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目的,教师设置并提出可以考核的、体现技能要求的工作任务,结合学生易感知的实例或实物,讲解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演示完成该任务的操作步骤与要点,学生在理解所讲内容的基础之上,顺利完成该任务,掌握所要求的操作技能的教学过程。本文以齿轮泵为例,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部件测绘中的应用。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零件测绘中的可行性
部件测绘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部件测绘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与分析测绘对象、拟定零件的表达方案、拆卸零部件;第二部是绘制装配示意图、零件草图、量注尺寸;第三部是绘制零件工作图和装配图;第四部分是复核、整理图纸,写测绘总结。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课堂讲授、课后练习的方式,缺少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具体,把理论知识隐含在每个任务中,非常适合用在部件测绘教学中。
二、齿轮泵部件测绘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设计
1.资讯和决策
根据技校生的特点并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选用齿轮泵作为测绘对象。
(1)测绘的目的。通过对齿轮泵的测绘,使学生能正确地使用游标卡尺、内外卡规、千分尺等测量工具;继续深入学习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表达和绘制,在实践中全面巩固前面《机械制图》理论课程所学的知识,培养拆、测、画的全面的动手能力;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继课程学习及今后工作打下基础。
(2)部件测绘任务的步骤。
①了解测绘对象和拆卸部件:通过观察实物,了解各零件的名称、用途、材料,在机器中的工作位置、工作状态,分析零件的结构形状和特点,拆卸部件。
②画装配示意图:从主要零件着手,按照装配顺序把其他零件逐个画出。
③画零件草图、测量尺寸:确定零件的表达方案和视图数量;画出主视图和其他视图的定位线;目测比例,徒手画出零件草图。确定尺寸基准,画出尺寸界线、尺寸线和箭头;用量具测量零件,填写尺寸数据。
④画装配图:根据装配示意图上所记载的零件之间的相互位置、装配关系及连接方式,并按照零件草图上的零件结构细节来画好装配图。
⑤画零件工作图,复核、整理零件图:根据零件草图绘制出标准的零件工作图。
2.计划
(1)分组。以每班50人为例,可分为8~10组(以每组5~6人为宜),每组选出1名组长,由组长领取齿轮泵、量具、工具等各一套,并负责保管及组织工作,绘图工具自备。
(2)计划及进度安排。计划及进度安排如表1所示。
3.实施
(1)任务一:拆卸齿轮泵。仔细剖析、认识齿轮泵的工作原理、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及相互位置,根据部件的组成情况及装配工作特点,把部件分若干组成部分,按照各条装配干线,拟定顺序依次拆卸。拆下的零件按一般件、常用件和标准件进行分类。
(2)任务二:画装配示意图和零件草图。画装配示意图时,通常从主要零件着手,把主要零件的形状、位置确定后,然后安装配顺序把其他零件逐个画出。
对于齿轮油泵,按泵体—主动齿轮轴—从动齿轮轴—泵盖的顺序画。
画零件草图时,要根据零件的用途、形状特点、加工方法等正确选取主视图和其他视图。零件视图画好后,按零件功用形状并考虑加工顺序,确定尺寸基准,画出全部尺寸的尺寸界线、尺寸线和箭头。再按尺寸线在零件上量取所需的尺寸,填写尺寸数值。
(3)任务三:画装配示图底稿和完成装配图。装配图表达方案要选定以主视图为核心所确定的一组能反映该部件工作原理及零件之间装配关系的图形。要求做到:视图数目要恰当,表达方案的选择要正确,尺寸和技术要求的标注要齐全、合理。
(4)任务四:画零件工作图。复核、整理零件草图,根据零件草图绘制出标准的零件工作图。
4.检查与评价
检查应贯穿于整个测绘过程,学生可以相互检查测绘结果及绘图情况。教师在各组之间巡视和检查学生的进度,检查学生的合作程度和努力程度,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评价可以有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方式。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任务的评价: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任务的完成程度、作业的质量;二是学习过程评价:相互协作的能力、交流表达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工作态度等。
部件测绘评分表见表2。
三、成效与问题
1.成效
(1)学生有了明确的工作任务和学习目标,学习气氛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较好。
(2)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认真完成测绘任务,对零件测绘过程有了深刻的认识,能熟悉量具的使用,动手绘图能力得到加强,专业知识得到深化,专业技能得到提高。
(3)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助精神和沟通能力,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意识。
