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压仓:“惧上”综合征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rror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敢正视上司的眼睛?偶尔在电梯遇到公司的高管,紧张得手心冒汗?害怕自己的上司?这种困扰不少白领的职场常见行为,被统称成一个词“惧上”。“惧上”到底是一种什么病,有没有方法可解?
  
  Case1
  
  Joanne,某咨询公司的商务顾问,业务能力很强,属于公司的销售明星,客户对她的评价是:能力很强,自信。Joanne的老板属于这个行业中的资深专家,经常会给她专业上的指导。Joanne很崇拜自己的老板,她常常发现他在很多事情上拥有深远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经验。
  不过最近一次,她发现老板给出的解决方案不是客户所要求的,她刚提出自己的想法,就被驳了回来。如果对方是平级的同事,她一定会据理力争,但老板一说,Joanne就觉得自己似乎想得不够合理。然而,当她把老板的方案交给客户时,客户并不满意,导致一笔大额业务就这样丢掉了。
  
  点评
  Joanne这种“惧上”行为,主要是出于对权威的盲目屈从,而导致了对自己的否定。一方面,这种屈从性可能是源于过去的记忆,在记忆中像父母、老师此类权威人士一直是对的,并教给了自己很多知识和方法。工作以后,老板取代了父母等人树立了这个形象,尽管在工作沟通中有过几次观点交锋,但出于对老板的崇敬,她漠视了很多对老板不利的信息,而不断寻找老板的“专业”、“完美”行为来强化内心这种印象,因此,“老板比我更强,他总是对的”这个记忆就被保留了下来。从此“对老板要服从”的观点就成了Joanne在工作中的行为准则之一。
  对于Joanne来说,克服的方法就是身体力行“两面性”的思考方式(注意:不是两面派):在肯定权威的同时,存有疑虑,这也是提升自信的一种方法。社会心理学家罗森伯格(Rothenberg)把这种思考方式定义为多面共存思考,又称杰纳斯思考,用来形容我们允许两个互相冲突的想法在脑海中同时出现的情况。
  因为从经验中取得的教训通常会过期,随着工作环境的变迁,许多原来有效的工作方式不再适应现实。所以,类似Joanne的下属应该学会客观辩证地从正反两面理解自己和上司的互动关系。
  
  Case2
  
  Jack是公司的行政主管,平时工作勤勤恳恳,待人和蔼可亲。最近三个月来,公司的加班很多,加班费却迟迟没有着落,下属不断来询问。可是他也没有办法,也在等着老板的批示。其他部门的一个主管知道了这件事情,让他代表部门去找老板问问,他一想,这不是向老板争取自己的福利吗?想起前两天老板刚愤愤地拒绝一位同事涨工资的要求,自己这不是“顶风作案”嘛,还是算了吧!
  
  Case3
  
  Daniel一上班就觉得办公室的气压偏低,一看,两个上级正在争论什么,仔细一听,原来是另一家分公司向总部投诉了公司,两个上级正在抱怨此事呢!正好,一个客户打过电话来要求延缓付款时间,问他可不可以,如果在平时他就去找老板商量,可是今天,太可怕了,如果去了,肯定成炮灰,所以他一口拒绝了。结果,客户一气之下直接打电话找到他老板,他反而被更狠地批了一顿。
  
