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第4因子(PF4)抗血管新生的机理初探

来源 :中国微循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wen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血小板第4因子抑制血管新生的机制。方法通过研究PF4与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2及其受体间的相互作用来探讨PF4抑制血管新生的机制。结果:FGF2与低亲和力和高亲和力位点的结合受PF4抑制,这种抑制呈浓度依赖性。5-10μg/ml的PF4能量大限度地抑制FGF2与低亲和力或高亲和力位点结合。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钙离子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合成的影响.方法:钳夹沙土鼠的双侧颈总动脉制造脑缺血模型,体外孵育海马组织脑片,应用免疫荧光法染色,观察GFAP浓度的变化及分布.结果:脑缺血再灌流后钙离子增加海马区GFAP的合成,GFAP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放射层及分子层.结论:钙离子与GFAP的合成有关.
设计与制作网页成为学生学习网络相关知识、学习电子商务知识的重要途径.如何更好地开展这门课程,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编者按:广东青年干部学院于2003年4月开展了教学经验交流会,12位教师代表阐述了各自独特的教学感悟和见解,指出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合格人才,以合乎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
期刊
目的 探讨高海拔藏族人血液流变学变化的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测定400例高海拔藏族人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脂水平,并进行临床多项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高海拔藏族人血液黏滞
目的观察β-七叶皂甙钠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兔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实验分对照组、再灌注组和治疗组,观察各组动物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的变化.结
本文论述了在社会转型期及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做好高校信访工作的重要意义,从信访渠道、信访处理工作机制、信访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指出了做好高校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CF)受体的变化。方法 采用Wistar大鼠雌雄各半,将动物随机分入非SAH组和SAH组。非SAH组于股动脉抽血0.4ml后,枕大池注入0.3ml
研究大鼠颈静脉回输自由基损伤红细胞所致的脑微血管功能障碍及硒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Fenton羟自由基体系Haber-Weiss反应体外造红细胞损伤,激光衍射法测定红细胞变形性表示其损伤程度。应用荧
自1999年5月至2000年4月我们采用低分子肝素(LMWH)皮下注射给药治疗不稳定心绞痛(UAP),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1)符合WHO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2)无活
本研究选择了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 40例急性脑血栓患者,4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进行血液流变学变化观测,以探讨脑血栓形成的血液流变学变化,为预防和治疗脑血栓寻找更为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