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背景下广西文化发展的探讨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X198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连续几届东盟博览会成功举办的影响下,针对广西文化发展现状,探讨如何更加完善的发展广西文化,开辟一条适合广西特色文化的发展道路,这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沿着对经典文化的传承,文化交流平台的搭建,文化发展方式的创新这一新路走下去,不仅可以保留广西原有的传统文化,有效提升广西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还可以建设新型的广西文化结构,将文化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保障,而且与积极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有关文化发展大繁荣的纲领相锲合。
  关键词:东盟博览会;影响;广西文化;发展
  文化是智慧与知识的统一,自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发展大繁荣的纲领提出后,我国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处于我国西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在这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潮中紧跟社会步伐,前进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寻求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随着东盟博览会的多次成功举办,推动广西文化事业不断提升。山水文化是广西特色的代表,慕名而来的游客为广西文化做了有力的宣传,带动经济增长。此外,“广西北部湾地区的民俗文化多种多样,如客家文化、疍家文化、壮族文化,还有较为特色的民俗艺术,如龙州的天琴、东兴的独弦琴、花山壁画、北海的老杨公、耍花楼等。”[1]
  一、广西文化发展的基础
  1、探寻文化根源,传承经典文化
  文化需要被发掘,领会其深厚底蕴,在广西这片土地上蕴含许多有待于我们追溯的文化根源。
  例如,“铜鼓文化就是广西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在古代,铜鼓既是壮族的艺术珍品也被看做神器,”[2]69-70因其独特的外形和纹饰,反映了当时壮族人民质朴勤劳的精神,及对自然的崇拜和好奇。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铜鼓文化淡出人们的视野,“只有在广西红水河流域的民族村寨还流传着铜鼓文化;但对于民族村外人来说,是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才开始关注其文化研究价值与旅游价值,逐渐成为一种广西特有的品牌民族文化。” [2]69-70去年,广西南宁市五象新区“三馆三街”的建设工程中,三馆之一便是广西铜鼓博物馆,“该建筑共分为五层,建成后将肩负保护、展示、研究、收藏、传承铜鼓文化的重任,在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元素的有机结合下,便于人们了解和感受铜鼓文化,该博物馆也将成为铜鼓铸造技术研究与文化传承基地。”[3]
  此外,“2011年12月广西传统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4]说明了人们开始意识到要重新探索和发扬传统文化,为文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有助于加强文化知识的普及,加大传统文化宣传力度,增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情感。
  2.彰显文化魅力,搭建交流平台
  文化需要被交流,保持其生命力,在广西这片地域上萌发许多潜在性的交流机遇。
  “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国家级的、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以展览为中心,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活动,搭建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的平台。”[5]145-146
  自首届东盟博览会成功举办起,广西在这股提倡合作与发展热潮的推动下,开始借用这个国际性舞台,尽显广西传统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宽交流范围,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能力,树立起一个文化开放的新广西形象。“从2009年以来,广西先是增多了与台湾地区的交流次数,连续三年,广西主要领导亲自带团赴台,举办大规模综合性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并取得丰硕的成果。随着交流地域的不断扩大,在政府主导合作交流的同时,企业、民间也开始积极配合,特别是对于国家大型纪念活动也展开外交,从2008年到2010年,广西艺术团体参与中柬建交50周年、中马建交35周年、中越建交60周年等活动演出得到各方赞誉。”[6]
  “为了丰富文化交流方式,政府部门制定了《广西与东盟文化合作行动计划》,建立“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培训中心”,“中国—东盟青少年培养基地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传媒)人才培养基地”;签署《中国广西电视台与老挝国家电视台电视节目交流协议》,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与越南广宁报社进行定期交流宣传报道信息。”[6]文化包含差异性与相似性,以辩证的思想看待文化交流,相信一个和谐统一的文化氛围一定会呈现于中国乃至世界。