2.问题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和改进。例如,不易把握教学进度,课堂管理难度增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热情难以长时间维持等。
(作者单位:广东省粤东高级技工学校)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零件测绘中的可行性
部件测绘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部件测绘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与分析测绘对象、拟定零件的表达方案、拆卸零部件;第二部是绘制装配示意图、零件草图、量注尺寸;第三部是绘制零件工作图和装配图;第四部分是复核、整理图纸,写测绘总结。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课堂讲授、课后练习的方式,缺少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具体,把理论知识隐含在每个任务中,非常适合用在部件测绘教学中。
二、齿轮泵部件测绘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设计
1.资讯和决策
根据技校生的特点并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选用齿轮泵作为测绘对象。
(1)测绘的目的。通过对齿轮泵的测绘,使学生能正确地使用游标卡尺、内外卡规、千分尺等测量工具;继续深入学习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表达和绘制,在实践中全面巩固前面《机械制图》理论课程所学的知识,培养拆、测、画的全面的动手能力;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继课程学习及今后工作打下基础。
(2)部件测绘任务的步骤。
①了解测绘对象和拆卸部件:通过观察实物,了解各零件的名称、用途、材料,在机器中的工作位置、工作状态,分析零件的结构形状和特点,拆卸部件。
②画装配示意图:从主要零件着手,按照装配顺序把其他零件逐个画出。
③画零件草图、测量尺寸:确定零件的表达方案和视图数量;画出主视图和其他视图的定位线;目测比例,徒手画出零件草图。确定尺寸基准,画出尺寸界线、尺寸线和箭头;用量具测量零件,填写尺寸数据。
④画装配图:根据装配示意图上所记载的零件之间的相互位置、装配关系及连接方式,并按照零件草图上的零件结构细节来画好装配图。
⑤画零件工作图,复核、整理零件图:根据零件草图绘制出标准的零件工作图。
2.计划
(1)分组。以每班50人为例,可分为8~10组(以每组5~6人为宜),每组选出1名组长,由组长领取齿轮泵、量具、工具等各一套,并负责保管及组织工作,绘图工具自备。
(2)计划及进度安排。计划及进度安排如表1所示。
3.实施
(1)任务一:拆卸齿轮泵。仔细剖析、认识齿轮泵的工作原理、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及相互位置,根据部件的组成情况及装配工作特点,把部件分若干组成部分,按照各条装配干线,拟定顺序依次拆卸。拆下的零件按一般件、常用件和标准件进行分类。
(2)任务二:画装配示意图和零件草图。画装配示意图时,通常从主要零件着手,把主要零件的形状、位置确定后,然后安装配顺序把其他零件逐个画出。
对于齿轮油泵,按泵体—主动齿轮轴—从动齿轮轴—泵盖的顺序画。
画零件草图时,要根据零件的用途、形状特点、加工方法等正确选取主视图和其他视图。零件视图画好后,按零件功用形状并考虑加工顺序,确定尺寸基准,画出全部尺寸的尺寸界线、尺寸线和箭头。再按尺寸线在零件上量取所需的尺寸,填写尺寸数值。
(3)任务三:画装配示图底稿和完成装配图。装配图表达方案要选定以主视图为核心所确定的一组能反映该部件工作原理及零件之间装配关系的图形。要求做到:视图数目要恰当,表达方案的选择要正确,尺寸和技术要求的标注要齐全、合理。
(4)任务四:画零件工作图。复核、整理零件草图,根据零件草图绘制出标准的零件工作图。
4.检查与评价
检查应贯穿于整个测绘过程,学生可以相互检查测绘结果及绘图情况。教师在各组之间巡视和检查学生的进度,检查学生的合作程度和努力程度,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评价可以有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方式。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任务的评价: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任务的完成程度、作业的质量;二是学习过程评价:相互协作的能力、交流表达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工作态度等。
部件测绘评分表见表2。
三、成效与问题
1.成效
(1)学生有了明确的工作任务和学习目标,学习气氛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较好。
(2)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认真完成测绘任务,对零件测绘过程有了深刻的认识,能熟悉量具的使用,动手绘图能力得到加强,专业知识得到深化,专业技能得到提高。
(3)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助精神和沟通能力,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意识。
2.问题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和改进。例如,不易把握教学进度,课堂管理难度增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热情难以长时间维持等。
(作者单位:广东省粤东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