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成长奥秘的探寻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dada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是任何一个具备学科知识的人都能做教师。除了丰富的知识,教师还要具备对不同教育情境的敏感洞察力、即兴判断力和行动力,同时,还要不断地重新审视、认识自己,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日臻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位教师都要成为反思性实践者,而引发教师反思的最初和最终的动力就是探寻学生成长的
  奥秘。
  一、教师专业性辨析
  目前,学界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认识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将教师等同于现代所确立的其他以专业领域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为支撑的专门职业(例如医生、律师),认为教师工作的依据就是教学论、心理学与教育技术,教师就是这些原理与技术的熟练应用者;另一种是将教师视为在复杂的情境中,进行问题解决的文化、社会的实践。教师的专业能力体现在参与问题情境、同儿童形成活跃的关系,体现在基于反思与推敲而提炼问题、选择解决策略的实践性智慧。教师就是以经验的反思为基础的、面向儿童创造有价值的“反思性实践家”。
  与一般的职业不同,教师的工作领域具有自己的特征——回归性、不确定性和无边界性。做过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人都知道,教师的工作可谓是千头万绪,每位教师几乎都是“千手观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都有差异,擅长的学科都不一样、性格都不相同、家庭成长环境更是各不相同,如果班级里有一两个爱调皮的小鬼,教师更要格外地操心。有人把教师职业看成是为他人的成长而操心的工作,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平安、健康,以最快的速度成长起来,害怕他们因为自己的失误而被耽误,同时,教师也不确定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至少不能肯定对这个学生是否有效。学生成长的不可复制性、时间的紧迫性、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孤身作战的不确定性都使教师如坐针毡,无法平静。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教授认为,教育实践绝不是完美无缺的,从某种观点来看是出色的,而从别的观点看却有致命的弱点。教育实践的这种价值的多义性与责任的“回归性”,使教师常常处于孤独与焦虑之中。以课堂为圆心的同心圆决定了教师的工作领域,他们在这个既狭小又广阔的领域中一显身手,同时,内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惑。而这种回归性、不确定性和无边界性在对教师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自我反思和自我磨砺的空间。
  二、教师专业智慧的体现
  佐藤学教授认为,教师工作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进行着持续的思考,这种思考不仅是基于教材内容或者知识要点,而且基于对学生、教材、教学情境的反思。他认为,教师应该具备反思性实践家所独有的实践性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这种知识不同于理论性知识。其一,实践性知识是依存于有限语境的经验性知识,虽然缺乏严密性,但却是丰富而灵动的功能性知识;其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特定的教师在特定的课堂,以特定的教材、特定的儿童为对象形成的知识,并以“案例知识”的形式加以累积;其三,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具有综合性,是有意识地整合了各个学科和门类的知识;其四,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在无意识中发挥作用的“默会知识”。最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具有个人性质,是基于每位教师的个性经验与反思而形成的,这种经验的传承也是以接受者的实践经验的丰富程度为基
  础的。
  在大量的课堂参与以及与教师的广泛接触中,笔者深刻感受到教师本身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他们的头脑中拥有着不同于专家、甚至不同于其他教师的丰富的知识,一部分复杂的、综合的知识可以通过教师的言说、教学故事等表达出来,但是更多的时候,它却是存在于教师的教学行动举手投足、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的每一个细小的课堂设计以及教师的每一个不经意的判断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位教师都是博学、智慧的存在,他们所拥有的正是多年来教学研究和教师教育一直在寻找、但又不曾真正领会的实践性知识,因为它是与教师多年的生活相联系的,带有教师自身的独特风格,也保持着某个教学场景特定的气息。这种知识不是通过简单的学科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所能够达成的,也不是教育研究者的理论思辨所能够触及和理解的,但它却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根本。
  与理论知识相比,实践性知识遵循的是一种实践的逻辑,它是以“怎样去做”为目标的,是教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教学经历的产物,它虽然不能获得真理性的认知结果,但却无时无刻不在指导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动。可以说,这是一种与教师的身心相结合的、决定着教师的临场教学表现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知识,他们的知识伴随着“精彩观念的诞生”,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教师在两难中追求卓越
