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着历史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对高考试题命制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文明史观由于内涵丰富,尤其受到命题专家的青睐,以文明史观为试题的价值取向来命制高考历史试题成为一大流行趋势。面对高考命题这一动向,我们应确立以文明史观来指导高考历史复习的新思路。
一、了解文明史观的基本内涵
文明史观点的内涵大致如下:
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人类文明史可相应划分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物质文明史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生产工具、技术发展史,生产组织、管理形式发展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衣食住行变化史,乡村、城市生活方式发展史)等;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国家权力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制度)、政治组织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史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艺术史和宗教文明史等。
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不同的方面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个阶段。
二、运用文明史观帮助构建知识体系,确定复习重点
历史复习内容多,时间紧,提高复习效率至关重要,用文明史观来帮助构建知识体系、确定复习重点不失为一良策。
如战国时期的历史,可从经济、政治、文化(亦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角度进行构建。1经济方面:春秋铁器、牛耕开始使用,战国推广;奴隶制经济逐渐瓦解,战国封建经济发展;土地国有制向土地私有制过渡。2政治方面:分封制瓦解,郡县制出现;奴隶主贵族逐渐丧失政权,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逐渐确立其统治。3.文化方面: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在构建知识体系时,还须确定复习重点,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复习物质文明史,应突出生产力发展史。因为人类文明集中地体现为以科学技术、生产力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整体进步。文明性质的变化、文明面貌的变化,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但最终是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实现的。我们要以生产力的标准把握人类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走向。如对世界近代史,要落实生产力的阶段性变化(简单协作时期、工场手工业时期、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引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整体性变化,达到纲举目张和纵览全局的复习效果。复习政治文明史一定要以政治制度文明史为首选重点,因为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如复习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文明史,一定要以民主共和制的建立和短期实施为重点。抓住民主共和制就抓住了这一时期政治文明发展的核心内容,并可进而了解政治文明(首先是政治制度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关系,更深刻地认识辛亥革命后我国物质文明发展(如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发展(如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发生变化等)的原因。复习精神文明史时要突出中西主流思想对历史的影响。如复习中国古代史时,要分析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影响。复习世界近代史时,要注重分析启蒙思想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政治文明)所起的作用。
三、探寻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掌握规律性认识
文明史范式要求我们应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以文明进步为标准评价历史。凡有利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则应肯定,反之,阻碍人类文明进步,破坏人类文明成果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则应否定。我们要探究现代人类文明的渊源,考察人类文明的传承,掌握以下规律性认识:
1人类文明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彼此作用、协调互补中发展。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赖以建立的基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又反过来推动或阻碍着物质文明的进步。文明的进步有时是这三个方面同时推进,有时是某一方面或两个方面领先,而其他方面相对滞后。正是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作用,产生了文明的整体效应。如日本明治维新及其以后一个时期,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基本上同步发展,因而日本变化明显,迅速崛起为亚洲强国;而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改革中及其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较差,这就制约了俄国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速度,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2人类文明在斗争中发展。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文明与野蛮、愚昧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正是在斗争中文明最终战胜野蛮与愚昧,从而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例如,中国古代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与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时有冲撞,有的少数民族还入主中原,建立封建王朝,但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的“旧俗”总是被中原农耕民族的“汉法”所替代。蒙古族是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蒙古贵族攻占中原地区初期,把游牧生产推广到中原,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要求改变其保守落后的“旧俗”,后来只好“退牧还耕”,促进了蒙古族封建化速度,使元朝统治取得了汉族地主阶级支持。建立清朝的满洲贵族,入关后在经济上逐步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和恢复农业生产,在政治上完全沿袭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可见,“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中华文明在各民族文明的斗争中发展。
3,人类文明在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中发展。人类文明是多元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民创造了多种类型的文明。多元文明不是互相灭绝,而是在交流碰撞中发展。如中国古代,中华文明、西亚文明、北非文明和欧洲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了交融,各自的文明得到交流与发展。又如近代世界经历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激烈碰撞。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为攫取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更丰富的廉价原料大肆对外扩张。殖民掠夺给当地人们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在客观上也极大冲击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在激烈的碰撞中,在付出沉重代价的同时,中国、印度等一些国家开始步履艰难地迈向经济工业化、政治民文化、思想理性和科学化的文明进程,世界文明得以发展。
四、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文明史观分析古今文明
现实问题隐性介入,是高考出题的一大特色。我们要关注与教材主干知识结合紧密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反映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热点问题,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突破口,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现实问题。如我们可以针对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顺利升空,“神七”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等科技热点,通过文字材料、照片、数据表格等形式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从科技文明史的角度精心设计文明史范式试题。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命题研究,要借鉴以往典型高考题的立意思想和设问角度,切入口力求新颖、不落俗套,不要停留在简单的原因、必要性、意义等角度,多考虑从背景分析、对策研究、趋势展望等设问切入。我们要在解题中找到规律,形成思路,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历史思维水平,使自己在高考中游刃有余,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了解文明史观的基本内涵
