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审读鲁迅小说中的暴力事件?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nong_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暴力事件的发生,都是社会的控诉。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之后,他看到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帝制政权,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与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被摧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本来对革命抱有满腔热情的鲁迅困惑了,“彷徨”了,甚而至于沉默了。在别人的启发与感召下,他决定拿起笔进行“呐喊”,用他那力重千钧的笔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形象化的总结,这些总结有小说,也有杂文。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驱使下,1924年2月7日鲁迅先生创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祝福》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揭露辛亥革命只是“赶走了一个皇帝”,并未触及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封建意识和封建礼教,尤其农村;中国的广大民众,尤其是农民,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在鲁迅的笔下,叙述了非常多的暴力事件,例如《风波》中七斤嫂毒打女儿六斤的故事,《狂人日记》写人吃人的故事,《祝福》写祥林嫂被逼婚、儿子阿毛被狼叼走吃掉的故事,《药》中写革命烈士夏瑜饱受“好拳脚”,最终被杀头,刽子手康大叔在刑场制造人血馒头的故事,《阿Q正传》写阿Q、小D“龙虎斗”,最终阿Q被枪毙的故事,《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被段祺瑞执政府枪杀的故事,每一桩、每一件都触目惊心,引人深思。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当怎样审读鲁迅先生小说中的暴力事件呢?
   一、揣摩文字,分析人物形象
   老舍先生说过,写一篇小说不容易,读一篇小说也不容易。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读小说到底读什么呢?翻开一本小说,对于读者,最易得的就是小说的文字,其次才是小说的内容,研究作者采用的材料,即事件,通过事件看人物,透过人物看社会本质。另外,还要揣摩文字的腔调、措辞,人物的情绪、视角,时间的脉络与框架,甚至还有小说的主题、节奏等。
   二、知人论世,感知作者的写作魅力
   鲁迅先生是一个没有奴颜媚骨的战士,他总是站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角度,结合现实与历史深度分析人、事、物的内在本质。
   鲁迅先生总把目光聚集在社会的最底层,描写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饱受生活的折磨,各种暴力充斥着生命的每时每刻,彼此之间也不存在真诚和同情,被社会压迫的苦难者对他人的悲惨命运淡漠无情,甚至靠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的怨恨,他们不知道如何反抗,甚至毫無反抗精神。可以说,他们既是被毒害者,也是毒害者。他们的死亡,是他杀,也是自杀。
   鲁迅先生的小说,粗读,读出凄惨;细读,读出惊悚;精读,读出血腥;再读,读出中华魂!品味鲁迅小说语言的魅力、写作技巧的精妙,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其他文献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临机之作,韩愈赞称“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文中有一些隽永蕴深,富有哲理的词句。如:   ①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②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③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④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⑤屈賈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读了上面五句,你有怎样的感触
期刊
培根曾说过:“顺境绝非没有恐惧和磨难,而逆境也并非不存在慰藉和希望。”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遭遇许多坎坷与不公,但正是因为它们,我们的人生才更有意义。所以我们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即使命运多舛,我们仍需向阳而生。   《滕王阁序》中有言:“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贾谊遭受委屈,被贬长沙;梁鸿被迫隐匿到齐鲁海滨。他们埋怨过现状吗?当然没有。即使身
期刊
水是万物之源,在水的世界里,生命得以翱翔。失去水,世界一片沉寂。谈及水,我们想到的也许是孔子望着奔流的河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也许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敬畏。(发挥联想,引人沉思)有言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水滴石穿”不在于水的力量,而在于水的坚持。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努力。(提煉出中心观点)   个人的坚持才有可能收获累累硕果。
期刊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坐标,典型是最好的教科书,榜样是鲜活的价值观,当代中国一路跋山涉水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英雄史、精神史。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隆重举行。那些如同星辰般闪耀的名字,被深深镌刻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辉史册。   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深情回望,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实现了
期刊
道家认为,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能攻坚者又莫胜于水。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意味。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水,并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以“水”为主题,从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进行训练要把握以下几点:   1.对水进行多角度理解。如从坚持的角度,可以“水滴石穿,坚持不懈”进行论述;从船行于水上的角度,可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做时代的弄潮儿”
期刊
人生短短数十载,宛若流光一瞬。人类在茫茫宇宙间,只不过是一粒微小的尘埃。正是因为短暂、渺小,才会想要把生命尽情地怒放。   世界是相对公平的,又是绝对不公平的,就像一杆秤,也会有出差错、失去平衡的时候。人们都无法选择出生的环境,或好或坏,早已注定;有些人在生活得顺风顺水的时候,突然被命运开了玩笑;有些人在人生的岔路口迷茫无法向前……然而正是因为这些命运的多舛,才带来了更多的机会,这就是所谓的“君子
期刊
历史是一条线,一条无限蔓延的、曲折的线;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条线上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点。   而串联起这一个个点,使之变为一条前后关联的红线,不仅仅只靠血脉,更有文化。或者说,文化是串起整个历史长河中的每一个人的精神血脉。   但是,在读遍了那些语调铿锵高昂的圣贤书之后,我蓦然觉得,还有一个和蔼的温润的声音在我们的耳畔响起,它告诉我们生活的常识、社会的经验甚至饮食起居的注意事项、识人看天的各种技巧、教
期刊
我曾看到过一幅漫画,漫画中,一个旅人在烈日下跋涉,他为了寻觅发展之机,放弃了安身之地;夜幕降临,旅人一身疲惫,闭目休息,养精蓄锐,渴望找到稳定栖身之所。由此可见,在前行的道路上,既需一块安身之地供自我调整,又不可贪恋安适而置前途于不顾。为了发展,放弃稳定;为了生存,选择稳定,也就是说,“进”则发展,“退”则生存。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大学毕业后,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学习更先进的科学技术,选择去
期刊
《林黛玉进贾府》在塑造“林黛玉”这一形象时,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肖像描写以及心理描写等诸多手法。本文仅就心理描写及其作用加以探讨。   一、初到荣国府   文章开头就有一段心理描写——“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見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这段文字生动传神地刻画了黛
期刊
“君子扬人之善,小人讦人之恶。”自古以来,君子备受人们青睐,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追求的理想境界。“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提到君子,大家总会想到一个英俊潇洒、文质彬彬的公子模样的人。然而,君子只是面如冠玉吗?如果不是,何为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它形容人的品德高尚,在污浊之境也能洁身自好。然而,我觉得以“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来形容君子似乎更为恰当。真正的君子除了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