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年瓷都景德镇,这个自古陆上和海上丝路的重要起点之一,到底有多大的魅力,在跟队采访之前,我依然是模糊的。随着观察、参观、采访的深入,原本ABC的问题好像得到了清楚的解答,但是,还有更多有意思的问题浮现,不能一一深入,此行充其量只能说是浮光掠影的感受。而南来北往经过景德镇的大学生们,过客也好,长居也罢,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TA与景德镇的故事,此次采访只是呈现了一二,关于景德镇的话题也许我们还会继续。
景德镇的传统
“杨老师,您给我们讲解一下景德镇吧。”坐上开往景德镇的中巴,有同学笑着请求。
“我早早就发给你们的资料上,什么都有了,包括视频,你们都没有看么?我不是导游, 你们要自己用心用眼去看,不用心,讲了也听不见。”杨老师果断表示拒绝。
景德镇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尽管我先前也看了资料,知道了这个举世闻名的瓷都有着悠久的制瓷和官窑历史,宋景德元年(1004年)真宗帝遣官制瓷,贡于京师,并以其年号冠名“景德”。但是,一般人对景德镇的印象,还是离不开屡屡被打上鲜明中国风的青花瓷。
对这些大三的同学们也一样,想要知道景德镇最厉害的地方在哪里,恐怕还得从了解景德镇的历史开始。所以,此行第一站,是参观位于景德镇昌南大道的中国陶瓷博物馆。
刚开始,我们凭着想象,以为一方水土有一方瓷,景德镇的瓷器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当地特殊的高岭土。然而,到了才发现,景德镇再怎么山好水好,千年窑火下来,土早已被挖光,现用的高岭土,基本上来自其他地方,比如江西庐山、抚州、广东、湖南、甚至东北地区。至于用松木烧窑的柴窑,现在更是极少,取而代之的是气窑和电窑。
后来又想着,那必然由于景德镇的青花吧?然而参观博物馆的第一个展厅,便迅速刷新了认知,景德镇的传统,又岂止青花?
“景德镇在五代时创烧了胎釉洁白的白瓷和莹缜如玉的青白瓷,成为江南地区最早烧造白瓷的城市和全国最早烧造青白瓷的地区之一;元代,不仅发明了二元配方瓷土法,还利用波斯的钴料烧制了优雅的青花瓷;明代成功地创烧了华丽的斗彩和鲜艳的五彩;清代,新增了色泽柔和的粉彩与五彩缤纷的颜色釉;雕塑工艺经宋、元、明的发展,至清代已十分成熟,从一般的手工捏制,发展为圆雕、堆雕、镂雕、浮雕等各种成型工艺。”
在陶瓷博物馆看过从五代甚至早至唐代以来一件件精美的瓷器:白瓷、青白瓷、青花、斗彩、五彩、粉彩……他们各自闪耀着一个时代的辉煌,单拿青花来作为景德镇的传统,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景德镇最引以为傲的传统?慕名而来的年轻人,要在這里承接什么样的艺术薪火,才算是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景漂们的天堂
每年临近5月,是忙毕业作品的同学们在景德镇埋头苦干的日子,他们或者在工作坊里挥汗如雨,或者追在优秀的拉坯师傅后面,拜托师傅赶工期。
早在2006年,景德镇的手工制瓷工艺就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若认为来这里的景漂是为了让自己学习到最好的制瓷工艺,又错了。景德镇对艺术院校的创业者来说,她的致命诱惑在于:你想要的一切,在这里都能又快又好地找到。
举个例子来说,制瓷五大工序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等五项工序下,包含了大小72道工序之多,每一道工序都可以成为一个作坊,在景德镇,你能在短时间内集齐镇上最好的拉坯师傅、修坯师傅,最好的画青花人物的师傅,最好的画青花人物的眉毛的师傅……而景德镇因为有着千年“通湖达江、器走天下”的瓷业生产销售规模的传统,创业者在这里可以用最合适的成本集齐最好的工匠与技艺。你需要做的就是,清楚地告诉师傅们,你要做什么。
4月底的景德镇逐渐暖了起来,却总是下雨。空气中弥漫着樟树花的甜香,国际青年旅社后院有一株樱桃树,樱桃红得正好,每天早上有鸟儿在树上啄食,院子的工作人员也并不采摘那樱桃,随便这些鸟儿来吃。
