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高等学校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在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学生的总体素质参差不齐,传统的考试模式弊端日益突出。考试方法的改革是迫在眉睫,它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本文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论述了工科数学考试改革的思考和做法。
[关键词]工科数学 考试改革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进入到21世纪后,得到了飞速发展,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型,应用型”转变。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对象不再只是高中学习阶段的佼佼者,精尖人才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要通过大学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走向工作岗位。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快速更新,使得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必须在大学里打好终身受教育的基础。因此新形势下基础课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工科数学是大学生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它作为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内容,其目的不仅在于通过传授数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应用数学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在于通过传授数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以应对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巨大挑战。
面对高等教育的新形势,高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而考试方法的改革则是上述改革的具体体现。从抓考试方法的改革入手,利用考试具有的导向性作用,就会切实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有力地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工科数学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起到示范作用,在教学改革中积极开展考试形式、考试方法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考试这种形式伴随学校教育而产生由来已久,从古代开始迄今两千多年仍不失其为检查教学、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较好形式。尽管教育目的、制度、内容、方法等在若干年来多经变革,教育从低级到比较高级、从原始到比较现代化,但考试仍被人们视为办学校的常规手段之一。尽管考试在学校里是如此多见,但是究竟为什么要考试?应该怎樣考试?当前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怎样改进?等等一系列问题却不见得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中都十分明确。
一、正确认识传统考试的弊端
1.考试制度上的弊端。在考试制度上,传统考试方式是把期末进行的学业成绩考试作为对教学的最基本的评价。但考试作为教育测量的工具,学业成绩考试只能作为教学评价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
2.考试内容上的弊端。传统考试在内容上重理论、重知识的掌握,轻综合能力的培养。试题型也往往是选择题、判断题和计算题。
3.考试形式上的弊端。考试形式单一,方法单调,一般采用书面、闭卷的形式进行,而口试、综合考试等很少见,且试题的答案通常也是唯一的。
4.考试成绩评定上的弊端。传统考试由于多用闭卷,成绩评定一般是按教师编制的“标准答案”给分,学生几乎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这种按既定标准答案评定分数是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另外,这种学业成绩的评定也不够全面,分数的评定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也有个别教师不严格按标准评定,感情用事,因人给分,随意送分,造成分数贬值,这一切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关于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
考试存在的上述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教育目标的完全实现,影响了教育质量,同时也影响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1.转变教育观念,端正考试目的
改革考试制度和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重知识教育向加强能力培养转变。把考试的目的定位在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工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上。
2.改革考试内容
长期以来,工科数学课程考试由任课教师根据教材和来确定考试内容,这实际上就将考试内容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其后果是上课的学生在课堂上记笔记,逃课的学生在课后抄同学的笔记,考试背笔记就可以过关,甚至有些学生一门课程从开始到结束没来上过课,但考试却能得高分。这样的考试,一方面,无法测量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把考试内容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使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阻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改革考试内容,就是要树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现代考试理念,按照创新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宽厚的知识基础的要求进行考试,应该把考试内容定位在对以往知识的理解和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上,即考试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促进学生积极、理性、健康思维品质的形成。
3.考试形式多样化
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应改变课程考试中闭卷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根据工科数学课程的性质、特点,灵活运用闭卷、开卷、笔试、口试、答辩、论文、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和方法。还可以尝试合作学习的方式即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一课题,考核时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去答辩,由教师和其他小组共同打分。小组学习,将个人记分改为小组记分,形成了组内人员合作、组间竞争的新局面,使评价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达标,由此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
4.考试成绩评定上的多元化
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一门课程的成绩由一次考试决定的做法,一门课程的总成绩应有由多次学习活动构成。平时成绩(到课率、课堂表现、作业、小论文、单元测期中考试等)应占到60%左右,期末考试(开卷、闭卷、口试、答辩等)应占到40%左右。加大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不仅可以解决“一考定乾坤”的弊病,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心理压力,也能够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使考试更加客观、公平、合理。
实现上述改革与思考需要我们的任课教师和管理部门做到严格命题环节,坚强考风管理。学院、系成立人员精干的命题小组,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命题。在试题量、覆盖面、难易度和题型等方面应尽量适当。从考试安排、试卷印制、监考人员的排定、考场管理、考试巡视及抓考风、考纪等方面花费了较多的精力,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这对学风、教风及校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考后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任课教师对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考试成绩的分布和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了解进行认真分析,写出书面分析报告并及时反馈给学生。
我们把考试考试方法的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的思考和实践还在继续着,通过不断探索和努力相信会取得经验和成果的,以此来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以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深化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理工科通讯”,2010年第08期.
