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家园

来源 :棋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s0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棋迷的家
  
  前几年随着围甲的开办,一位老总在北京的繁华地段开设了一个很知名的围棋俱乐部,那是一座很漂亮的建筑,我曾在公共汽车里就看到了它瞩目的围棋俱乐部的标记。后来得缘几次光顾,宽阔的对局室、上好的棋具,旁边还有几台电脑供上网下棋。你要是会员的话,还可以得到职业棋手或业余强豪的指导棋对局。大厅里有休息室,俱乐部还有其它的休闲场所,卡拉OK厅、台球室、餐饮间、浴室等等。我认为这是一流的对局场所,叫得响的好俱乐部,它的前景应该灿烂。
  今年年初,我又问到知情人士这家俱乐部的现状如何?他们告知:已经辞掉了几位职业棋手作为特聘教师,基本上将围棋俱乐部改成了商务会馆。尽管那里还能下棋,但已不以此为特色。我想:这家围棋俱乐部悄然转型,老总作为有所成的商人,自然有他转型的理由。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恐怕还是这家围棋俱乐部没有赢利!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亏本的买卖谁都不愿意长期做下去。
  我曾经与这家俱乐部的老总交谈过,他是因为喜欢围棋搞围棋俱乐部的。尽管曾经赞助过一个少儿围棋集训队,但他并没有成立自己的职业围棋队的想法;尽管资助过大学里的围棋教育,但也没有想搞围棋培训。我真不知这位老总是怎么想的?大概他最大的收获是以棋会友。
  
  新的动向
  
  九月中旬在成都进行的围甲领队教练会议,确立了明年每支参赛队必须以俱乐部形式参赛,并且在队伍的组成上可保持三名注册棋手不动,其余场可自由转会的方针。这其中前一条是根本,既然是围棋俱乐部,它牵涉到如何界定和各自如何经营的问题。而后一条则实质上是围绕俱乐部组成上的辅助性方针,作为主体的棋手想留想走,作为老板的俱乐部想要想转,总得有一个可遵循的原则,三留三转就是这个原则。
  转会的问题是一个双向选择的问题,这还好办一点,对于以俱乐部形式参赛,的确让一些"掌门人"头痛。仅仅以"形式"上的俱乐部参赛,这当然不是问题,难就难在成立俱乐部后的归属和经营问题。现阶段"归属"是一道坎,而经营的问题其实是最终俱乐部成败的关键。
  棋队成立时间较短的围甲队伍,由于基本上是靠自身的经营生存,"归属"问题还好办一点,上级主管部门本来就没多少参与,其"独立性"更强;而一些老牌的棋队,是上级主管部门带大的,今天围棋长大成人了就要独立自主,虽说"儿大不中留",但如没有回报,这从道理上就说不过去。这段时间,新型的俱乐部在要"政策",老牌棋院负责人也在要"政策"。虽然他们要的"政策"不尽相同,前者要的是"政企分开"的政策,后者要的是"红头文件",但实际上都是一码事,都是为了争得经营者的自主权,谋得自己应得的利益。
  
  俱乐部的界定
  
  俱乐部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形式上的俱乐部有很多,活动场所、培训机构最多,但作为最高水平的俱乐部,要培养高强的棋手和追求最大的赢利,应该有其特定的原则。
  参照其他项目顶级俱乐部的情况,结合近四年围甲情况,以及现有的围棋俱乐部的情况,我认为围甲俱乐部应该具有至少下列几个方面的属性:一是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或相对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实体;二是具有相关的硬件设施,包括比赛场所、固定的围甲专项资金及赢利措施等;三是有6名职业棋手;四是建立二级梯队。独立的法人能够保证经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赢利的措施是围甲俱乐部存在的理由,职业棋手是保证高水平竞赛的主体,青少年队和成年队二级梯队设置是保持队伍长盛不衰的根本。如此,俱乐部方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把赢利措施作为俱乐部"硬件设施"的原因,是因为它是一个中心问题,是俱乐部大厦的基石,包涵着俱乐部核心机构的设置。比如市场调研与开发部、围棋培训部、竞赛部等等,它主要的任务是与三千万棋迷打交道,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满足他们的所愿所望,竭诚地为他们服务,并在其中寻找到商机,寻找到赢利,寻找到俱乐部发展的不渴源泉。
  