就在这样一个下着雨的午间,出门右拐,便是这条被称为雕瓷厂的著名小路,据说每逢周六日,整条街便成了创意市集的天下,在这里可以遇见各种“景漂”:学习陶艺的大学生、创业的工作坊伙伴、暂居或常驻在景德镇的各国艺术家们,都会来此摆摊,尽管有人抱怨摊位租金有年年上涨趋势(露天市集从2008年的十元二十元涨到今年的50甚至100元),但景德镇依然是开放的,除了有名的乐天陶舍市集,还有新兴的陶溪川艺术区市集,以及数量众多的夜市,以及每周六早上四五点钟开始的鬼市……这些集市都是景德镇机会,很多景漂便靠此生活。
然而当天是周二,又兼下雨,清冷中我抬头看见了大学生创意商城这个大牌子——这个号称最大的大学生创意作品市场,在一个光线有些昏暗的市场的二楼,一个个玻璃隔间隔出的小商铺几乎都关着门,只有一间门开着,有个女孩子戴着口罩,旁边一个大纸箱,地上摆着一排茶壶,她将茶壶一个个敲着检查过去,没有问题的便包好放入大箱子——这些都是买家预定的货。聊开了才知道,女孩儿和她的男朋友同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几年前两人一起来景德镇创业,“那个时候也每周会将作品拿到创意市集上卖,后来发现,我们的作品根本没有陶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好卖,他们拿出来的,盘子就是盘子,杯子就是杯子,茶壶就是茶壶,我们的自己认为很有创意,拗了许多造型,还画了很多一般人根本看不懂的东西,我们认为那是艺术,但是人家只是要个盘子而已……”
小两口决心潜下心来在景德镇学习如何做产品,几年下来已经有了固定的客户群,现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艺术的事情自己高兴了玩一下,不一定非得想着卖作品。”
这个偶遇的女孩儿,是景漂故事中的一个。
1330℃——景德镇温度
在未到景德镇之前,搞艺术的转向日用瓷,可能会很快会被判断为:为了吃饭,艺术向日用妥协。然而,真是这样吗?日用瓷便好做么?
经过两天的参观后,第三天,同学们开始进入大学生实习基地,正式开始学习陶瓷技术。在动手之前,实习基地的阿彪开始给同学们上课。阿彪也是90后,从中国陶瓷学院毕业不久,为了给同学们上课,他准备了厚厚的讲义。第一个问题就把大家问住了:我们总是说陶瓷陶瓷,陶和瓷有什么区别? 同学们面面相觑,“土不一样吧!”“陶很软?瓷很硬?”
“除了土不一样,陶和瓷在烧窑的温度上也很不一样,陶的温度基本在800℃~1100℃左右,而烧瓷的温度需要在1100℃~1330℃度之间。有的地方出产大量成本低廉的日常餐具,常常是1000℃左右的低温釉瓷,然而釉料着色剂不稳定,很容易释放出有毒元素……景德镇的生产标准是1300℃以上,是真正的高温瓷。”
接下来,阿彪一边示范拉坯动作,一边开始提醒各种炸窑的可能性,比如胚体过厚而水分未干,又比如拉坯时手法不对未能把泥里的空气排出去,多面体或球形作品未留气孔,等等等等……“过两天天一晴,你们赶紧把东西拿出去晒干。”
“即便是高温日用瓷,1270℃高温下,残次品率可能在5%以内,然而到1330℃的时候,残次品可能就会达到20%,别的地方出品瓷器的,为保证成品率会避免尝试1330℃。然而,景德镇的技术传统,则是在1330℃的基础上,如何控制次品率。”张老师及时点出了阿彪跟同学们强调各种细节的精髓所在——景德镇温度,也是景德镇态度:要达到日用瓷的标准,在温度、釉料、器型等各方面都有更严格的要求。
等到同学们开始上手学习拉坯时,杨中雄老师开始嘱咐:“你们现在趁着阿彪讲的这些要点还热,每个人都上手实践一把。”两位老师事无巨细一路操心,带学生实践团队实在是费心又费力的事情,要谈到这两周的实践课到底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两位老师都表示,带大家来这里也不是让他们在短短的半个月里学多少东西,见识的意义更大于技术。杨中雄老师说:“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景德镇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不管以后他们做什么,不管他们去到哪里,说不定什么时候这颗种子就发了芽,成为他们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
