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掌握全新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在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很多学校开始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的深度学习。基于此,文章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展现教学主题,营造任务情境;注重思维导向,激活学生需求;巧设学习任务,实现概念内化;提供有效素材,培养运用能力;搭建生活桥梁,提高实践水平。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31-0064-02
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六个步骤,即记忆、理解、使用、研究、综合以及评估。若想帮助学生对信息技术形成深度认知,就必须确保学生对知识内容具备深层次加工及处理的能力,具备知识的建设及迁移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化解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困境。
一、展现教学主题,营造任务情境
在深度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想展现信息技术的教学主题,开展主题式单元教学,就必须重视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与讲解,还要将信息技术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保证整个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束缚,积极为学生创设信息技术任务情境,锻炼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操作能力,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使信息技术任务情境教学效果最大化。例如,在教学“认识计算机”一课中,该课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了解并熟记计算机的硬件知识,掌握计算机软件的使用与操作等。鉴于此,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任务,首先,让学生将自身对计算机硬件各个功能的认识写在作业本上,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可以解决哪些问题,主要用途有哪些等。其次,鼓励学生请教家长,咨询他们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中会使用到计算机的哪些硬件和软件。最后,让学生围绕“计算机”上网搜集相关资料。在上课过程中举办计算机知识竞赛,根据前面的任务要求让学生抢答自己了解的计算机知识,抢答速度最快、回答正确率最高的学生获胜。这样,学生在完成教师事先安排的任务的同时,也掌握了计算机相应的知识点。
教师为学生营造运用信息技术任务情境,不但有利于拉近学生和信息技术课的距离,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深度学习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注重思维导向,激活学生需求
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教师的任务绝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软件,更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应侧重于引导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高效助力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制作,培养学生的逻輯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记忆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形成清晰的脉络,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耐心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态度,并用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一起追逐“科技的脚步”,渐渐爱上信息技术。例如,在教学“下载网上信息”时,有的教师只是给学生讲一讲如何下载网络信息,并不涉及其他内容,而这样的教学相对浅显,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应结合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联合其他学科(如语文、英语等),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发散思维,同时绘制相应的思维导图。将“下载网上信息”作为思维导图关键词,可以延伸出下载途径、下载方法以及应用价值三条分支。然后,针对“应用价值”二级支线,教师可要求学生总结自己不认识的英文单词或者语文生僻字,使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的信息,解决自己在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接着形成“解决其他学科难点”三级支线。这样的思维训练,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锻炼和发展,并从中获得乐趣。
将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既能够解决学生在其他学科中遇到的常规问题,也能让学生熟悉相关软件操作,提高学习效率。最关键的是,它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目标。
三、巧设学习任务,实现概念内化
针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教学,教师需要着重于展现信息技术核心概念,并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概念体系。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量身定制具有个性化特色的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实现信息技术学科概念的内化。例如,在教学“编辑文档”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制作“旅游行程规划书”这样一个任务。首先,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学会在Word中输入文字,复制粘贴文字,修改、删除、添加以及移动文字。其次,当学生不确定某些和旅行相关的信息时,要引导学生结合三年级学过的知识,借助网络平台搜索信息,并将相关信息粘贴到自己的Word文档里,进行适当的编辑以及处理,将其制作成一份科学合理的旅游行程规划书。
通过设计具有生活色彩的学习任务,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生活化的学习氛围,学生将从实际情况出发理解信息技术概念,并运用其解决自身遇到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既有利于学生建构相应的知识体系,还可以促进所学内容的有效迁移,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四、提供有效素材,培养运用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和整理数据信息,这对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是个不小的考验。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实践和观察,多给学生提供有效素材,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要点,提高学生运用素材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修饰表格”一课中,要求学生在学会如何创建、编辑表格的基础上,掌握表格的制作和修饰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学生常见的课程表为素材,引导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表格知识,制作各科课程表。接着,要求学生在确保数据输入无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个性化方式修饰课程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重温学过的表格输入、表格修饰等相关知识,可以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利用常见的课程表让学生进行美化,有利于提升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运用能力。
