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红色”人物纪念馆

来源 :雪豆月读·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ongyingy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见松子儿又在玩手机, 妈妈有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作业写完了吗?习题都做了吗?下周的课程预习了吗? 考试成绩下滑十五位还不忘玩手机呢! 别人家的孩子都知道努力学习,你怎么就知道吃吃吃、玩玩玩! ”
  “题那么难,我不会! ”松子儿嘀咕着。
  “嘟!打住!大家都是文明人,有话可得好好说。 ”就在妈妈拿着“武器”要“奋勇出击”的时候,松子儿爸背着旅行包出现了,“你在家消消气,我带儿子出去一下。”说完,爸爸
  赶紧将松子儿拉出家门。
  “被‘逐出家门’了! 我们去哪儿呀? ”松子儿问。
  “‘无家可归’就去打卡身边的 ‘红色’旅游地呗。 ”爸爸回答。
  “我都考砸了,你还领我出去旅游?!你的心可真不是一般的大。”松子儿说。
  “考砸一次不能说明什么,‘革命’的过程总是曲折的嘛。 我们去身边的‘红色’人物纪念馆看看,也许那里能让你对生活有新的感悟。 ”爸爸说。
  “马骏是谁? ”松子儿读馆名字的时候心里充满了疑惑。
  “人们对马骏的名字并不像对赵尚志、李兆麟那样熟悉,但马骏是最早到东北开展工作的中共党员之一, 他对这片土地的影响同样十分深远。五四运动后,马骏与周恩来等人发起并创建了‘觉悟社’。 在上海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后,他回到东北开展建党工作,对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面对白色恐怖,他依然坚持革命斗争,最终英勇殉国。”爸爸向松子儿介绍说。
  “他牺牲的时候有多大呀? ”松子儿问。
  “马骏牺牲时只有 33 岁, 他在东北地区埋下的微细火种引起了燎原之势。”爸爸说,“中共哈尔滨组的成立与马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他指导韩迭声成立了‘哈尔滨救国唤醒团’,随后又指导大家创办了哈尔滨晨光报。 1923 年,陈为人和李震瀛来到哈尔滨筹建哈尔滨党团组织, 他们以哈尔滨晨光报记者的身份为掩护,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同年 7 月, 黑龙江地区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哈尔滨支部成立。 9 月,陈为人、 李震瀛与韩迭声在哈尔滨道里区西十四道街创办了‘哈尔滨通讯社’,这是共产党人在哈尔滨创办的第一个新闻通讯社。 10 月,陈为人、李震瀛、 陈作霖三名党员在哈尔滨成立了中共哈尔滨组。从此,哈尔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进入了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新阶段。 ”
  “看来司马迁说得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我得好好看看这位年轻而又伟大的烈士。”松子儿边说边向马骏纪念馆走去。
  青冈站—— 马玉祥纪念馆
  松子儿问爸爸第二站去哪儿, 爸爸把一篇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递到了他的面前。“这篇文章里就藏着答案。 ”爸爸回答。
  “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一个青年战士,他今年才 21 岁,名叫马玉祥, 是黑龙江青冈县人。 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 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松子儿读起文章来。
  “第二站是要去马玉祥纪念馆吗? ”松子兒问。
  “是的,这次我要向你介绍的就是马玉祥。 ”爸爸说,“1947 年,马玉祥加入了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一师二团。 在解放战争中, 他转战了13 个省市,参与了 170 多次主要战斗,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大西南战役, 可以说是从松花江边一直打到云南中越边境的红河桥头。 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响应“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的号召赴朝参战, 并在熊熊烈火中救出了一个朝鲜小孩。 朝鲜江原道伊川郡人民委员会给他写来一篇《感谢文》,称他是“立下了伟大功勋的国际主义战士”。 1958 年 6 月,马玉祥主动要求转业到地方, 默默无闻地支援祖国的边疆建设。 离休后他利用各种途径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 担当起教育下一代的重任。 ”
  在马玉祥纪念馆里, 魏巍的题字“天地有正气,江山不夕阳”闪闪发亮。“马玉祥用一生的时间不断地学习新知、充实自己,这种精神永不落伍。”爸爸看着松子儿的眼睛认真地说。松子儿低下了头,仿佛想到了什么……
  大庆站——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终于有一个我听过的名字了。”得知第三站要去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松子儿松了一口气。
  “你肯定听说过‘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句话。在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
