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宏观经济调控新路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f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宏观经济调控的酝酿、决策和实施过程
  1992年第一季度以后,中国经济不断升温,特别是一些违规、违纪甚至是违法的做法,造成了金融市场混乱,投资失控,物价上涨,干扰和损害了改革开放的大局。面对这样的形势,应该采取什么对策?第一种选择是听其发展,不忙采取措施,甚至认为,这是好形势,不必担心。这种选择,有可能使问题越积越多,越积越大,应对措施失去最好时机。第二种选择是采取过去使用的老办法,用行政命令进行治理整顿,全面压缩,基建项目下马,生产指标下调。历史经验证明,这种办法代价太大,也不适应改革开放的新环境。第三种选择是审时度势,研究采用新的举措,使经济逐步降温,最终实现“软着陆”。不管选择哪种做法,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都是前提。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省部级领导干部,必须认识一致,做到令行禁止。在中国现实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统一认识,既是我们的政治优势,也是取得全国行动一致的重要组织保证。1996年下半年,我在同不少国家的政要和经济界重要人士交谈中国的宏观调控时,他们都认为,这是中国的政治优势,他们的国家做不到。
  1992年,全国各地的建设摊子都铺得很大,层层搞开发区,连乡一级也搞,到处都是大兴土木,挑灯夜战,建设的规模远远超出了国家和地方的承受能力,各类市场混乱。国家计委从实际工作中已经感受到不收缩不行,但真正做起来,却有不少顾虑。主要的担心是,实行“急刹车”,对固定资产投资大砍大削,基建项目大批下马,可能见效快,但震动大,牵动面广,留下的后遗症长期难以解决。我在地方和企业都工作过,宝钢和4套乙烯项目的下马,就让我亲身尝尽其中的艰难困苦。思想工作不好做,实际问题也不好解决,给国家、企业和社会都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应,政治上也影响不好。因此,我赞成不搞“急刹车”,不搞“一刀切”,而是按照中央的指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发挥好、保护好,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实行区别对待,做到有上有下,有进有退,进退适度。这种做法,过去没有搞过,没有经验,能否搞好心里没有底。我当时的心态是,既担心经济过热,怕温度降不下来,怕长此下去要出更大的问题;又怕措施太软不起作用,还顾虑地方的同志有意见,措施落实不下去。这些顾虑,既是我个人的,也是国家计委机关多数同志的看法。大家希望这次宏观调控能走出新路,不要有过多过大的后遗症。除了这些,当时我思想上负担更大的,还是怕对邓小平的指示理解不好,在执行中犯错误。我在前面讲过,我到国家计委工作,资历、声望,都让我背不起工作未做好的名声,也没有“资本”承担这样的名声,更得罪不起各路“诸侯”,使以后的工作难做。我已听到个别省的书记、省长对我有意见,说都是我反映情况把问题说重了,促使中央下宏观调控的决心。其实这是把我高抬了。早在我到计委工作以前,中央就已一再指出经济过热,并着手研究和采取措施。
  我现在回忆,整个宏观经济调控的酝酿、决策、实施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4个大的步骤,其中有些重要工作是交叉进行的。
  (一)统一认识
  前面已经提到,对于1992年第一季度以后出现的形势,全国上下认识很不一致。据我接触到的各级干部,首先是省部级的干部,议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为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对形势的看法,究竟经济是不是过热?东部地区认为,改革开放的势头很好,加快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经济并不热;中西部地区则感到发展已经滞后了,形势刚好一点,也还远未热起来,是“你热我不热”。第二个问题是:要不要采取措施?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这些措施的效果会怎样?影响不影响改革开放?第三个问题,更是普遍关心,也是最难把握的问题,就是采取措施后,会不会影响贯彻党的十四大决议和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使改革开放的势头发生逆转,经济又掉下去。
  针对这3个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做了一系列的工作。首先是对形势的看法。1992年一些主要的经济指标,已经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年增长速度。各地方还在争相攀比,争相扩大基本建设规模,形成遍及全国的开发区热、房地产热。没有资金,就乱设金融机构,用各种方式集资,银行之间乱拆借,造成储蓄大幅度下降,大量资金在体外循环。针对这些问题,从1992年4月起,党中央、国务院就不断地从上到下做工作。
  1992年4月4日,江泽民在出访日本前夕,写信给中央其他领导同志,提出要善于把干部、群众的劲头和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要在深化改革上狠下功夫,避免只在扩大规模上做文章。
  1992年10月,中央召开各地区、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经济情况通报会,通报宏观经济中正在出现的新问题。提出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要注意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
  1993年1月,邓小平在会见上海负责干部时说,要注意稳妥,避免损失,特别要注意避免大的损失。
  1993年3月,中央召开各省省委书记和省长会议,讨论制止乱集资、乱拆借、房地产热和开发区热等问题。
  1993年4月1日,中央再次召开经济情况通报会,江泽民、李鹏、朱镕基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各地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注意吸取历史上造成几次较大经济波折的教训,做到既加快发展,尽力而为,又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避免大的起伏,避免大的损失,把经济发展的好势头保持下去。