  点评
  像Jack和Daniel的“惧上”行为,主要是基于对“常规的认识”。这个常规就是:在老板生气的时候一定不要去招惹他们,即使有再急的事情也不行。一旦他们察言观色到某种情况正在发生,上司正在“气头”上,这个“常规的认识”就会影响他们,使他们的某些本来是合理的行为成为“不可能”,比如“不要和老板主动谈福利”,“不要在老板发脾气的时候去打扰他”等等。
  “常规的认识”之所以控制人们的行为,最根本的深层次心理原因是源于人们害怕失败,害怕遇到挫折,害怕被“炮轰”。将这一观点转换成一个命题,就是说,一个人对于失败和指责的恐惧越大,他对于常规认识的依赖性就越大。心理学上的“Ziergarnik效应”正好解释了这一点——学习者倾向于更久地记住没有完成的任务,而不是已经完成的任务,所以记住失败比记住成功更容易。
  但是,事实上,一旦人们尝试打破常规就会发现,自己的行为带来的结果可能是糟糕的,也可能是非常美妙的。最起码,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已经看到了“惧上”带来的不好的结果:Jack和他下属的加班费依然没有着落;Daniel反而遭到了上司更严重的批评。如果这个底线你都可以接受的话,打破自己的常规认识,还能给你多大的冲击?最坏不过是被气头上的上司痛斥一顿,还能更糟糕吗?
其他文献
跨文化背景交织的平面世界里,更需要一双立体的眼睛。上司的表达方式可能永远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样简单直接,多给自己和对方一些时间,多假设几个IfIwerehim,说不定你就不会钻进牛角尖儿了。    在电影《穿PRADA的女魔头》里,严酷的上司米兰达总是把面孔藏在一副硕大的墨镜下示人,旁若无人地穿过助理安德莉亚和其他下属们战战兢兢的目光。没有人知道她墨镜背后的眼睛究竟望向何方。    永远没人比你更关心
期刊
“上浮”并非越俎代庖,当然更不能颐指气使。尤其在项目制团队这种“特殊”组织中,面对不同概念但同时存在的几个上司,有限度讲技巧的“僭越”,反而会融洽上下关系,提高整个团队的战斗力。    走进李松的家,整洁、明亮,一如他给人的感觉,贯穿着整个聊天过程。“知道你的采访目的以后,我特地咨询了一下公司的老员工,看看他们有什么经验可供参考的,也许我现在说的很多都是大家的经验。”他两手一摊笑着说。我顿时对眼前
期刊
露西凯拉韦  LucyKellaway  作为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Times)的专栏作家,整整10年,Lucy都在每周一准时为大家贡献办公室的谈资和话题,她时髦和诙谐的大都会语录,是建立在牛津大学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学位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多年《金融时报》的记者身份上的,是建立在现在多家公司的董事会成员职位上的。    我家里有一只抽屉,里面保留着孩子们的成绩报告单。因为我有不止一
期刊
Michael的E-mail秘籍    MichaelSong  MichaelSong是CohesiveKnowledgeSolution(CKS)公司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CKS是一家电邮技巧培训公司,向顾客提供关于电邮效率和电邮礼仪的培训讲座,客户包括惠普、诺华、第一资本金融公司等。他及公司另外两位专家所著的《仓鼠革命——如何管理好你的电子邮件,在你被它控制以前》一书已于今年2月由电子工业出版
期刊
很多时候,人们是靠你的肢体语言了解你的心思,所以,在你口若悬河的时候,千万别让你的肢体语言出卖了你……在工作环境日益多元化、国际化和全球化大潮下,职场中人该如何在与上司、同事的朝夕相处中,避免无意识地传递错误的肢体语言?怎样读懂上司的肢体语言?管理者如何让下属善解自己的肢体语言,最大效力地发挥领导力?    当职场全球化时,肢体语言并没有全球化,或许有些物理现象是全球性的,如脸红代表害羞或尴尬;颤
期刊
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同事们集体沉迷于《越狱》,我的领导从中看出了团队精神和工作方式,我的同事看到的Michael Scofiled过人的聪明和“干净的酷”。而我自己,则常常Michael所散发的安静和沉醉而迷惑——监狱中所有黑暗和 痛苦的一切 , 在 Michael 身上都看不到感受的烦恼,他只在混乱中搭建通往自由 世界的秘密框架, 并对每一小步的成功独自微微一笑。  这让我想起罗素关于工作的精辟
期刊
“你这是旅行还是搬家呀?”相信有过与美女结伴出游经历的人,对这句话都深有感触—“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心态在她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即使将所有想得到、拿得动的物件都带在身边,她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会觉得似乎少了点儿什么。虽然与之同行的人可能会哭笑不得,但我们并不能就此认定人家的做法有问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需求是分层次的,无论是选择自由驰骋的自驾游,还是选择苦中作乐的背包游,参与的人们
期刊
贝多因人是海湾地区的游牧民族,以自由、居无定所而闻名。现在说的是旧金山兴起了一群工作于新创公司的年轻人,他们没有固定的办公室,只要有Wi-Fi连接就可以随地工作。现在我就来告诉你办公室贝多因族的妙处:事业推进器最明显的就是反应迅速,你不会再和你的同事或客户说:“我在外面呢,回去把文件发给你。”而是直接说:“OK,我现在就传给你。”  新贝多因主义还能让你与业务走得更近。比如说,你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拜
期刊
电影札记    很多年前看《火星人玩转地球》,地球公民为迎接火星来宾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欢迎仪式。孰料我们理解为和平最高象征的鸽子却被火星人理解为宣战的符号,它们当场射杀鸽子后开始了地毯式的屠杀——这恐怕是电影世界里最无厘头的关于沟通的表达。  这个世界上还有任何一个问题与沟通无关吗?  如果这个疑问能在早些时候被陀思妥耶夫斯基或者维特根斯坦思考,或许萨特就不会苍凉地说出那句“他人即地狱”的沟通断章。
期刊
西方领导人从小就学着征询同辈和下属的意见,但之后他们要独立地采取行动或做出决策。而中国的领导人则力图达成一致,找到大家认为对集体最有利的解决方法。一般而言,这样的方式做出的决定都是“安全”的,也很有可能根本就做不出决定。这在西方看来是相当失败的,但在中国,人们更愿意等待恰当的解决时机,而不会依照某个人的观点强行做出决定。    ●平等观念与等级观念  在中国,CEO要有一些特殊待遇,西方人的平等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