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进民退”的反思

来源 :企业文化·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____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企扩张,关于“国进民退”的争论和探讨愈发的激烈和深入。学者们对于“国进民退”的看法莫衷一是。但是从经济总量上来看,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去证明国有企业挤占民营企业,只是在个别行业出现国有资本的扩张,这是符合市场规律的。本文将从“国进民退”的争论出发,对这一说法进行反思和质疑,理清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关系,促进有序竞争,推动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国进民退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一、引言
  “国进民退”争论是从2001年开始兴起。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政府出台了四万亿投资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一揽子刺激计划,又逢国内的煤炭、航空、钢铁、等产业重组整合中,出现了国有的兼并情况,社会各界出现“国进民退”的热议,并在2010年出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背景下达到了高潮。2012年初发布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 研究报告提出了国企的垄断对民营企业的挤占,呼吁政府压缩国企规模,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大的空间。一时间,关于“国进民退”的争论又再次兴起。
  “国进民退”一般用于表示某领域国有资产进入而民营资本被迫撤出,表现为国有经济在某一或某些产业领域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民营企业在该领域市场份额的缩小。广义上讲,还表现为政府对经济干预或者说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所以,在关于“国进民退”的争议中,对于“国进民退”的分析中,还应分析政府的进行经济干预和宏观调控的动机和目的。
  二、学术界的几种观点
  (一)“国进民退”浪潮呈现,且愈演愈烈
  在2009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出现了国有资本在资源领域中大规模跃进。其次,借助于政策设定、金融管制及微观干预的力量,国有企业集团聚集在少数上游主导产业,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地位,其数量减少缓慢,但是盈利能力则迅猛增加。另外,政府对民营资本的行业的准入限制上出现“玻璃门现象”。一些行业和领域在准入政策上虽无公开限制,但实际进入条件则限制颇多,主要是对进入资格设置过高门槛,看着是敞开的,实际是进不去的,一进就碰壁。
  (二)不存在总量上的额“国进民退”,是一种局部现象
  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在总量上并不存在“国进民退”现象。在企业单位数量上、企业资本的结构上,国有企业的比重是下降的,非国有企业的比重或者说私营企业的比重是上升的,所以普查数据从总体上不支持存在什么“国进民退”现象。[1]针对行业的重组整合案例中政府的兼并行为,学者们也认为在特定背景下的政府兼并行为不能称之为“国进民退”,对于具体的并购案例,需要具体分析是双方自愿的市场化行为,还是政府强迫[2]。因此,要谨下“国进民退”的结论。
  三、对“国进民退”之说的质疑
  (一)对是否存在“国进民退”的质疑
  从我国经济总量的统计上来说,并不存在所谓的“国进民退”。不管是从企业资本、企业单位数量、工业产值进行比较分析,统计数据均不支持“国进民退”的说法。
  另外,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主导地位,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这就要求在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等行业中,国有经济应该处于中坚和优势地位,如航空、石油等一些資源性行业中,国有经济必须占据优势,并不是“国进民退”的表现,而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二)从政府的行为动机探究“国进民退”的真伪
  对于某些领域出现国有经济的扩张,究其原因,可以看到其现实需要,可以归结为国家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和维护经济安全的需要。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存在着规模较小、规模效益利用水平低,资源配置效益低,产业同构化严重等通病,国有经济进行横向并购,组建大型的企业,可以迅速有效地利用规模效益,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是一种国家对于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对资源配置的优化,并不是“国进民退”。另外,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维护我国经济安全做出的行为。大部分贷款流向国有部门,是出于国有企业目前具有规模效应和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西方国家也都采取了类似的干预和调控手段来应对危机,因此,在这种特定情况下并不能简单地认定为“国进民退”。
  四、结语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国进民退”的争议,也在提醒着我们要重视处理好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关系,看到二者的共同利益,而不应该埋没二者的相互挤占的争论中。事实上,在经济健康发展过程中,我们共同谋求的,不是“国进民退”也不是“民进国退”,而应该是“国进民进”。
  注释:
  [1]2009年12月25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发布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时表明。
  [2]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表示,要慎下“国进民退”的结论,是否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国进民退”现象,要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具体的研究剖析,到底这是双方自愿的市场化行为,还是由于政府的强迫。
  参考文献:
  [1]马建堂.中国经济不存在“国进民退”[N].证券日报,2009- 11- 25
  [2] 周新成.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兼评“国进民退”、“国退民进”的争论[J].当代经济研究,2010,(4).
  [3]王晓宁,关于所谓“国进民退”现象的讨论综述,高校理论战,2010(4)
  [4]邓伟.“国进民退”的学术争论及下一步[J].改革,2010,(4).
  [5]克伟.新一轮国进民退孰是孰非[N].鲁中晨报,2009- 10- 26
  [6]卫兴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成就与问题》,载《中华魂》2009 年第9 期.
  作者简介:江丽媛(1991-),女,广东揭阳人,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0级本科学生,研究方向;经济学。
  基金项目:本项研究由中国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银行共同组织实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世界银行中蒙局局长KlausRohland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首席经济学家VikramNehru领导的世界银行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撰写了本报告。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进程的加快,小学语文教学也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其中小学阅读具有的创新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培养的优势,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重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
高中生的思维表现已经初步成型,教师想要让学生突破传统思维观念的束缚,实现学生思维的提升和发展,就需要改变固有的教育模式,首先就是透过事物的表象来深入发现事物间存在的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要:当今的教育界,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荐,探究性教学已经为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接受,成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实践方面的问题,导致探究性教学的优越性无从体现或大打折扣。因此,本文就探究性教学在中职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展开分析,探索教学应用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中职;生物教学  近些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中职生物课程的教学理念产生极大的改变,由传统的“授-受”
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不仅需要对教师所讲述的内容进行理解,更重要地是要学会阅读,通过课内外读物的阅读,掌握写作、语言及其他方面的知识与技巧的同时,也能够达到提高学生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最基础阶段,在教学过程中会面对着很多的问题,因为学生们的年龄原因等,在教授新的知识的同时还要找到适合的方法,注重教学模式的实际操作性.在小学教学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死板阅读教学,能够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