  1993年4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坚决制止乱集资和加强债券发行管理的通知》,即国务院1993年24号文件。《通知》指出,许多地區、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擅自利用发行债券等各种方式进行集资” ,“利率高,涉及面广,发行量大,问题相当严重”。国务院决定派出7个工作组,由有关部委主要负责同志带队,分赴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检查。
  1993年5月,国务院发出《关于严格审批和认真清理各类开发区的通知》。
  1993年5月9日至11日,江泽民在上海主持召开华东六省一市经济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把加快发展的注意力集中到深化改革、转换机制、优化机构、提高效益上来。他还针对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强调要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对经济运行进行有效的驾驭,使经济生活中的矛盾得以缓解,努力保持和发展经济运行的好形势。   1993年5月19日,江泽民给国务院领导同志写信,强调对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抓紧时机解决。否则,解决问题的重要时机就会稍纵即逝。倘若问题积累,势必酿成大祸。
  1993年6月13日至14日,江泽民在西安主持召开西北五省经济工作座谈会,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十分重视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强调这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
  1993年6月24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即1993年中央6号文件,规定了16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措施。文件指出:“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已经绷得很紧,有些矛盾和问题还在继续发展,如果不抓住时机,进一步深化改革,抓紧实施宏观调控措施,势必导致社会供需总量严重失衡,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甚至会引起经济大的波动,影响社会安定。”
  党中央、国务院这一系列统一认识的工作,做得很好,工作到位。我认为,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工作抓得早。我们常说,洞察形势,观察动向,要看到“风起于青萍之末”,要未雨绸缪。1989年至1992年治理整顿积蓄的力量蓄势待发。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激起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新的发展高潮迅速来到,党中央及时看到这个主流的另一面倾向,从1992年4月起就开始做工作,而且是反复做,有针对性地做。第二,工作到位。中国的事情,关键在领导,首先是省部级以上的领导,这个层次的干部认识不一致,事情就很难办。中央对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以及针对这种形势而采取的措施,必须在这一层干部中首先取得共识。从1992年10月起,中央一再召开经济情况通报会,向全党首先是省部级领导干部讲清楚真实情况。江泽民还先后在上海、西安召开分地区的座谈会,找各省市区的书记、省市长座谈,介绍情况,分析问题,研究措施。这一级的工作做通了,就能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第三,内容比较全面,避免片面性。1993年的经济过热,由多种因素促成,其中有负面的因素,更有正面的积极因素,不能为了倒脏水连洗澡的孩子也倒掉。在中央历次指示和江泽民的讲话中,都强调要积极、正确、全面地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要把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正是这些内容全面的指导思想,引导全党正确认识和把握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措施,保证了宏观调控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调研决策
  1992年第一季度以后,特别是1993年开始的经济升温和经济秩序混乱,究竟热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地步?需要实事求是的做出评估。为了弄清真实情况,1993年4月,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决定,由国家计委牵头,组织7个工作组,先后分两批到黑龙江、江苏、浙江、山东、湖南、海南、四川、河北、福建、上海、辽宁、广西、陕西、广东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研究,检查国务院1993年24号文件落实情况。
  工作组回到北京后,由我主持,听取各组汇报,并研究向国务院的报告。各组在汇报中一致认为,问题确实越来越突出,乱拆借、乱设金融机构、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相当普遍,造成货币过量投放,居民储蓄下降,需求膨胀,外贸逆差扩大,物价上涨明显加快等。有的省集资總额已占到银行各项存款总额的20%。据对12个省市区的调查汇总,1992年底共拆借资金3123亿元,拆借资金规模大,期限长,资金流向和用途不合理,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急剧膨胀。开发区热更是严重失控。1991年底全国开发区共有117个,到1992年底,猛增到2700多个,是过去7年总数的20多倍。我们将汇总的情况和研究的意见,于1993年5月25日以《关于当前从严控制经济总量,严格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建议》为题向国务院作了报告。6月初,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听取汇报,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随后国务院开会,由朱镕基主持,研究有关具体措施。朱镕基在讨论结束时,讲了13条措施,要国家计委再复议补充。我从会议的讨论中感到,朱镕基讲的13条意见,不是会上即席讲的,而是早有调查研究,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措施意见,特别是在金融和财政、税收方面的意见,都有很强的针对性。这些金融调控措施,体现了以经济手段为主,并为以后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有效机制打下了重要基础。
