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伦理教育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xiax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命伦理教育是对涉及人的生命和健康行为实践中的道德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教育,旨在培养医学生成为具有高尚思想道德情操、高品位文化修养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骨干人才。实施生命伦理教育有助于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医学人文价值观、和谐生命观和健康道德观。
  [关键词]生命伦理教育医学生人文素质
  [作者简介]林常清(1973- ),女,广西桂林人,桂林医学院人文社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生命伦理教育。(广西桂林541004)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生命伦理教育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引发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和关注。生命伦理研究的繁荣与丰富使得医学更趋于人性化。21世纪是倡导人文医学的时代,医生需要对患者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作为新时期的医学人才,不仅要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形成高尚的医学职业道德风范,而且还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1993年8月,英国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提出了新世纪的医生应是:交流专家、有判断力的思想家、主动的终身学习者、信息专家、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流行病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卫生小组的管理者、社会的支持者和初级保健的提供者。这一新的医学人才培养标准与生命伦理教育的基本理念具有相似性,体现了生命伦理教育对于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
  一、生命伦理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命伦理学所探讨的是人类及动物生命、生活、生存修养的道德抉择问题;它并非超越时空的道德教训,而是无逃于天地之间的伦理反思与实践。”所谓生命伦理就是对生命科学实践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理性化与规范化的反思。生命伦理教育是对涉及人的生命和健康行为实践中的道德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教育,旨在培养医学生成为具有高尚思想道德情操、高品位文化修养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骨干人才。生命伦理教育目标包含两个层次:最低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最高目标则在于培养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价值观,增强责任意识,提高人文素质修养,能够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懂得及时调整自我以更快适应现代文明和生活。
  生命伦理教育包括两个层次内容:一是生命教育;二是伦理教育,即道德教育。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体验为主题的教育,其本质在于尊重生命以及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生命教育的视域里,所谓生命是指人的整体性存在,包含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实体生命与精神生命、感性生命与理性生命的各个方面,是一条由生存、实践、超越诸环节组合而成的生命活动之链。从总体上分析,生命伦理教育包含三个普遍性的核心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换句话说是我如何才能走在“道德正轨”上生活并在行为之前作出“向善”的人生选择?第一个问题与道德观有关,强调个人的品行和修为以及应具备的道德素质。第二个问题是“我应该为他人做什么?”,即当我的行为可能会影响他人的利益和健康时,我有什么责任和义务?第二个问题涉及生命价值观,承认一个人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强调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的利益关系以及应具备的价值观和生命观,并努力理解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第三个问题是“我应为社会的公共利益做什么?”,第三个问题是对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更深入一步,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涉及和谐生命观。生命伦理教育的三个核心问题蕴涵了人文素质的一般要求和目标,能够从道德层面、认知层面以及实践层面给予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提供深刻的理论分析和指导。因此,生命伦理教育把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追寻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现状
  人文素质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具备高尚的人文精神和较高的科学素养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文素质在医疗实践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在当前我国医学院校中还存在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不够理想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教师的教方面。医学各个专业的学生大多是在高中时就采取文理分科的理科生,人文素质先天不足,更需要在大学阶段加强人文课程的学习。而现在的医学教育中人文课程比重较少,课程缺乏系统性,课程结构比例不协调,不能满足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专业教师强调医学基本技能的引导和培养,忽视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提升;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渠道和形式比较单一,大多数人文课程归属于人文社科类,与医学发展联系不密切,即使是与医学人文关怀密切相连的一些人文社科类课程,也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教学实效性。
  2.学生的学方面。部分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不到位或存在理解差异;重医轻文、医本文末的思想倾向比较普遍;由于人文教育课程处于主体教学计划边缘化的地位,医学生学习动机不强,真正投入学习的不多,认真的态度不及专业必修课;不少学生选修人文教育课程只是为了凑学分。
  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不够理想的现状容易使学生产生“只要掌握系统的医学专业知识就够了,至于人文精神素养如何关系不大”的错误认识,进一步导致医学生人文精神的缺乏:一方面,一些医学生只能凭借建立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学科的理论、技术之上的医学理论、技术来认识疾病,诊断治疗疾病,不能认识疾病发生、发展的心理、社会原因,不能自觉地应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心理、社会手段;另一方面,在处理医患关系中只见疾病,忽视患病的人,只重视人的生物学属性,忽视人的社会学属性等等,导致医患关系紧张。这些由于医学生人文精神缺乏而出现的问题有悖于当代医学发展趋势,必须引起重视。只有弘扬人文精神,对患者和生命充满爱心才能真正在工作中体现人性化医疗,才能缓解医患矛盾,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因此,在新的医学发展与进步中,医学的社会人文精神的提升,已经成为医学进步和医学教育的根本要求。
  三、实施生命伦理教育,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良好的人文素质包括众多方面:健康的心理、优良的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修养、广泛的志趣、崇高的理想和精神,关爱他人和社会等等。生命伦理教育不仅能培养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而且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对医学生的终身发展有潜在的、深刻的促进作用。
  1.实施生命伦理教育,培养医学人文价值观。生命伦理教育从宏观方面强化对医学与科技以及医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着眼于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和人文精神。医学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人群和个人,由此决定了医学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具有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等人文价值。中、西医学界不约而同地将医学的根本价值定位于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社会性质的基础之上,人道主义的医学价值观规范着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历史上德、日法西斯罪恶昭彰的“医学人体实验”从反面警示了善良的人们;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关于医学目的讨论、关于生育与死亡方式对人的尊严与权利影响的讨论,尤其是“克隆”风波都不断强化着医学人文性质在医学整体中的权重。展望21世纪,医学科学将在人的生命领域中取得重大突破,器官移植、基因重组以及细胞核移植,医学的高科技手段将对人类自身和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医学的人文社会价值将日益成为决定医学发展方向的根本价值标准。
