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教育改革的宏伟蓝图已经描绘,国家建设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的需求更加突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面临着新形式的考验,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在必行,辅导员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也成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从当前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出发,结合问卷调查,分析了辅导员职业化的特点,并从学习培训、扩宽交流、实践锻炼、学术研究、激励机制五个方面论述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职教改革;辅导员;职业化
2005年教育部颁发2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职院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2011年11月,教育部颁布12号文件《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为职业教育勾画出美好的发展蓝图。高等职业院校面对新的发展形式,应不断重视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善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祖国培养出专业知识雄厚、操作技能强、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崇高的合格人才。
一、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自1953年在清华大学设立高职院校政治辅导员以来,我国开始了辅导员工作的探索,至今为止国家相关部门相继12次出台相关文件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使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经历了兼职——以兼职为主的专、兼结合——专职为主的专、兼结合的发展过程。其中2013年中共教育部党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教党〔2013〕9号),标志着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进入落实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的骨干力量,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辅导员队伍建设引起社会和高职院校的重新审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其重要性更加凸显,同时对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前景也充满期待。
(一)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推动学生思政教育的客观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西方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企图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年轻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最终达到他们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目的。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不但要大力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还要下功夫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效防范和抵御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同时,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练就技能、三观逐步形成的关键阶段,但缺乏是非辨别和自我约束能力,易受新事物、新思想影响。这种影响导致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致使辅导员的角色多样化。
(二)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思政教育科学化的必由之路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引导大学生抵御西方不良思想的重要手段,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进程的必由之路。辅导员职业化不仅能促进辅导员提升思想教育的基本技能,也能激励辅导员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新手段,鼓励辅导员向“专家型”、“研究型”方向发展,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增强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发展提供的组织基础和智力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开长期的实践积累,就无法形成科学的理论,更无法推进思想政治科学化的发展,就容易使大学生的思想发生偏离,不利于全面合格人才的培养。因此,辅导员职业化可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延续性和有效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理论性奠定坚实基础。
(三)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高职院校稳定和谐的重要保证
当前,面对国内外新的发展形式,面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学校发展、维护学校稳定的试金石。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可以有效地把握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动态,从而有效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确保高职院校的稳定和谐。辅导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学术研究中几乎为零参与,导致学生管理缺乏有效性,产生职业倦怠,大多数辅导员把辅导员工作看作临时性“跳板”的尴尬现状。辅导员队伍的非正常性流动或转岗,严重影响高职院校的稳定与和谐。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以此来提高辅导员的职业成就感,减少不必要的非正常性流动,为高职院校稳定和谐提供人员保障。
二、当前辅导员的现状及职业化发展的特点
(一)当前辅导员的现状
根据我们所做的问卷调查分析来看,从事辅导员队伍的男女比例较为协调,接近1:1,他们的年龄大多在20到35岁之间,年龄上与自己管理的学生相仿,能够理解学生的想法和观念,精力较为充沛。学历以全日制大学本科为主,占到调查比例的90%以上,学历较高,但从专业类别来看,主要分布在管理、理工类,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思想政治类的人数不足5%,而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又和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相关。从他们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时间长度来看,大多集中在1到4年,而能坚持到8年以上的,只占调查人数的13%,大多数为专职辅导员。从月收入上看,辅导员的收入集中在2000到3000元,与他们大多期望4000元以上收入还有较大差距,普遍反映的问题是收入与工作的付出不成比例,收入较低,维持不了起码的生活。在对学校提供的福利你最满意的选择中,有近50%的人选择了其他这个选项,或许反应出的事实是对学校提供的福利不满意。针对学校对辅导员的考核办法,认为非常科学的人只有6.5%,绝大多数人认为考核方法不能科学体现工作特征,和没有考核差不多,不能体现优胜劣汰,干好、干坏一个样。他们对工作价值肯定的表现形式,认为学生的口碑最为重要。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能够胜任辅导员这一岗位,但普遍感觉工作压力较大,在从事辅导员工作中觉得安全问题、与社会和家长的矛盾、与学校管理之间的矛盾、学生突发事件、职业前途成为影响其心理负担最重的问题,职业道德成为他们工作中最主要的动力来源。同时认为工作中方法技能存在问题,需要得到这方面的培训。他们普遍对自己的前途说不清。 (二)辅导员职业化的特点
