传承下去,尤其是对于老艺人的保护和照顾。因为赫哲族没有文字,所以无论是赫哲族的节日歌还是说唱音乐,都是靠着一辈辈的口传心授、口耳相传所传承下来的。而在这个传承过程中,老艺人们的贡献最大,因此应把他们也列入民族文化保护的范畴之内。
  其次,为了使得“伊玛堪”能够后继有人,在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的基础上,应更多地培养新人,加强年轻艺人的传统文化培养,还要加强对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做好文化传承接力工作。
  四、“伊玛堪”跨文化传播的途径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大多数国家的文化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全球化所带来的外来文化势必对少数民族文化有着巨大冲击,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有利于实施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在新的机遇面前,如何完善自身创新发展,保护原始文化形态不受外界威胁,积极应对各方挑战,在多元文化中寻求发展,与时俱进,探索属于自己的文化传播路径。
  (一)跨文化视域下“伊玛堪”传播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国际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然我国针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采取保护措施,但由于力度和投入并不理想,导致其传承与发展的情况并不乐观。“伊玛堪”的主要发源与流传地区位于我国东北部,位置偏僻,民族内外交流不畅,老艺人由于年龄较大无法参与大规模的演出活动,投入到传承活动中的年轻人又人数较少,“伊玛堪”的受众群体覆盖面较小。在全球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必须给予这种艺术形式更多的关注与重视,才能使其在艰难的环境中存活下来。
  (二)跨文化视域下“伊玛堪”传播的策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让更多受众认识到“伊玛堪”这种艺术形式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是其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目标。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采取多种手段,对“伊玛堪”进行保护与传播是其传播的指导性策略。
  1.丰富“伊玛堪”传承与发展的形式
  目前“伊玛堪”的传播范围基本仅限于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我们可以向某些发达国家学习,以经济为依托,利用现代媒介进行推广活动,比如依靠融媒体的社会大背景,制作“伊玛堪”题材的微电影,将“伊玛堪”及其成长的土壤以光影的形式呈现出来,借助现代化的有线电视、网络电视等受众较多的媒体,逐渐提高“伊玛堪”的知名度。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以多方经济交流作为文化交流的基础,将“伊玛堪”带到更多国家,让世界更加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2.增加“伊玛堪”海外推广与传播力度
  “互联网+”视域下使得“伊玛堪”的海外传播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无论是西方传统艺术还是现代艺术,都在我国发展迅速,同时也给予我国民族艺术向世界范围传播提供了相应途径。“伊玛堪”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可以寻找更多途径参与全球性质的文化展演活动,如参加国际性的音乐节、研讨会等。
  五、结语
  赫哲族“伊玛堪”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生生世世传唱着,彰显着赫哲人的智慧和情感,跨文化视域下“伊玛堪”原生性的传承与保护,皆在挖掘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原生态的特点及规律,为传承与保护赫哲族优秀的民族文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同时,也唤起赫哲族对“伊玛堪”的自我保护意识,让这一民族文化资源在家乡的土地上一代一代相傳的同时,在全球一体化的潮流中寻求发展,尽快完善自身创新,与时俱进,探索属于自己的文化传播路径。彰显“伊玛堪”独特的个性与文化内涵,发展民族个性,使赫哲族“伊玛堪”成为世界之林中闪烁的一颗璀璨的星。
  参考文献:
  [1]王锐.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民俗与音乐(赫哲族)[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8:38.
