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子液体能蒸馏吗?
离子液体作为“绿色”化学的溶剂来使用,为的是避免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使用或产生危险物质,因此人们对它们感兴趣。
离子液体是在室温下或接近室温时为液体的盐类,过去普遍假设(但未被证实)它们在沸腾之前会分解,因而通常被认为是不能蒸馏的,也是非常难以提纯的。现在却证实了该假设是错误的:在低压和普通温度下,某些类型的离子液体现在已经能够蒸馏而不分解。这一现象除具有本质的重要性外,还提醒人们,“被普遍接受的假设”不能构成证据,永远需要实验来证实。
摘自《自然》
2006年2月16日
格陵兰冰原与海平面上升
格陵兰冰原的冰雪融水对全球海平面升高的贡献有多大取决于冰原的内部及其边缘的质量平衡。当前的观点认为,冰原内部的质量正在增加而边缘则消融得更快了。
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里格纳特及其合作者描绘了一个全格陵兰冰原的结冰速度图,估计了整个冰原边缘周围融冰的流失速度。他们的结果同以前的数据对比后表明,自1996年以后融冰的流量普遍变快了,在那之后融冰的流量翻番,特别是受气温变暖的影响,冰河的运动驱使着格陵兰的冰川迅速后退。
摘自《科学》
2006年2月17日
肥皂剧上瘾之谜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亚历克斯及其合作者使用了一种类似“中国耳语”的方法,研究在受试人群中是否八卦比其它信息更易传播。他们提供4个不同的段落给10个志愿者阅读,然后要求他们写下能记住的东西。他们写下的话再传递给另一批志愿者作为他们要记住的段落,如此重复该过程4次。然后研究员设法将原始的段落同最后的结果对应起来。他们发现含有欺骗和不忠内容的这种像八卦的信息更容易被记住。
另外,记住关于我们朋友和熟人的八卦远比记住他们生活中的普通细节要容易得多——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人们对诸如肥皂剧似的闲聊信息如此上瘾。
摘自《新科学家》
2006年2月18日
精炼原油的新工艺
正当美国和欧洲加紧限制汽油中的含硫量之时,出土的原油正在日益“变酸”,或者说含硫量增多。基地在美国丹佛的碳氢化合物探查和发展首席顾问托马斯认为,脱硫技术“几乎被榨干了”,“我们需要革新的工艺”。
数十年前炼油厂采用加氢脱硫法从石油分子中剥离硫原子。含硫的馏分与氢、钴钼催化剂混合在一起后产生氢化硫。但为该过程提供氢很昂贵,随着石油含硫量的增多,还需要更高的压力和更稳定的催化剂来破坏硫原子键。近年来兴起了使用食硫细菌和使硫氧化的试剂的新工艺,一些专家还关注精心设计催化剂的发展空间。
摘自《科学美国人》
2006年2月
离子液体作为“绿色”化学的溶剂来使用,为的是避免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使用或产生危险物质,因此人们对它们感兴趣。
离子液体是在室温下或接近室温时为液体的盐类,过去普遍假设(但未被证实)它们在沸腾之前会分解,因而通常被认为是不能蒸馏的,也是非常难以提纯的。现在却证实了该假设是错误的:在低压和普通温度下,某些类型的离子液体现在已经能够蒸馏而不分解。这一现象除具有本质的重要性外,还提醒人们,“被普遍接受的假设”不能构成证据,永远需要实验来证实。
摘自《自然》
2006年2月16日
格陵兰冰原与海平面上升
格陵兰冰原的冰雪融水对全球海平面升高的贡献有多大取决于冰原的内部及其边缘的质量平衡。当前的观点认为,冰原内部的质量正在增加而边缘则消融得更快了。
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里格纳特及其合作者描绘了一个全格陵兰冰原的结冰速度图,估计了整个冰原边缘周围融冰的流失速度。他们的结果同以前的数据对比后表明,自1996年以后融冰的流量普遍变快了,在那之后融冰的流量翻番,特别是受气温变暖的影响,冰河的运动驱使着格陵兰的冰川迅速后退。
摘自《科学》
2006年2月17日
肥皂剧上瘾之谜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亚历克斯及其合作者使用了一种类似“中国耳语”的方法,研究在受试人群中是否八卦比其它信息更易传播。他们提供4个不同的段落给10个志愿者阅读,然后要求他们写下能记住的东西。他们写下的话再传递给另一批志愿者作为他们要记住的段落,如此重复该过程4次。然后研究员设法将原始的段落同最后的结果对应起来。他们发现含有欺骗和不忠内容的这种像八卦的信息更容易被记住。
另外,记住关于我们朋友和熟人的八卦远比记住他们生活中的普通细节要容易得多——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人们对诸如肥皂剧似的闲聊信息如此上瘾。
摘自《新科学家》
2006年2月18日
精炼原油的新工艺
正当美国和欧洲加紧限制汽油中的含硫量之时,出土的原油正在日益“变酸”,或者说含硫量增多。基地在美国丹佛的碳氢化合物探查和发展首席顾问托马斯认为,脱硫技术“几乎被榨干了”,“我们需要革新的工艺”。
数十年前炼油厂采用加氢脱硫法从石油分子中剥离硫原子。含硫的馏分与氢、钴钼催化剂混合在一起后产生氢化硫。但为该过程提供氢很昂贵,随着石油含硫量的增多,还需要更高的压力和更稳定的催化剂来破坏硫原子键。近年来兴起了使用食硫细菌和使硫氧化的试剂的新工艺,一些专家还关注精心设计催化剂的发展空间。
摘自《科学美国人》
200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