所谓职业化,简单的讲,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具体来讲,应该包括职业化素养、职业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态是职业化素养的重要内容。职业化素养是职业化中最根本的内容,如果我们把整个职业化比喻为一棵树,那么职业化素养则是这棵树的树根。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应该是指辅导员在其工作过程中,不断地提高个人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符合职业的从业标准,并把辅导员工作当成一种终身事业来来做,在其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职,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校,服务于社会,实现其人生的价值。笔者认为在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应当对辅导员有几点要求,首先,辅导员应当端正态度,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要把辅导员工作当做终身的事业和职业;第二,辅导员应当具备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以及对辅导员职业化内涵的认识,即专业化的要求;第三,辅导员应把“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建设,使自己能够出色地完成工作。
由以上对于“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分析和界定,我们不难发现,“专业化”更多地强调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其应当由其专业领域中专业的量化标准来进行衡量,而“职业化”是在强调一种职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需要国家、行业制度方面的安排和保障。“职业化”和“专业化”是密不可分的,两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站在“专业化”的角度来看,“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基础和前提,“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发展趋势和终极目标;而从职业化条件的角度出发,“专业化”又是“职业化”的基础和前提,因为某一行业实现职业化的基本条件是必须具有专业化人员。从广义来看,专业化和职业化,都是为了促进职业的发展,都是为了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该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从业者的收入水平,在目的以及最终要达到的状态上有很大的共通性。
将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并重,将其结合到一起,两者之间并不是矛盾和冲突的关系,两者之间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果说辅导员职业化将要求从业者长期甚至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那么进入职业就要有相当高的壁垒和标准,要达到这样的程度也必然要求辅导员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辅导员专业水平的提高,专业化的辅导员能够存在,也会表现为辅导员职业成为长期稳定的职业;要推进专业化,必然要求有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而要实现职业化,也必须要求辅导员有专业化的水平。
但是就我们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得到的情况却是,辅导员普遍感觉不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许多人把辅导员工作当做一个找工作的跳板,甚至是作为提拔干部不得不经历的一个阶段,大多辅导员不能明确自己的定位,所以,工作上表现为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不强、缺少热情,干劲不足。
所以,要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进程,首要任务就是要增强辅导员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宿感。这是因为对于任何从业人员来说,其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宿感都是尤为重要的。只有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意义和重要性,真正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以此为自豪,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才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相反,如果对工作缺乏热情甚至感到厌恶,就很难唤起内心的工作激情,工作就很难取得成效。辅导员担负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长期处在高校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承担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重要职责,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老师,对学校的稳定和学生的健康成长负有直接的责任,在工作中要处理好学生安全、与社会和家长的矛盾、与学校管理之间的矛盾等等,这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要做好这项工作实为不易,不仅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和经验,而且更加需要较高的工作热情、较强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那么,这就需要辅导员转变固有的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到辅导员职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担负着培养合格社会建设者和可靠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辅导员首先要热心这项工作,从内心将这项工作当成一项长久的事业去做,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要有对学生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然后辅导员还要有学习的观念,做终身的学习型人才,还要积极参加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各级各类培训,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努力把自己发展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辅导员。在辅导员职业化的建设中,我们也需要顶层设计,因为这关系到我们每个辅导员的切身利益,只有把辅导员的职业保障、社会保障等落到实处,才能解辅导员的后顾之忧,才能充分激发起他们工作的动力,建立好工作的激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热情,让他们能够在岗位中踏实工作,不断创新思维,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途径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高职院校刚毕业的学生到胜任辅导员的工作,完成角色的转变,这本身也意味着全新的挑战。辅导员个人能力的提高是辅导员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辅导员是与学生的联系最为密切的群体,因此辅导员的能力和素养直接关系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辅导员良好的综合素质,人格魅力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对引导教育大学生健康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改善辅导员的工作生活条件,妥善解决好职务职称等现实问题,关心辅导员的身心健康,以制度和措施来保障加强辅导员的学习培训,建立健全辅导员考核评价奖励机制,则有利于稳定辅导员职业队伍,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