创业者林映平:从湖田影青开始叙事
2008年,廣州美院大三学生阿平,也是因为实践课,在景德镇一个工厂里玩了20多天泥巴。毕业后当了几年老师,也开了自己的公司,当2012年决定跟伙伴们在陶瓷方向上创业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地方便是景德镇。“前期也是从各种不同泥巴釉料开始做起,陶的瓷的,杯子罐子,什么都玩过一遍。现在定位在湖田影青,因为明白自己要做的是什么了。”
青白瓷又称“影青瓷”,为宋代景德镇所创烧,是我国宋元时期主要瓷器品种。而景德镇烧制景清瓷最重要的窑址是湖田窑,其烧瓷的全盛时期长达700多年。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很多影青釉,阿平参照和研究一些老的器物和古书籍,研发配方,在前人的基础上慢慢学习,自己调配湖田窑的釉水。烧制温度上,在1300度和1300零几度之间不停地试烧,保证整个器型均匀通透,釉水薄厚一致。凡是造型稍微变形,或者灯光打上去里面有黑点,或者胚体里面有针眼,因温度高了釉面产生的小气泡,这些瑕疵都层层筛选下来,成品率相当的低。“前期研发不管投入多高的成本,产品的标准不能降低。产品必须有标准,艺术品是没有标准的。”
阿平的工作室在景德镇三宝国际艺术村的一个小半山腰上,要爬上一个长长的斜坡。实践队的同学们参观阿平的工作室,看工人们雕刻薄薄的泥胎,一个个兴致盎然又跃跃欲试。阿平带着大家讲解,仿佛看到多年前大三的自己。“靠一个人的力量,想要在这里打出一番事业,是非常难的。拉坯利坯又刻又画又烧窑,一个人力量肯定不够。我选择来景德镇创业,就是在这里生产一条龙,无论哪一个环节的技术,都有很细的分工,有很好的师傅。学生过来,不需要太大的成本,凭借这里的资源,找到一个小地方就可以开始做事了。但是淘汰率也高,每年毕业出来100人,做完一年留下来大概十几个,做完两三年可能留下来一两个人,景德镇是否符合你的预期,你做出来的东西是否符合市场,这是一个慢慢互相筛选的过程。”
来景德镇创业,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因为在这里做日用瓷的太多了,一个杯子,从几块钱到几万块都有人在做,如果从能用的角度来看,可能几块的、几十块的就都可以满足需求了。阿平认为美术院校出来的大学生创业的空间依然很大,“不仅做能用的日用瓷,还有更高的审美需求,有想象的空间,这是朝着艺术审美水平的产品,这里面可为的空间很大。”
阿平说自己的目标很简单:5年不倒闭,就继续做,今年正好是第五年。
今年的他有了新的目标:争取10年到15年,做好一个品牌。
景德镇的传统
“杨老师,您给我们讲解一下景德镇吧。”坐上开往景德镇的中巴,有同学笑着请求。
“我早早就发给你们的资料上,什么都有了,包括视频,你们都没有看么?我不是导游, 你们要自己用心用眼去看,不用心,讲了也听不见。”杨老师果断表示拒绝。
景德镇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尽管我先前也看了资料,知道了这个举世闻名的瓷都有着悠久的制瓷和官窑历史,宋景德元年(1004年)真宗帝遣官制瓷,贡于京师,并以其年号冠名“景德”。但是,一般人对景德镇的印象,还是离不开屡屡被打上鲜明中国风的青花瓷。
对这些大三的同学们也一样,想要知道景德镇最厉害的地方在哪里,恐怕还得从了解景德镇的历史开始。所以,此行第一站,是参观位于景德镇昌南大道的中国陶瓷博物馆。
刚开始,我们凭着想象,以为一方水土有一方瓷,景德镇的瓷器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当地特殊的高岭土。然而,到了才发现,景德镇再怎么山好水好,千年窑火下来,土早已被挖光,现用的高岭土,基本上来自其他地方,比如江西庐山、抚州、广东、湖南、甚至东北地区。至于用松木烧窑的柴窑,现在更是极少,取而代之的是气窑和电窑。
后来又想着,那必然由于景德镇的青花吧?然而参观博物馆的第一个展厅,便迅速刷新了认知,景德镇的传统,又岂止青花?