  打破禁锢
  
  与多位棋队负责人交流,询问他们经营的情况和经营的思路,他们对面向业余棋手赢利的一块都不乐观。开办棋室收茶水钱是小菜,职业棋手指导棋收费的对象可遇不可求,围棋培训很辛苦也有其它的场所和机构。惟有赞助来得快而多,似乎只有靠赞助才能维持围甲队伍的参赛。而赞助似乎也有些朝不保夕,如果赞助商的广告效应达到了,那它为什么还要花那笔钱?
  浙江信联股份有限公司站出来了,他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九月中旬的围甲领队、教练会议,该公司董事长王宏声亮相。他便是前段时间风传要买断所有围棋经营权的主角,只是他们现在是投资明年的围甲,这在现阶段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王宏声认为,围棋是一种很高尚的文化,棋圈的环境很纯洁,并且具有商业化运作的条件。信联不会纯因广告介入围甲,而是一种投资行为。既是投资就要讲产出,他们将与棋迷、棋手、俱乐部、赞助商、媒体和棋院同生共存,荣辱与共。他们的目的是要经营围甲,明年的投入总额大约是1 000万元,除了奖励会提高以外,大多资金会用于电视节目、网站建设和包装宣传活动。注意王宏声把棋迷摆在了首要位置,这是因为,一切产出都因棋迷而生,赞助商和媒体看中的也是广大的棋迷市场。
  我曾经多次打过比喻、举过例子,进行过简单的计算:三千万棋迷,每人一年只花一元钱,这就是三千万元;每年花十元,就是三亿元。相信我们每个棋迷每年在围棋上花的钱绝不止10元。一方面是围棋队觉得从棋迷那里的收益不大,另一方面计算的结果令人鼓舞,我看这其间最大的问题是怎么样与棋迷同行的问题。信联公司至少在思路上看到了这其中的商机,其特点是规模效益,如果在操作上有"方便棋迷"的特点,那自身就能赢得棋迷的方便。
  
  上帝的想法
  
  把棋迷奉为"上帝"--真正的上帝,不能不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在与棋迷的接触中,他们谈到了自己的想法。
  首先,他们都非常喜欢围棋,只要有时间,他们会都看一看有关围棋的电视节目和报纸,好的围棋书在书店里看到了,总是不怕掏腰包。他们有向职业棋手讨教的愿望,一是因为价格的原因没能经常成为事实,二是没有这方面的渠道,再一个就是仰止高山,宁可看他们的棋谱或在网上与他们交流,也不愿面对面地多几分拘谨。
  大多数的棋迷都经常性地下棋,而且寻找相当的对手和比自己略高的对手。如果对手的水平比自己高得很多,正如比他们高很多的对手一样,他们也会觉得索然无味。
  他们表面上说围甲没意思,可是却关心现在哪个队排在第一?李昌镐在围甲中出场了没有,他是否在围甲中被对手爆冷?为什么不到现场去看看呢?一是没时间,二是不知道在哪里。其实是想约几个人一起去,却没好意思开口。
  竞技围棋是一个分胜负的游戏,或者是一个以成败论英雄的游戏,这铸就了棋迷的好胜心。他们宁愿在家里与棋友杀个通宵达旦,或者泡在网上一整天都不吃饭。他们走出去看一看时,最害怕别人说他是"闲人",最不愿职业棋手对他们不屑一顾,连个字也懒得签。
  他们提高棋力的阶段,总是几个书店几个书店地逛,为的是找一本适合自己的书籍,而他们自认水平已经很高时,希望不仅仅是花钱下棋。所以业余强豪总是琢磨着自己开办一家棋社,或者能教教棋,哪怕搞家教也乐意。
  他们喜欢和一帮棋友喝酒聊天,聊起棋来把常昊的一个臭招批得体无完肤,过后还是忍不住看常昊的自战解说。
  这就是棋迷,一帮自信的家伙,却大都不失豪爽。他们中的强豪有的甚至以赌彩为生,但如果有其他更好的以围棋为生的条件,他们不会琢磨为同仁放套的勾当。
  他们在竞技围棋的薰陶下很多时候都不知道围棋还有博大精深的文化一面,因而也不是太关心,同时也浪费了从事围棋相关职业的机会,减少了从围棋中获得更大乐趣的收获。他们谈围棋的流派,围棋的风格,吴清源的二十一世纪围棋和调和观,很多却又是一知半解。
  他们中出色的一些人从下围棋中悟得了从事工作中的一些道理,也从自己的工作中重新解读了围棋。他们有很多想法,有时在网络或报纸上倾吐一番,有时因为棋的水平不高闷在自己的肚子里。
  他们需要什么?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场所,一个精神的家园,那个场所他们已在网络上找到,而精神的家园却在四处游荡。
  