目前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达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状况,能否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他们在从事辅导员工作中,自身是否达到了满意和认可的程度,通过这次从辅导员自己问卷调查中,梳理得出了现状。
从我院发出的来自不同高职院校的184份辅导员问卷调查中,毕业后就从事了辅导员工作的,有91人,占总人数的49%,有36%的辅导员到学校工作时间都不长,正处在工作1—2年期间,除了岗前培训以外,辅导员是与学生打交道中获得熟悉学生工作的经验。在辅导员队伍中,有占77%为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占总人数比例仅为22.8%,专职辅导员人数明显高于兼职辅导员人数,大部分人选择做辅导员的最终动机是由于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并从辅导员工作中实现自己对职业的钟爱和人生价值。51%的人对工作能力的职业测评是基本胜任,21%的辅导员认为要提高学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对辅导员队伍的总体印象满意度较高的是人格魅力、教育水平、道德品质,其次是学术水平、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对辅导员队伍评价是比较高的,同时也呈现出职业的压力比较大,因此辅导员需要提升能力和素质来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 (一)强化学习培训,提升辅导员职业素养。
在高职院校参与的调查问卷中,统计的数据显示,有52%的辅导员年龄阶段均在20—30岁之间,17.9%为硕士毕业,72%都是全日制的本科毕业,只有9.7%是专科及以下学历,大多数辅导员都是高职院校本科毕业,并且拥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有从高职院校管理、思想政治、理工、心理学、哲学、历史、中文、高等教育研究、艺术类等不同专业毕业后走上的辅导员岗位,辅导员的专业面非常广泛,而所占比例较多的,有25%出自理工类专业,其他类的专业也达到了23.9%,而与辅导员专业极为紧密联系和对口的专业中,从事思想政治的占4%,高等教育研究只占3%,因为年龄结构的普遍集中,学历结构大多为大学本科毕业和所学专业结构的单一性,不同的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开展学生的辅导工作,也面临着知识结构的不同和辅导员对从事这个职业专业化的要求。辅导员的知识结构矛盾突出,这就决定了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经验不足,这让辅导员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辅导员应具备的业务素质。41.8%的人认为目前最需要培训的是工作方法和技能。有49%的辅导员认为,对学生工作进修的渠道不充足,满足不了目前工作带来的困扰和需要,应该加强对辅导员职业教育和专业化的终身学习体制,争取有更多进修和学习培训的机会。只有让辅导员满意自己的工作,不断的学习和深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引领作用。让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迸发出热情,并能从学生工作中得到成就感。激发辅导员爱岗敬业的热情和工作能力的不断提升,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随着高职院校对学生模式的培养的不断改变和社会多种文化因素的冲击,大学生自身的思维活跃,学生工作中呈现了过去不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今辅导员面临的学生逐渐过趋于90后,学生成长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已与以往不同,他们面临的压力和困惑也前所未有。多数辅导员的专业背景的学科知识并不专业,在辅导员工作中,尤其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心理状况情况受到局限,辅导员走上岗位最初的这两年,接受的是自己职业的岗前培训,但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与时俱进,对辅导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这让在高职院校工作的辅导员忧患意识加重,迫切需要解放思想,破除陈旧的教育学生的方式。辅导员还必须具备心理咨询和职业规划方面的专业知识,熟练使用教育管理软件,这就要求辅导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希望通过学习和参与进修培训的机会,不断掌握管理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只有对学生管理的工作中更加科学化,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学校应该创造条件,根据辅导员队伍现状,有计划分批次的组织辅导员参加不同专业的学习培训,要有制度和具体措施给予辅导员更多学习深造的机会,为辅导员拓展进修培训的机会和渠道,让辅导员有在其他高职院校挂职锻炼的机会,外出培训进修考察交流,提高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使自己的知识不断的更新,达到辅导员必备的专业技能,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素质,让辅导员职业前景更广阔。通过再学习的过程,将学习能力转化为工作能力和动力,通过学习进修,并运用于辅导学生的工作实践中,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同时鼓励辅导员挤时间挤精力自学,通过自学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掌握所需的相关学科知识,学习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人类学、心理学、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等知识,把握大学生成长和心理发展规律。并积极参加辅导员技能培训,对学有实效者予以奖励。同时开展好学生工作调研,深入学生,了解这个群体,切实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为高职院校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保证。
(二)拓宽交流平台,增强辅导员职业技能。
问卷调查中,有170人,占92.4%的辅导员从目前从事的辅导员工作中,认为来自学生的安全问题才是影响心理负担最重的因素,明显摆在首要位置,其次有76%的辅导员对学生突发事件问题也显得尤为担心,这也说明了辅导员应加强职业中心理健康的培训。通过团队讨论式学习,聘请经验丰富的教授或专家,给予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训,也可以从自身对相关专业进修取得学历,提升能够应对学生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只有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强化身心健康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帮助下能够提高,健康成长。
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情况搭建不同的平台,不定期的适时组织辅导员参与不同高职院校之间的辅导员团队交流,开展学习座谈,辅导讲座。拓展训练,文体活动等。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锻炼辅导员人际交往的能力,辅导员之间通过交流互相学习,切磋心得体会,在专业知识上取长补短,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心理辅导,开展大学生班级活动、志愿者活动、学生工作的思想政治辅导、学生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交流探讨。不断学习探索和调整做学生工作的理想化状态,提升自己工作中的预见性,使辅导员工作更有发展空间。在团队交流中,还要有针对性的研究和研讨,辅导员也要以老带新,对学生工作把握的规律进行交流,对辅导员在做学生难以把握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多参加在省内外有影响的优秀辅导员团队活动,并通过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使自己的政治强、业务精、效率高、专业素养高、不断创新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通过团队搭建信息沟通共享的网络平台,增强辅导员团队的凝聚力,使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大化提升。