文明史观点的内涵大致如下:
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人类文明史可相应划分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物质文明史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生产工具、技术发展史,生产组织、管理形式发展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衣食住行变化史,乡村、城市生活方式发展史)等;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国家权力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制度)、政治组织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史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艺术史和宗教文明史等。
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不同的方面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个阶段。
二、运用文明史观帮助构建知识体系,确定复习重点
历史复习内容多,时间紧,提高复习效率至关重要,用文明史观来帮助构建知识体系、确定复习重点不失为一良策。
如战国时期的历史,可从经济、政治、文化(亦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角度进行构建。1经济方面:春秋铁器、牛耕开始使用,战国推广;奴隶制经济逐渐瓦解,战国封建经济发展;土地国有制向土地私有制过渡。2政治方面:分封制瓦解,郡县制出现;奴隶主贵族逐渐丧失政权,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逐渐确立其统治。3.文化方面: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在构建知识体系时,还须确定复习重点,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复习物质文明史,应突出生产力发展史。因为人类文明集中地体现为以科学技术、生产力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整体进步。文明性质的变化、文明面貌的变化,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但最终是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实现的。我们要以生产力的标准把握人类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走向。如对世界近代史,要落实生产力的阶段性变化(简单协作时期、工场手工业时期、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引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整体性变化,达到纲举目张和纵览全局的复习效果。复习政治文明史一定要以政治制度文明史为首选重点,因为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如复习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文明史,一定要以民主共和制的建立和短期实施为重点。抓住民主共和制就抓住了这一时期政治文明发展的核心内容,并可进而了解政治文明(首先是政治制度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关系,更深刻地认识辛亥革命后我国物质文明发展(如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发展(如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发生变化等)的原因。复习精神文明史时要突出中西主流思想对历史的影响。如复习中国古代史时,要分析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影响。复习世界近代史时,要注重分析启蒙思想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政治文明)所起的作用。
三、探寻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掌握规律性认识
文明史范式要求我们应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以文明进步为标准评价历史。凡有利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则应肯定,反之,阻碍人类文明进步,破坏人类文明成果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则应否定。我们要探究现代人类文明的渊源,考察人类文明的传承,掌握以下规律性认识:
1人类文明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彼此作用、协调互补中发展。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赖以建立的基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又反过来推动或阻碍着物质文明的进步。文明的进步有时是这三个方面同时推进,有时是某一方面或两个方面领先,而其他方面相对滞后。正是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作用,产生了文明的整体效应。如日本明治维新及其以后一个时期,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基本上同步发展,因而日本变化明显,迅速崛起为亚洲强国;而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改革中及其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较差,这就制约了俄国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速度,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2人类文明在斗争中发展。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文明与野蛮、愚昧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正是在斗争中文明最终战胜野蛮与愚昧,从而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例如,中国古代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与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时有冲撞,有的少数民族还入主中原,建立封建王朝,但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的“旧俗”总是被中原农耕民族的“汉法”所替代。蒙古族是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蒙古贵族攻占中原地区初期,把游牧生产推广到中原,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要求改变其保守落后的“旧俗”,后来只好“退牧还耕”,促进了蒙古族封建化速度,使元朝统治取得了汉族地主阶级支持。建立清朝的满洲贵族,入关后在经济上逐步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和恢复农业生产,在政治上完全沿袭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可见,“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中华文明在各民族文明的斗争中发展。
3,人类文明在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中发展。人类文明是多元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民创造了多种类型的文明。多元文明不是互相灭绝,而是在交流碰撞中发展。如中国古代,中华文明、西亚文明、北非文明和欧洲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了交融,各自的文明得到交流与发展。又如近代世界经历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激烈碰撞。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为攫取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更丰富的廉价原料大肆对外扩张。殖民掠夺给当地人们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在客观上也极大冲击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在激烈的碰撞中,在付出沉重代价的同时,中国、印度等一些国家开始步履艰难地迈向经济工业化、政治民文化、思想理性和科学化的文明进程,世界文明得以发展。
四、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文明史观分析古今文明
现实问题隐性介入,是高考出题的一大特色。我们要关注与教材主干知识结合紧密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反映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热点问题,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突破口,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现实问题。如我们可以针对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顺利升空,“神七”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等科技热点,通过文字材料、照片、数据表格等形式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从科技文明史的角度精心设计文明史范式试题。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命题研究,要借鉴以往典型高考题的立意思想和设问角度,切入口力求新颖、不落俗套,不要停留在简单的原因、必要性、意义等角度,多考虑从背景分析、对策研究、趋势展望等设问切入。我们要在解题中找到规律,形成思路,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历史思维水平,使自己在高考中游刃有余,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