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立意 写出自我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xf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3年开始,江苏省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式,由命题作文向材料作文转变。与去年故事型材料不同,2014年的材料是哲思类的,主要由两个大家的两句话组成,构成有关“青春”“朽”或“不朽”的思辨性话题。“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它来自于法国作家让·克里斯托夫·吕芬。而在英国作家赫列斯特的散文《青春不朽之感》中,开头就说:青年人都不相信有朝一日会死。因为中国人避讳死,所以命题时有所改动,形成了这样一句话: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两则材料分别以“有人说”和“也有人说”领起。
   青春“朽”还是“不朽”,这是个富有哲学意味的命题,从它的出处和本质上看,高贵而又大气。一个好的作文题目,挖掘下去是有品位的,是越挖越有东西的,是很有空间去构思的。2013年的“蝴蝶与山洞”是个“多义”的材料,据说阅卷现场划出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语言比较贫乏,就要求他们在写出具体真实的东西上下功夫,毕竟质朴的语言也是可以打动人的。为了增强学生对语言个性、鲜活的表达意识,可以定期提供具有鲜明语言风格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同时语言和材料的运用密不可分,议论文的素材和记叙文的素材在选取的现实性、时效性和新颖度上都会影响语言表达的鲜活,因此素材的积累、比较、更新以及变换角度的分析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2一气呵成与修改
  考场作文是限时作文,在有限的时间里,写作的字数不能少于800字。训练中要解决写作字数严重不足和字数超得比较多两种情况。首先一定要加强当堂课限时作文的训练,要让学生动真格,认真写,写成篇。然后选取有代表性的作文印发给学生进行评改练习,通过有针对性的评改提高语言表现力。
  3诵读、感悟与积累
  应考阶段主要的时间往往花在做题上,写作也是限于对作文题本身的分析。需要重视的是要坚持为学生选取描写生动的和议论精彩的文章或片段进行阅读和诵读训练,引导学生在阅读分析之中体会他人对人性的揭示、对人生的关照、对生活的态度、对社会的思考。要让学生诵读,经常诵读有助于语感的培养,在诵读中体会作品情感,在诵读中关注细节。坚持读范文和坚持提取自己的生活写作是两种不可缺少的写作积累方式,只有不断引进写作的源头活水,不断丰富写作的材料库,不断动脑想和动笔练,应考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高考写作的策略是需要在写作指导下不断尝试和完善的。反思应考指导的实践,对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写作心理的辅导如果不能因人而异,会让有些写作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对写作的畏惧感。因此如何让学生保持写作的兴趣,愿意写,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210017)
  “平衡”“大与小”“影响”等8个关键词,这样就等于8个作文题了;而2014年,“单义”“聚焦”成了材料的特点,材料传达的信息相当明确,青春“朽”或“不朽”,所以看似材料作文,实质是命题作文。
  文章只需要抓住关键词“青春”“朽”或“不朽”来写即可。要写好,必须弄清“何为青春”。“青春”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春”本身就是属于生命勃发的季节,还加一个“青”来进行修饰,青涩?青葱?青翠?6月11日,《扬子晚报》刊登专家辛良的《关于“青春不朽”》的文章中写道:“青春!一个无限的话题。青春纯洁,青春美丽,青春狂野,青春绚烂,青春迷乱……‘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让我们回到生命的故乡。”这里,专家阐述了“青春”的某些特质,如纯洁、美丽、狂野、绚烂、迷乱……其实表现“青春”特质的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张扬、梦想、好奇、奢望、放荡不羁、贪得无厌、无耻地追求、一往无前的冲动……还有“生命”,生命是青春最本质和原始的特质。文章只要写到以上有关“青春特质”的内容,都是切题的。
  关于“朽”与“不朽”。“朽”为死去,“不朽”呢?难忘的、刻骨铭心的为不朽;自私的、张牙舞爪的亦可为不朽;物质的青春会“朽去”,精神的青春却会永恒。
  文章就“青春朽”或“青春不朽”来立意,均可;如果辩证地阐述物质的青春是朽的,精神的青春是不朽的,亦可。但文章必须有一个核心的立意,并紧紧围绕它来论述。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青春。对于过来人,哪个不怀念青春曾经的美好?更何况正值青春的考生呢?对他们来说,这应该是“有话可说”的一篇文章。我们一贯提倡“我手写我心”“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个性”。青春懵懂、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肯定有很多刻骨铭心的事去写。“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次千转百回、含蓄羞涩的暗恋”“一种至爱至亲之人离开的伤痛”“一段叛逆、伤人的经历”……
  命题者的意图还是很明显的,青春每个人都有,生命亦每个人都有,他们渴望考生的文章来源于自己的生活,有位专家甚至说了这样一句话:青春的你们,连爱情都不敢说、不敢写,那是可悲的。他们不希望朝气蓬勃的青年一写到文章,就老气横秋,不停地重复别人的故事、别人的话,古今中外,从苏轼、陶渊明到史铁生、俞敏洪;从林肯、居里夫人到钱学森、林俊德;一会儿周国平说,一会儿又林清玄说,一会儿又是昆德拉说,就是没有自己说,名句用多了,就算是契合,也给人掉书袋的感觉。
  从文体的角度讲,真正能写出自我的,一般都是记叙文。那么在议论文中,有没有特别强调“自我”的内容呢?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议论文一样可以写出“自我”的东西。有人说,议论文是可以批量生产的,这实际上指的是那些大量的事例堆砌、见解平庸之作。紧扣“青春”“朽”或“不朽”展开,能深入分析,或有独到的见解,或能敏锐地就材料的某一要害处进行立论或者反驳的,原则上都能进入一类卷。“深入分析”,“独到的见解”,“敏锐地进行立论或者反驳”,这些都是最能见考生思想和智慧的东西,是考生自我的东西,只是与记叙一件具体的事比起来,它显得更深刻,更难得而已。在阅卷现场,关于青春朽或不朽,都有非常深刻的见解。那些说人未说、论人未论;或见解冷静深刻、睿智达观;或能层层深入、逻辑思维强的佳作,会让阅卷老师眼睛发亮,击节称叹的。
   总的来说,今年的江苏省高考作文题,重聚焦,却又可在挖掘其特质意义上,扩大写作空间。因为材料本身的限制性,它又有一个隐性要求,那就是写出自我,可以是经历,可以是见解。笔者认为,“聚焦立意,写出自我”是今年高考作文的整体特点。