(三)注重实践锻炼,丰富辅导员职业经验。
当学生步入大学生活时,会面临不适应和种种问题,辅导员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做好工作。在学生工作实践中,注重对学生干部的选拔,锻炼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发挥好学生干部的作用。对心理偏激学生加以指导,对后进学生加以关心与帮助,关注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重视特长学生的发展。在开展大学生课余活动中,在开展班级活动中,在学校的党团工作中,辅导员要积极给予指导,与学生融洽相处,积累经验,成为处理学生事务的管理者。辅导员还要参与社会对大学生的调查,走访家庭了解状况,进行家访,开展学生的问题案例分析,在学生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水平。 (四)开展学术研究,提高辅导员理论水平。
辅导员在工作中要不断总结方式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中,把握和预见学生成长的规律。高职院校有条件时设立专项的科研基金,鼓励辅导员进行学术交流,对开展大学生思想工作的研讨以及作出的成绩,以论文的形式发表,深化对学生教育改革的实施课题,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研究实践的课程建设,来促进辅导员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使其成为优秀的思想政治的工作者。
(五)建立激励机制,开发辅导员从业动力
问卷调查中,43%的辅导员工作的月收入在2000—3000元之间,34%的人月收入在1000元—2000元间,12%的人工作月收入在3000—4000元之间,9.7%的人月收入在800—1000元之间,辅导员的工资月收入较低,这让辅导员普遍感觉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52%辅导员认为,辅导员是教师中的一员,工作有保障,68%的人认为选择高职院校辅导员这个职业是因为学生工作很有趣,56%的人认为辅导员待遇不够正常的生活需要。虽然做学生工作并没有因此感受到个人发展上受到限制,相反从个人能力上得到提高,做学生工作可以发挥创造力,并实现自我对职业的价值追求,但对于目前教师的福利制度并没有感到满意。分析数据还显示,有113人选择,如果有机会,会选择转业,辅导员心理负担重、工作量大、工作繁琐、工作待遇较差等问题,大大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这让辅导员的流动性也非常大,队伍的不稳定也直接影响的这支队伍的战斗力。辅导员的工作价值来自学生的口碑,学生也会对辅导员的学术水平、教育水平、道德品质、人格魅力、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工作态度等评价辅导员的能力和素质。如何缓解辅导员的压力和生活的困境,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份神圣的事业中,奉献学生,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要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职业,了解职业的特点,同时也希望社会和学校给予辅导员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改善辅导员的福利待遇。
学校应充分关注辅导员,关心辅导员,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配置辅导员工作的硬件设施,辅导员要学会用必备的学生管理系统进行软件操作,提高做学生工作的效率。要建立健全辅导员的考评体制和奖励机制,学校、家长、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可度,对应辅导员的专业职务和职位的薪酬,体现辅导员独立的价值,学校给辅导员提供保障的制度,让他们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中。辅导员年度考评与奖励挂钩,给优秀辅导员以评优、评奖和经济资助。激励辅导员工作的热情和干劲,同时对辅导员付出的辛苦给予尊重和承认。调动工作的积极性,使辅导员更好的发挥才能和自身优势,辅导员津贴要与工作业绩挂钩,不要让优秀人才流失,要有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把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目标的具体要求与完成质量,通过合理的指标进行周期性考核,并与奖惩联系起来,从德、能、勤、绩上综合考核,学校的人事部门、教务部门、学生处、教学系部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协调,从提高职称的评定、各种奖励、进修的机会予以支持,激发辅导员工作的动力,让自身能力不断提高。把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纳入高职院校教师学位提升计划,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专业硕士、博士的培养工程,只有让辅导员不断提高职业发展的能力,才能推进辅导员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切实保障辅导员个人素质能力的提高。
四、小结
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将成为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必由之路,也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新形式的发展要求。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分析问卷寻求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结合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以提升辅导员自身职业能力为根本,有效推动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终身化发展,为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稳定和谐发展创造先决条件,同时也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组织保证。
参考文献:
[1] 董文强,张星.“四三二一模式”创新辅导员队伍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7.(7).
[2] 陈方辉,王志凤.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成长中的关键因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
[3] 周琴.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0.(3).
[4] 蒋慎之.试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激励机制的构建原则及目标诉求[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
[5] 李新华.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4).
[6] 李宁.论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终身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7] 朱正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
[8] 李筱青.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天津大学硕士生论文,2008.(9).
[9] 杨晓慧.高校辅导员主体论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10] 董红波.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 8).
