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办高校教师科研工作激励不足,导致教师科研水平普遍较低,影响民办高校办学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职业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现状,利用双因素理论提出了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机制。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民办高校;科研能力
引言
民办高校由于办学历史不长,办学经费有限等原因,导致其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科研水平普遍较低。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对于提高高校办学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职业规划等都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将以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为基础,尝试构建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机制。
一、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在1956年提出的。该理论将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分为两类: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关注内部的工作内容,包括成就感、晋升机遇、责任感、发展规划等。保健因素关注外部工作因素,包括工作环境、政策制度、人际关系、薪资福利等。激励因素能够提高人对工作的满意度,而保健因素能够防止或减轻对工作的不满意。该理论的启示是将组织工作与员工工作满意度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自身长处,可以对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得到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机会,从而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提高工作效率。
二、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现状
1、教师队伍偏年轻化,科研能力提升较慢
由于民办高校办学历史不长,办学经费有限,所以民办高校普遍存在教师队伍年轻化的特点。多数青年教师为刚从学校毕业的硕士,还有部分本科生,博士人数很少,虽然在校期间受过基础的科研训练,但是缺乏独立承担科研课题,尤其是重大项目的能力。青年教师在刚入职时虽然有科研方面的指导与培训,但是缺乏系统化,缺少经验丰富的学科或者专业带头人引路,很难实质性提升科研能力。
2、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对科研的激励
随着生源竞争日趋激烈,民办高校要做到自负盈亏,很多学校在实际运营中通过加大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来节约成本。由于教学工作量的加大,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投入科研工作。同时,由于考评制度与教学工作紧密挂钩,科研工作所占的比重较少,进一步加剧了教师对科研工作的不重视。虽然在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等方面,科研工作是考核的重要指标,但是很多青年教师没有评定职称的紧迫感,对科研工作缺乏长远的规划。另外,民办高校对科研工作投入的经费和资源较少,也是导致教师科研能力较差的重要原因。
3、学术环境恶劣,导致教师对科研工作的不认同
民办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在业界缺乏影响力。由于教师队伍偏年轻化,教学与科研经验均不够丰富,很难在科研方面有独特的见解与成果。因此,在课题申报、论文发表等方面很难获得机会与认可。很多民办高校教师准备评定职称时,通过灰色渠道等方式发表文章、出版教材或著作来凑齐科研成果。这种方式风险高、成本大,收益也不高,而且严重违背学术道德。在学术造假情况较严重的大环境下,很多人认为民办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缺乏意义与价值,缺乏对民办高校科研的认同感。
三、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中的“双因素”理论
面对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可以利用保健因素减少教师对科研工作的不满情绪,利用激励因素提升教师对科研工作的满意度,进而提高科研工作积极性与工作效率。
(一)重视保健因素,减少对科研工作的不满情绪
1.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打造和谐的科研工作环境
在学校层面要积极营造诚信学术的氛围,学校、分院、系部可以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倡导教师开展结合民办高校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校本研究,然后通过多方渠道给教师提供多种科研机会和资源,为良好的学术环境营造奠定基础。在青年教师刚入职时,可以由图书馆、人事处或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相关的科研资源介绍、科研规划指导及科研工作培训等,打造和谐的科研工作环境。
2.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给予配套软硬件支持
完善与细化科研管理制度,制定灵活的科研周期、科研内容及科研成果等管理办法,为科研工作提供较为人性化的服务与支持。加大对实验设备、实验室、实验基地等硬件投入,多种渠道筹集科研经费,加大科研奖励力度。丰富科研文献与数据库系统,为教师获取科研数据提供便捷的渠道。
(二)提升激励因素,提升对科研工作的满意度
1.加强产学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增强民办高校教师的成就感
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高校教师的三大职能。民办高校教师注重教学的同时,应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重点。服务社会这一高校教师职责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这一重点,将科研与服务社会结合,做到产学合作,不仅有利于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更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还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成就感,一举多得。
2.将科研工作与考评制度紧密结合,给不同专长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教师之间的专长是有差异的。只注重教学的考评制度,必然带来教师的“用脚投票”,缺乏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如果将科研工作与考评制度、薪资制度等紧密结合,让有教学专长的教师在教学方面多投入,让有科研专长的教师在科研方面多投入。这样给不同专長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民办高校可以实现教学和科研的双丰收。
3.支持构建各种科研平台和团队,激发教师科研创新意识与主观能动性
学校和分院要结合学科发展规划,给与青年教师科研发展的规划与指导;要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其它高校或校外科研机构的研究项目,提供访学或深造机会,扩宽其学术视野,使其能够快速成长;鼓励建立或配置基于课程组、专业或者学科的科研平台,鼓励校本研究、横向课题研究,激发教师科研创新意识与主观能动性。
四、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现状,提出了基于“双因素”理论的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机制。利用保健因素,改善科研工作环境、完善科研政策制度、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薪资福利,降低教师对科研工作的不满情绪。利用激励因素,提升教师的成就感、拓宽发展机会、提供职业规划,能够提升教师对科研工作的满意度。最终,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整体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 许芳.双因素理论对高校教师激励的启示[J].科教导刊,2019(1)
基金项目:
