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方式切除儿童肾上腺区神经源性肿瘤的效果比较

来源 :中国实用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inli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分析不同手术方式(腹腔镜、开腹手术)对切除儿童肾上腺区神经源性肿瘤的效果。

方法

以患儿的性别和年龄、术前肿瘤临床分期以及肿瘤的部位、大小、术后的病理结果几项指标作为配对条件,选取实施腹腔镜下肾上腺区肿瘤切除的患儿3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所有患儿均经病理诊断为节细胞神经瘤、神经母细胞瘤或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并与研究组的患儿按照一比一的配对,选择开放组(参照组)患儿共30例,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术后研究组的平均瘤床引流量少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所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置管天数、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出现电解质紊乱患儿1例,淋巴瘘问题2例,对于电解质紊乱患儿给予对症补充电解质,得到良好纠正,对淋巴瘘患儿增加留置引流管时间,充分引流后患儿痊愈。对患儿平均随访3年,研究组患儿3年无瘤生存率为76.67%,参照组患儿为70.00%,研究组患儿的5年总体生存率是86.67%,参照组为80.00%,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腔镜下切除儿童肾上腺区神经源性肿瘤效果良好,能够最大限度减少术中创伤,与开放性手术比较,远期效果较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明确野生型(BRAF WT)及BRAF V600E突变型结直肠癌中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与单极纺锤体蛋白激酶1(Mps1)表达的相关性,以及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提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288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标本DNA进行Sanger测序,Kaplan-Meier法分析BRAF V600E突变与结直肠癌预后的相关性;采用免疫
目的探讨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PASH)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乳腺PASH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年龄分别为42、50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乳腺无痛性结节,活动尚可,界限较清,镜下见乳腺间质内出现大量复杂的、相互吻合的裂隙样假血管腔隙,内衬梭形内皮样细胞,呈小圆形、短梭形,无明显核异型性,无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表型:VIM、CD34、SMA、bcl
近年来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和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为机制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阿帕替尼是口服生物可利用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剂。2017年发布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癌诊疗指南》把阿帕替尼列为胃癌三线治疗的唯一推荐靶向药物。现就阿帕替尼的作用机制、逆转化疗药物耐药性、对不同类型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生物标志物等最新研究进
目的观察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对前列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分子作用机制。方法以含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慢病毒载体(Lenti-GFP)作为对照,用含有MFN2编码序列的慢病毒载体(Lenti-MFN2)感染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和LNCaP。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感染后细胞中MFN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
目的探讨原发肝淋巴瘤(PHL)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10年12月至2015年9月山西省肿瘤医院血液科收治的5例PH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患者因上腹痛,1例因发热和消瘦就诊,经超声和CT检查发现肝占位。3例手术切除肝病灶,2例经肝穿刺后病理学检查确诊。诊断后患者均接受化疗。生存2例,死亡2例,失访1例。结论PHL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确诊需依据病理学检查。手术
目的探讨福州地区青年和中老年进展期胃癌患者的内窥镜下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福建省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2 357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0岁)和中老年组(>40岁),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病理类型、病变部位、镜下大体分型等。结果2 357例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71∶1。青年组120例
目的建立结肠癌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的差异表达谱。方法分别提取2015年7月至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的6例结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RNA,并对总RNA中的mRNA进行放大、标记和纯化,与含有lncRNA的芯片进行杂交后,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及差异分析。结果在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芯片中,筛选出差异表达的lncRNA 1 339条(P<0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引起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小板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并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血小板计数异常可作为肿瘤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而抗血小板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也更加重要。文章就血小板在肿瘤转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目的探讨围术期应用地诺单抗治疗骨盆骨巨细胞瘤(GCTB)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23例在围术期接受地诺单抗治疗的骨盆GCTB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主观不良反应、下颌骨X线片等指标评估安全性,采用X线、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常规影像学指标评估有效性。基于美国骨肿瘤学会(MSTS)-93评分评估术后功能。肿瘤学评估指标包括
目的探讨胸椎粒细胞肉瘤(GS)的临床病理特点,加强对GS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胸椎GS病例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因双下肢无力就诊解放军第三○六医院骨科,磁共振成像(MRI)提示胸椎9~11和胸椎2~4硬膜外椎管内占位,术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为GS。其中1例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形态学完全缓解(CR)20年,反复发生骨髓外浸润,累及部位乳腺、卵巢、胸骨、淋巴结,经化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