[11] 王淑仙,栗蕊蕊.专业组织:辅导员职业化的有效载体[J].辅导员工作研究,2009.(1).
[12] 常弘.浅析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关键词:职教改革;辅导员;职业化
2005年教育部颁发2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职院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2011年11月,教育部颁布12号文件《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为职业教育勾画出美好的发展蓝图。高等职业院校面对新的发展形式,应不断重视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善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祖国培养出专业知识雄厚、操作技能强、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崇高的合格人才。
一、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自1953年在清华大学设立高职院校政治辅导员以来,我国开始了辅导员工作的探索,至今为止国家相关部门相继12次出台相关文件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使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经历了兼职——以兼职为主的专、兼结合——专职为主的专、兼结合的发展过程。其中2013年中共教育部党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教党〔2013〕9号),标志着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进入落实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的骨干力量,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辅导员队伍建设引起社会和高职院校的重新审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其重要性更加凸显,同时对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前景也充满期待。
(一)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推动学生思政教育的客观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西方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企图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年轻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最终达到他们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目的。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不但要大力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还要下功夫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效防范和抵御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同时,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练就技能、三观逐步形成的关键阶段,但缺乏是非辨别和自我约束能力,易受新事物、新思想影响。这种影响导致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致使辅导员的角色多样化。
(二)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思政教育科学化的必由之路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引导大学生抵御西方不良思想的重要手段,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进程的必由之路。辅导员职业化不仅能促进辅导员提升思想教育的基本技能,也能激励辅导员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新手段,鼓励辅导员向“专家型”、“研究型”方向发展,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增强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发展提供的组织基础和智力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开长期的实践积累,就无法形成科学的理论,更无法推进思想政治科学化的发展,就容易使大学生的思想发生偏离,不利于全面合格人才的培养。因此,辅导员职业化可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延续性和有效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理论性奠定坚实基础。
(三)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高职院校稳定和谐的重要保证
当前,面对国内外新的发展形式,面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学校发展、维护学校稳定的试金石。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可以有效地把握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动态,从而有效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确保高职院校的稳定和谐。辅导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学术研究中几乎为零参与,导致学生管理缺乏有效性,产生职业倦怠,大多数辅导员把辅导员工作看作临时性“跳板”的尴尬现状。辅导员队伍的非正常性流动或转岗,严重影响高职院校的稳定与和谐。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以此来提高辅导员的职业成就感,减少不必要的非正常性流动,为高职院校稳定和谐提供人员保障。
二、当前辅导员的现状及职业化发展的特点
(一)当前辅导员的现状
根据我们所做的问卷调查分析来看,从事辅导员队伍的男女比例较为协调,接近1:1,他们的年龄大多在20到35岁之间,年龄上与自己管理的学生相仿,能够理解学生的想法和观念,精力较为充沛。学历以全日制大学本科为主,占到调查比例的90%以上,学历较高,但从专业类别来看,主要分布在管理、理工类,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思想政治类的人数不足5%,而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又和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相关。从他们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时间长度来看,大多集中在1到4年,而能坚持到8年以上的,只占调查人数的13%,大多数为专职辅导员。从月收入上看,辅导员的收入集中在2000到3000元,与他们大多期望4000元以上收入还有较大差距,普遍反映的问题是收入与工作的付出不成比例,收入较低,维持不了起码的生活。在对学校提供的福利你最满意的选择中,有近50%的人选择了其他这个选项,或许反应出的事实是对学校提供的福利不满意。针对学校对辅导员的考核办法,认为非常科学的人只有6.5%,绝大多数人认为考核方法不能科学体现工作特征,和没有考核差不多,不能体现优胜劣汰,干好、干坏一个样。他们对工作价值肯定的表现形式,认为学生的口碑最为重要。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能够胜任辅导员这一岗位,但普遍感觉工作压力较大,在从事辅导员工作中觉得安全问题、与社会和家长的矛盾、与学校管理之间的矛盾、学生突发事件、职业前途成为影响其心理负担最重的问题,职业道德成为他们工作中最主要的动力来源。同时认为工作中方法技能存在问题,需要得到这方面的培训。他们普遍对自己的前途说不清。 (二)辅导员职业化的特点
