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若教者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临阵不慌,遇乱不惊,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走出“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意外情况的处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艺术,能体现教师心理素质和教学基本功的体现.数学课堂教学艺术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笔者结合实践,谈谈一些粗浅认识和做法.
一、用疑激疑,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其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设疑、解疑是学生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学生常会提出一些疑难问题,有些与教学有关,有些则似与教学内容无关,若教师采取回避策略,势必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若有问必答,便容易失控,影响教学计划.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随机应变,灵活处理,个别性问题在鼓励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课后处理;典型性、普遍性问题应抓住疑点,用疑激疑,在与学生共同释疑中,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解疑的能力.
例如,在讲完用“公式法”因式分解之后,对课堂练习“因式分解xb-1”,教师可有意让两名解答不一样的同学上台解答:
第一种:x6-1=(x2)3-1=(x2-1)(x4 x2 1)=(x 1)(x-1)(x4 x2 1).
第二种:x6-1=(x3)2-1=(x3 1)(x3-1)=(x 1)(x-1)(x2 x 1)(x2-x 1).
谁是谁非,学生中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对此疑点,可作如下处理:在肯定第二种分解正确的基础上,指出第一种分解过程也是正确的,问题在于:x4 x2 1能否再分解因式?为此稍加点拨:因为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是互逆的过程,由(x2 x 1)(x2-x 1)=x4 x 1已经可以看出x4 x 1还可以再分解因式,并借机向学生提出:“以上实际上已得出一种新的分解方法.这是什么样的分解方法?请课后探讨研究.”课后不少同学都能说出是裂项法或拆项法.
通过以上用疑激疑,不仅顺利完成了本节内容的教学,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享受了成功的乐趣.
二、将错就错,借题发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由于教师的疏忽大意,偶然讲错了某个概念或抄错了某个例题的关键字词、某个习题的答案,对此切不可惊慌失措,应借错纠错,属概念性问题,则应抓住差错,进一步反问学生:教师的叙述正确与否?有无问题?通过错误分析,让学生在对比中真正掌握概念,提高思维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对某些偶然差错,也可将错就错,借题发挥,如在一次习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
相交两直线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有几条:
A.1条B.2条C.4条D.无数条
师无意中把答案说成是选项C,话一出,便知错了,想不到,下面不少学生赞同此答案.此时,教者反问学生:“是这一答案吗?”很多学生在下面嘀咕:没有错啊,两条直线所夹的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有两条,两条直线各自本身一条,共4条.这时,又有一同学大声答:“错,应选B,若此两直线互相垂直,则有4条.”哦,原来选对的同学的分析也错了.教师趁机一箭双雕,不但复习巩固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争议的情景下加深印象.
三、重而不复,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课堂信息及时反馈与妥善控制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中,通过信息反馈,常会发现教后仍有一些同学,因某个重点(难点)内容没掌握好,而没有达标.
对此,教师切忌不加理会,听之任之,也不应当简单地把内容重复一遍了事.而应推测症结何在,应该变换角度再作x2=-x(x<0)
x(x≥0)阐述,也可以借题发挥,设置新“情景”,达到释疑解疑,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教学目的.例如,学完二次根式化简后,通过检测反馈发现一部分同学,总是在化简形式时出错.对此,教师若反复重复书上的结论,收效甚微.不妨就此构设一个新“情景”,从反面来突破.
如教师可以让同学会诊以下伪证错误所在.证明:“2=1”以下证明错误在哪里?
证明:∵(2-1)2=(1-2)2
∴(2-1)2=(1-2)2
∴2-1=1-2.
即4=2,∴2=1.
以上强化对公式x2=-x(x<0)
x(x≥0)的认识,结果将更好.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