“景德镇在五代时创烧了胎釉洁白的白瓷和莹缜如玉的青白瓷,成为江南地区最早烧造白瓷的城市和全国最早烧造青白瓷的地区之一;元代,不仅发明了二元配方瓷土法,还利用波斯的钴料烧制了优雅的青花瓷;明代成功地创烧了华丽的斗彩和鲜艳的五彩;清代,新增了色泽柔和的粉彩与五彩缤纷的颜色釉;雕塑工艺经宋、元、明的发展,至清代已十分成熟,从一般的手工捏制,发展为圆雕、堆雕、镂雕、浮雕等各种成型工艺。”
在陶瓷博物馆看过从五代甚至早至唐代以来一件件精美的瓷器:白瓷、青白瓷、青花、斗彩、五彩、粉彩……他们各自闪耀着一个时代的辉煌,单拿青花来作为景德镇的传统,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景德镇最引以为傲的传统?慕名而来的年轻人,要在這里承接什么样的艺术薪火,才算是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景漂们的天堂
每年临近5月,是忙毕业作品的同学们在景德镇埋头苦干的日子,他们或者在工作坊里挥汗如雨,或者追在优秀的拉坯师傅后面,拜托师傅赶工期。
早在2006年,景德镇的手工制瓷工艺就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若认为来这里的景漂是为了让自己学习到最好的制瓷工艺,又错了。景德镇对艺术院校的创业者来说,她的致命诱惑在于:你想要的一切,在这里都能又快又好地找到。
举个例子来说,制瓷五大工序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等五项工序下,包含了大小72道工序之多,每一道工序都可以成为一个作坊,在景德镇,你能在短时间内集齐镇上最好的拉坯师傅、修坯师傅,最好的画青花人物的师傅,最好的画青花人物的眉毛的师傅……而景德镇因为有着千年“通湖达江、器走天下”的瓷业生产销售规模的传统,创业者在这里可以用最合适的成本集齐最好的工匠与技艺。你需要做的就是,清楚地告诉师傅们,你要做什么。
4月底的景德镇逐渐暖了起来,却总是下雨。空气中弥漫着樟树花的甜香,国际青年旅社后院有一株樱桃树,樱桃红得正好,每天早上有鸟儿在树上啄食,院子的工作人员也并不采摘那樱桃,随便这些鸟儿来吃。
就在这样一个下着雨的午间,出门右拐,便是这条被称为雕瓷厂的著名小路,据说每逢周六日,整条街便成了创意市集的天下,在这里可以遇见各种“景漂”:学习陶艺的大学生、创业的工作坊伙伴、暂居或常驻在景德镇的各国艺术家们,都会来此摆摊,尽管有人抱怨摊位租金有年年上涨趋势(露天市集从2008年的十元二十元涨到今年的50甚至100元),但景德镇依然是开放的,除了有名的乐天陶舍市集,还有新兴的陶溪川艺术区市集,以及数量众多的夜市,以及每周六早上四五点钟开始的鬼市……这些集市都是景德镇机会,很多景漂便靠此生活。
然而当天是周二,又兼下雨,清冷中我抬头看见了大学生创意商城这个大牌子——这个号称最大的大学生创意作品市场,在一个光线有些昏暗的市场的二楼,一个个玻璃隔间隔出的小商铺几乎都关着门,只有一间门开着,有个女孩子戴着口罩,旁边一个大纸箱,地上摆着一排茶壶,她将茶壶一个个敲着检查过去,没有问题的便包好放入大箱子——这些都是买家预定的货。聊开了才知道,女孩儿和她的男朋友同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几年前两人一起来景德镇创业,“那个时候也每周会将作品拿到创意市集上卖,后来发现,我们的作品根本没有陶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好卖,他们拿出来的,盘子就是盘子,杯子就是杯子,茶壶就是茶壶,我们的自己认为很有创意,拗了许多造型,还画了很多一般人根本看不懂的东西,我们认为那是艺术,但是人家只是要个盘子而已……”
小两口决心潜下心来在景德镇学习如何做产品,几年下来已经有了固定的客户群,现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艺术的事情自己高兴了玩一下,不一定非得想着卖作品。”
这个偶遇的女孩儿,是景漂故事中的一个。
1330℃——景德镇温度
在未到景德镇之前,搞艺术的转向日用瓷,可能会很快会被判断为:为了吃饭,艺术向日用妥协。然而,真是这样吗?日用瓷便好做么?
经过两天的参观后,第三天,同学们开始进入大学生实习基地,正式开始学习陶瓷技术。在动手之前,实习基地的阿彪开始给同学们上课。阿彪也是90后,从中国陶瓷学院毕业不久,为了给同学们上课,他准备了厚厚的讲义。第一个问题就把大家问住了:我们总是说陶瓷陶瓷,陶和瓷有什么区别? 同学们面面相觑,“土不一样吧!”“陶很软?瓷很硬?”