所谓职业化,简单的讲,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具体来讲,应该包括职业化素养、职业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态是职业化素养的重要内容。职业化素养是职业化中最根本的内容,如果我们把整个职业化比喻为一棵树,那么职业化素养则是这棵树的树根。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应该是指辅导员在其工作过程中,不断地提高个人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符合职业的从业标准,并把辅导员工作当成一种终身事业来来做,在其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职,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校,服务于社会,实现其人生的价值。笔者认为在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应当对辅导员有几点要求,首先,辅导员应当端正态度,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要把辅导员工作当做终身的事业和职业;第二,辅导员应当具备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以及对辅导员职业化内涵的认识,即专业化的要求;第三,辅导员应把“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建设,使自己能够出色地完成工作。
由以上对于“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分析和界定,我们不难发现,“专业化”更多地强调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其应当由其专业领域中专业的量化标准来进行衡量,而“职业化”是在强调一种职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需要国家、行业制度方面的安排和保障。“职业化”和“专业化”是密不可分的,两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站在“专业化”的角度来看,“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基础和前提,“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发展趋势和终极目标;而从职业化条件的角度出发,“专业化”又是“职业化”的基础和前提,因为某一行业实现职业化的基本条件是必须具有专业化人员。从广义来看,专业化和职业化,都是为了促进职业的发展,都是为了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该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从业者的收入水平,在目的以及最终要达到的状态上有很大的共通性。
将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并重,将其结合到一起,两者之间并不是矛盾和冲突的关系,两者之间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果说辅导员职业化将要求从业者长期甚至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那么进入职业就要有相当高的壁垒和标准,要达到这样的程度也必然要求辅导员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辅导员专业水平的提高,专业化的辅导员能够存在,也会表现为辅导员职业成为长期稳定的职业;要推进专业化,必然要求有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而要实现职业化,也必须要求辅导员有专业化的水平。
但是就我们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得到的情况却是,辅导员普遍感觉不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许多人把辅导员工作当做一个找工作的跳板,甚至是作为提拔干部不得不经历的一个阶段,大多辅导员不能明确自己的定位,所以,工作上表现为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不强、缺少热情,干劲不足。
所以,要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进程,首要任务就是要增强辅导员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宿感。这是因为对于任何从业人员来说,其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宿感都是尤为重要的。只有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意义和重要性,真正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以此为自豪,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才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相反,如果对工作缺乏热情甚至感到厌恶,就很难唤起内心的工作激情,工作就很难取得成效。辅导员担负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长期处在高校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承担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重要职责,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老师,对学校的稳定和学生的健康成长负有直接的责任,在工作中要处理好学生安全、与社会和家长的矛盾、与学校管理之间的矛盾等等,这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要做好这项工作实为不易,不仅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和经验,而且更加需要较高的工作热情、较强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那么,这就需要辅导员转变固有的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到辅导员职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担负着培养合格社会建设者和可靠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辅导员首先要热心这项工作,从内心将这项工作当成一项长久的事业去做,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要有对学生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然后辅导员还要有学习的观念,做终身的学习型人才,还要积极参加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各级各类培训,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努力把自己发展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辅导员。在辅导员职业化的建设中,我们也需要顶层设计,因为这关系到我们每个辅导员的切身利益,只有把辅导员的职业保障、社会保障等落到实处,才能解辅导员的后顾之忧,才能充分激发起他们工作的动力,建立好工作的激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热情,让他们能够在岗位中踏实工作,不断创新思维,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途径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高职院校刚毕业的学生到胜任辅导员的工作,完成角色的转变,这本身也意味着全新的挑战。辅导员个人能力的提高是辅导员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辅导员是与学生的联系最为密切的群体,因此辅导员的能力和素养直接关系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辅导员良好的综合素质,人格魅力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对引导教育大学生健康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改善辅导员的工作生活条件,妥善解决好职务职称等现实问题,关心辅导员的身心健康,以制度和措施来保障加强辅导员的学习培训,建立健全辅导员考核评价奖励机制,则有利于稳定辅导员职业队伍,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