  3.重塑文化形象,创新文化格局
  文化需要被创新,发现其动力十足的新鲜活力。
  由著名导演张艺谋创作的《印象·刘三姐》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以歌仙刘三姐的美丽传说为背景,自2004年在桂林阳朔公演至今,收到良好效果,并被作为文化创意的范式得到广泛推广。它以漓江水域为舞台,12座山峰和广阔天空为背景,将刘三姐山歌与广西民族风情及漓江渔火与桂林山水完美结合。“此次表演还运用较多的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的环境艺术灯光工程,视觉、烟雾工程,灯光、音响不仅保证其视听效果,而且采用隐蔽式的,做到真正回归自然;同时,还有王菲,齐秦的创作,为原生态文化增添几分现代感。”[7]21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逐渐开展为《印象·刘三姐》项目,已成为广西特有的一个文化品牌向对外市场进军。另外,“参加演出的三分之二的演员都是附近渔民,他们白天劳作打渔,晚上演出,将该地区人们的生活场景最真实的反应出来,也促进当地人民的就业发展。”[8]184-191这种创新手段,让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艺术上的震撼,将广西原有的“刘三姐“文化在具有知名人士的带动下,增强了广西文化软实力,达到强有力的宣传效果。在这一项目的实现过程中,不仅吸引外来有资历的相关演职人员,还有当地人民的积极配合,全面调动人们为发展广西文化,创新广西文化的积极性,改善广西已存在但并不成熟不新颖的文化发展模式,调节已逐渐和现代科技发展脱节的文化结构。
  虽然文化发展得到重视,也具备较深厚的文化基础,而且有关发展的政策计划也相继出台,但看似一片欣欣向荣的外表下,仍然存在较多的缺点与不足。   二、广西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特色的民族文化流失严重
  广西是多民族人口聚集地,因此孕育较多的民族文化;但在当今这样一个充满利益与诱惑的社会中,人们过分追求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忽略文化素质本身,导致很多传统特色的民族文化被遗忘。
  根据一项有关广西文化符号影响力的调查报告[9]35结果显示,本地区的人们对于其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了解并不深入,特别是对该地区历史发展进程中涉及的相关文化知识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传统文化知识得不到充分宣传和普及,学校等教育机构也忽略文化情操的培养,因此,文化底蕴丰厚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彻底将传统文化埋藏。
  2.固步自封,缺乏文化交流意识
  “广西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东邻粤、港、澳,北连华中,背靠大西南,是西南最便捷的出海航道,也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部,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10]3-6面对有利的地理位置,近几年来却只有政府部门作为唯一的参与者与外界进行文化交流,企业、民间并没有对外发展的意思,拓宽文化交流的环节薄弱。
  文化发展交流意识的冷淡态度,导致人们忽视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投身其他行业乃至于其他地区,大量人才流失削弱了这种特殊文化的势力,以至于将该地区人们的思想封闭起来,吸收不到外来的新信息。
  3、文化发展手段缺乏新意
  虽然广西文化资源富饶,但如果对它置之不理,会使文化褪去原本生机。缺乏更新理念和内涵的意识,创造力和想象力没有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发挥。由于目前的文化格局陈旧,导致文化发展速度滞后于社会发展。
  一直以来,广西的山水文化在人们心中占有较大的一部分,但只依靠旅游手段来维持文化发展,这样的措施不仅显得单一敷衍,内容空洞,而且忽略了文化之间的有效结合,使文化吸引力大打折扣,削弱文化影响力度;同时,也影响繁荣文化后所带来的利益。
  4、经济落后限制文化发展
  广西经济实力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该地区的文化发展,禁锢当地人的思想,造成心胸和眼光的相对狭隘。另外,由于经济总量小,对文化投入不足,导致文化设备落后;政府也对文化事业投资较少,特别是公益性文化的投资,导致公益性文化的设备长期破烂不堪,得不到更新和维修。
  缺乏经济基础,无法更好的为上层建筑服务,没有繁荣的经济作为驱动力,就谈不上精神层面的提高。
  5、文化管理体制不健全
  文化发展需要一套健全的文化管理体制,若在并不健全的体制的指挥下,一定也发挥不出文化的本质,可能还会引发文化体系的瘫痪。
  当前处于文化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热情,管理体制没有全面和严格的管理规则和法律条文,文化管理措施与文化发展需求不对应;没有成型的理论作指导,实践工作中又不确切落实。文化管理部门与人民群众距离较大,甚至完全独立化,造成上面号召,下面无人响应;下面反应,上面无人解决的局面。有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不符合实际的经济情况和人民意愿,缺乏可实施性。
  6、交通能力不足限制对外联系
