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吗利福肽临床试验研究及产业化

来源 :企业科技与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lhR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注射用吗利福肽;脑卒中;缺血性;临床试验
  【中图分类号】R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1)08-0045-03
  1 概述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仅次于恶性肿瘤的死亡原因,全球每年大约有2 200万人发生脑卒中,主要包括三大类,即缺血性(87%)、出血性(10%)、蛛网膜下腔出血(3%)[1]。当前,指南推荐临床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主要是采用动/静脉溶栓、抗凝、扩容、扩血管及血管内干预等方面的治疗途径,然而目前尚未发现一种有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类药物[2]。
   临床研究证实,脑组织缺血后可引起急性和慢性的炎症反应,局部脑缺血后,许多致炎介质释放或激活,如炎性细胞因子(特别是TNF-α、IL-1)、趋化因子及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分子水平上调,使白细胞浸润到脑实质,并激活脑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炎症反应能够引起脑微循环障碍和邻近脑组织的损伤。炎症反应的程度、脑组织损伤的程度跟脑卒中病人的长期预后有较大关联,抗炎治疗已成为脑缺血防治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炎症诱导的损伤机制在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时对挽救缺血性半暗带、保护血脑屏障起重要作用,可扩大治疗时间窗,有着巨大的临床价值。
   吗利福肽(Monocyte Locomotion Inhibitory Factor,MLIF)作为一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新药,是八加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团队历经十数载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前研究的重大研究成果。注射用吗利福肽的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活性肽候选新药研究”(合同号2009ZX0913-120,已结题)、“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活性肽临床前研究”(合同号2013ZX09102011,已结题)和广东省科技重大专项“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活性肽临床前研究”(合同号2013A022100006,已结题)的支持。获得了包括“多肽小分子在制备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中的应用”[3]在内的6件授权发明专利及“Method for Treating Myocardial Ischemia”(US8343921B2)等2件PCT授权专利。研究论文在国际著名杂志“STROKE”发表。
   临床前研究表明:注射用吗利福肽是人工合成的小分子多肽,与热稳定的具有抗炎活性寡肽[从溶组织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培养的上清液中分离得到]具有同样的氨基酸序列,有较强的抗炎活性,能明显逆转慢性脑缺血所致的神经细胞的损伤,对急性脑缺血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机制较新,靶点明确,为生物内源性物质,安全性好,有望成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新药。此外,注射用吗利福肽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对脑血管病具有良好的预防与治疗作用[4]。
  2 临床试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015年2月由八加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主导,下属全资子公司广东八加一医药有限公司研发的原料药吗利福肽和注射用吗利福肽获得1.1类新药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批件号分别为2015L00348、2015L00349),重点开展3期临床试验。目前,注射用吗利福肽的临床试验工作已全面启动,其中Ⅰ期临床试验已在北京协和医院和江苏省人民医院完成,试验结果表明:注射用吗利福肽作用于人体安全,耐受性好。
  2.1 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判定方法
   缺血性脑卒中神經功能保护类新药(吗利福肽属于其一)的临床终点是困扰此类药物临床试验疗效判断的共性难题,目前尚无明确的客观的疗效指标和检测手段对其进行判断,找到临床终点判断的代表物质和检测方法事关临床试验的成败。
   本课题组经研究发现,注射用吗利福肽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特异性生物标志物(BIO-MARK),特征性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Ⅱ、Ⅲ期临床试验将通过检测受试者体内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水平评价注射用吗利福肽的疗效,该方法专属性强,检测灵敏度高,可为抗炎机理的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保护类新药临床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检测方法。
   将研究发现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判定作为注射用吗利福肽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终点判断。
  2.2 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
   根据C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最新颁布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通常采用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界定,NIHSS评分过程完全依靠医务人员主观判断,数据准确性差,对脑卒中受试药物的评价结果人为因素干扰较大。