目前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达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状况,能否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他们在从事辅导员工作中,自身是否达到了满意和认可的程度,通过这次从辅导员自己问卷调查中,梳理得出了现状。
从我院发出的来自不同高职院校的184份辅导员问卷调查中,毕业后就从事了辅导员工作的,有91人,占总人数的49%,有36%的辅导员到学校工作时间都不长,正处在工作1—2年期间,除了岗前培训以外,辅导员是与学生打交道中获得熟悉学生工作的经验。在辅导员队伍中,有占77%为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占总人数比例仅为22.8%,专职辅导员人数明显高于兼职辅导员人数,大部分人选择做辅导员的最终动机是由于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并从辅导员工作中实现自己对职业的钟爱和人生价值。51%的人对工作能力的职业测评是基本胜任,21%的辅导员认为要提高学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对辅导员队伍的总体印象满意度较高的是人格魅力、教育水平、道德品质,其次是学术水平、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对辅导员队伍评价是比较高的,同时也呈现出职业的压力比较大,因此辅导员需要提升能力和素质来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 (一)强化学习培训,提升辅导员职业素养。
在高职院校参与的调查问卷中,统计的数据显示,有52%的辅导员年龄阶段均在20—30岁之间,17.9%为硕士毕业,72%都是全日制的本科毕业,只有9.7%是专科及以下学历,大多数辅导员都是高职院校本科毕业,并且拥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有从高职院校管理、思想政治、理工、心理学、哲学、历史、中文、高等教育研究、艺术类等不同专业毕业后走上的辅导员岗位,辅导员的专业面非常广泛,而所占比例较多的,有25%出自理工类专业,其他类的专业也达到了23.9%,而与辅导员专业极为紧密联系和对口的专业中,从事思想政治的占4%,高等教育研究只占3%,因为年龄结构的普遍集中,学历结构大多为大学本科毕业和所学专业结构的单一性,不同的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开展学生的辅导工作,也面临着知识结构的不同和辅导员对从事这个职业专业化的要求。辅导员的知识结构矛盾突出,这就决定了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经验不足,这让辅导员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辅导员应具备的业务素质。41.8%的人认为目前最需要培训的是工作方法和技能。有49%的辅导员认为,对学生工作进修的渠道不充足,满足不了目前工作带来的困扰和需要,应该加强对辅导员职业教育和专业化的终身学习体制,争取有更多进修和学习培训的机会。只有让辅导员满意自己的工作,不断的学习和深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引领作用。让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迸发出热情,并能从学生工作中得到成就感。激发辅导员爱岗敬业的热情和工作能力的不断提升,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随着高职院校对学生模式的培养的不断改变和社会多种文化因素的冲击,大学生自身的思维活跃,学生工作中呈现了过去不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今辅导员面临的学生逐渐过趋于90后,学生成长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已与以往不同,他们面临的压力和困惑也前所未有。多数辅导员的专业背景的学科知识并不专业,在辅导员工作中,尤其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心理状况情况受到局限,辅导员走上岗位最初的这两年,接受的是自己职业的岗前培训,但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与时俱进,对辅导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这让在高职院校工作的辅导员忧患意识加重,迫切需要解放思想,破除陈旧的教育学生的方式。辅导员还必须具备心理咨询和职业规划方面的专业知识,熟练使用教育管理软件,这就要求辅导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希望通过学习和参与进修培训的机会,不断掌握管理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只有对学生管理的工作中更加科学化,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学校应该创造条件,根据辅导员队伍现状,有计划分批次的组织辅导员参加不同专业的学习培训,要有制度和具体措施给予辅导员更多学习深造的机会,为辅导员拓展进修培训的机会和渠道,让辅导员有在其他高职院校挂职锻炼的机会,外出培训进修考察交流,提高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使自己的知识不断的更新,达到辅导员必备的专业技能,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素质,让辅导员职业前景更广阔。通过再学习的过程,将学习能力转化为工作能力和动力,通过学习进修,并运用于辅导学生的工作实践中,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同时鼓励辅导员挤时间挤精力自学,通过自学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掌握所需的相关学科知识,学习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人类学、心理学、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等知识,把握大学生成长和心理发展规律。并积极参加辅导员技能培训,对学有实效者予以奖励。同时开展好学生工作调研,深入学生,了解这个群体,切实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为高职院校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保证。
(二)拓宽交流平台,增强辅导员职业技能。
问卷调查中,有170人,占92.4%的辅导员从目前从事的辅导员工作中,认为来自学生的安全问题才是影响心理负担最重的因素,明显摆在首要位置,其次有76%的辅导员对学生突发事件问题也显得尤为担心,这也说明了辅导员应加强职业中心理健康的培训。通过团队讨论式学习,聘请经验丰富的教授或专家,给予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训,也可以从自身对相关专业进修取得学历,提升能够应对学生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只有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强化身心健康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帮助下能够提高,健康成长。
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情况搭建不同的平台,不定期的适时组织辅导员参与不同高职院校之间的辅导员团队交流,开展学习座谈,辅导讲座。拓展训练,文体活动等。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锻炼辅导员人际交往的能力,辅导员之间通过交流互相学习,切磋心得体会,在专业知识上取长补短,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心理辅导,开展大学生班级活动、志愿者活动、学生工作的思想政治辅导、学生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交流探讨。不断学习探索和调整做学生工作的理想化状态,提升自己工作中的预见性,使辅导员工作更有发展空间。在团队交流中,还要有针对性的研究和研讨,辅导员也要以老带新,对学生工作把握的规律进行交流,对辅导员在做学生难以把握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多参加在省内外有影响的优秀辅导员团队活动,并通过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使自己的政治强、业务精、效率高、专业素养高、不断创新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通过团队搭建信息沟通共享的网络平台,增强辅导员团队的凝聚力,使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大化提升。