  俱乐部的经营
  
  对棋迷思想的把握能让我们对俱乐部的经营有个大体的方向,以往的围棋对弈场所的提供,指导棋对局的收费,围棋培训,围棋棋具和棋书的销售当然仍应该存在,但更应该加强的是为棋迷提供交流和讨论的机会,以及因此而成立的合作项目。
  比如说,中国围棋的书籍中记载了很多地方的围棋名人活动,其中许多地方很有旅游的价值,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完全可以借此开发和扩展旅游名胜。而这个项目与当地对资源的开发愿望相合拍,其前景就不小,与之相配套的是,这样也会丰富围棋电视节目和媒体的内容。
  再比如说,对电脑围棋的专项论坛,不但可以提升电脑围棋的水平,也可以开发相关的产品,为今后拓展围棋的经营领域提供先期的准备。
  围棋的新闻出版这一块也大有文章可做。风行日本的漫画《光之棋》的构想让人想起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简直就是翻版。它的那个灵魂附体,中国古代有《棋盘精灵》与《桃花源记》同时代的作品,受"洞穴文化"的影响,其中就有很多有关围棋的神奇故事,以此演绎,也能形成颇富传奇色彩的故事。只要投入人力、物力,不愁弄不出感人的优秀作品。而现在的事实是,我们在技术书籍的圈圈里来回打转。
  总之,围棋在大众的眼里是一种精神的产品,需要将围棋的精神落实到其它实物的身上,使之不仅仅是局限在棋具的基本层面上,我们便能开创出一片广阔的经营天地,使投资商不仅仅收到广告的回报,也收到投入后产出的果实。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俱乐部不断地走向进步,同时也使广大的棋迷从中提升自己的价值,吸引更多的棋迷进入围棋领域,为围棋产业的成型、发展和成熟铸就千万大军。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车祸后遗症    昭和三十六年,第二期名人战揭开战幕。参战者比第一期少了四入,只剩下九人。  自从遭遇车祸后,每天早上我都犯头疼病。第二期名人战开始时,头疼得越发厉害。跑遍了各家医院,但都没有得到明确的诊断和治疗,许多医生都怀疑是血压不正常引起的。庆应医院则诊断为视力不好引起,查视力的结果是,左眼几乎失明。医生马上要求我去配置一种附在眼球上的眼镜。但制作的这副镜子与我的眼睛不合适,总戴不好;强制练
期刊
激战--这场比赛之后只有一个词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第二十七届新人王战决赛三番棋比赛的第一局棋于9月16日在东京的日本棋院进行,张栩七段和高尾绅路七段共下了349手棋,执白的张以三目半优势最后获胜。  山下敬吾七段以四连霸毕业是一年前的事情了,今年的比赛会呈现一种什么样的格局呢?熟悉张栩的人也认为今年张栩会有上佳表现,但在赛前猜测两人最终的胜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在今年(截止至9月13日)两人各
期刊
期刊
9.15  500万韩元在围棋比赛中只能算是个小数目,可韩国的KT杯用它完成了从并列第一到独占熬头的转化。虽是争强好胜之举,却中契合了围棋的本质,和和气气,你好我好的结局在围棋界是不存在的,即使吴老拔群的调和理论,也掩盖不了围棋刻意分出胜负的实质。并列第一对双方都是种伤害,LG精油杯与KF杯共享的不是荣誉而是尴尬。  一年之后终于得到解脱,LG可安心臣服于第二,也可用金元换回曾有的荣光。围棋世界的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