  正是由于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反思性实践,面临着变动的教育情境、学生、课程、教材、社会文化环境,因此,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面临着更多两难的选择,他们几乎每天都生活在困惑、判断、选择的循环之中。
  笔者曾有幸与一位年轻的教师共同工作过一年的时间,第一次见到她时,我就被她微笑的眼睛所吸引,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我敏锐地感觉到她和蔼、乐观的态度会使课堂魅力十足,后来的听课也印证了我的判断,虽然是一位新教师,但是她对教学内容的领会、教学方法的选择却十分到位,对待学生也有耐心和关心。正当我为这样一位优秀教师的诞生而感到欣喜的时候,却猛然发现这位教师甜美的笑容消失了!虽然她上课已经越来越纯熟,甚至成为年轻教师当中的佼佼者,常常要承担公开课的重任,但我却被这种驚人的变化所震撼。
  一次机会,我们聊了起来,她向我诉说了自己的苦闷:每天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晚上备课要到半夜,每天有四节课的工作量,因为是班主任,还要应对让人头疼的纪律问题。通过她的谈话,我了解了这位教师惊人的变化背后的故事,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教师的两难处境。因为对某一方面的强调或多或少都会弱化另一方面,在抓好成绩和给学生更多自由之间、在管好纪律和保护学生自尊心之间、在无休止的工作和自己的闲暇之间、在自己的教育理想和现实环境之间,似乎总是存在着一种难以两全的艰难抉择。这种选择并不会随着任教时间的延长而得最佳的解决方案,相反,即使教龄不断增长,教学能力不断提升,不同的境遇也总会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这种选择的合理性和另一种选择的可能性。笔者与很多教师的对话都会涉及到这个问题,年轻教师更多的是问怎么办,而资深教师则往往在为自己的某些选择感到不满和自责,这种矛盾的心理与对教学成绩的满足感同时存在。一位五十多岁的女教师曾经不无遗憾地说起她曾经因为顾及自己的面子而批评学生的事情,她说,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不会这样做的,虽然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一位功成名就的校长因为自己没有处理好一个学生的违纪问题,致使学生辍学而感到自责,每每说起这件事都是泪流   满面。
  与从事一般生产行业的人不同,教师面对的不是一个个零部件,而是有着各种潜在可能性的人,教师的良知和专业性使他或她不但要为学生的现在负责,还要情不自禁地为学生的未来操心,虽然这可能并不在他们的工作范畴之内。
  教师的工作总是面临着知识、情感、伦理等多方面的抉择,这种特性给教师带来心理负荷的同时,也成为教师不断自我反思、追求卓越的原动力。一节课留下的遗憾,对一个学生不经意的伤害、一种教育方式的失败、一种教学方法的不适用、与家长沟通中不愉快的经历,都会成为下一次工作的借鉴和经验。这种实践性智慧弥足珍贵,也只有经过千百次的实际操作,才能够得到验证。只有通过无数次的实践得到珍贵的实践性智慧,才能够引导教师不断地超越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位教师都具备追求卓越的动机和能力,对自己目前状态的不满足,对学生发展可能性的挖掘,对教育资源的拓宽,对自己教学能力的磨砺,这些都是教师们追求卓越的
  表现。
  四、探寻学生成长的奥秘
  近年来,笔者遇到多位亦师亦友的成熟型教师,从这些教师身上学到了很多。成熟型教师的特点是专业能力较强、职称较高、圈内知名度较高。多数教师都具有高级职称甚至特级职称。对于这些教师来说,已经到了“一览众山小”的高度,但是他们都并没有停下专业发展的脚步。很多人认为,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到了一定的阶段会感觉到没有动力、缺乏方向,而我所认识的这些成熟型教师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心态和做法。在笔者看来,这些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着迷,为此不辞辛苦,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从而让每一个学生拥有更好的学习机会和成长
  环境。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学生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很多学生一方面表现出比较强的个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又缺少自理和自控的能力,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期待值很高,但是学生却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取向。这使得教师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如何看待这些变化着的学生,如何让学生们热衷于学习,这几乎成为教师们重要的工作之一。对于这些教师来说,他们往往能够看到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即便是目前学生还不尽如人意,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放弃努力,他们会不断加强自我的修养和学习——阅读专业书籍、进行课题研究、参加学术团體、参与各式研修活动,让自己更加配得上孩子的未来。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新的课题、挑战新的课堂。重新看待自己的课堂、重新发现学生发展的可能,让这些教师避开了职业倦怠的漩涡,走上了一个新起点。或许对于教师这一职业来说,不断地回归原点,回到学生,才是真正的职业乐趣所在。而当我们找到了这种乐趣,才能找到内心深处的精神
  家园!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院)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其他文献
记得当年刚刚踏上讲台,曾经借外出学习听课的机会,向众多教育专家请教同一个问题—教师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得到的答案各不相同。有了20年的工作经历之后,在人生之路上我慢慢悟出了自己的幸福之道。  我认为,一位能享受职业幸福感的教师,一定是一个葆有童心的人,一个富有教育智慧的人,一个家庭幸福的人。  童书阅读,永葆童心的纯真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每一届学生我都從一年级陪伴他们到六年级,有人会为小学教学工作