  在生命伦理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教会学生掌握和运用临床思维方法,还要引导学生不仅看到“疾病”,更要看到“病人”,教会学生理解“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涵,培养“救死扶伤”的坚定职业观及对患者的责任感。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体验活动使医学生真正领会人文精神的本质,丰富文化底蕴,提高审美情趣,产生丰富的人文情感,促进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升华转化,使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2.实施生命伦理教育,培养和谐生命观。随着物质享受的日益丰富,如果大学生对为什么活着以及怎样活着才能更体现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等实质问题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那么他们会深感安身立命之地越来越狭窄,为人处世更多地为“利己”考虑,很少为“利他”考虑。生命伦理教育是通过关注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教育,引导学生理性地调和个人与他人的价值冲突,厘清人生方向,以宏观的视野去审视人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树立整体生命观和责任意识。
  生命伦理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的发展。倡导对医学生的生命关怀教育,不仅意味着对个体自然生命的关切,更意味着对生命价值与人生态度的引导与提升。2006年,我校选取低年级学生开展以“关爱生命”和“珍惜生命”为主题的生命伦理教育活动,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更为鲜明地传输给学生。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理解生命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心理危机的识别、有效自助、他助与求助等等。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还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组织学生创办《心路历程》会刊、短剧表演、生命叙事、教学体验、手抄报比赛等。许多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体验活动后,对自己、他人以及社会的责任感、自信心及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能够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并及时调整心理状态以更快适应现实生活。
  3.实施生命伦理教育,培养健康道德观。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能够唤醒人们内心深处最纯朴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重新认识生命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价值。因此,开展生命伦理教育是拓展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策略,它可以从生命教育的维度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最终在理性的基础上建立健康的道德观。如在专业课程中蕴涵有许多潜在而十分宝贵的人文精神的内容,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启发、引导,让学生领悟到人文精神的培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生命的对话、心灵的流露、感情的交流,使他们对如何做人、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如何处理各种关系等问题真正有所思、有所悟,并将外在的各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内化为自己的做人准则,建立自己的道德信仰体系,从而奠定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
  大学阶段是学生思想走向成熟,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旦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尤其是生死观,不能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将直接影响到一生的发展,不仅无法保证自身健康成长,甚至会危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生命伦理教育使学校德育工作在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架构中进行,不仅开创了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也拓展了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和空间。
  
  [参考文献]
  [1]林常清,王海平.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及现实需求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1).
  [2]刘慧.生命视域中的学校生命道德教育特征[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6).
  [3]孟建伟.试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根源[J].教育研究,2004(1).
  [4]韦勤,李大钦.医学人文教育有效途径探讨[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3).
  [5]郝希山.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3,24(3).
其他文献
科技在不断发展,建筑工程逐渐向现代化、科技化转变,建筑工程逐渐复杂,火灾发生几率增长,为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消防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工业企业消防设计中,常遇到厂房新建时原有的消防水池容量与消防水泵无法满足二期建筑物的消防需求。此时,为保障厂房安全,对消防水池与消防水泵进行改造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一、工程案例  2015年4月,某市一家轮胎生产基地轮胎厂扩建,原有建筑面積97432.2㎡,
文章借鉴ISO9000理念,提出了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四个原则,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路径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管理在学校现有办学条件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河北联合大学为例,详细介绍了该校重构教学质量监控过程管理体系的主要措施,以期
11月5-7日,农业农村部专家组一行督导宁夏回族自治区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督导组深入灵武市、利通区10个畜禽规模养殖场和2个养殖园区,详细查看了养殖粪污处理、就近
[摘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论述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介绍当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管理模式,提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机制创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模式机制  [作者简介]黄锦祝(1965- ),男,广西武鸣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广西
可拍照手机,这个数字时代的宠儿,自诞生之日起便注定要成为e时代的焦点之星。短短半年时间.可拍照手机所拍摄照片的分辨率已从30万像素发展到100万像素,甚至有厂商已经发布了300
<正>企业应收账款是中小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资产,因此企业内部应收账款管理是我国中小型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论述
为进一步推动社区教育工作,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开展了“百名教师送学进社区”活动,以“订单式”服务,免费送学。仅半年时间,全区已有158名教师陆续进人社区,使社区教育三级网
11月16日,在国家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科技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大力支持下,异位发酵床和高架网床技术培训班在北京召开.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有:全国畜牧总站总畜牧师
行政管理人员作为高校不可或缺的一个群体,肩负着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重任,他们的职业认同与期待状况,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行政效益。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价值认同感,促使他们确立正确的职业期待,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不容忽视的话题。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认同与期望的现状,笔者对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三所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了实况调查,并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