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y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说”是语文能力中一项重要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把听说读写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别强调“说”的重要性。他说:“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说的能力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多了。”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呢?
  
  一、要敢说
  
  语文教学本身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说”的平台,学生可以在课上、课下随时随地来“说”。然而,有的同学不敢“说”,总怕自己说错,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对自己的说缺乏信心。此时,教师要给学生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排除心理障碍。
  我在语文教学中常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我在教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关于童年乐园一段文字时,因文中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互相关联的句式,引出多种事物,叙述四种趣事,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学生读完这些美好的景物之后,我就马上用语言激起他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大家在课堂上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见时机已到,立刻鼓励他们站起来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并不时地加以鼓励。大家纷纷举手发言,我又补充说:“可以只说一件趣事。”这时,大家的兴致更高,于是我便组成小组,进一步提高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用课文中的句式连缀成串,各小组推荐发言人发言,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此外,在中学语文中,有不少课文的结尾部分留有悬念,教师可稍加提示,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加以表演。如都德《最后一课》的结尾韩麦尔先生“我——我”地说不上话来,我就抓住这个点来启发学生:“韩麦尔先生想要说什么话呢?”提示学生联系背景和人物的心情来作答。为了让学生打消顾虑,能够大胆回答,我又说:“这样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意思正确即可。”同学们竞相发言,我让大家为发言精彩的学生鼓掌。这样,通过表扬鼓励,就排除了个别学生说话胆怯的障碍,使他们敢说,为听说训练铺平聊道路。
  
  二、要乐说
  
  学生敢说之后,教师还要在学生的“乐说”上下功夫。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搜集一些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而且适合于他们的年龄段的话题来进行训练。初中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叫《理解是双向的》,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而且内容涉及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学习这一课,要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给予的爱,体味父母的艰辛与生活的不易,然后让他们进行换位思考。因此,我先让他们倾诉自己心中的“不快”,说说父母在哪些方面不理解自己,要求学生说的时候要有具体事例。同学们对这一话题很感兴趣,发言非常踊跃;另一部分持不同观点的学生早已憋足了劲,只要老师一声令下就发表见解,如此气氛相当活跃。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种训练的方法,即使学生通过“说”受到了教育,又锻炼了谈们“说”的能力,使他们愿说乐说。除此之外,教师要充分发挥作文课的训练作用。在这方面,我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其一是作文之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写作思路。其二是借评议作文课训练“说”的能力。每次作文完毕,教师挑选出3——4篇优秀作文让学生评点、欣赏,全班学生人人谈自己的看法,说出优缺点,并设计自己写到此处应如何处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
  
  三、要会说
  
  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交流、合作的能力,搏弈、谈判的能力,展示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主张、展现自己的魅力,进而发挥个人影响力、说服力,实现个体在群体中的价值,最经常、最便捷的方式还是面对面的口头语言。一个学生,若是写起来洋洋洒洒,说起来别别拗拗,磕磕绊绊,这是一种十分偏颇的畸形状态,既没有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也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所以说学生必须具有“会说”的能力。“会说”是学生“说”的能力形成的一个较高层次,学生养成“会说”的习惯,可以实现与人沟通,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想法,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在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应更高地要求学生,不仅敢说、乐说,还要会说。这里的会说就是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晰,有详有略,语句连贯,语速适中,吐字清楚,用词准确,声音洪亮,仪态大方。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教师做长时间的训练。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方案,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学生讨论文章中问题,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最后让学生来赏析课文的思想与艺术。这样,贯穿学习始终的过程,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使学生“说”的能力得到提高,实现了听说读写的有机统一。
  总之,说是通过口头语言来进行的,口头语言又是书面语言的基础。书面语言的提高,靠的是思维敏捷而有丰富的口头用语。中学生正是养成“说”的关键时期,教师先引导着学生多读,多积累素材,形成较深的文学底蕴;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论的精神,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体验到口语交际的魅力;创设多种多样的口语交际情景,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最终实现学生敢说、乐说、会说。
  (作者单位:河北省沙河市渡口中学)
其他文献
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的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为此,我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倾注情感的感化、熏陶,收到良好的效果。我的做法是:    一、以情激学     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两难:其一,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 有一定差距。其二,社会上的某些重金钱、实惠的诱惑,重经济轻政治的倾向的影响,导致学生轻视思想政治课。  我首
期刊
家庭与学校是孩子成长的基本场所,也是最重要的场所。家庭实质上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学校是孩子学习的基本单位。所以他们是孩子成长发育的天然环境。孩子从一出生就生活在家庭这个环境中,成人之前就生活在学校这个环境里,所以他们对其影响当然非常敏感,不难发现,家庭和学校对个性差异的影响则位于教育结构的首位。有时看似非常简单的因素却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决定着孩子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也决定着他的行为和活动,因此,如何做
期刊
目前的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却听得头昏脑胀,这样的教学,从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所有时间,教师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能来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而有效教学要求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期刊
中学生正处在学习英语的黄金时期,他们对语言学习有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可塑性大,喜欢参与英语口语交际,像小孩刚学说话一样,无所顾忌,敢于开口。因此,口语交际活动易于开展。也容易养成说英语的习惯。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必须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注意培养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氛围和环境    我们知道,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英
期刊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这是语文老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就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并尝试运用“三结合”与“三利用”的教法这个问题,谈谈我的浅见。     一、“三结合”,即是从备课到课堂,始终将课文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课后习题”相结合,充  分把握新教材编写的特点    1、结合训练重点。语文教材中,“训练重点”往往提得很精简,
期刊
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中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只要抓得紧、抓得细,就会象毫末之苗终成合抱之木一样。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提高的。  曾经在一段时间里,教师产生了一种近乎错误的认识,认为对学生的写作指导可有可无,说多了耽误时间,说少了无济于事,教学的任务之重,作文的次数又有限。于是,每次作文干脆简单的把题目往黑板上一写,提几点要求就让学生冥思苦想各显神通。殊不知,长此以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课题。下面就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教学整合谈一谈我在教学中体会。    一、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多媒体软件集图像、声音、文体于一身。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
期刊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接近,发现和体验所学内容,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笔者在近两年的研究实践中,对物理课堂进行了探究性教学尝试,并在教学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景,营造氛围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创设情景、设问引思、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期刊
高度抽象是数学的本质属性。由于数学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就必须是从现实的物质外壳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所以一开始从自然数的诞生,数学便开始了抽象的过程。发展到今天,数学更是在高度的抽象性上越走越远。可以说没有抽象,就没有数学。  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主要有三种形式: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  形象思维又叫直观思维。它的思维特征是具体、直观。它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在抽象思维产生前
期刊
如何引导高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这是数学教法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坚持“四重、三到、八引导”,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四重”,即重基础、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1.重基础。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