化学史是研究化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蕴含着科学探究方法、思维方式、理性精神等科学教育的重要元素,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精神,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而且有助于学生领悟科学本质。“相对原子质量”一课,通过化学史重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系统[1]。  基于以上理念,笔者根据浙教版八年级下册“元素符号表示的量”教学内容,充分挖掘“相对原子质量标准”演变
白雪峰  北京市特级教师,现任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副院长。曾获全国百名优秀班主任之星、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全国中学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一等奖,主编《教师教学基本能力解读与训练(中学数学)》等多部教师培训教材,参与编写《新课程三维目标操作丛书初中(数学分册)》等论著十余部,在《数学通报》《中小学教师培训》等刊物发表论文近50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
2016年8月,芬兰新课程改革开始在全国实施,这引起我国许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那么,芬兰新课改到底改什么?简单地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强调课程改革的目标是确保芬兰孩子和年轻人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未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环境下都能保持优势。同时,学校要致力发展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方法。一些主要的改革目标包括加强学生社会参与和有意义学习,使每个学生有体验成功的机会,引导他
自知本人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从青年时期作小学教员起,就抱有“教育救国”的思想,对青少年抱有真诚的热爱和希望,立志作一位好教师,但没有奢望作大学教师。后来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才选定来北京师范大学读书的。  读了北师大之后,就定了作教师的终身志愿。深知作“经师”不易,作“人师”更难,希望能在这两方面加强修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我永远追求的目标。  我深深感到一个人来到世上是不容易的,不要白
教师培训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参训的内在动力,而参训动力依赖于教师需求的满足程度。教师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个性化的特点,如何真正满足的教师需求,从而激发教师持久的内生动力,是教师培训者致力解决的问题。  一、如何发现“真问题”  对一线教师而言,发现问题并非易事。多数情况下,教师并不清楚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因此,培训者需要对教师描述的现象和困惑进行深入研究,帮助教师发现“真问题”。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
关于教师的内涵建构众说纷纭,不同领域有不同理解。在学术领域普遍使用“教师专业发展”这个概念;在政府政策领域使用“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概念;在实践领域,既使用“教师专业发展”,也使用“教师队伍建设”,但更多地使用荣誉称号的教师概念,如骨干教师、名教师、特级教师等。事实上,除了“教师专业发展”这个概念以外,我们在研究中确实也没有太多地对这些概念进行内涵的建构。最近接触到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的议
石鸥,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聘教授、课程教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获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战火纷飞的苦难中国,“战时教科书”不是子弹胜似子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战时教科书”是一种直接服务于抗战
一、让学生树立科学验证的意识,别止步于猜想  数学课堂上经常有这样的情景,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几个简单的事例推想出一定的“规律”后,就开始总结和应用“规律”。其实,从几个简单算式得到的结论只属于个别现象,还未经锤炼和验证,此时的结论只能称其为“猜想”,还不足以证明它是一条规律。只有所有的算式被验证符合这一猜想或结论,猜想才能变成规律。  如,最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本人在18世纪对许多偶数进
半棵树  真的,我看见过半棵树  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  像一个人  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  侧着身子挺立着  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  从树尖到树根  齐楂楂劈掉了半边  春天来到的时候  半棵树仍然直直的挺立着  长满了青青的树叶  半棵树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  人们说  雷电还要来劈它  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盯住了它  一  今年,我虚度七十五岁,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