[2]邓华玲等:数学系列课程考试方法改革探索,“理工高教研究”,2003年第05期.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
[关键词]工科数学 考试改革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进入到21世纪后,得到了飞速发展,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型,应用型”转变。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对象不再只是高中学习阶段的佼佼者,精尖人才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要通过大学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走向工作岗位。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快速更新,使得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必须在大学里打好终身受教育的基础。因此新形势下基础课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工科数学是大学生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它作为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内容,其目的不仅在于通过传授数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应用数学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在于通过传授数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以应对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巨大挑战。
面对高等教育的新形势,高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而考试方法的改革则是上述改革的具体体现。从抓考试方法的改革入手,利用考试具有的导向性作用,就会切实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有力地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工科数学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起到示范作用,在教学改革中积极开展考试形式、考试方法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考试这种形式伴随学校教育而产生由来已久,从古代开始迄今两千多年仍不失其为检查教学、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较好形式。尽管教育目的、制度、内容、方法等在若干年来多经变革,教育从低级到比较高级、从原始到比较现代化,但考试仍被人们视为办学校的常规手段之一。尽管考试在学校里是如此多见,但是究竟为什么要考试?应该怎樣考试?当前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怎样改进?等等一系列问题却不见得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中都十分明确。
一、正确认识传统考试的弊端
1.考试制度上的弊端。在考试制度上,传统考试方式是把期末进行的学业成绩考试作为对教学的最基本的评价。但考试作为教育测量的工具,学业成绩考试只能作为教学评价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
2.考试内容上的弊端。传统考试在内容上重理论、重知识的掌握,轻综合能力的培养。试题型也往往是选择题、判断题和计算题。
3.考试形式上的弊端。考试形式单一,方法单调,一般采用书面、闭卷的形式进行,而口试、综合考试等很少见,且试题的答案通常也是唯一的。
4.考试成绩评定上的弊端。传统考试由于多用闭卷,成绩评定一般是按教师编制的“标准答案”给分,学生几乎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这种按既定标准答案评定分数是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另外,这种学业成绩的评定也不够全面,分数的评定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也有个别教师不严格按标准评定,感情用事,因人给分,随意送分,造成分数贬值,这一切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关于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
考试存在的上述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教育目标的完全实现,影响了教育质量,同时也影响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1.转变教育观念,端正考试目的
改革考试制度和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重知识教育向加强能力培养转变。把考试的目的定位在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工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上。
2.改革考试内容
长期以来,工科数学课程考试由任课教师根据教材和来确定考试内容,这实际上就将考试内容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其后果是上课的学生在课堂上记笔记,逃课的学生在课后抄同学的笔记,考试背笔记就可以过关,甚至有些学生一门课程从开始到结束没来上过课,但考试却能得高分。这样的考试,一方面,无法测量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把考试内容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使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阻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改革考试内容,就是要树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现代考试理念,按照创新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宽厚的知识基础的要求进行考试,应该把考试内容定位在对以往知识的理解和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上,即考试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促进学生积极、理性、健康思维品质的形成。
3.考试形式多样化
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应改变课程考试中闭卷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根据工科数学课程的性质、特点,灵活运用闭卷、开卷、笔试、口试、答辩、论文、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和方法。还可以尝试合作学习的方式即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一课题,考核时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去答辩,由教师和其他小组共同打分。小组学习,将个人记分改为小组记分,形成了组内人员合作、组间竞争的新局面,使评价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达标,由此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
4.考试成绩评定上的多元化
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一门课程的成绩由一次考试决定的做法,一门课程的总成绩应有由多次学习活动构成。平时成绩(到课率、课堂表现、作业、小论文、单元测期中考试等)应占到60%左右,期末考试(开卷、闭卷、口试、答辩等)应占到40%左右。加大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不仅可以解决“一考定乾坤”的弊病,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心理压力,也能够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使考试更加客观、公平、合理。
实现上述改革与思考需要我们的任课教师和管理部门做到严格命题环节,坚强考风管理。学院、系成立人员精干的命题小组,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命题。在试题量、覆盖面、难易度和题型等方面应尽量适当。从考试安排、试卷印制、监考人员的排定、考场管理、考试巡视及抓考风、考纪等方面花费了较多的精力,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这对学风、教风及校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考后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任课教师对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考试成绩的分布和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了解进行认真分析,写出书面分析报告并及时反馈给学生。
我们把考试考试方法的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的思考和实践还在继续着,通过不断探索和努力相信会取得经验和成果的,以此来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以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深化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理工科通讯”,2010年第08期.
[2]邓华玲等:数学系列课程考试方法改革探索,“理工高教研究”,2003年第05期.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