  国务院会议后,我主持召开国家计委主任办公会,进行认真地讨论。大家一致同意朱镕基讲的13条措施,并补充了一些具体的内容。我建议补充3条,即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控制通货膨胀、控制集团购买力。国家计委办公会同意我的3条建议。根据国家计委办公会讨论的情况,报告修改补充后正式报国务院。朱镕基同意国家计委补充的3条建议。这样就形成了16条意见,也就是后来1993年中央6号文件的16条政策措施。
  根据多年参与经济调整和整顿的经历,我感到1993年中央6号文件确确实实称得上是一个好文件,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驾驭宏观经济上的水平日臻成熟。这个文件开宗明义地提出:要把握好3点指导原则,贯穿其中的指导思想就是改革精神。强调要真正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就必须下决心解决经济中的突出问题。文件明确指出:“解决当前的问题必须采用新思路、新方法,从加快新旧体制转换中找出路,把改进和加强宏观调控、解决经济中的突出问题,变成加快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动力。”文件规定的16条措施是:(1) 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稳定金融形势。(2)坚决纠正违章拆借资金。(3)运用经济杠杆,大力增加储蓄存款。(4)坚决制止各种乱集资。(5)严格控制信贷总规模。(6)专业银行要保证对储蓄存款的支付。(7)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强化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能力。(8)投资体制改革要与金融体制改革相结合。(9)限期完成国库券发行任务。(10)进一步完善有价证券发行和规范市场管理。(11)改进外汇管理办法,稳定外汇市场价格。(12)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管理,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13)强化税收征管,堵住减免税的漏洞。(14)对在建项目进行审核排队,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15)积极稳定地推进物价改革,抑制物价总水平过快上涨。(16)严格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过快增长。文件还对16条措施实施以后,可能对宏观经济与重要产业的影响作了估计。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些估计都是有科学预见的,是正确的。   为了确保中央6号文件规定的各项措施能够全面、有效地落实,我在向中央政治局常委汇报时,曾经建议召开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门讨论、贯彻中央6号文件。江泽民经过反复考虑,决定不召开中央工作会议,而是分片召开。文件下达后,江泽民主持,先后在大连和广州召开了东北、华北和中南、华南的会议。我参加了这两个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要负责同志都表了态,拥护中央6号文件,并提出了具体的落实措施。我感到这两个会的效果都很好。
  对于中央6号文件的标题,也有过不同的考虑。开始时,我们曾建议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决定》,李鹏、朱镕基同江泽民研究,认为用“决定”的名义重了些,要我们再研究。有人提出用“通知”的形式,又感到似乎轻了些。最后,决定采用“意见”的名义下达。
  (三)督促到位
  中央6号文件下达之后,国务院决定,再次组织7个工作組下去,由正部长带队,每组到两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督促各地认真落实6号文件的各项措施。这1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是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大省区市,这些地方落实措施到位得好,不仅对当地至关重要,而且对周边地区以至全国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工作组下去以后,受到各省的欢迎,积极配合工作组督促落实措施。工作组除了到工厂、工地、开发区、商场实地察看和听取地方政府的一般情况介绍外,重点是检查计委、银行和财政部门的工作,详细了解16条措施的落实情况。只有个别省,思想不完全通,主要负责人还有点抵触情绪。工作组到达后,约他面谈和商量配合工作时,他都借口另有活动而避不见面。
  1993年7月上旬和下旬,为了加强中央6号文件的落实力度,确保16条措施切实落实到位,国务院还相继召开了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全国财政、税务工作会议,分别制定和下达了贯彻中央6号文件的两个“约法三章”。金融系统的“约法三章”是:立即停止和认真清理一切违章拆借,已经违章拆借出的资金要限期收回;任何金融机构不得变相提高存款利率,不准用提高存款利率的办法搞“储蓄大战”,不得向贷款对象收取回扣;立即停止银行向自己兴办的各种经济实体注入信贷资金,银行要与自己兴办的各种经济实体彻底脱钩。财税部门的“约法三章”是:严格控制税收减免;严格控制财政赤字,停止银行挂账;财政部门及所属机构,未经人民银行批准,一律不准涉足商业性金融业务,所办公司要限期与财政部门脱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和金融的关系一直没有理得很顺。财政发生困难就向银行透支,银行支付能力不足就增发货币,进而引发通货膨胀。改革开放以后,主张改革的人士不断建议中央银行要保持独立性。国家体改委也是这个主张,并设计和积极推动中国金融和财政体制改革。1991年国家体改委提出的“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要点”就有一条,要求中央银行保持独立性,财政有困难,不能向银行透支,要银行用增发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国务院讨论这个文件时,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的负责人不同意这一条。我和国家体改委在会上受到了批评。尽管这样,国家体改委并没有放弃这个建议,坚持强调中央银行保持独立性,认为这对宏观经济,对金融、财政稳定都极为重要。后来的实践证明,国家体改委的建议是正确的。
  (四)适时微调
