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幻象和我们之间

来源 :世界科幻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12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并不孤独”——这是著名科幻片《第三类接触》中如今已几近成为格言的语句。一句话,从猿演变为人的几十万年以来,我们至少有想象相伴──我们并不孤独。我们在想象的“彼岸世界”──科幻电影那怪影丛生、色彩斑斓、声波诡谲的诺大银幕上,看到的正是我们正在从事“创作”的“此岸世界”。
  科幻电影可说是最早的电影类型之一。在电影的始创者梅里爱的代表作中,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梅里爱于1902年拍摄的《月球旅行记》及其他科幻片。紧随其后,近百年来的电影史星罗棋布般编织着从德国的《大都会》到美国的《2001年漫游太空》这些科幻珍品,这些闪闪发光的科幻片瑰宝使我们惊叹,使我们大笑,使我们梦系魂牵,使我们神环情绕。
  科幻电影虽然几乎与电影本身同时诞生,但科幻电影这个概念却迟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才比较确定地被人们普遍接受,而且,至今人们还不时为什么是科幻电影、哪些影片可以算作科幻电影发生争论。同时,与其他类型片相比,科幻片这种最“古典”、最具票房价值的类型片又似乎最难被严肃的艺术家、研究家所正视。也许,科幻片在其定型过程中与恐怖片结下的不解之缘,或者说,科幻片中到处充斥的恐怖因素确定了它今天在各类影片中的地位。
  然而,科幻片在它诞生之日起就远离具有人类学意义的社会题材,使它创造的幻象偏离其赖以产生的本体,这,恐怕才是奠定其如今地位的根本原因。
  尽管如此,科幻电影这个片种仍像美国的电影理论家约翰·巴克斯特所指出的那样:“……无论它的社会学重要性如何,科幻电影仍是一种激起美感的基本手段,它是原子能时代的诗,是使我们意识到自己现在是何物和将会成为何物的警句……正如40年代的流行音乐使人更多地联想到那个时代的躁动和时尚,而不是它自以为附丽的文学,科幻电影这样的现象或许终会有一天被人们视为比其他艺术门类更完整地代表着产生它的这个年代的历史性烦扰。”美国科幻文艺家赫伯特·W . 弗兰克曾给科幻电影下过这样一个定义:“科幻电影所描写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但原则上是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这个观点还需要阐释。应该说,科幻电影作为一种叙事文艺,它当然离不开虚构,但它虚构的故事情节、人物等等,根据自然科学或是社会科学的原则来看,大体应该是可能产生的,而不是同已被揭示或尚待揭示的自然规律或社会发展规律相背离的。
  首要的问题是人们必须把科幻片同恐怖片、神怪片或灾难片等片种相对清晰地区别开来。在美国近年拍摄的《吸血鬼》、《豹妹》等影片中,人与兽之间的互变尚缺乏说服力的科学根据,观众也没有必要去追究其中的科学真实性。人们完全有理由将这些影片排除在科幻电影范围之外。
  科幻电影涉及的科学技术还有一个时效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更迭,影片拍摄之初看来暂未能产生的科学现象也许在后来者看到影片时已经成为现实、甚至早已变成历史。毫无疑问,这样的影片仍然应该划定在科幻电影范围内。例如,科幻文艺鼻祖之一的法国作家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在1907年被梅里爱改拍成同名影片,影片中的鹦鹉螺号潜艇到如今的核潜艇时代看来丝毫不足为奇,有人或许据此质疑这样一部表现普通潜艇的影片怎会也算科幻电影,但这部影片仍将永远列入科幻电影之内。美国电影家迈克尔·道格拉斯担任制片人拍摄过一部由简·方达主演的科幻片《中国综合症》,影片以相当明确的纪实性手法描写美国某核发电厂发生核事故的惊人内幕情况。影片公映的同一年恰逢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果真发生了核事故,科幻片顿成极具鼓动性的反核主义电影。现在,当人们早已经历过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这类接二连三的核电站事故之后,这部影片的科幻色彩更是消退,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无视这部影片通过纪实手法表现出来的惊人科学预见,不能把这部影片排除在科幻电影之外。
  至此,我们似乎可以尝试对弗兰克的定义作这样一个简洁的订正:以影片摄制时已被揭示或尚在揭示的科学原理或科学现象作为剧作基础,展现某一虚构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的影片,即为科幻片。
  根据影片的题材范围,科幻电影可划分为“硬科幻片”和“软科幻片”两类。这样的划分大约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普及才出现的。汤姆·道林在1980年的《纽约时报》上撰文批评好莱坞科幻片时指出,凡尔纳本人根本不是一个科学家,他的作品却以“硬性”的科学为基础。威尔斯是一个受过正规教育的科学家,还是一个第一流的思想家,他大部分科学幻想小说的中心是以“软性”科学为基础的。所谓“硬科学”,是指包括实用技术学科在内的自然科学各主要学科,因此,“硬科幻片”即指那些着重以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为幻想题材或主题的科幻电影。与此相对,所谓的“软科学”当然就是指社会科学的各主要学科,而“软科幻片”即是那些以社会科学学科为幻想题材或主题的科幻电影。