五、搭建生活桥梁,提高实践水平 信息技術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更加便捷地使用计算机。因此,为了确保学生可以达到上述学习效果,就要把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之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生活桥梁,让学生在生活中思考和探索,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使信息技术课堂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例如,在教学“绘制角色”一课中,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对“角色”和“舞台”两个概念融会贯通,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蝴蝶在田野间翩翩飞舞的视频,并向学生提问:假设这是你周末去郊游的时候遇见的画面,你现在想把这个漂亮的场景记录下来,该如何使用Scratch进行记录?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帮助学生消除陌生感,配合注解和视频,让学生明确“角色”和“舞台”的概念,使学生掌握在Scratch中新增“蝴蝶”角色的方法,鼓励学生将蝴蝶飞舞的漂亮景象利用Scratch进行完美记录,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随机选取一个生活场景或事物进行角色绘制作为家庭作业,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应用课上学到的相关知识。最后组织班级作品展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为学生搭建生活的桥梁,实现教学与生活的融合,既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脉络,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查漏补缺,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运用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人才的一项必备能力。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实现信息技术深度学习的目标,就要从班级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将信息技术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开阔学生的视野,这样才能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深度。
参考文献:
[1]李静.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践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01).
[2]杨希双,唐韵.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基础[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08).
[3]郝义红.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翻转课堂探讨[J].内蒙古教育,2015(10).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room Teaching Strategy Based on Deep Learning
Wan Sujie
(Shizhuang Primary School, Shizhuang Town, Rugao City, Jiangsu Province, Rugao 226500, China)
Abstract: The 21st world is an information age. Teachers need to change traditional teaching ideas and master new teaching metho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imary school curriculum system. Many schools begi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n-depth learn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room teaching strategy based on deep learning: show the teaching theme and create the task situ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inking orientation and activate students' needs; skillfully set learning tasks to realize concept internalization; provide effective materials and cultivate application ability; build a living bridge and improve the practice level.
Key words: deep learning; primary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mode; teaching quality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31-0064-02
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六个步骤,即记忆、理解、使用、研究、综合以及评估。若想帮助学生对信息技术形成深度认知,就必须确保学生对知识内容具备深层次加工及处理的能力,具备知识的建设及迁移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化解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困境。
一、展现教学主题,营造任务情境
在深度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想展现信息技术的教学主题,开展主题式单元教学,就必须重视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与讲解,还要将信息技术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保证整个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束缚,积极为学生创设信息技术任务情境,锻炼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操作能力,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使信息技术任务情境教学效果最大化。例如,在教学“认识计算机”一课中,该课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了解并熟记计算机的硬件知识,掌握计算机软件的使用与操作等。鉴于此,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任务,首先,让学生将自身对计算机硬件各个功能的认识写在作业本上,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可以解决哪些问题,主要用途有哪些等。其次,鼓励学生请教家长,咨询他们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中会使用到计算机的哪些硬件和软件。最后,让学生围绕“计算机”上网搜集相关资料。在上课过程中举办计算机知识竞赛,根据前面的任务要求让学生抢答自己了解的计算机知识,抢答速度最快、回答正确率最高的学生获胜。这样,学生在完成教师事先安排的任务的同时,也掌握了计算机相应的知识点。
教师为学生营造运用信息技术任务情境,不但有利于拉近学生和信息技术课的距离,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深度学习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注重思维导向,激活学生需求
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教师的任务绝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软件,更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应侧重于引导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高效助力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制作,培养学生的逻輯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记忆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形成清晰的脉络,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耐心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态度,并用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一起追逐“科技的脚步”,渐渐爱上信息技术。例如,在教学“下载网上信息”时,有的教师只是给学生讲一讲如何下载网络信息,并不涉及其他内容,而这样的教学相对浅显,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应结合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联合其他学科(如语文、英语等),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发散思维,同时绘制相应的思维导图。将“下载网上信息”作为思维导图关键词,可以延伸出下载途径、下载方法以及应用价值三条分支。然后,针对“应用价值”二级支线,教师可要求学生总结自己不认识的英文单词或者语文生僻字,使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的信息,解决自己在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接着形成“解决其他学科难点”三级支线。这样的思维训练,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锻炼和发展,并从中获得乐趣。