  1993年开始的宏观调控,应当讲紧缩的力度不小。中央6号文件规定的16条措施,加上金融和财政系统的两个“约法三章”,对当时的经济过热确实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16条措施的第二条规定“坚决纠正违章拆借资金”,要求“各级各类银行要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全面清理拆借的工作,限期收回不合理的拆借资金。对在今年八月十五日以前,未能收回的违反规定的拆出资金和以拆借名义用于其它方面的资金,要逐笔登记造册,说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这条措施限时限刻,相当硬,被下面称作“八月十五月光明”。不少省市区的银行,为了按时归还拆借,就挪用生产流动资金,动用准备金,以致没有钱用于居民提取储蓄存款,甚至有些储蓄所不敢开门,产生信用危机。
  中央6号文件下达后,我带工作组到江苏省检查文件落实情况。在结束检查工作前的头天晚上,南京市委、市政府一定要请我到夫子庙尝尝南京的小吃。盛情难却,我和工作组的同志就去了。一到夫子庙,市委书记、市长就领着我们看储蓄所铁门拉上的场面,诉说为了“八月十五月光明”,储蓄所所有资金都上缴应付归还拆借资金,储户取款只好找借口赖着。我问他们,这是不是做给我看的?他们说哪敢,不信你再去看看别的储蓄所。在吃饭时,他们又向我诉说,由于归还拆借,不得不停止工业和商业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挪用日常支付现金去还拆借,这就影响到生产,影响到市场供应,影响到正常的居民储蓄业务。我问这种情况其他地方怎么样,他们说各市的情形差不多。
  工作组回到北京后,温家宝在勤政殿听取各组的汇报。各组都讲了各地认真落实16号文件的情况,没有具体讲落实中出现的问题,只有我讲了南京市反映的问题。我说“八月十五月光明”,归还拆借引发的问题值得重视。温家宝听后立即表示,江苏反映的问题很重要,他会很快同朱镕基同志研究,商量怎么办。当天下午中央办公厅即给我打电话,说朱镕基同志同温家宝同志商量决定,明天一早去南京,要我一同去,解决江苏反映的问题。中央办公厅还通知安徽、浙江的省委书记、省长也赶到南京,参加汇报座谈。
  朱镕基在南京召开的座谈会开得非常及时,非常好,为以后的适时、适度微调开了个好头。下面是当时工作组的一份原始传达记录,从中可以看出中央的决心,看出在重大问题上上下沟通的极端重要性。
  7月29日,朱镕基副总理听取了江苏省委和省政府的工作汇报。
  朱镕基说:今年江苏原计划发行4亿元债券不发了,核定项目,属于确实需要资金支持的,全部转银行贷款。
  江苏的资金困难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金融领域的秩序混乱,是一个重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按照中央6号文件的精神,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
  第一,坚决停止乱集资。   第二,停止违章拆借。
  第三,坚决执行“限产、压库、促销”的方针,不能搞那么快的速度。
  第四,坚决控制基建规模。
  第五,财政信用问题。造成这么大的投资规模,从资金来源讲,有两个途径。一个叫非法集资;一个叫违章拆借。后来开财政工作会议,我又加了一条,就是财政把预算内的资金当成了预算外资金,在那里搞财政信用,也对基建膨胀作了很大的“贡献”。
  第六,企业一定要严格清算纪律,企业必须把钱存在银行,不许搞体外循环。
  关于发债券,请同志们要考虑全局。这几年债券发行计划太大了,包括国库券近1000亿元,把几百亿的债券一下子推到市场,银行的存款一下子就被抽走了。
  请江苏省计委与国家计委、人民银行对对账,哪些是必须的,银行贷款规模和资金规模一起给。用银行贷款利率比发债券利率要低。
  新开工的项目今年一律不开,再好的项目也不能开工,只能在这个前提下,或者纳入银行贷款规模,或者可以同意发一点点债券。这件事情请计委姚振炎和人民银行的金建东同志主持研究。我倾向少发债券,多纳入银行贷款规模。
  最后,朱镕基同意给江苏省增加40亿元贷款。
  多少年后,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见了我,总要感谢我“上天言好事”,说要不是那40亿元资金救急,江苏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被迫停产,商业停市,储蓄所开不了门,整个经济运行的后果将很难设想。金融血脉的流动,不能在经济完全停顿下来以后再注入补充,这就如同物体运动中的现象一样,如果失去惯性,重新启动,得花加倍的力量,代价太大,如果不等完全停顿,而稍加促动,就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使物体的运动很快进入正常运行。朱镕基的南京之行,以及后来的适时、适度微调,充分证明了这个道理。(待续)
  编后:本刊正在连载《国事忆述》部分文章之际,传来了该书作者、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逝世的消息。这位我国经济建设战线的杰出领导人,因病于2016年7月2日15时5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陈锦华是中国经济改革不可或缺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从1978年至今的改革推进中留下这位老人许多痕迹:上世纪70年代,在文革废墟上,助推宝钢;1983年一手筹建中石化;在主持国家体改委和计委的岁月里,推出了包括股份制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等等,并经历了中国最触目惊心的通货膨胀。
  本刊將继续节选《国事忆述》部分文章刊载,以表悼念和缅怀。
其他文献
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6年中期)”报告会6月18日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中国宏观经济”。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教授代表课题组发布了论坛主报告《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16年中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中国宏观经济》。  中国宏观经济并不存在“硬着陆”的可能
期刊