(三)注重实践锻炼,丰富辅导员职业经验。
当学生步入大学生活时,会面临不适应和种种问题,辅导员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做好工作。在学生工作实践中,注重对学生干部的选拔,锻炼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发挥好学生干部的作用。对心理偏激学生加以指导,对后进学生加以关心与帮助,关注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重视特长学生的发展。在开展大学生课余活动中,在开展班级活动中,在学校的党团工作中,辅导员要积极给予指导,与学生融洽相处,积累经验,成为处理学生事务的管理者。辅导员还要参与社会对大学生的调查,走访家庭了解状况,进行家访,开展学生的问题案例分析,在学生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水平。 (四)开展学术研究,提高辅导员理论水平。
辅导员在工作中要不断总结方式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中,把握和预见学生成长的规律。高职院校有条件时设立专项的科研基金,鼓励辅导员进行学术交流,对开展大学生思想工作的研讨以及作出的成绩,以论文的形式发表,深化对学生教育改革的实施课题,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研究实践的课程建设,来促进辅导员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使其成为优秀的思想政治的工作者。
(五)建立激励机制,开发辅导员从业动力
问卷调查中,43%的辅导员工作的月收入在2000—3000元之间,34%的人月收入在1000元—2000元间,12%的人工作月收入在3000—4000元之间,9.7%的人月收入在800—1000元之间,辅导员的工资月收入较低,这让辅导员普遍感觉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52%辅导员认为,辅导员是教师中的一员,工作有保障,68%的人认为选择高职院校辅导员这个职业是因为学生工作很有趣,56%的人认为辅导员待遇不够正常的生活需要。虽然做学生工作并没有因此感受到个人发展上受到限制,相反从个人能力上得到提高,做学生工作可以发挥创造力,并实现自我对职业的价值追求,但对于目前教师的福利制度并没有感到满意。分析数据还显示,有113人选择,如果有机会,会选择转业,辅导员心理负担重、工作量大、工作繁琐、工作待遇较差等问题,大大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这让辅导员的流动性也非常大,队伍的不稳定也直接影响的这支队伍的战斗力。辅导员的工作价值来自学生的口碑,学生也会对辅导员的学术水平、教育水平、道德品质、人格魅力、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工作态度等评价辅导员的能力和素质。如何缓解辅导员的压力和生活的困境,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份神圣的事业中,奉献学生,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要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职业,了解职业的特点,同时也希望社会和学校给予辅导员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改善辅导员的福利待遇。
学校应充分关注辅导员,关心辅导员,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配置辅导员工作的硬件设施,辅导员要学会用必备的学生管理系统进行软件操作,提高做学生工作的效率。要建立健全辅导员的考评体制和奖励机制,学校、家长、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可度,对应辅导员的专业职务和职位的薪酬,体现辅导员独立的价值,学校给辅导员提供保障的制度,让他们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中。辅导员年度考评与奖励挂钩,给优秀辅导员以评优、评奖和经济资助。激励辅导员工作的热情和干劲,同时对辅导员付出的辛苦给予尊重和承认。调动工作的积极性,使辅导员更好的发挥才能和自身优势,辅导员津贴要与工作业绩挂钩,不要让优秀人才流失,要有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把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目标的具体要求与完成质量,通过合理的指标进行周期性考核,并与奖惩联系起来,从德、能、勤、绩上综合考核,学校的人事部门、教务部门、学生处、教学系部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协调,从提高职称的评定、各种奖励、进修的机会予以支持,激发辅导员工作的动力,让自身能力不断提高。把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纳入高职院校教师学位提升计划,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专业硕士、博士的培养工程,只有让辅导员不断提高职业发展的能力,才能推进辅导员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切实保障辅导员个人素质能力的提高。
四、小结
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将成为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必由之路,也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新形式的发展要求。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分析问卷寻求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结合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以提升辅导员自身职业能力为根本,有效推动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终身化发展,为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稳定和谐发展创造先决条件,同时也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组织保证。
参考文献:
[1] 董文强,张星.“四三二一模式”创新辅导员队伍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7.(7).
[2] 陈方辉,王志凤.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成长中的关键因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
[3] 周琴.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0.(3).
[4] 蒋慎之.试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激励机制的构建原则及目标诉求[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
[5] 李新华.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4).
[6] 李宁.论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终身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7] 朱正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
[8] 李筱青.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天津大学硕士生论文,2008.(9).
[9] 杨晓慧.高校辅导员主体论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10] 董红波.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 8).
[11] 王淑仙,栗蕊蕊.专业组织:辅导员职业化的有效载体[J].辅导员工作研究,2009.(1).
[12] 常弘.浅析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