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的精神引路人

来源 :湖北教育·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ter_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人类灵魂工程师”一词被前苏联无产阶级教育家加里宁引用到教育界以来,它就成了人们对教师的特定称谓,是社会对于教师的崇高赞誉。的确,根据人们普遍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教育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影响是巨大的,直接关系到他们精神品质和人格高度的形成。
  因此,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直抵心灵的教育,而一个合格的教师,就是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精神引路人,协助学生构筑起巍然耸立的精神大厦。
  引领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信念
  NLP(神经语言程序学)的理解层次(图1)告诉我们,一般人都习惯从环境、行为、能力这个层面来思考问题,因此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有个故事中讲到,一对兄弟的爸爸嗜好吸毒、赌博、酗酒,这对兄弟长大后,哥哥步了爸爸的后尘,染上同样的毛病,最终进了监狱,而弟弟却有了漂亮的妻子,掌管着三家公司,有着三个可爱的孩子,生活非常幸福。有记者为此采访他们,为何得到了这样的人生结局?兄弟二人给出了同样的答案:“有这样的爸爸,我有什么办法?”
  同样的语言,却体现了不同的信念和价值观,也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人的行为同样如此。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一定不能局限于低层次的理解范畴,而要从信念、价值观等层面寻找突破口。
  关于信念、价值观的重要性,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创建的情绪ABC理论能给出很好的解答。
  艾里斯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看法、评价所引起的。其中,A是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B是指在这一诱发事件下的看法、解释和评价(Belief),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
  任何事情,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同样的前因A,却可能产生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图2)。这是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从前因到结果之间,一定会透过桥梁B;而对于不同的人来讲,根据理念、评价及解释的不同(B1和B2),就会导致不同结果(C1和C2)。
  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例如,两个同学在一次考试中都失败了。一位同学认为,这次失败帮助自己找出了知识结构的漏洞,来得非常及时——如果发生在高考就惨了。此后,他在学业上变得更加积极,真正把失败变为成功之母。而另一个人面对失败可能会认为很丢面子,假想同学会因此嘲笑自己,进而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于是,他就可能变得非常焦虑,甚至萎靡不振。
  这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事件本身没有意义,是人们对事件的思考产生了意义。对于同一个事件,不同的信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进而促使我们做出不同的回应。而正是由于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人们才会产生情绪困扰。
  那么,一个人的信念系统(BVR,即一个人所有的观念和行为处事方式的总和)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呢?其内容包括——
  信念(Beliefs),即一个人主观认定的事实;
  价值观(Values),即一个人做事情最终想获得的价值或利益;
  规则(Rules),即一个人为了实现某种信念和价值,而对一些事情制定的具体行为做法。
  也就是说,我们每一行动背后,其实质都是为了获取某些价值和利益。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行为双方的BVR不同,而又不能互相尊重和接受对方的BVR,那么就会导致矛盾产生。
  另一方面,人们在面对同一个现象或事情时,各自的大脑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观念,对接受到的外界信息进行删减甚至扭曲,然后逐渐形成一个规律性的认识。这种一般化的信念将左右着他对类似事情、行为的判断,即把已形成的信念系统投射到后来遇到的事情上(图3)。
  所谓删减,就是对事情认识不够全面。所以,老师在培养学生的信念系统的时候,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立场地看待问题。
  例如:一个学生很委屈地告诉我,他发现A同学经常不去饭堂吃饭,出于担心就主动给A同学买了份饭,谁知A同学生气了,反而嫌他多管闲事,他因此觉得A同学不识好歹。
  事实上,这时如果老师只是简单地讲理解、包容的大道理,是很难让这个学生在情绪上接受的。但通过简单的引导,让这个学生看到更多被他忽视的事实,他的情绪和认识自然就会发生变化——
  师:知道这个学生为什么经常不去饭堂吃饭吗?
  生:他家里比较穷。
  师:假设是你,你愿意让人知道自己家很穷吗?