  在东盟博览会影响下,广西开始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增加对外交流机会,但对外联系的通道建设相对滞后,该问题也影射到文化发展上面,阻碍文化进步道路。“(1)铁路集疏运系统能力严重不足。(2)公路对外运输通道不畅。(3)交通枢纽服务能力较低。”[10]241交通上造成的不便,使各地区文化交流的人们态度消极,吸引不到外来人才。还会将原本就处在偏远位置的广西彻底孤立化,发掘不出潜在文化及价值。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5年,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5%,成为当地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中新的支柱产业。”[11]鉴于这一目标的提出,考虑广西当前文化发展的状况,如何将该事业的发展系统化,合理化,创新化,走出一条本土特色与新型理论完美结合的文化发展之路,仍是一个可待考究和探索的课题。
  三、广西文化发展的路径
  “在第七届东盟博览会上,作为骆越文化遗产的龙州天琴成为该届博览会国家政要和贵宾的指定礼品,天琴不仅是壮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而且还被人们看作祛灾祈福,保佑平安,吉祥快乐的象征。”[12]经过精心加工后的龙州天琴的琴身设计上融合了广西民族特色文化的多种元素,配上悦耳柔和的音色,不仅是中国向海外友人表达友谊的礼品,也在不经意间对中国文化起到推广和宣传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所以,文化发展是要在发现与继承、沟通与吸引、创造与尝试的不断反复中延续和永恒。
  只有先在传统文化上标注它的古老价值,将它转化为吸引外界市场关注的一种手段;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双重建设。在对经典文化的感受与发扬中,增进广西人民的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该地区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保证。相信在科学技术发达,网络信息主宰传播媒介的时代里,人们会以最快的速度重拾回被遗弃的传统文化,传递文化中承载的民族精神。
  同时,文化发展是要在原有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东盟博览会为契机,在这个国际性交流平台上面对百花齐放,比比皆是的文化类型,要真正的在思维交汇中,引进先进的、新鲜的知识来提升文化整体的活力;并在比较中摒弃落后的、俗套的文化,达到文化的动态平衡,使文化在稳定中发展,增强广西地区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也是文化交流与沟通的目的。
  另外,巧妙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改变单调的文化发展渠道,活跃沉闷的文化发展格局。将科学技术作为引领文化发展方向的新航标,是为了与科技改变生活的情境相结合,也是对利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创新实践这一方式的肯定。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虽不赞同将科学技术仅作为一种生活工具,但他也没有否认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实用价值,特别是在创新这一方面。“从他开始,科学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潜藏着一个趋势文化的转向,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波普尔的哲学包含了丰富的科学文化哲学思想。”[13]101因此,我们应该有理由相信将科学技术融入文化发展中,这一举措本身就是一个创新。   文化的产生来源于人民,所以要回归到人民中去,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和角度出发,大力培养优秀人才,完善文化教育机构,紧紧围绕传承文化,交流文化,创新文化的主体,联系时代动态,提高文化建设水平,以现代科技为推动力,发展广西文化。
  在文化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下,落实国家长期贯彻的科学发展观,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广西的综合实力一定会迈向新阶段。有利于各省市之间的合理竞争和相互扶持,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间竞争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蒋锦璐.“北部湾文化发展驶向‘快车道’规划几个重点的项目”[R],广西新闻网,2010年5月.
  [2]高艳玲.“对广西铜鼓文化的开发式保护思考”[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12月第20卷第6期,第69-70页.
  [3]徐庆成、文彩云.“广西规划馆建成启用,记者揭开‘三馆三街’神秘面纱”[R],广西新闻网,2011年11月.
  [4] 林雪娜.“广西传统文化研究会成立”[R],人民网,2011年12月.
  [5]古小松.《中国-东盟知识读本》[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45-146页,2004年12月.
  [6]林雪娜.“‘各显神通’辟航道‘文化之舟’向大洋-广西文化发展巡礼5”[R],广西新华书网,2011年10月.
  [7]廖业扬.“广西文化建设与发展模式的创新”[J],《广西社会科学》,第21页,2008年第七期.
  [8]兰世秋、胡勇、黄光红:《最新经典旅游创意案例集》[M],重庆大学出版社,第184-191页,2004年.
  [9]黄伟林、张俊显、彭鹏、唐迎新、李逊.“广西文化符号影响力调查报告”[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第35页,2012年8月第48卷第4期.
  [10]胡宝清.《广西地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6页,2011年10月.
  [11]张莺.“广西提千亿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成为新支柱产业”[R],新华网,2011年2月.
