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引导学生读出英语字符的画面感是实现小学英语语篇教学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只有让单调、纯粹的英语字符在学生的头脑形成生动的画面,才能更好地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用英语表达的欲望,从而让学生热爱英语、热爱阅读,使英语语篇教学实现质的提升。
【关键词】语篇教学;高效课堂;英语教学;英语语境
【作者简介】彭翠勇,甘肃省定西市岷县西寨九年制学校。
语篇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在具体语境中教学单词和句型,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理解和运用所学语言。
通过语篇教学情境,让乏味词汇化作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心神,进而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体会英语字符间的美妙。
一、创设情境,让字符在画面中跳动
只有触动感觉,才能激起共鸣,语言学习更离不开情境。小学英语知识贴近生活,情景性强,犹如一个欢乐大舞台,学生对舞台上的各种角色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教师再运用“有声有色”“抑扬顿挫”的言语,引导学生在语篇中自主探索,体会英语的美,形成头脑中的画。
如在执教《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一课时,通过以下教学导入设计,把学生们带入英语的殿堂,激发他们说英语的欲望。
T: 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a year?
S: Four seasons.
T: I like spring. In spring, I can fly kites.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S1: I like spring best, too.
S2: I like summer.
……
这时有个学生大胆主动地说:
I like winter. In winter, I can make a snowman. What about you?
这就很好地证明了,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实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开发,还是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去实现。
二、语篇渐进,让丰满的画面随词汇在头脑中绽放
遵循语篇教学的规律,教师以优美的语言将内容整体呈现于学生面前,让其在脑海中初步形成模糊的整体画面,再激发其通过进一步的自主探究,让词汇变得清楚,让脑海中的画面更加清晰丰满,思维的火花层叠绽放。
如在教学《 What is your father?》这一课时,通过从形式到内容,再从内容到形式引领学生去体会新词新句,通过简单的介绍,感悟语言词汇的意义及其内在美。
T: Boys and girls, look at the picture. What is he?(老师边做动作,边鼓励学生猜一猜) Can you guess?
S1: He is a worker.
T: Great.Now,what am I ?
S2: You are a teacher.
T: Look at the picture. What is he/she?(老師再次呈现几幅不完整的图片在屏幕上,让学生猜一猜他们分别在做什么,引出他们的职业是什么)
S3: She is a nurse.
S4: He is a doctor.
……
学生们能够把握重点,将不完整的图片丰富成一幅幅完整的画面。
先通过句子让学生利用语境猜一猜词汇的含义,使孩子们脑海中初步呈现出一些模糊的画面,然后通过向他们展示情境图,加深他们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模糊的画面也变得清晰了。
三、激发想象,再造脑中之画,让字符绚丽多姿
想象就是将文字具体情境化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表演,再现活动场景,使表演者和观赏者都从场景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表演,将学习兴趣的培养无声地融入整个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力,使学生对头脑中的图画进行再创造,让灰色的字符化作生动的画面。
如《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一课中,赋予学生一个新的身份,引发学生的想象。
T: Suppose you were a reporter. You want to know which season your friend likes best? Now,Let’s have an interview.
成了小小记者,孩子们的思维发散了,想象的视野开阔了。这些想象不仅再创了头脑中的图画,还让学生把英语字母所表达的内涵美延伸、拓展。层出不穷的疑问让学生又回到文本中,有了表达的欲望,体会语句的美。
字符是灰色的,课本是平面的,只有把课堂变成生活,让英语字符在情境中起舞,让融入语篇的词汇在脑海中绽放,让脑海的画面在充满想象的语言中更加炫动,才能让一双双稚气的眼睛看到隐藏于灰色之后的绚丽多姿,缔造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找到语篇教学课堂的高效之路。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语篇教学;高效课堂;英语教学;英语语境
【作者简介】彭翠勇,甘肃省定西市岷县西寨九年制学校。
语篇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在具体语境中教学单词和句型,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理解和运用所学语言。
通过语篇教学情境,让乏味词汇化作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心神,进而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体会英语字符间的美妙。
一、创设情境,让字符在画面中跳动
只有触动感觉,才能激起共鸣,语言学习更离不开情境。小学英语知识贴近生活,情景性强,犹如一个欢乐大舞台,学生对舞台上的各种角色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教师再运用“有声有色”“抑扬顿挫”的言语,引导学生在语篇中自主探索,体会英语的美,形成头脑中的画。
如在执教《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一课时,通过以下教学导入设计,把学生们带入英语的殿堂,激发他们说英语的欲望。
T: 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a year?
S: Four seasons.
T: I like spring. In spring, I can fly kites.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S1: I like spring best, too.
S2: I like summer.
……
这时有个学生大胆主动地说:
I like winter. In winter, I can make a snowman. What about you?
这就很好地证明了,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实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开发,还是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去实现。
二、语篇渐进,让丰满的画面随词汇在头脑中绽放
遵循语篇教学的规律,教师以优美的语言将内容整体呈现于学生面前,让其在脑海中初步形成模糊的整体画面,再激发其通过进一步的自主探究,让词汇变得清楚,让脑海中的画面更加清晰丰满,思维的火花层叠绽放。
如在教学《 What is your father?》这一课时,通过从形式到内容,再从内容到形式引领学生去体会新词新句,通过简单的介绍,感悟语言词汇的意义及其内在美。
T: Boys and girls, look at the picture. What is he?(老师边做动作,边鼓励学生猜一猜) Can you guess?
S1: He is a worker.
T: Great.Now,what am I ?
S2: You are a teacher.
T: Look at the picture. What is he/she?(老師再次呈现几幅不完整的图片在屏幕上,让学生猜一猜他们分别在做什么,引出他们的职业是什么)
S3: She is a nurse.
S4: He is a doctor.
……
学生们能够把握重点,将不完整的图片丰富成一幅幅完整的画面。
先通过句子让学生利用语境猜一猜词汇的含义,使孩子们脑海中初步呈现出一些模糊的画面,然后通过向他们展示情境图,加深他们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模糊的画面也变得清晰了。
三、激发想象,再造脑中之画,让字符绚丽多姿
想象就是将文字具体情境化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表演,再现活动场景,使表演者和观赏者都从场景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表演,将学习兴趣的培养无声地融入整个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力,使学生对头脑中的图画进行再创造,让灰色的字符化作生动的画面。
如《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一课中,赋予学生一个新的身份,引发学生的想象。
T: Suppose you were a reporter. You want to know which season your friend likes best? Now,Let’s have an interview.
成了小小记者,孩子们的思维发散了,想象的视野开阔了。这些想象不仅再创了头脑中的图画,还让学生把英语字母所表达的内涵美延伸、拓展。层出不穷的疑问让学生又回到文本中,有了表达的欲望,体会语句的美。
字符是灰色的,课本是平面的,只有把课堂变成生活,让英语字符在情境中起舞,让融入语篇的词汇在脑海中绽放,让脑海的画面在充满想象的语言中更加炫动,才能让一双双稚气的眼睛看到隐藏于灰色之后的绚丽多姿,缔造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找到语篇教学课堂的高效之路。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