*本文是云南工商学院校级立项课题《基于学业导师制的民办高校学风建设提升策略研究-以会计学院为例》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云南工商学院)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民办高校;科研能力
引言
民办高校由于办学历史不长,办学经费有限等原因,导致其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科研水平普遍较低。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对于提高高校办学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职业规划等都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将以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为基础,尝试构建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机制。
一、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在1956年提出的。该理论将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分为两类: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关注内部的工作内容,包括成就感、晋升机遇、责任感、发展规划等。保健因素关注外部工作因素,包括工作环境、政策制度、人际关系、薪资福利等。激励因素能够提高人对工作的满意度,而保健因素能够防止或减轻对工作的不满意。该理论的启示是将组织工作与员工工作满意度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自身长处,可以对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得到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机会,从而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提高工作效率。
二、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现状
1、教师队伍偏年轻化,科研能力提升较慢
由于民办高校办学历史不长,办学经费有限,所以民办高校普遍存在教师队伍年轻化的特点。多数青年教师为刚从学校毕业的硕士,还有部分本科生,博士人数很少,虽然在校期间受过基础的科研训练,但是缺乏独立承担科研课题,尤其是重大项目的能力。青年教师在刚入职时虽然有科研方面的指导与培训,但是缺乏系统化,缺少经验丰富的学科或者专业带头人引路,很难实质性提升科研能力。
2、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对科研的激励
随着生源竞争日趋激烈,民办高校要做到自负盈亏,很多学校在实际运营中通过加大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来节约成本。由于教学工作量的加大,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投入科研工作。同时,由于考评制度与教学工作紧密挂钩,科研工作所占的比重较少,进一步加剧了教师对科研工作的不重视。虽然在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等方面,科研工作是考核的重要指标,但是很多青年教师没有评定职称的紧迫感,对科研工作缺乏长远的规划。另外,民办高校对科研工作投入的经费和资源较少,也是导致教师科研能力较差的重要原因。
3、学术环境恶劣,导致教师对科研工作的不认同
民办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在业界缺乏影响力。由于教师队伍偏年轻化,教学与科研经验均不够丰富,很难在科研方面有独特的见解与成果。因此,在课题申报、论文发表等方面很难获得机会与认可。很多民办高校教师准备评定职称时,通过灰色渠道等方式发表文章、出版教材或著作来凑齐科研成果。这种方式风险高、成本大,收益也不高,而且严重违背学术道德。在学术造假情况较严重的大环境下,很多人认为民办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缺乏意义与价值,缺乏对民办高校科研的认同感。
三、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中的“双因素”理论
面对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可以利用保健因素减少教师对科研工作的不满情绪,利用激励因素提升教师对科研工作的满意度,进而提高科研工作积极性与工作效率。
(一)重视保健因素,减少对科研工作的不满情绪
1.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打造和谐的科研工作环境
在学校层面要积极营造诚信学术的氛围,学校、分院、系部可以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倡导教师开展结合民办高校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校本研究,然后通过多方渠道给教师提供多种科研机会和资源,为良好的学术环境营造奠定基础。在青年教师刚入职时,可以由图书馆、人事处或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相关的科研资源介绍、科研规划指导及科研工作培训等,打造和谐的科研工作环境。
2.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给予配套软硬件支持
完善与细化科研管理制度,制定灵活的科研周期、科研内容及科研成果等管理办法,为科研工作提供较为人性化的服务与支持。加大对实验设备、实验室、实验基地等硬件投入,多种渠道筹集科研经费,加大科研奖励力度。丰富科研文献与数据库系统,为教师获取科研数据提供便捷的渠道。
(二)提升激励因素,提升对科研工作的满意度
1.加强产学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增强民办高校教师的成就感
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高校教师的三大职能。民办高校教师注重教学的同时,应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重点。服务社会这一高校教师职责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这一重点,将科研与服务社会结合,做到产学合作,不仅有利于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更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还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成就感,一举多得。
2.将科研工作与考评制度紧密结合,给不同专长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教师之间的专长是有差异的。只注重教学的考评制度,必然带来教师的“用脚投票”,缺乏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如果将科研工作与考评制度、薪资制度等紧密结合,让有教学专长的教师在教学方面多投入,让有科研专长的教师在科研方面多投入。这样给不同专長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民办高校可以实现教学和科研的双丰收。
3.支持构建各种科研平台和团队,激发教师科研创新意识与主观能动性
学校和分院要结合学科发展规划,给与青年教师科研发展的规划与指导;要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其它高校或校外科研机构的研究项目,提供访学或深造机会,扩宽其学术视野,使其能够快速成长;鼓励建立或配置基于课程组、专业或者学科的科研平台,鼓励校本研究、横向课题研究,激发教师科研创新意识与主观能动性。
四、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现状,提出了基于“双因素”理论的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机制。利用保健因素,改善科研工作环境、完善科研政策制度、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薪资福利,降低教师对科研工作的不满情绪。利用激励因素,提升教师的成就感、拓宽发展机会、提供职业规划,能够提升教师对科研工作的满意度。最终,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整体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 许芳.双因素理论对高校教师激励的启示[J].科教导刊,2019(1)
基金项目:
*本文是云南工商学院校级立项课题《基于学业导师制的民办高校学风建设提升策略研究-以会计学院为例》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云南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