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交融汇聚史知识再生产的价值与路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视角

来源 :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t191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各民族交融汇聚史知识的再生产,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进一步全面、科学揭示我国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并在全社会普及这方面的知识.这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发展、民族知识的增量与更新,也有助于正本清源,使各民族人民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也是目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基本建设.正确、全面观察和科学书写中国各民族交融汇聚历史,须以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着眼点,以各民族交融汇聚与中华民族发展的互动为主线,把握好民族要素-共时性、民族过程-历时性、民族结构-关系性、民族意识-价值性等四个维度.这项工作包括知识体系的建构和知识传播普及两个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政两界共同作出努力.
其他文献
社会保障档案是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产生的、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源.作为国家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确保社会
多民族国家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如何交往交流交融,如何借鉴中国历史上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经验,儒道佛文化是否只属于中原文化?探究这些问题,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构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党的建设工作备受关注,同时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能够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我国基层党校需要着眼于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党风廉政教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命题,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必须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为今后民族工作的深入开展指明了方向。如何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笔者以为,除了加强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般历史研究之外,还应该格外重视和深化近世以来中华民族自觉史的研究。因为这一研究的拓展和深化,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为切近的历史借鉴和基础性的认知支撑。
期刊
运用关键词研究方法分析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文本,发现所使用的“中华民族”话语包含“国家”“国民”和“民族”三重语义.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主要在“国家”语义上使用“
羌人是历史十分久远的族群,古代中国西部众多的民族都与羌人有一定的源流关系。二十四史中《后汉书》专为羌人立传,即《西羌传》,与东汉时期羌人的发展、汉羌关系成为中国民族关系的重点等历史背景相关。然而《后汉书·西羌传》中关于羌人“出自三苗”记述,受司马迁“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之说的影响,而该传中有关羌为“姜姓之别”的记述,实际上否定了羌源于三苗说。羌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文化,由其所居青藏高原东部地理环境决定。羌人不断向外发展,特别是东、西、南向发展,对中国历史上民族交融发展和民族分布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截止到现如今位置,智库以及智库服务的研究相对比较多,并且已经是经历了萌芽期以及发展期,现如今进入了成熟期,同时对于智库的概念和分类以及运行机制等环节已经有较为全面的
本文对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人类学重建以来笔者所在团队四十余年间人类学研究与实践进行总结。其中包括人类学写作中多种文体与认识论方法实验,电影与新媒体的最新尝试,戏剧和社会戏剧之整合设计,绘画的社会文化隐喻,以及跨学科、跨专业、多种方法的合作行动,展示了文化表征的多元方法与跨学科实验的综观意义。
中职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培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写作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效果,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更好地突出英语这一
将现代的技术手段与中国传统名画相结合,使静态的画面变成动态.用现代的手段去再现中国画背后所传承的故事与暗含的中国文化.将中国传统绘画动态化,有助于更多人接触并了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