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γ和TRAIL联合对HaCaT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yu1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联合对HaCaT人角质形成细胞程序性坏死的诱导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HaCaT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不加药物处理)和实验组,实验组分别加入50 μg/L IFN-γ(IFN-γ组)、4 μg/L TRAIL(TRAIL组)、50 μg/L IFN-γ + 4 μg/L TRAIL(细胞因子联合组),或40 μmo/L zVAD预处理1 h后同时加入50 μg/L IFN-γ及4 μg/L TRAIL(zVAD联合组)。作用48 h后,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噻唑蓝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双染色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坏死情况,qPCR检测RIP3、MLKL 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RIP1、RIP3、MLKL及其磷酸化蛋白等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观察pRIP3、pMLKL在细胞中的表达分布,以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为荧光探针检测各处理对细胞内活性氧产生的影响。采用SPSS 22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同组间观察指标的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

结果

细胞因子联合组及zVAD联合组作用48 h后HaCaT细胞出现坏死样形态特征。噻唑蓝实验显示作用48 h后,IFN-γ组、TRAIL组、细胞因子联合组、zVAD联合组、阴性对照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3.16% ± 5.71%、81.46% ± 4.68%、72.18% ± 2.93%、69.67% ± 3.24%、1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4.34,P < 0.001)。细胞因子联合组、zVAD联合组细胞坏死率分别为9.86% ± 1.31%、10.33% ± 2.16%,均高于阴性对照组(5.26% ± 0.91%,t值分别为4.61、5.07,均P < 0.05)。qPCR结果示,细胞因子联合组、zVAD联合组RIP3、MLKL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tRIP3分别为0.99、1.84,tMLKL分别为1.51、2.17,均P < 0.05)。Western印迹结果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细胞因子联合组RIP1、RIP3、MLKL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均P < 0.05),且zVAD预处理后caspase 8水平下降,上述蛋白表达进一步升高。荧光显微镜示IFN-γ和TRAIL联合作用后,细胞质中可见强绿色点状或团块状荧光斑点(pRIP3),在细胞膜可见明显红色荧光斑点(pMLKL)。活性氧检测示细胞因子联合组平均荧光强度高于阴性对照组,t = 702.00,P < 0.05。

结论

IFN-γ和TRAIL可联合诱导HaCaT细胞程序性坏死,并伴有活性氧水平上升。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2017年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皮肤及其附属器"相关领域结题项目情况,为今后项目负责人准备结题报告和基金管理者统筹学科布局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收集2017年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皮肤及其附属器相关领域的结题报告,对所产出的成果,包括期刊论文、申请专利、人才培养、出版专著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2017年底该领域共有结题项目91项,资助金额4 351万元。结题项目共发表期刊论文45
斑秃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局限性脱发,严重者可进展为全秃或普秃。目前认为斑秃是一种具有遗传背景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毛囊免疫赦免结构的破坏是重要的发病机制。目前,斑秃的治疗方法有口服、外用、肌内或局部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外用米诺地尔酊等,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治疗无效。近年来,国外开展了很多有关JAK抑制剂治疗斑秃的临床试验。研究显示,在采用口服JAK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约半数中重度斑秃患者在治疗后毛
目的比较枸地氯雷他定和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CU)的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IL)-23、IL-33及肺部活化调节趋化因子/趋化因子配体18(PARC/CCL-18)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CU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研究组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8.8 mg每日1次,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片10 mg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复发性皮肤病,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免疫、遗传及环境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失调与免疫疾病有关,尤其与炎症性肠病关系密切。而银屑病与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上有众多相似之处,肠道微生物群变化也被证实与银屑病有关。本文就银屑病与肠道菌群失调之间的可能关联展开讨论。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目前普遍认为该病是在多基因遗传背景下主要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异常性疾病。近年研究发现,microRNA和lncRNA能够参与多种炎症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已证实microRNA和lncRNA能够通过调控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分化、炎症因子释放以及血管形成等功能参与银屑病的发病过程。本文综述microRNA和lncRNA在银屑病中的研究进展。
期刊
近年来,生物医学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就是初级纤毛。初级纤毛常常在不同细胞的表面被发现,其体型相对微小,并且具体结构尚不清楚。初级纤毛在细胞的感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细胞可通过初级纤毛来感知外界各种信号的变化,包括机械和化学信号,并且初级纤毛可协助细胞将其转导至细胞内部从而产生相应的细胞应答。近年的研究发现,在胚胎发育和细胞恶变的过程当中,初级纤毛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对该过程的深入研究,会深化人们对细
核因子κB是一种蛋白转录因子,介导炎症等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是多种免疫和炎症通路以及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关键调节因子。银屑病是一种炎症性皮肤病,其特征之一是磷酸化核因子κB水平升高导致角质形成细胞抗凋亡能力增强,并加重炎症反应。本文概述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及其在银屑病中的研究进展。
患者男,23岁,5年前出现阴囊小水疱,逐渐布满整个阴囊,摩擦易破溃。体检:阴囊弥漫粟米大小水疱,疱液呈乳白色,并可见乳糜状渗液。皮损组织病理:真皮内可见大小不一的淋巴管增生扩张。免疫组化:D2-40、CD31阳性。诊断:阴囊淋巴管瘤。采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治疗后水疱减少,无明显渗液,随访1年无瘢痕等并发症,无明显复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