   注射用吗利福肽Ⅱ、Ⅲ期临床试验采用步态分析系统对受试者进行评价,在整个评价过程通过计算机采集一系列数据完成,数据准确可靠,将试验过程人为因素导致结果偏差降到最低。
   注射用吗利福肽Ⅱ、Ⅲ期临床试验采用磁共振成像等医学影像学手段,全程监测临床试验受试者入组、治疗、出组等阶段脑组织炎症浸润和水肿变化情况,检测方法直观、严谨,为临床试验药物的疗效判断提供科学依据。
   注射用吗利福肽Ⅱ、Ⅲ期临床试验采用神经内科与急诊科联动的工作机制,将受试者筛查前移至急诊科,实现受试者快速诊断、快速入组、尽快给药,确保受试者在有效的治疗时间窗用上试验药物,对注射用吗利福肽的临床试验结果评价更加客观、准确。
  3 项目技术路线
  3.1 技术路线
  3.1.1 Ⅱ期临床试验
   在Ⅰ期临床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Ⅱa期临床试验,以小样本多次给药、剂量递增的方式开展试验,研究给药方式、剂量及时间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其间开展多次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及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第二阶段为Ⅱb期临床试验,以Ⅱa期临床试验研究结果为基础,选择2或3个给药方案进行中样本的临床试验研究,初步确定给药方案。   3.1.2 动物生殖毒性试验
   完成注射用吗利福肽的大鼠Ⅲ段和家兔Ⅱ段生殖毒性试验,评价其对哺乳动物生殖功能和发育过程的影响。
  3.1.3 Ⅲ期临床试验
   在Ⅱ期临床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初步确定的给药方案进行验证性试验研究,评价药物的总体疗效和安全性。
  3.1.4 新药申请
   汇总各期临床试验结果,形成本项目的临床试验报告,申请新药注册。
  3.1.5 项目产业化
   按GMP要求建设原料药合成生产线及冻干粉针制剂生产线,开展中试放大试验,完成工艺优化、质量标准验证、生产现场核查和药品生产GMP符合性检查,获得新药证书及药品生产批文,实现产品上市销售。
  3.2 项目技术路线图
   项目技术路线图如图1所示。
  4 项目关键技术
  4.1 采用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判断注射用吗利福肽临床终点的检测技术
   通过检测脑卒中受试者体内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水平评价注射用吗利福肽的臨床试验终点。
  4.2 对注射用吗利福肽受试者疗效采用客观、有效的观察手段和评价方法
   采用步态分析系统对受试者进行评价;采用磁共振成像等医学影像学手段,全程监测临床试验受试者;采用神经内科与急诊科联动的工作机制,实现受试者快速诊断、快速入组、尽快给药,确保受试者在有效的治疗时间窗用上试验药物;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使注射用吗利福肽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结果真实可靠,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结果偏差。
   采用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判断注射用吗利福肽临床终点的检测技术及对注射用吗利福肽受试者疗效采用客观、有效的观察手段和评价方法,进一步评价注射用吗利福肽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注射用吗利福肽申请新药证书提供充分的依据。
  4.3 项目产业化
   对原料药的固相合成法的反应条件(包括温度、纯化试剂与中间产品的比例等)进行优化,形成一套既适合工业化生产又高效节能的生产工艺,在新建生产线连续进行3批生产,验证工艺的可行性。通过对原料药工艺优化,实现原料药生产成本降低20%、成品收率提高10%、溶媒用量减少30%以上的目标。
  5 项目技术创新点
   本项目的技术创新点如下。
  5.1 检测方法
   通过检测注射用吗利福肽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发现脑卒中抗炎机理药物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BIO-MARK),通过检测其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判断临床终点,为抗炎机理的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保护类新药的临床研究提供最新检测标准。该检验方法专属性强,可解决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保护类新药的临床终点判断难题。
  5.2 评价方法
   注射用吗利福肽的Ⅱ、Ⅲ期临床试验引入步态评分系统,可客观评价受试者用药后的临床症状和行为学评分的改善情况,与传统的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系统相比,能有效地减少评分偏差,提高试验药物疗效评价的准确性;采用磁共振成像等医学影像学手段,监测临床试验受试者入组、治疗、出组等阶段脑组织炎症浸润和水肿变化情况,检测方法直观、严谨,为试验药物的疗效判断提供科学依据;试验方案确立神经内科与急诊科联合实施的工作机制,实现快速诊断、快速入组、尽快给药,确保受试者在有效的治疗时间窗用上试验药物。
  6 结语
   本项目完成后将作为国家1.1类化药新药上市,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及2项国家药品注册标准,建成广西第一条肽类原料药合成生产线。
   临床试验过程中通过检测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判断药物的临床终点,将为国内治疗脑卒中的神经保护类新药临床试验提供一种全新的检测方法。
   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我国每年有750万的脑卒中病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约占80%)。注射用吗利福肽作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新药,将给国内广大脑卒中患者提供一种全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解决临床急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原创新药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将为世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药物树立典范,社会意义重大。
  
  参 考 文 献
  [1]申青仙,张赛,涂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2020,15(4):633-636.
  [2]贾喆.小剂量阿替普酶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7):920-922,926.