其他文献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中有一篇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并且坚信通过学习会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课堂反应似乎也是如此。但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却淡忘了许多。原因是文章离他们的生活太远了。那些让作者魂牵梦萦的生活场景在学生眼里就如历史一般遥远,又如何能引起他们灵魂的共鸣?这使笔者意识到,离开了现实土壤的所谓乡土之情如无源之水,无法滋润学生的心灵,更无法塑造他们的精神家园。  那
期刊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一篇小说。伯尔被称为“德国的良心”,197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小说取材于二战,展现了小人物的命运:“我”,一名德军伤兵,被抬到一个由一所文科中学改成的临时战地医院,经过一番思考辨认,确定这就是自己三个月前离开的母校,而自己因为受伤被截去了双臂和右腿。  标题是文章的“灵魂之窗”,是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分析标题、解读标题,或可以帮助
期刊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较长的现代叙事抒情诗,只有抓住情感教育,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所以,深入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痛悼和赞美之情,感受充溢于诗中的激情是教学重难点。长诗难教,在有限的时间里取舍内容,做到精练、高效,并给学生留下一定的阅读探究空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一、大胆取舍,长文短教  这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现代诗歌,它的主题是学生一看就明白的“歌颂母爱”。由于篇幅长,内容多,不必面面俱到,
期刊
鲁迅先生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其作品对当时的社会和后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从1949年至今,中学语文教育界将不少鲁迅作品选人教材,不同版本(包括选修)有50余篇,其中频率较高的篇目有《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孔乙己》、《故乡》、《灯下漫笔》、《记念刘和珍君》、《祝福》、《药》、《阿Q正传》,体裁有散文、小说、杂文等。60多年来,中学生大致就是通过这些作品来认
期刊
小说节选课文是学生接触经典、品读经典的重要途径。课文由于选自章回体小说,其故事情节既可独立成章,又与整部小说具有密切联系。要使学生深刻了解文本内容,则需适当引入原著中的关联情节,便于学生从整部小说来了解课文,由此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名著《红楼梦》第三回,原著中第三回借由林黛玉的耳闻目睹描写了贾府概况,教师可以“林黛玉”的视角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一、借黛玉之眼观贾家——粉
期刊
《三国演义》全书120回,呈“20-80-20”的叙事框架。前20回写东汉之乱,后20回写三国归晋,中间80回写三国纷争。每10回一转折是小说叙事的基本方法,即每10回集中描写一人,其余则虚写。  10回~33回写诸侯混战,曹操平定北方(郭嘉遗计定辽东);34回~50回写赤壁之战(关云长义释曹操);51回~73回写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扩展地盘。即与东吴争夺荆州,与刘璋争夺益州,与曹操争夺汉中(玄
期刊
高中语文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不仅要求教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而且要求教师注重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教学方法是教师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无论课标怎么改变,教学方法都是在课标理论的引领之下的。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应顺应时代,以学生为中心。  一、融情于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阅读课文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我们应该注
期刊
对于诗歌教学而言,诵读无疑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但若要深刻理解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丰富的意蕴,就不仅仅需要对诗歌进行反复的吟咏,还要深入地进行讨论分析。而成功的课堂讨论,与教师的问题设计有着重要的关系。语文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若能巧妙地进行问题设计,引领学生层层剥笋般地分析探讨,就能带领他们在诗歌的河流里“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雨巷》为现代诗人戴望舒的名作,收录于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这首诗
期刊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人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事物,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把握事物的本质。在现代文教学中多比较、多归纳,是指导学生最有效的阅读方法之一,它不但能使学生对所学文章有较深的了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江南的冬景》是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谛听天籁”板块中的散文名篇。讲授此文,大多数教师都会采用渐进式阅读的教学方案:粗读课文,把握内容,理清结构——
期刊
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朱自清在《国文教学·论教本与写作》中说:“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应用于这种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读者。”同时,朱自清先生还认为缺乏“读者意识”必然会削弱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写作中的“读者意识”,朱自清主张把报纸文字作为写作学习的范文,学生容易从中看出读者与文字的关系,“这样学生在写作时也便渐渐会留心他们假想的读者”。同时他还特别提到书信文体,认为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