  生:可能不愿意,毕竟都要面子。
  (通过询问,补充了学生对事件背景的认识。)
  师:你为A买饭,说明了什么。
  生:让大家知道A很穷,A的秘密被大家知道了。
  师:这个时候A的感觉是什么?
  生:应该很没有面子,感觉自尊受到了伤害。
  师:当A产生这种感觉时,他对于你的帮助应该是感激还是生气呢?
  生:生气……看来我不应该怪他。
  (通过引导,改变了学生对A同学的评价。)
  所谓扭曲,就是理解外界信息时投入了过多的个人色彩,让事情更符合自己的内心意愿。虽然这种扭曲可以让我们突破条条框框的限制,但它也可能会导致我们做出不合时宜的举动。所以,教育学生的时候,老师要关注学生的信念系统,一旦发现学生的信念产生了不良扭曲,就要设法运用合理的方法加以修正。
  所谓一般化,就是对事情的归纳总结。一般化的好处是,可以让我们提升学习的效率;而坏处是,一旦形成负面的认识,就会对我们形成巨大的限制。例如:如果一个学生在某件事上没做好,就可能对自己缺乏信心;如果连续几次考试失败,该生就可能认为自己缺乏学习能力。明显,这样的一般化思维,严重限制着个人的成长。所以,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精神动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一般化信念。   尊重学生个性,允许学生犯错
  有人说:一个人没有优点也没有缺点,只有特点。优点是特点的善用,缺点是特点的误用。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同时引领学生正确发挥他的特点,而不是一味地压制;不能为了纠正学生的所谓“错误”,而把他的特点一起抹杀了。
  尊重学生的个性特质,是引领学生精神成长的一个重要前提;让学生把问题变财富,则是引领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我经常告诉学生的一句话就是:勇者敢于改正错误,智者把错误化为成长的财富。那么,该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又如何让学生把错误变成财富呢?可以结合一个案例来分析一下。
  浏览学生的近期成绩,我发现,从预科班升上来的两个新疆学生成绩“惊”人!但他们能从几万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取内高班(“内地高中班”简称),说明其学力应该不差,那么这个成绩应该只是他们这一年“表现”的呈现。为了及时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重新唤醒内心的斗志,我决定找这两个同学谈谈。
  师:看到你们两个的成绩,我的第一反应是很“震惊”,你们两个都是很聪明的学生,怎么会考出这样的成绩呢?
  (两个学生的反应也很惊讶,原来他们还不知道自己的期末成绩。这样看来,这次谈话还是非常及时的。)
  师:你们能从几万考生中脱颖而出,很不容易,这也是你们的学习能力得到的一种认可。想想当年你们刚刚考取内高班的情形,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生:很高兴,感觉人生一片光明。
  (当学生回忆过去的时候,脸色不由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内心的斗志在回忆的过程中慢慢苏醒。)
  师:是啊,当时应该有很多人祝贺你们,你们的父母也为你们骄傲,并抱有殷殷期望。踏上千里的征程而来,难道你们如今已经忘记自己的雄心和父母的期望了吗?
  (学生脸上呈现一丝愧色。)
  师:儿行千里母担忧。以这样的成绩,你们要怎么回报父母的期望和挂念呢?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现在一切还不算晚。你们能考上内高班,说明你们都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另外,预科一年里,你们也学习了一部分高一知识,算得上是提前出发了。所以,对你们来说,接下来的一个学期将是一个充分证明自己的机会,你们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和状态!
  (学生的神色逐渐由愧色变得有些坚毅,这是内心斗志不断升起的表现。)
  师:我们设想一下,经过三年的奋斗,你们拿着金光灿灿的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回到父母身边,那时父母会怎样?
  生:会很高兴。
  (学生进入想象状态,美好的憧憬让他们脸上不自觉地浮现起笑容。)
  师:你们打算现在怎么办呢?
  生:好好学习,把以前欠缺的补上。
  师:很好,只是说到更要做到。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把成绩提上来,你们有没有信心?