  [3]杨鹏远,芮耀诚,章越凡.多肽小分子在制备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中的应用[P].中国专利:2008102006
  10.0,2009-02-11.
  [4]程浩,芮耀诚,章越凡,等.生物活性肽-单核细胞迁移抑制因子研究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2015,33(1):17-19,27.
其他文献
4月25日,自治区统计局举办第三期分析研究主题沙龙活动。局党组书记、局长潘志峰,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王志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新茹,二级巡视员史润林受邀参加本次活动。潘志峰强调,一是要扩大统计沙龙的参与范围。定期开展分析研究主题沙龙全局不断提高统计服务效能的创新举措。各轮值处室要对沙龙举办形式、主题内容认真研究,持续调动各专业人员分析研究的积极性。二是要强化沙龙的学习带动成效。逐步打破专业壁垒、构建各专业领域融合发展。承担沙龙选题任务的处室。
随着社会信息化趋势的不可逆转,教育现代化、数字化正逐渐成为可能。利用信息技术参与教育的全过程,以“互联网+”助力教学质量的提升已经成为共识,比如:利用信息丰富教学形式,打造高效课堂,将信息技术的优势,与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法相结合,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与表达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期刊
对于当前幼儿教育活动的开展,为了满足幼儿的参与兴趣心理,游戏教学是一种主要的方式,只有在欢乐自由的氛围环境下,在兴趣的吸引之下,刺激幼儿的兴奋点,这样他们才会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主动性,激发和保持浓厚的参与兴趣,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幼儿教师在对游戏教学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精心地组织和设计,要创设良好游戏环境,激发幼儿参与兴趣,要优化设计游戏形式,提升游戏教学的趣味性,还要注重确保游戏结合教学内容,完成预期教学目标。通过笔者的实践教学证明,上述具体措施都促进了游戏教学的良好运用,对于推
患者男,56岁。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年余。1年前无明显诱因触及右侧腹股沟结节,似“豆粒”大小,活动性良好,无压痛。近月余来发现右侧腹股沟区结节较前明显,而来我院行超声检查:右侧腹股沟区探及大小约4.0 cm×2.2 cm×2.7 cm的低回声结节,边界清,内回声不均匀,呈“筛网状”改变(图1),CDFI结节周边及中央区较丰富紊乱树枝样血流信号(图2),其周围软组织明显增厚,呈“鹅卵石”状(图3)。
近期,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了《2021年校园食品安全消费提示》(以下简称《提示》)。《提示》表示,学校是人员密集场所,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其中学校食堂是预防校园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关键场所。在疫情防控期间,学校要落实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强化对学校食堂、校外供餐单位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校外供餐单位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消除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首先,严格按照规定对食堂的设备设施、工具用
肿瘤免疫治疗是继手术治疗、化学治疗(化疗)和放射治疗(放疗)后的第4种肿瘤治疗模式。肿瘤免疫机制复杂,长期以来对其认识不足,肿瘤免疫治疗疗效不佳。自2011年伊匹木单抗在美国获批上市以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 bitor,ICI)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霍奇金淋巴瘤、黑色素瘤等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临床疗效。
本文基于对“全人发展,首选体育”的理念的思考,从开展中小学体能课程的外在环境条件和内在需求两个方面出发进行探讨分析。分析得出:①当外在环境条件和内在需求形成合力,开展中小学体能课程或能为体育教学工作提供一种新思路;②全人发展,首选体育,开展中小学体能课程已成为一种现实需求,体能训练的方式和手段或能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实现体育特有的育人功能。
对大米进行产地溯源和真实性研究可以保护地区特色大米,保证大米的安全和品质,并在安全事件发生时有效召回。阐述了光谱技术、稳定同位素技术、挥发性物质分析、矿物元素分析技术、DNA技术、代谢组学分析在大米产地溯源和真实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探讨了每种技术的优缺点。
近日,易科国际为新疆建设兵团电视台1500㎡演播厅、400㎡演播厅、审片室及会议室提供音频系统。其中,1500m2演播厅集各类专项演艺、大型访谈、文艺汇演、综艺选秀等制作功能于一体。音频系统采用主、备Dante数字网络加模拟链路备份架构,主、备调音台输出Dante信号,经混音机架进入网络交换机,再送至有源主扩扬声器阵列和经由内置DSP功率放大器驱动的其他无源扬声器进行扩声。在此基础上,再单独从混音机架接入一条模拟链路以加强安全保障。
实践性教学在高职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文章以智慧环境为切入点,对“针织工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案进行了重塑与完善。实践证明,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制度及教学流程等五个方面对实践性课程(环节)进行改革优化,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从而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