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补气方
中医认为人体之气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父母的先天精气,二是食物中的水谷精气,三是自然界的清气。人体之气在体内通过升降出入运动产生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的作用,来保证机体的生理协调。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许多人存在气虚的症状,从而导致面色苍白、身体虚弱、气短自汗等症状。那么补气常用些什么方子呢?
代表方剂: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组成,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茯苓白术配,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种药材都是中和性质的补药,所以称为四君子汤。本方用于脾胃气虚证,临床应用以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数为辨证要点。在后世的中医师手里该方剂根据不同体质不同症候又出现了许多加减方,在原来的四种药材基础上适当添加其他药材,使其针对性更显著。该方剂通常以水煎服,而家常烹煮该食疗药膳可以用砂锅,将药材与羊肉等同煮,脾肺气虚的患者可以多喝,健脾补气,既美味又健康。
补血方
血液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在人体中循环起营养滋润。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补血的前提是脾胃的运化吸收功能良好,才能将亏虚的血气补起来。那么血虚进补用什么方剂呢?
代表方剂:四物汤。
该方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熟地、当归、白芍、川芎组成,熟地滋阴养血为君药,当归补血活血为臣药,白芍养血敛阴,川芎活血行气,补血活血共调,针对血虚、血瘀之证,为调经的良方,也被称为妇科圣方。因有活血功能,孕妇慎用。在此基本方基础上,也有许多加减亢,将药材以水浸泡过后,水煎服,趁温热时饮用,疗效更佳。家庭日常烹煮可以与鸭肉、排骨等同煮,淡化药物的苦味,常饮此汤可使面色红润。
补阴剂
传统中医认为阴阳失衡是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而阴阳消长的变化就是疾病发展变化的根本。阴与阳是两个互为对立互为消长,当阴虚的时候则容易出现临床可见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盗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内热症状。都市女性阴虚症状常见,应适当服用以滋阴养阴为功效的食疗药膳。这次就介绍两个补阴方剂。
补阴方剂的代表:六味地黄丸。
该方出自《小儿药证直觉》,以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组成,熟地黄滋阴补肾为君药,山萸肉补养肝肾、山药补益脾阴共为臣药,此为三补,泽泻利湿、牡丹皮清火、茯苓利脾湿,此为三泻,且补重于泻,肝脾肾三阴并补,为补阴剂之代表方。但是服用此方剂需在正规的中医医生处辩证后,根据症候进行选择服用。另一常见的补阴剂:生脉散。
生脉散特别适合在燥热的夏天制成饮剂服用,适用于口干舌燥、自汗汗多的人。该方出自《内外伤辨惑论》,以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人参益气生津为君药,麦冬养阴清热为臣药,五味子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清一敛,药性平和,共同发挥益气生津的作用。夏天多饮用此方可以预防中暑,以及燥热汗多导致的阴虚。将麦冬和五味子以砂锅或陶锅烧开后再文火慢煮一刻钟,趁热放入人参片盖上锅盖浸泡20分钟后即可饮用。该方甘甜可口,可在夏天常饮,让炎炎夏日三伏天不再燥热。
补阳剂
阳气主外,在外起镇守预防病邪入侵的作用,而在内起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如果阳虚则机体功能减退,容易出现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等症状。阳虚主要由于先天不足或者后天起居失常,劳逸失度有关。在人群中这类症状也常见于中老年人。那么常见的补阳方剂是什么呢?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
出自《金匮要略》,以干地黃,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桂枝,炮附子组成,本方是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以附子、桂枝温补肾阳,全方阴阳并补,阴中求阳。金匮肾气丸虽较六味地黄丸只加了两味药,但是功效完全不同,阳虚的病人服用六味地黄丸后症状非但不缓解,反而可能会加重。因此在选择合适的补益剂时应在中医医师指导下,对自己的体质进行辩证,再施以适当的调理,才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医认为人体之气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父母的先天精气,二是食物中的水谷精气,三是自然界的清气。人体之气在体内通过升降出入运动产生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的作用,来保证机体的生理协调。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许多人存在气虚的症状,从而导致面色苍白、身体虚弱、气短自汗等症状。那么补气常用些什么方子呢?
代表方剂: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组成,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茯苓白术配,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种药材都是中和性质的补药,所以称为四君子汤。本方用于脾胃气虚证,临床应用以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数为辨证要点。在后世的中医师手里该方剂根据不同体质不同症候又出现了许多加减方,在原来的四种药材基础上适当添加其他药材,使其针对性更显著。该方剂通常以水煎服,而家常烹煮该食疗药膳可以用砂锅,将药材与羊肉等同煮,脾肺气虚的患者可以多喝,健脾补气,既美味又健康。
补血方
血液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在人体中循环起营养滋润。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补血的前提是脾胃的运化吸收功能良好,才能将亏虚的血气补起来。那么血虚进补用什么方剂呢?
代表方剂:四物汤。
该方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熟地、当归、白芍、川芎组成,熟地滋阴养血为君药,当归补血活血为臣药,白芍养血敛阴,川芎活血行气,补血活血共调,针对血虚、血瘀之证,为调经的良方,也被称为妇科圣方。因有活血功能,孕妇慎用。在此基本方基础上,也有许多加减亢,将药材以水浸泡过后,水煎服,趁温热时饮用,疗效更佳。家庭日常烹煮可以与鸭肉、排骨等同煮,淡化药物的苦味,常饮此汤可使面色红润。
补阴剂
传统中医认为阴阳失衡是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而阴阳消长的变化就是疾病发展变化的根本。阴与阳是两个互为对立互为消长,当阴虚的时候则容易出现临床可见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盗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内热症状。都市女性阴虚症状常见,应适当服用以滋阴养阴为功效的食疗药膳。这次就介绍两个补阴方剂。
补阴方剂的代表:六味地黄丸。
该方出自《小儿药证直觉》,以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组成,熟地黄滋阴补肾为君药,山萸肉补养肝肾、山药补益脾阴共为臣药,此为三补,泽泻利湿、牡丹皮清火、茯苓利脾湿,此为三泻,且补重于泻,肝脾肾三阴并补,为补阴剂之代表方。但是服用此方剂需在正规的中医医生处辩证后,根据症候进行选择服用。另一常见的补阴剂:生脉散。
生脉散特别适合在燥热的夏天制成饮剂服用,适用于口干舌燥、自汗汗多的人。该方出自《内外伤辨惑论》,以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人参益气生津为君药,麦冬养阴清热为臣药,五味子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清一敛,药性平和,共同发挥益气生津的作用。夏天多饮用此方可以预防中暑,以及燥热汗多导致的阴虚。将麦冬和五味子以砂锅或陶锅烧开后再文火慢煮一刻钟,趁热放入人参片盖上锅盖浸泡20分钟后即可饮用。该方甘甜可口,可在夏天常饮,让炎炎夏日三伏天不再燥热。
补阳剂
阳气主外,在外起镇守预防病邪入侵的作用,而在内起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如果阳虚则机体功能减退,容易出现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等症状。阳虚主要由于先天不足或者后天起居失常,劳逸失度有关。在人群中这类症状也常见于中老年人。那么常见的补阳方剂是什么呢?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
出自《金匮要略》,以干地黃,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桂枝,炮附子组成,本方是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以附子、桂枝温补肾阳,全方阴阳并补,阴中求阳。金匮肾气丸虽较六味地黄丸只加了两味药,但是功效完全不同,阳虚的病人服用六味地黄丸后症状非但不缓解,反而可能会加重。因此在选择合适的补益剂时应在中医医师指导下,对自己的体质进行辩证,再施以适当的调理,才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