  (学生的脸色变得越来越坚毅,在老师的一再追问下,他们表达信心的声音越来越响亮而坚定。最后,他们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步履坚定地离开了办公室。)
  在上述案例中,我首先在意识上接受了学生成绩退步的事实,然后通过借助这个事实来刺激学生醒悟,唤醒他们继续前进的决心。同时,我通过分析他们过去的成绩,证明了他们是有学习能力的;又借助对未来设想的讨论,激发他们的奋斗动力;最后,我指导他们总结出眼前努力的方向。可以预期,他们一定能通过这次错误获得良好的成长机会。
  因此,想要强化把错误变成财富的效果,老师可以在谈话的末尾追问一些问题:通过这件事你学习到了什么?你准备把学习到的东西如何用到以后的生活中?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你会如何解决?……通过这样的发问,能让学生在意识层面得到一定的提升,引发学生的内在思考能力,这样一来,不仅收到的效果强于老师的道理说教,更是为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夯实了精神基础。
  发现学生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做一些事情,不是为了得到一些乐趣(正面价值),便是为了避开一些痛苦(负面价值)。NLP认为:行为背后总存在正面动机。那么,如果老师能发现学生错误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从此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正面动机被肯定、被接受,他们也就会在潜意识中放松下来,进而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批评并乐于改正。
  在一次QQ群的讨论中,一位老师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案例:
  我班有个孩子,非常自私、倔强、爱面子,且性情暴躁、报复心强,不懂得尊重老师,错了也不认为是自己的问题。一次他上课不认真听讲,老师提醒他不要在上课时看课外书,他却质问老师:那又怎么啦?对于他,我真是感到头疼。
  该老师还介绍,这个孩子生长在知识分子家庭,妈妈是医生,爸爸是搞科研的;一直到上小学一年级前,这个孩子都是由爷爷带,而爷爷性格倔强又娇惯孩子,估计对孩子性格的养成影响比较大。
  孩子的问题往往和家庭环境有关,这个孩子的生活经历让他在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并且自我价值感较低。有这种问题的学生,往往会有两种表现形式:懦弱或暴躁,但也有一个共同点——内心比较脆弱。这其中存在的正面动机就是:不管怎么做,他都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因此,和这样的学生谈话,不要简单地讲道理,而应该从欣赏开始,并且这种欣赏不能是走过场般泛泛地夸奖,而是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被肯定。例如,关于他反问老师一事,可以肯定为他拥有独立思考、不惧权威的品质;而他之所以要强,可以理解为他渴望被尊重。当学生的正面动机被认可之后,往往就能和老师达成沟通上的一致,情感上也会拉近距离。这个时候,他往往会主动反思自己的行为,而老师只需要从旁引导他如何去做得更好即可。
  如果老师只看到学生的错误行为,而忽视或否定了背后的正面动机,甚至给错误的行为贴上负面的人格标签,那么就很可能激发学生的抗拒心理,不仅影响到老师的情绪反应,还会造成越沟通矛盾越深、越处理问题越多的局面。   因此,引领学生精神成长,肯定学生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动机是一个人的精神之根,行为可能有错,信念可能有错,但只要相信动机是好的,就有改善的机会。因此,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认可。
  看到学生行为背后的正面能力
  NLP认为,一个人的行为背后,往往会隐藏着一份正面的能力。只是这份能力使用不当,就可能造成错误。老师需要做的就是,看到学生的正面能力,然后引领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来发展自己的能力。
  一次,一个职业学校的老师向我咨询了一个问题:她班上有学生在学校卖烟,学校德育处抓到该生后要加以处罚。该生不服,因为学校只是规定不准抽烟,他虽然卖烟,却没抽烟,所以处罚他是没有根据的!被他如此反驳,德育处的领导转而表示,买烟的学生肯定抽烟了,如果他能说出哪些人买了烟就可以不被处罚。该生依旧不配合,说自己没有义务说出客户的名字,这也是为客户负责。德育处的领导没有办法,只好让班主任做工作。该老师也无可奈何,就向我咨询该怎样处理。
  当时我就问该老师:你想要的结果是什么?她说,想让学生说出买烟者的名单。我又问:如果是你,你会说吗?她立即摇头,表示如果是自己的话,肯定也不会说。老师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却让学生去做,这样的教育会有效果吗?事实上,这样的教育思路,只会不断地制造问题!
