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家点评
做前人未曾触及的探索——陈龙版画《捍卫者》系列创新简谈 木可道
陈龙2000年创作的版画《捍卫者》是以现代的方式重新诠释传统。有作者个人化的造型语言与手段。该作品一经展出。即获得全国版画展览的银奖。获得广泛好评。之后,陈龙创作了一系列以《捍卫者》命名作品。
也是从《捍卫者》开始,陈龙对木版表现做了实验性的探索。他把其他绘画领域的一些方法、材料综合应用在一起,试图革新木刻版画的印制观念与方法。对于纸张、颜色、印刷手段等方面都做了前人未曾触及的尝试。陈龙受中国传统木刻版画拱花技术的启发。融合综合材料的应用,使木版版画具有了凸凹起伏的厚重变化。在色彩的应用上也一改往常的面目,大胆采用纯度极高对比极为强烈的色彩。使画面获得了浓郁的装饰表现风格,作品有着金属般的光泽与质感。令人耳目一新。陈龙2011年创作的《捍卫者》。用材料为木版、绝版、亚克力塑型膏加矿物色拓印。他尽可能地拓展了木版的表现空间,某种意义上,他颠覆了人们通常对木版表现力的认知想象,作品使木版版种的概念得到拓展。陈龙由于在技术上的革新,使他的画面首先带给观者的震撼是视觉的,实际上,他的作品是具象表现的。然而由于观者初次看到的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色与形的对比构成。这无疑消解了画面的具体内容。使观者直接进入了对画面本质语言的审美体验。这是一次抽象的审美经历。它与作品的具象元素以及单纯的整体造型形成对比,在现者的心理认知上形成落差。从而给观者一种奇特的观画经验。丰富了绘画的表现力。
陈龙的作品超越了对主题的设定。内容层面的意义表述成为次要。陈龙的作品具有唯美的视觉的特质。它把视觉的观感放在了第一位。让内容失去言说的意义,作品内在的视觉质感与表现。让作品有着视觉绘画层面的审美品格。远观有非常震撼的视觉效果。近看又有细腻优美的画面特质。流动跳跃的线条,令人目眩的色彩。斑斓有声的形式构成,这一切都使画面极具音乐感。陈龙的版画套印有非常复杂的技巧,往往一幅作品,不仅要求画面内容的完整统一,还有画面细节的严谨追求。每一个色块、线条、印制效果都有周详的考虑。他的作品呈现的面貌与传统意义的木版作品全然不同,所有看过他作品的人几乎都不相信这是用木版印制的作品。他创作一幅作品动辄要花费数月的时间。制作周期相当漫长。
时代观点
李宣林:艺术成就与绘画者精神的高度
纵观历代大家,无不格外重视人品修养,如潘天寿、李可染等,画中都能充分体现这些大家的人格魅力:不仅在绘画语言上有各自独到的创造。而且反映出他们独特的艺术个性。齐白石、黄宾虹等大家的艺术主张和对艺术的理解在他们的画中也都有着充分的体现。
因大师们所处的特殊时代,他们的艺术离不开对变革的探索精神。黄宾虹处在“四王”画风统治时期,而他却完全以书法用笔来构造画面,用非常潇洒、浑厚的笔法,以“乱而不乱”、“无法中有法”的笔法作画,这在当时被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反对,但他在各种困难和非议下坚守自己的风格,最终成为艺术大家。
山水画发展到清代“四王”,在山水画技法继承上功绩卓著。用儒家美学观点入画,在理论的总结上都功不可没,但“四王”脱离了生活。偏离了中国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使山水画的创作走向了极端。为了扭转这种极端,李可染从青年时代就立志变革中国画,要使生活和丘壑能够真正进入山水画中。1954年李可染开始外出写生。实践“外师造化”这一中国画的文化精髓,虽然这条路他走得很艰难,一直不被当时的保守派画家们认可,被说成“画的不是中国画”。甚至“文革”中还批判他“画黑画”。但即使经历如此艰难,李可染仍毫不犹豫地坚持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守着自己的创作原则。可以说孪可染的山水画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审美趣味能够被当代人所接受。不仅取决于他笔墨基本功的精妙。更决定于他的精神高度。他在传统型的山水画向当代型山水画转变过程中,完成了一生“为祖国河山作传”的历史使命。他的思想境界和对艺术的献身精神无不使后来者所感动。
在中国山水画的转型过程中,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等都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我们这一代应沿着这条改革之路。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上去更多地实践。不同时代的笔墨都有不同的特点,艺术家在不同时代也都有自己的艺术主张,但笔墨精妙是我们无限的追求目标,要抵达这个目标,首先是精神高度,你的精神境界决定你作品的高度。当前。无论是社会现状还是创作环境,对书画家来说都十分有益,因此创作更加完美、更加有时代特征的作品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开阔眼界,主要取决于书画家本身对历史的创作职责。(本文节选自李宝林《谈谈书画同源及骨法用笔》)