  [12]程群.“骆越文化遗产天琴成本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贵宾礼品”[R],新华网,2010年10月.
  [13]洪晓楠.《科学文化哲学研究》[M],上海文化出版社,第101页,2005年4月.
  作者简介:李璘(1989—),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科技哲学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土地征用制度是世界各国为发展社会公共事业而设置的一种法律制度,本文将对我国集体土地征用制度的概念、特征进行阐述,对土地征用制度应遵循的原则、补偿安置问题作一探讨,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征用;集体土地;公共利益;安置补偿  征地又称农民集体土地征用,是指为了国家建设的需要,国家强制把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并给予补偿的行为。随着农村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征地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这使许多地方城市面貌
期刊
摘 要:大数据除了在科技领域产生的较大的影响外,对经济,政治,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通过站在大数据时代的边缘眺望,将大数据对将来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初步的推测,产生经济发展两极化,民意出现猝不及防,大量新的发明涌现和计划经济雏形初现四个结论。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经济发展;计划经济  这是一个以科技革命为先导的大革命,它终将会因为引起社会各领域的变革而载入史册。哈佛大学量
期刊
摘 要:公务卡作为现代支付结算的一种工具,不仅携带方便,还可以提高财政管理透明度,减少公务人员违法违纪的行为,提升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但在公务卡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重视。本文分析了公务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措施,确保公务卡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公务卡;问题;对策措施  公务卡作为一种现代支付结算工具,不仅携带方便,使用便捷,而且透明度高,所有的支付行为都有据可查,有迹可寻
期刊
摘 要:针对军队工程建设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应实行动态性计价管理,主要通过把好立项论证和经费需求测算关、工料价差浮动调控关、工程合同的审查关、工程价款结算审核关,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费使用效益。  关键词:军队工程;工程建设费;动态性计价  工程建设费的计价通常受价值规律、货币流通规律和商品供求规律等市场变动因素的支配,但同时也受诸如工程保密性强、战场需要变化快及军费投资额度有限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工
期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计算机在会计领域中的广泛运用,会计基础工作也迎来了新挑战和机遇。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化供应渠道中,面对扑朔迷离的经济往来业务,要想有一双“慧眼”,确保财务工作的正规化建设,财务人员应按照“以人为本,狠抓基础,讲求规范,保障有力”的工作思路,坚持从打基础、重规范抓起,从细微处入手,抓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  严把“五关”,确保会计核算规范  会计核算工作是财务管理的基
期刊
戴秉心(1905-1980),原名炳鑫,浙江金华人。1905年2月5日生于浙江省金华县城。1918年就读于金华县立高等小学。1922年就读于浙江省立蚕桑中学,并在私立浙江艺术专科学校旁听美术、音乐。1924年进入私立南京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25年转入上海艺术大学西画科学习,之后又在上海东方艺术研究会从事油画创作。1930年与吴作人同期获得公费赴比利时留学,就读于昂维斯之比利时(安特卫普的旧译)皇
期刊
摘 要: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加剧,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通过对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几种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进行了比较,反映出了现在农村空巢老人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通过分析当前社会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的现状以及产生的原因,剖析各种养老模式,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
期刊
近日,笔者通过对当前国税机关作风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和亟待解决问题,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  一、当前国税机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当前,全市国税系统机关作风的主流是好的,但是应该看到,在国税事业发展的进程中,部分税务干部作风、学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损害了国税形象,阻碍了国税事业的发展。  (一)劳动纪律松散。部分同志不认真遵守
期刊
摘 要:唐诗中,狐不再是自然意义上富有灵性的动物,而是被诗人赋予众多文化内涵的象征物。唐诗中的狐意象意蕴丰富,既有祥瑞与高贵的光环,又有邪恶、蛊惑与多疑的阴影,体现出唐诗人对狐意象的多角度开掘和深层次把握。  关键词:狐;唐诗;意象;象征意蕴  自然界的万物向来是文人传情达意的载体,其中富于灵性的狐便是历代文学家青睐的对象,频繁出现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在文化典籍中,狐超越了动物本身的内涵,不再是流连
期刊
摘 要:园林绿化工作是城镇建设中最为基础的设施建设,是城镇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是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标志,同时也是现代城镇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城镇园林的绿化建设,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城镇的知名度,对与城镇的经济与文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城镇园林;园林绿地;绿地养护;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绿地的建设在城镇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面积,为了确保城绿地建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