  在老师眼里,学生难以管教,让他头疼不已;在学生看来,老师不理解自己,也无法真正帮助自己,还总是找自己的麻烦,同样痛苦不堪。这样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效果不是我们需要的,却在实际中广泛存在。那么,该如何解决呢?
  据了解,该学校是职业学校,设有市场营销专业。我又为该生找到了其行为背后的“正面能力”:商业意识强,行动力强,善于抓住商机等。我建议,老师可以充分肯定该生的这些能力,然后请他组建一个学生社团——营销公司,但需对其经营的范围做出一些改变限制,例如规定不能卖烟,只能卖一些学习生活必需品。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能增加学生对老师、学校的认同感。说不定在这样的教育下,很可能会培养出一个未来的商业奇才。
  思路变了,方法也随之改变。该老师听我讲完,茅塞顿开,原以为是解不开的“死结”,顿时柳暗花明了。
  精神的大厦需要能力做基础,否则就很容易出现阿Q式的精神安慰。因此,老师要善于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尤其是“错误行为”当中,发现学生的能力,然后引领学生用争取的方式发展他们的能力。随着能力的正面发展,学生也会在不断地被认可中构筑起自己精神的高度。
  基础教育阶段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一点需要老师们充分认识,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精神大厦的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作为教师,我们在教书的同时,也要牢记自己肩负的育人职责。而育人的核心,就应当是培育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精神上能更加健康地成长,让学生的精神成长之路更加光明!
  李进成
  任教于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中学高级教师,NLP国际专业执行师,NLP国际学院中国分院优秀教练,广州市班主任培训指导教师。已出版《教师怎样说话才有效》《校长最有效的激励艺术》《不怕学生搅局:教育机智修炼之道》等专著。
其他文献
目的:调查分析社区老人同一组神经心理测验5年随访结果。方法:应用Fuld物品记忆测验(FOM)、言语流畅性测验(RVR)、积木测验(BD)和数字广度测验(DS)评定121名社区老人5年前后的认知功能变化。结果:NPT变化幅度是
阜阳市局 £4a 局长——_MINtkMMtgj’#lnH$B——q.M——D收束志不他只邀狲位J则【科校为先导推动地租工作.B为广为戳民U用凶盼引眯B.习.互们羹宽.互狈槽竺汹IAn.刊 办好杂志。必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征文大赛获奖作品选《大森林之歌》已由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征文大赛获奖作品选《大森林之歌》分上、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再一次明确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
昆明信息港消息近日,昆明高新一小2015年“读书节”启动。该校连续10多年举办“读书节”活动,读书已成为孩子们每日的必修课。自2011年“书香昆明”活动启动以来,明确要求全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心理测查、咨询、治疗和训练,使受教育者增进心理环境的内稳力,以积极主动、平衡而灵活、正确与理智的
目的 探讨寄宿制中学数学班学生心理卫生特点及其及与非数学班学生的差别。方法 对上海市某寄宿制中学初中预备班到高中三年级的205名数学班和1099名非数学班学生进行了智商
《竞争战略》作者:(美)迈克尔·波特译者:陈小悦出版:华夏出版社中文版出版时间:2005年这是一本论述当今世界上最热门的商业概念即竞争战略的伟大著作,作者是哈佛商学院教授
目的了解桂林市大中专新生疟疾血清抗体水平,为本市疟疾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1999—2009年每年本市各大学、中专和专业技术学校入校新生收集血清样品,采用疟疾间接荧光抗体试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