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统领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wei83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1月10日)
  
  正当全国人民掀起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热潮的时候,一大批热心于教育事业、热心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专家和老师,风尘仆仆地从全国各地赶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县,参加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云南教育报刊社、全国中学教育科研联合体、红河州教育局等单位主办,建水县教育局、建水县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会等单位承办的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论坛,非常及时,也非常有意义。在此,我谨代表云南省教育厅,对论坛开讲表示热烈祝贺!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全面部署。
  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它是引领学校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发生变革的灵魂,对于引导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开发智力,增进身心健康,丰富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以及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成才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价值导向、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的根本所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形式和手段可以多种多样,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全面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找准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是我们要特别关注和重视的,也是不容忽视的。下面,我就这些问题讲三点意见。
  
  一、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校园文化建设只有紧密结合培养人才这一中心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才能坚持其正确的方向与导向,才能彰显其影响力和凝聚力。
  一是要坚持主流文化为主导,抵制腐朽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形成的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精华与学校教育的凝聚和积淀。爱国爱校,集体主义、主人翁意识、严谨勤奋、求实创新、诚信友善、乐于助人等是主流文化,主流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决定作用的主导因素。同时,当前校园文化中也出现了非主流文化日益盛行的趋势。网络文化、短信文化、卡通文化等新的校园文化形式,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关注和青睐,并对主流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坚持以主流文化为主导,重视和发挥非主流文化的积极作用,以主流文化引领多样化的非主流文化,在弘扬主流文化的前提下提倡多元文化的融合,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以先进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流与方向,继续唱响主旋律;另一方面,要尊重非主流文化存在的现实性与合理性,肯定其在繁荣校园文化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它与主流文化的融合;对非主流文化的消极作用也要敢于批评和指正,特别是对其中容易引发思想困惑、道德失范,与主流价值截然对立的价值主张要坚决抵制,促进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是要弘扬先进文化,摒弃落后文化。代表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实现自身文化和谐所必不可少的文化引领和精神支撑。落后的校园文化是各种错误和腐朽社会思潮在校园生活中的反映,它消蚀人的理想和信念,涣散集体的凝聚力,不利于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利于形成团结、奉献、奋进的和谐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要坚决抵制和摒弃落后文化的渗透和侵袭,不能假借构建和谐之名使落后文化大行其道。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近年来对师生影响较大的几种社会思潮,如果对此缺乏清醒的认识,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就会削弱和阻碍先进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和发展,使校园文化失去正确的价值导向。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要旗帜鲜明地弘扬先进,反对落后。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包括校园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我们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自己,更好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教育改革与发展。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坚持不懈地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引导大家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伟大实践。要坚持不懈地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在广大师生中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二是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学校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中小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善于推荐和引进适合青少年心理和兴趣特点的各种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报刊图书和文艺作品,让他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得到启迪。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并成为师生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
  
  三、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头绪很多,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里我着重强调两点。
  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念,坚持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正确处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新时期教育工作的主题,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第一,提高教育工作水平,强化各种素质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特别是要把立德树人摆在突出位置,并在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德育工作效果上下功夫;要落实“健康第一”的要求,促进青少年身心协调健康发展,增强学生体质;要实施全面的智育,在夯实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热爱学习,真正具有牢固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本领;还要加强美育,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和高尚情趣。
  第二,改进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建立健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尤其是要正确处理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学习与工作、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从实际出发,在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上下大功夫、真功夫,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和活动内容,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科学途径和方法。
  第三,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加快建立学校与社会相互沟通、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多样化的人才选拔与评价方式,建立符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求的科学评价标准。继续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特殊人才能力发展的选拔机制。
  二是建设和谐校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到学校,就是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建设和谐校园的核心,在于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和制度。这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如绿化、美化校园,改善学习环境和校容校貌,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掌握师生员工思想动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认真化解矛盾和纠纷,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协调处理好校内外的各种人际关系,形成以师生关系、干群关系为核心的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加强安全与健康教育,做好校园安全保卫和卫生管理工作,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预防能力;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积极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
  当前,社会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教育不断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新任务,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纷繁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坚持教育的优良传统,又改革创新;怎样坚持本土国情,又面向世界;怎样培养英才,又面向大众;怎样重视当代教育中文化建设的理念,以及论坛活动的东道主——云南省建水县的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形成中原文化、边地少数民族文化以及现代文化有机融合的文化特质,我期望通过论坛作一些有益的探讨、研究和交流。
  同志们,老师们,让我们在党的十七精神指引下,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实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以优异成绩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其他文献
(2007年10月27日)    同志们:  在举国上下欢庆党的十七大胜利闭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在曲靖财经学校建校50周年校庆之际,举办全省财经类职业教育校长论坛,很高兴和大家在一起,就云南省财经类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行研讨。下面我就当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加快中等职业教
期刊
《昆明日报》消息 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秋季学期开学,昆明市公办、民办学校共接受外来人员子女13万人,51%就读于公办学校。  今年秋季昆明市主城四区初中招收新生24000人,其中农民工子女约有6000人,占为25%;主城四区公办小学招收新生26397人,其中农民工子女约9000人,占34.1%。目前在公办学校就读初中和小学的农民工和外来人员子女达66135人,其中小学生47034人,初中生
期刊
(2007年10月31日)    在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全省正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之际,我们在怒江州召开全省勤工俭学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为契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交流总结近年来农村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的经验,进一步适应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帮助贫困家庭学生解决生活困难问题,推动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更好地为促进“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服务。
期刊
教发〔2007〕20号  (2007年9月24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对全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专项调研以及对所掌握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编制了《“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08~2010年)》。
期刊
《信息时报》消息 华南师范大学强海燕、于康平教授就中国女童状况和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指出:“女童教育的投资回报高于男童!”两位专家表示,在校多学习一年,可使妇女未来的收入增加15%,而男子只增加11%。一项国际调查表示,一个年轻女子每多受一年学校教育,她以后的工资收入就能相应地提高10%~20%。  有证据表明,一个国家为未来的增长和进步所进行的最好投资,其中之一可能就是对女孩实施教育。  印度的研究
期刊
云妇字〔2007〕76号  (2007年10月10日)    各州市妇联、教育局、文明办、民政局、卫生局、统计局、计生局、关工委: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落实《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和《云南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提出的家庭教育目标,进一步
期刊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济文化、政策法规及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支撑,才能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从管理体制、经费投入、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提高县级政府政策执行力等方面建立贫困县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以县为主,提高贫困县教育资源的整体运行质量和效益    1.优先发展贫困县教育,提高贫困县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云南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解决贫困县教育经费的投入问题,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
期刊
云教备〔2007〕8号  (2007年11月12日)    各州、市教育局: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经过各级教育部门和广大教师的勤奋工作,全省又有3个州、市的3个县通过了云南省教育厅组织的“实验教学普及县”评估验收;同时,对全省13个县(市、区)开展的“普实”复查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普实”实施和复查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树立榜样,鼓励先进,进一步推动全省“普实”
期刊
师宗县五龙壮族乡中心学校校长柏七生2005年成功竞聘为该校校长后,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他结合乡情实际,积极探索,找准改革路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案,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教育综合改革。如今,五龙壮族乡的基础教育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根据师宗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工作的实施方案》,柏校长结合五龙实际,首先成立了五龙壮族乡中心学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五龙壮族
期刊
云教德〔2007〕11号  (2007年10月11日)    各州、市教育局,各高等学校,各省属中专、中小学校:  两年来,我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