“除了土不一样,陶和瓷在烧窑的温度上也很不一样,陶的温度基本在800℃~1100℃左右,而烧瓷的温度需要在1100℃~1330℃度之间。有的地方出产大量成本低廉的日常餐具,常常是1000℃左右的低温釉瓷,然而釉料着色剂不稳定,很容易释放出有毒元素……景德镇的生产标准是1300℃以上,是真正的高温瓷。”
接下来,阿彪一边示范拉坯动作,一边开始提醒各种炸窑的可能性,比如胚体过厚而水分未干,又比如拉坯时手法不对未能把泥里的空气排出去,多面体或球形作品未留气孔,等等等等……“过两天天一晴,你们赶紧把东西拿出去晒干。”
“即便是高温日用瓷,1270℃高温下,残次品率可能在5%以内,然而到1330℃的时候,残次品可能就会达到20%,别的地方出品瓷器的,为保证成品率会避免尝试1330℃。然而,景德镇的技术传统,则是在1330℃的基础上,如何控制次品率。”张老师及时点出了阿彪跟同学们强调各种细节的精髓所在——景德镇温度,也是景德镇态度:要达到日用瓷的标准,在温度、釉料、器型等各方面都有更严格的要求。
等到同学们开始上手学习拉坯时,杨中雄老师开始嘱咐:“你们现在趁着阿彪讲的这些要点还热,每个人都上手实践一把。”两位老师事无巨细一路操心,带学生实践团队实在是费心又费力的事情,要谈到这两周的实践课到底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两位老师都表示,带大家来这里也不是让他们在短短的半个月里学多少东西,见识的意义更大于技术。杨中雄老师说:“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景德镇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不管以后他们做什么,不管他们去到哪里,说不定什么时候这颗种子就发了芽,成为他们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
创业者林映平:从湖田影青开始叙事
2008年,廣州美院大三学生阿平,也是因为实践课,在景德镇一个工厂里玩了20多天泥巴。毕业后当了几年老师,也开了自己的公司,当2012年决定跟伙伴们在陶瓷方向上创业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地方便是景德镇。“前期也是从各种不同泥巴釉料开始做起,陶的瓷的,杯子罐子,什么都玩过一遍。现在定位在湖田影青,因为明白自己要做的是什么了。”
青白瓷又称“影青瓷”,为宋代景德镇所创烧,是我国宋元时期主要瓷器品种。而景德镇烧制景清瓷最重要的窑址是湖田窑,其烧瓷的全盛时期长达700多年。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很多影青釉,阿平参照和研究一些老的器物和古书籍,研发配方,在前人的基础上慢慢学习,自己调配湖田窑的釉水。烧制温度上,在1300度和1300零几度之间不停地试烧,保证整个器型均匀通透,釉水薄厚一致。凡是造型稍微变形,或者灯光打上去里面有黑点,或者胚体里面有针眼,因温度高了釉面产生的小气泡,这些瑕疵都层层筛选下来,成品率相当的低。“前期研发不管投入多高的成本,产品的标准不能降低。产品必须有标准,艺术品是没有标准的。”
阿平的工作室在景德镇三宝国际艺术村的一个小半山腰上,要爬上一个长长的斜坡。实践队的同学们参观阿平的工作室,看工人们雕刻薄薄的泥胎,一个个兴致盎然又跃跃欲试。阿平带着大家讲解,仿佛看到多年前大三的自己。“靠一个人的力量,想要在这里打出一番事业,是非常难的。拉坯利坯又刻又画又烧窑,一个人力量肯定不够。我选择来景德镇创业,就是在这里生产一条龙,无论哪一个环节的技术,都有很细的分工,有很好的师傅。学生过来,不需要太大的成本,凭借这里的资源,找到一个小地方就可以开始做事了。但是淘汰率也高,每年毕业出来100人,做完一年留下来大概十几个,做完两三年可能留下来一两个人,景德镇是否符合你的预期,你做出来的东西是否符合市场,这是一个慢慢互相筛选的过程。”
来景德镇创业,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因为在这里做日用瓷的太多了,一个杯子,从几块钱到几万块都有人在做,如果从能用的角度来看,可能几块的、几十块的就都可以满足需求了。阿平认为美术院校出来的大学生创业的空间依然很大,“不仅做能用的日用瓷,还有更高的审美需求,有想象的空间,这是朝着艺术审美水平的产品,这里面可为的空间很大。”
阿平说自己的目标很简单:5年不倒闭,就继续做,今年正好是第五年。
今年的他有了新的目标:争取10年到15年,做好一个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