  我们的石油自给率仅为 40.6%,飞机停飞,坦克停用,拖拉机放在车库里。从那时起,石油工人们就开始了轰轰烈烈、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面对艰苦的作业环境和生存条件, 他们乐观地调侃:‘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 ’面对各种困难和矛盾, 王进喜坚定地说出了:‘这矛盾、那矛盾,国家缺油是最主要的矛盾。 ’ 人们常说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也是从那之后流传下来的。 在大家的拼搏下,1960 年 6 月 1 日, 大庆实现了首列原油外运。 1963 年 11 月 17 日,周恩来总理宣布:中国石油基本实现自给。
  1966 年‘1205’ 和‘1202’ 两个钻井队同时实现了年钻井进尺超过 10 万米的目标, 超过了美国王牌钻井队和苏联功勋钻井队。 儿子,你说, 如果当时的人们遇到挫折就退缩, 那还会有现在的幸福生活吗?”爸爸问松子儿。
  “爸爸,我明白了,回家我就把错题都找出来挨个‘攻克’。”松子儿看着铁人王进喜的雕像坚定地说。
其他文献
当画面定格在那个卧在大树下乘凉,耷(dā)拉着眼皮,鼻头平平,做着重新拥有犀角、统治地盘的梦的北白犀苏丹时;当读到“每一只犀牛都是自己领地里的国王,而犀角就是他们的王冠”时,不知豆苗儿们是不是也为苏丹多舛(chuǎn)的命运唏(xī)嘘(xū)不已?   《苏丹的犀角》根据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苏丹的真实经历创作。苏丹的经历非常奇特,在20世纪70年代一次迁移非洲濒危动物的行动中,3岁的苏丹在
期刊
时间:东汉末年  地點:豫州刺史部谯(qiáo),今安徽亳(bó)州  人物:曹操、官员甲、官员乙、曹冲  [第一幕。官员们为如何称象争论不休。]   旁白:孙权派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旁白:曹操的儿子曹冲只有七岁,却是远近闻名的神童。看着束手无策的大人们,曹冲站了出来。   然后把
期刊
豆苗儿们知道谁是屠呦呦吗?  屠呦呦是浙江宁波人,祖籍江苏无锡,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者,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是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首位亚洲及华人女性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也是首位接受本土高等教育且在中国进行研究工作的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以及第11位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诺
期刊
童话王国有兩个国家,一个是智慧国,另一个是骄傲国。因为两国都想统一天下,所以一直战争不断。   骄傲国国王高傲想要把智慧国的主力消灭掉,好尽快统一天下,于是就给智慧国国王足智下了一封战书:   智慧国国王足智:   如果你不是胆小鬼,就来红城和我决一死战!!!   骄傲国国王 高傲   智慧国国王足智一看,红城可是战略要地,占领了红城,统一天下就指日可待了,于是欣然应战。   此时,智慧
期刊
笑翠鸟  对着晨曦大笑  太阳出来了  对着余晖大笑  太阳落山了  笑翠鸟  用笑声  召唤林间的小精灵  起床或睡觉笑翠鸟请对银河笑一笑讓小星星哗啦啦地落进我的梦里
期刊
微醺(xūn)的夕阳刚打了一个哈欠, 蓝紫色的云就从边上窜了出来。等到夕阳反应过来时,天空已经换了新的色彩,拗(niù)不过蓝紫色的云,夕阳只好默默退去,最终不舍地消失在天边。  看着天空渐渐变成蓝紫色,靠在洞口的捕星人靓(liàng)靓来了精神, 她系紧腰带, 往后退了一大步,然后弯腰,把玻璃瓶拽了出来。  “靓靓,你这是又要开始捕捉流星了吗? ”一只躺在花瓣上的瓢虫问。  “对呀,光光,等攒(
期刊
乘船漂流,孤岛生存,与野人搏斗……你知道这些都是谁做的吗? 没错,就是喜欢冒险的鲁滨孙。  鲁滨孙年轻时的梦想是扬帆远航, 虽然他的父亲极力反对,但他还是抑制不住自己航海的欲望,兴致勃勃地离家出走了。没想到一场风暴让他来到了一座荒岛上, 从此开始了长达 28 年的与世隔绝的生活。 这本小说让我感慨良多,受益匪浅。  鲁滨孙教会了我——人一定要有耐心。 他一个人在荒芜的小岛上生活,两手空空,生活必需
期刊
从前有个猪猪国,那里有一个有名的富豪叫猪仓仓。他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叫猪呆呆,二女儿叫猪美美,三儿子叫猪聪聪。   富豪猪仓仓要把他的家业交给其中的一个孩子继承。交给谁呢?猪仓仓想出了一个办法——让三个孩子扔一根针,针头指向哪个方向,他们就往哪边走,去找他们需要的东西。谁找到的最好,家业就给谁。   第一次,猪仓仓让他们找一顶漂亮的帽子。猪聪聪的针头指向东边,他往东走,看到了一个牧羊倌,他把牧羊
期刊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棵棵挺拔的樹木,永远忘不了那汩汩的溪水,忘不了那清新的空气, 忘不了那如画的风景。  上午, 我和家人驱车前往巴彦县和木兰县交界处的壹台山, 从繁华街道到山间小路, 我们一路欣赏风景,不知不觉就到了。 艳阳高照, 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 我们一路向前,到了山脚下。山间的小路不是用平整的木板搭成的, 而是一块一块坚硬的石头,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踩着这些坚不可摧的石块, 我们走进了壹台山。
期刊
人物:牛郎  哥哥嫂子织女仙女  老牛  (第一幕。 哥哥、嫂子和牛郎分家。)  (旁白:古时候,有个孩子,爹妈都死了,他跟着哥哥嫂子一起生活。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白天叫他吃剩饭,夜里让他睡在牛棚里。他每天放牛。那头牛常用温和的眼神看着他。 可哥哥嫂子见着他总是爱理不理的,仿佛他一在眼前,就浑身不舒服。两tf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 一块儿睡。 他没有名字, 人家见他每天放牛, 就叫他牛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