  [2]王晔.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黑龙江少数民族曲艺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以达斡尔族乌钦、赫哲族伊玛堪、鄂伦春族摩苏昆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06):148-153.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项目名称: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跨界创新作品导读“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SJGY20190376;本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项目名称:跨文化视域下高校音乐赏析课程实践教学研究,项目编号:SJGY20190340;本文为哈尔滨师范大学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项目,项目名称:中国少数民族民歌赏析,项目编号:X2015-2-008;本文为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项目名称:融媒体视域下黑龙江媒体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0-KYYWF-0388。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快速进步,我国对舞蹈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与此同时,对舞蹈人才的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基于此,为了满足社会发展所需,高校舞蹈教育就必须注重创新与改革,若还是故步自封,不仅不利于舞蹈人才的有效培养与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我国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促进高校舞蹈教育改革与创新,就必须对高校舞蹈教育现状有所了解,比如要掌握高校舞蹈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才
摘要:对二胡演奏技术的训练、运用、提升是二胡教学演奏中的重要环节,演奏技术运用越科学、越完善,就越有利于作品的演绎阐释。演奏技术在每个个体的实践、感受与总结都会有其个性化特征,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或手段提升技术水平,其共性都旨在如何使技术更好地为音乐表达与作品阐释服务。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经历,对器乐演奏技术流派及二胡演奏技术与运用等内容进行研究梳理。  关键词:演奏技术 二胡 二胡技术  中图分类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大环境的趋势下,我国的音乐界作品产量硕果累累.在合唱作品体裁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
摘要:不同文化底蕴营造出来的艺术氛围是完全不同的,东方人的婉约与西方人的开放之间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当“地球村”从一个概念转化为现实之后,如何有效地让这两种文化内容之间从竞争关系调整,乃至优化成为合作关系显然绝非易事,不过这也的确给我国的民族音乐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构建出绝佳的机遇。  关键词:文化 艺术 器乐 民族音乐 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
客家舞蹈的创作在本质上是对客家民间文化元素进行艺术提炼、加工、升华的过程,是基于新时代背景下给予传统文化崭新的审美认知和审美视角.客家舞蹈创作就是在寻找客家文化符
摘要:在进行绘画创作时,每位创作者都有自己擅长的表现手法,这也可以称为创作者所具有的独特的绘画语言,这些绘画语言均体现了创作者浓重的个人感情色彩。表现性绘画是近百年来诞生的全新绘画语言,更加强调弘扬创作者的内在感受,还有突出精神层面的内容,其作品也给观赏者带来了更深邃的意象体验。基于此,本文阐述了表现性绘画和意象体验的概念,并对表现性绘画中意象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最后对表现性绘画中意象体验的内容进行
摘要:最初由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民族舞蹈,往往舞蹈动作是其日常工作的动作或是情景。因为地域、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的不同,所以民族舞蹈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风格。舞蹈技巧是展示民族舞蹈特色的重要手段之一,出色的民族舞蹈作品,应通过相应的舞蹈技巧实现更好地情感表达,真正达到艺术和灵魂的高度统一。对此,本文将重点分析舞蹈技巧在民族舞蹈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舞蹈技巧 民族舞蹈 应用  中图分类号:J705
摘要:“非自然叙事”是以“非传统”意义上的呈现方式来表达非同寻常现象的一种独特方式,并由此产生出具有挑战性质的审美体验。谭盾《纸乐》的创作就具有“非自然叙事”的特点,一方面,作曲家采用了不同于传统作曲家在乐谱中呈现作品的方式,而直接以舞台呈现;另一方面,创作中采用了传统观念中不会成为音乐组成元素的“纸”的元素进行创作。在这种“非自然叙事”的形式下,《纸乐》呈现出“非人”的崇高和崇高的幻象这两种特点
摘要:《洛神赋图》是顾恺之依据曹植《洛神赋》进行创作的,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在诠释这个爱情故事时表现出了共性与个性,本文主要以《洛神赋》和《洛神赋图》为研究对象,对比它们两者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时间与空间的处理以及情感表现的不同,探究作为文学作品《洛神赋》和作为绘画作品《洛神赋图》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关键词:《洛神赋》 《洛神赋图》 差异 联系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油画肖像于晚清后才真正引进中国并起步发展,至今不过一百多年历史,其形式语言既有一定的突破性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然而在探索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油画肖像形式语言多元发展的格局。正确认识中国油画肖像发展形式语言存在的局限性,在全球化的艺术语境中探索更为丰富多样的形式语言,使其在原有单一的写实形式语言上有所推进,符合更大众化的审美需求,逐步形成更多元、更包容的局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