艺乃心声
刘春华:柿柿如玉·事事如意
我原本以人物画创作为主。花鸟用于人物绘画的点缀。因为,花鸟更能自由地体现中国画的笔墨情趣、特点,所以我对花鸟画也一直关注和喜爱,时常画上两笔。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无意间把在京郊房山十渡画的柿子速写试着用中国画来表现,没想到得到朋友的赞许和鼓励,并披报刊发表。直至后来,天安门城楼中央大厅也悬挂了我的巨幅柿作,也曾被选作重要场合的高级新年贺卡等等。这样我的柿于图一画便“不可收手”。柿树浑身是宝,柿霜、蒂、叶、树皮、树根都可入药。民间相传,柿有七德:一寿长,二多荫,三无鸟窝,四不生虫,五霜叶红,六佳食。七落叶肥。柿树除了可美化环境,其材质坚韧,是高级家具、工艺品、纺织用木梭的良材。柿,因其既有“下里巴人”的特点,也有“阳春白雪”的品位。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在北京,柿树是最常见的植物之一。
我在画柿中体会到中国画构成的很多内容,成为锤炼技术的好手段和途径。我试用各种画法。在摸索研究中学习。逐渐形成一套我自己的画法。我喜欢在棒画上题写“秋宴”、“秋红”、“硕果”等题目,几年来几乎想尽了各种可作题目的类似词句。深秋,我去山里看红柿,灿烂太阳映照下的点点红柿晶莹剔透,像一棵棵红宝石缀在枝头闪烁,猛然间。“柿柿如玉”几个字闪现在我脑海中,正耦合平时我心中对人类“事事如意”的期许。这之后,我便给我的柿画用“柿柿如玉”作题目。也许因为人们在看到我的柿于图时,更喜爱“事事如意”的谐音,于是,无论雅、俗,无论什么身份的人,都对我的柿画“情有独钟”。我想,这也许正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所驱使的人们的审美观念:永远尊重和谐、如意的传统文化。
“画柿”对于我可谓是“无心插柳”的事。但近三十年的画柿实践给我喜悦。给我收获。也使我更加明确自己的创作方向:用我的创作带给天下人事事都如意的感受;我把自己近些年创作的柿于画和花鸟作品汇到一起编印出来。算个小结,希望朋友们喜欢、指正。以利再画。
做前人未曾触及的探索——陈龙版画《捍卫者》系列创新简谈 木可道
陈龙2000年创作的版画《捍卫者》是以现代的方式重新诠释传统。有作者个人化的造型语言与手段。该作品一经展出。即获得全国版画展览的银奖。获得广泛好评。之后,陈龙创作了一系列以《捍卫者》命名作品。
也是从《捍卫者》开始,陈龙对木版表现做了实验性的探索。他把其他绘画领域的一些方法、材料综合应用在一起,试图革新木刻版画的印制观念与方法。对于纸张、颜色、印刷手段等方面都做了前人未曾触及的尝试。陈龙受中国传统木刻版画拱花技术的启发。融合综合材料的应用,使木版版画具有了凸凹起伏的厚重变化。在色彩的应用上也一改往常的面目,大胆采用纯度极高对比极为强烈的色彩。使画面获得了浓郁的装饰表现风格,作品有着金属般的光泽与质感。令人耳目一新。陈龙2011年创作的《捍卫者》。用材料为木版、绝版、亚克力塑型膏加矿物色拓印。他尽可能地拓展了木版的表现空间,某种意义上,他颠覆了人们通常对木版表现力的认知想象,作品使木版版种的概念得到拓展。陈龙由于在技术上的革新,使他的画面首先带给观者的震撼是视觉的,实际上,他的作品是具象表现的。然而由于观者初次看到的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色与形的对比构成。这无疑消解了画面的具体内容。使观者直接进入了对画面本质语言的审美体验。这是一次抽象的审美经历。它与作品的具象元素以及单纯的整体造型形成对比,在现者的心理认知上形成落差。从而给观者一种奇特的观画经验。丰富了绘画的表现力。
陈龙的作品超越了对主题的设定。内容层面的意义表述成为次要。陈龙的作品具有唯美的视觉的特质。它把视觉的观感放在了第一位。让内容失去言说的意义,作品内在的视觉质感与表现。让作品有着视觉绘画层面的审美品格。远观有非常震撼的视觉效果。近看又有细腻优美的画面特质。流动跳跃的线条,令人目眩的色彩。斑斓有声的形式构成,这一切都使画面极具音乐感。陈龙的版画套印有非常复杂的技巧,往往一幅作品,不仅要求画面内容的完整统一,还有画面细节的严谨追求。每一个色块、线条、印制效果都有周详的考虑。他的作品呈现的面貌与传统意义的木版作品全然不同,所有看过他作品的人几乎都不相信这是用木版印制的作品。他创作一幅作品动辄要花费数月的时间。制作周期相当漫长。
时代观点
李宣林:艺术成就与绘画者精神的高度
纵观历代大家,无不格外重视人品修养,如潘天寿、李可染等,画中都能充分体现这些大家的人格魅力:不仅在绘画语言上有各自独到的创造。而且反映出他们独特的艺术个性。齐白石、黄宾虹等大家的艺术主张和对艺术的理解在他们的画中也都有着充分的体现。