将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既能够解决学生在其他学科中遇到的常规问题,也能让学生熟悉相关软件操作,提高学习效率。最关键的是,它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目标。
三、巧设学习任务,实现概念内化
针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教学,教师需要着重于展现信息技术核心概念,并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概念体系。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量身定制具有个性化特色的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实现信息技术学科概念的内化。例如,在教学“编辑文档”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制作“旅游行程规划书”这样一个任务。首先,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学会在Word中输入文字,复制粘贴文字,修改、删除、添加以及移动文字。其次,当学生不确定某些和旅行相关的信息时,要引导学生结合三年级学过的知识,借助网络平台搜索信息,并将相关信息粘贴到自己的Word文档里,进行适当的编辑以及处理,将其制作成一份科学合理的旅游行程规划书。
通过设计具有生活色彩的学习任务,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生活化的学习氛围,学生将从实际情况出发理解信息技术概念,并运用其解决自身遇到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既有利于学生建构相应的知识体系,还可以促进所学内容的有效迁移,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四、提供有效素材,培养运用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和整理数据信息,这对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是个不小的考验。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实践和观察,多给学生提供有效素材,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要点,提高学生运用素材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修饰表格”一课中,要求学生在学会如何创建、编辑表格的基础上,掌握表格的制作和修饰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学生常见的课程表为素材,引导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表格知识,制作各科课程表。接着,要求学生在确保数据输入无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个性化方式修饰课程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重温学过的表格输入、表格修饰等相关知识,可以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利用常见的课程表让学生进行美化,有利于提升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运用能力。
五、搭建生活桥梁,提高实践水平 信息技術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更加便捷地使用计算机。因此,为了确保学生可以达到上述学习效果,就要把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之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生活桥梁,让学生在生活中思考和探索,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使信息技术课堂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例如,在教学“绘制角色”一课中,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对“角色”和“舞台”两个概念融会贯通,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蝴蝶在田野间翩翩飞舞的视频,并向学生提问:假设这是你周末去郊游的时候遇见的画面,你现在想把这个漂亮的场景记录下来,该如何使用Scratch进行记录?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帮助学生消除陌生感,配合注解和视频,让学生明确“角色”和“舞台”的概念,使学生掌握在Scratch中新增“蝴蝶”角色的方法,鼓励学生将蝴蝶飞舞的漂亮景象利用Scratch进行完美记录,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随机选取一个生活场景或事物进行角色绘制作为家庭作业,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应用课上学到的相关知识。最后组织班级作品展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为学生搭建生活的桥梁,实现教学与生活的融合,既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脉络,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查漏补缺,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运用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人才的一项必备能力。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实现信息技术深度学习的目标,就要从班级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将信息技术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开阔学生的视野,这样才能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深度。
参考文献:
[1]李静.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践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01).
[2]杨希双,唐韵.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基础[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08).
[3]郝义红.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翻转课堂探讨[J].内蒙古教育,2015(10).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room Teaching Strategy Based on Deep Learning
Wan Sujie
(Shizhuang Primary School, Shizhuang Town, Rugao City, Jiangsu Province, Rugao 226500, China)
Abstract: The 21st world is an information age. Teachers need to change traditional teaching ideas and master new teaching metho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imary school curriculum system. Many schools begi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n-depth learn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room teaching strategy based on deep learning: show the teaching theme and create the task situ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inking orientation and activate students' needs; skillfully set learning tasks to realize concept internalization; provide effective materials and cultivate application ability; build a living bridge and improve the practice level.
Key words: deep learning; primary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mode; teaching 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