  应该说明的是,我们对社会科学学科即软科学的理解同国外某些论者对软科学的理解并不尽相同。在国外某些论者眼中,科幻电影中对人类形体结构变化作出虚构作品仍可以确认作软科学科幻片,而在我们看来,这类影片却未必算做软科幻电影。科幻电影史上可算做软科幻片的典型作品为数寥寥,我们目前看到的只有《发条橙子》和英国影片《预言1984年》等等……。
其他文献
罗马不仅有丰富的地面文物遗存,在不为人知的地下更潜藏着一个惊人的艺术宝库。在这里,随时可能意外发现千年古迹。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一探罗马的地下遗迹,见识一下令人毛骨悚然的骷髅大厅。  在这个城市地下,有一座全世界最大、尚未被发现的博物馆。  卢卡把头探进下水道,吸了一口气,笑道:“今天下水道的气味还不算太糟糕。”卢卡让自己悬垂进入涅尔瓦广场中央的一个暗洞中,脚先着地。尽管他乐观对待,但伸手不见五指的下
期刊
朱迪丝站在我对面的沙丘上,她的身影在暗色天空的衬托下很显眼。她用一只手遮住眼睛,观察着地平线,那儿正聚集着傍晚初现的云彩。从黎明起,她就在那儿一动不动、心无旁骛地观察着,等待迈克尔和他的白色鸟儿归来。我向她速快跑去,身后的海浪缓慢地冲刷着我留下的迤逦的脚印。她见我靠近,笑了。然而,我们都没有说话。就像往常一样,一旦太阳落山,她便会和我一同走下沙丘。  今夜会有风暴,我的皮肤和指尖已有所感觉。沙漠里
期刊
拉尔夫·斯温登总是喜欢修理和摆弄机械。只要我们去他那儿吃饭,在詹妮和拉尔夫享用百丽甜(一种产于爱尔兰、用爱尔兰威士忌配以奶油蒸馏水调制而成的酒)时,或者他们俩站在阳台上眺望池塘时,我都会钻进他车库里。  有一次拉尔夫倾述:车库是唯一能让他真正放松的地方。他在一间专为间谍和军事机构设计硬件的大型科研公司工作。他常常带些小设备回家,用自己富于创造性的大脑去应对处理。我从不怀疑他在自己车库那毫无压力环境
期刊
早晨,还是在七点钟时就醒来了。  电光时间信号显示“7:00AM”,设置好的立体声开始流淌出节奏感很强的古典名曲《如早晨那般喧闹》,昏暗的卧室里倾洒着模仿太阳光的蔷薇色照明。人工照明笼罩着整个市区。沉睡时,遮盖人工照明的高分子有机玻璃与时间信号同步透出光来。  尽管人工照明会使人难以辨别白天和黑夜,但白天工作、晚上睡觉的生活模式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变。人类延续了二十万年的生活模式,在生活态度上是不会引
期刊
王晋康,男,汉族,1948年11月24日生于河南南阳。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民盟南阳市委副主委。中国科普作协会员,河南作协会员。  1966年高中毕业适逢“文化大革命”劫难,1968年下乡,在新野五龙公社度过了3年知青生涯后,于1971年到云阳钢厂杨沟树铁矿当术模工,1974年调入南阳柴油机厂。197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内燃机专业,毕业分配到南阳油田石油机械厂至今。曾任该厂研究所副所长,高级
期刊
当阳光男孩蜘蛛侠向着人格分裂的方向发展,当一直以来幽默诙谐的翩翩公子蝙蝠侠突然变得心事重重,回想起痛苦的童年往事,一切都预示着,一个被悲剧困扰的环境更能彰显大侠的人格魅力。然而比起灵魂战车,他们的痛苦简直不能称之为痛苦了。有哪些事比将灵魂出卖给魔王、夜夜被恶鬼追随更痛苦?况且,从燃烧着的骷髅头到炫酷的哈雷摩托,这位大侠身上的很多元素都适合放在胶片里展现。  但不利的因素也很明显,一再推迟的档期往往
期刊
FBI问讯室。悠扬的音乐开始飘起,史卡丽还在呆视着墓碑,她用手捂着嘴巴。  道奇在几尺远的桌子旁一边打电话一边注视着她。斯金纳走近史卡丽,两人小声地交谈着。  史卡丽说:“我脑子很乱。”  斯金纳说:“我不相信这个,对我而言这毫无意义。”  道奇走向史卡丽和斯金纳,说:“好吧,我这有些线索。史卡丽探员,你愿意帮帮我吗?”  史卡丽问:“什么线索?”  道奇递给她一份文件,说:“穆德探员的病历,近期
期刊
前情提要:斯金纳局长在办公室布置调查任务,他打电话说:“爱宝·林恩·拉皮尔。在加州萨克拉曼多的绑架事件。”  史卡丽说:“你将个人感情带入这个案子了,你把她当成了你妹妹!”  穆德说:“我一直朝错误的方向寻找妹妹,这就是我母亲想要告诉我的。”  穆德、史卡丽和斯金纳局长环顾着那些鼓起的土堆,它们看上去就像二十多个小小的坟墓。    第一幕    乱坟堆中,许多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挖掘工作,他们找到了在
期刊
在咔咔嗒嗒声中,一辆方形摩托车孤独地穿越冰冷的火星沙漠,激起一股火星灰。在火星风的伴随下,自第一缕阳光照射大地起,津田健二已经开始前进了。穿着那身满是油污、风尘仆仆的白防护服,他看起来是如此的奇怪、引人注目。透过呼吸面罩,他警惕地审视着地平线,搜寻着任何一丝麻烦,不过一无所获。打破忧郁荒芜的穹顶,是那远处寥寥几座小山以及礁石基架发出的微弱光芒。  他通过车辆专用空气闸进入小镇大气穹顶里,单手倚着车
期刊
[日]罗伯特·T. 黑坂/著  郭建中/译    把思想或语言直接转化成物质的机器,称之为“物化机”。现在,这部机器终于制造成功了。  内德·奎因向后退了几步,擦了擦手,欣赏着那一长排的刻度盘、按钮和显示器。为了制造这部物化机,他已花费了许多年的时间和大量的金钱。现在,一切终于完成了。  内德戴上了金属头盔,把电线接上控电板。他随即打开开关,发出指令:“10美元纸币!”  机器发出了一阵旋转的嗡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