因大师们所处的特殊时代,他们的艺术离不开对变革的探索精神。黄宾虹处在“四王”画风统治时期,而他却完全以书法用笔来构造画面,用非常潇洒、浑厚的笔法,以“乱而不乱”、“无法中有法”的笔法作画,这在当时被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反对,但他在各种困难和非议下坚守自己的风格,最终成为艺术大家。
山水画发展到清代“四王”,在山水画技法继承上功绩卓著。用儒家美学观点入画,在理论的总结上都功不可没,但“四王”脱离了生活。偏离了中国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使山水画的创作走向了极端。为了扭转这种极端,李可染从青年时代就立志变革中国画,要使生活和丘壑能够真正进入山水画中。1954年李可染开始外出写生。实践“外师造化”这一中国画的文化精髓,虽然这条路他走得很艰难,一直不被当时的保守派画家们认可,被说成“画的不是中国画”。甚至“文革”中还批判他“画黑画”。但即使经历如此艰难,李可染仍毫不犹豫地坚持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守着自己的创作原则。可以说孪可染的山水画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审美趣味能够被当代人所接受。不仅取决于他笔墨基本功的精妙。更决定于他的精神高度。他在传统型的山水画向当代型山水画转变过程中,完成了一生“为祖国河山作传”的历史使命。他的思想境界和对艺术的献身精神无不使后来者所感动。
在中国山水画的转型过程中,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等都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我们这一代应沿着这条改革之路。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上去更多地实践。不同时代的笔墨都有不同的特点,艺术家在不同时代也都有自己的艺术主张,但笔墨精妙是我们无限的追求目标,要抵达这个目标,首先是精神高度,你的精神境界决定你作品的高度。当前。无论是社会现状还是创作环境,对书画家来说都十分有益,因此创作更加完美、更加有时代特征的作品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开阔眼界,主要取决于书画家本身对历史的创作职责。(本文节选自李宝林《谈谈书画同源及骨法用笔》)
艺乃心声
刘春华:柿柿如玉·事事如意
我原本以人物画创作为主。花鸟用于人物绘画的点缀。因为,花鸟更能自由地体现中国画的笔墨情趣、特点,所以我对花鸟画也一直关注和喜爱,时常画上两笔。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无意间把在京郊房山十渡画的柿子速写试着用中国画来表现,没想到得到朋友的赞许和鼓励,并披报刊发表。直至后来,天安门城楼中央大厅也悬挂了我的巨幅柿作,也曾被选作重要场合的高级新年贺卡等等。这样我的柿于图一画便“不可收手”。柿树浑身是宝,柿霜、蒂、叶、树皮、树根都可入药。民间相传,柿有七德:一寿长,二多荫,三无鸟窝,四不生虫,五霜叶红,六佳食。七落叶肥。柿树除了可美化环境,其材质坚韧,是高级家具、工艺品、纺织用木梭的良材。柿,因其既有“下里巴人”的特点,也有“阳春白雪”的品位。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在北京,柿树是最常见的植物之一。
我在画柿中体会到中国画构成的很多内容,成为锤炼技术的好手段和途径。我试用各种画法。在摸索研究中学习。逐渐形成一套我自己的画法。我喜欢在棒画上题写“秋宴”、“秋红”、“硕果”等题目,几年来几乎想尽了各种可作题目的类似词句。深秋,我去山里看红柿,灿烂太阳映照下的点点红柿晶莹剔透,像一棵棵红宝石缀在枝头闪烁,猛然间。“柿柿如玉”几个字闪现在我脑海中,正耦合平时我心中对人类“事事如意”的期许。这之后,我便给我的柿画用“柿柿如玉”作题目。也许因为人们在看到我的柿于图时,更喜爱“事事如意”的谐音,于是,无论雅、俗,无论什么身份的人,都对我的柿画“情有独钟”。我想,这也许正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所驱使的人们的审美观念:永远尊重和谐、如意的传统文化。
“画柿”对于我可谓是“无心插柳”的事。但近三十年的画柿实践给我喜悦。给我收获。也使我更加明确自己的创作方向:用我的创作带给天下人事事都如意的感受;我把自己近些年创作的柿于画和花鸟作品汇到一起编印出来。算个小结,希望朋友们喜欢、指正。以利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