2016年5月20日,由李克强总理作序,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写、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15年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报告》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副主任林念修,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辜胜阻,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辛广伟,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以及部分创业投资和孵化机构代表共200余人出席发布会。  李克强总理在序言中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代的选择,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
期刊
编者按: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最近,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各地区各部门要重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要树立必胜信念,坚定不移把这项工作向前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全局、关系长远,一定要切实抓
期刊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打造动能强劲的新引擎。  圣光集团是一家以医疗器械加工制造和医药商贸流通两大产业为主导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多年来企业按照国家医改的总体方向,大胆求索,改革创新,率先在全国医药行业推出“圣光供应链协同运营模式”,成为深化医药流
期刊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  早在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有了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理念,各地如何利用当地的资源、区位等优势实现绿色发展,又面临怎样的困难和问题?新华社党校2015年
期刊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结构转型持续加速,结构性矛盾凸显,产能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一方面,以钢铁、煤炭、水泥为代表的传统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部分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不及70%。另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居民消费与国内生产的脱节现象明显。中央在这样的背景下适时提出,将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
期刊
编者按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5月1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兼投资司司长许昆林介绍清理规范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事项的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现将有关介绍及重点问题解答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5月11日,国务院第133次常务会议对清理规范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事项进行了研究部署。会议指出,持续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进一步简化投资项目报建审批,有利于降
期刊
编者按:5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贵州省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暨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在贵阳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莅临峰会开幕式并致辞。峰会期间,召开了由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主办,中共贵阳市委群众工作委员会、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中国大数据产业观察网协办的“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创新论坛”。  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周文彰做了主旨演讲,专家、
期刊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标志着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工作进入新的阶段,意义非凡。通过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对如何探索城市发展规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一、必须切实尊重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第二,城市发展必须服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
期刊
2016年是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之年,为有序推进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湖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近日发布了《湖北省2016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明确了湖北省2016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任务和责任单位。  工作要点包含八个方面32项工作任务,责任单位涉及省发展改革委、人行武汉分行、省政府金融办等50多家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关部门及各市州县区人民政府。  2016年,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