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卿从痰瘀论治小儿慢乳蛾经验

来源 :中华中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walker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儿慢乳蛾是中医儿科门诊常见疾病,该病往往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特别是并发症较多,可对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文章总结和整理了张士卿教授治疗小儿慢乳蛾的思路和经验,他认为,小儿慢乳蛾虽然病因繁变,病机交错,但是痰瘀互结,留滞喉核是导致其发病和迁延不愈的核心病机.临证时要切中病机,丝丝入扣,采取化痰消瘀,软坚散结的治疗大法.张教授善用古方,在长期的临床工作实践中悉心审视研究这一核心病机后,创制新方“消蛾化坚汤”作为治疗该病的基础方,临证斟酌增损,疗效满意.
其他文献
国医大师伍炳彩杏林济世50余载,崇尚经典,善用经方治疗疑难沉珂.文章剖析了伍教授运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指甲异常、更年期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及慢性胃炎5则典型案例,五案患者均属肝郁化火、肝强脾弱的病机特点,均从疏肝泄热、健脾养血论治,再结合疾病本身的特点以丹栀逍遥散化裁治疗,效如桴鼓.进一步让读者了解临证过程中准确应用丹栀逍遥散的辨证要点,体会丹栀逍遥散异病同治的精妙,为临证选方提供借鉴.
国医大师班秀文从医60余年,不仅擅长运用中医治疗内科、妇科、儿科等疾病,还致力于壮医药的收集整理与研究,是壮医药学的创建者、实践者之一.班教授推崇壮族医药,善用毒虚理论指导妇科疾病的治疗;在诊断上采用四诊合参,并辅以壮医望诊、甲诊和指诊;治疗上主张内治与外治结合,治法融汇变通;组方中灵活运用壮药,拓宽用药思路;他还强调药食同源,在预防和治疗中善用壮族食疗.班教授运用壮医药治疗妇科疾病效果显著,对当代妇科疾病的临证治疗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章介绍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阴阳五行手法的特点和临床应用经验.阴阳五行手法是韦贵康教授在长达50多年的临床经验中,结合中医学阴阳五行学说整理并提出的一套独特手法体系,是韦教授的特色手法之一.韦教授认为人体疾病有阴阳,手法也有阴阳,人体的病症有五行属性的变化,手法也有五行属性和生克制化的关系,运用阴阳五行手法治病,就是针对人体阴阳的变化和五行之间的关系,运用手法调整阴阳,平衡五行关系,以达到“调节阴阳,以平为期;生克制化,调和脏腑;重视肝肾,通督扶阳”的目的 .
仝小林教授提出“态靶因果”辨治方略,宏观“调态”,微观“定靶”,有效提高了临床辨治的精准性和靶向性.脊髓空洞症是一种罕见的脊髓变性疾病,仝小林教授运用“态靶因果”辨证方略治疗肾虚督寒型脊髓空洞症,以葛根汤解“督寒”之态,用鹿茸粉、牛脊髓粉补肾虚之因,大剂量黄芪防痿证之果,审因防果,态靶同调,疗效显著.
吞咽困难是食管癌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进食梗噎、呛咳等,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黄金昶教授在临床上善用金津玉液刺血治疗食管癌导致的吞咽困难,舌下静脉点刺放血可以疏通任脉气血,促进气血、津液的正常输布,改善病变食管局部瘀血、痰浊、气滞等病理状态,促进食管的蠕动,从而缓解吞咽困难症状.文章总结吞咽困难的病因病机、金津玉液刺血的作用机制、操作细节及适应证,为临床治疗食管癌患者的吞咽困难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国医大师张大宁认为“肾虚血瘀”是慢性肾脏疾病的基本病机,并提出了“补肾活血法”治疗各类慢性肾脏疾病.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微炎症状态,张教授认为本虚是其发生的基础,湿热、瘀血、浊毒贯穿始终.临证时,常用益气扶正、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降浊排毒等方法,除了口服中药汤剂,还结合中医特色的外治法等多用途给药.张教授诊疗时注重中西结合,以症候为先导,辨病辨证相结合,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上,体现了自己独特的经验特色,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微炎症状态的诊疗提供一些思路.
伏气和新感是温病学两种重要的发病方式.机体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的疾病,称为伏气病.研究伏气病的理论称为伏气学说.文章聚焦伏气学说“伏”的部分,重点阐释了伏邪的内涵,邪伏的原因、部位和临床表现,提出除外七情余邪可伏藏,正邪不争是邪伏的原因,少阴少阳是邪伏的主要部位,邪气内伏有迹(证候)可循的观点.
五运六气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反映了阴阳的气化运动过程,是自然万物空间运动的规律.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遵从运气理论,灵活运用三因司天方、经方指导临床,效如桴鼓,但临床应用中缺少相应针刺疗法.近来,顾植山与王凯军教授等研创了一种新的针刺方法——开阖六气针法,即通过取主要象态针刺相应的经.将其应用于眼科诸疾,疗效显著.文章主要在理解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的基础上,在开阖六气针法针刺要点、眼科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同时基于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剖析针刺处方、探讨临床应用体会,以期提高临证思维能
归纳真实世界应用吸入糖皮质激素(ICS)哮喘患者的五大常见问题,即虽应用高剂量ICS症状仍控制不佳、因依从性差而无法规律使用ICS、因不良反应严重需停用ICS、因症状复发需提高ICS剂量、虽症状平稳但ICS减停困难.针对上述问题分别选取验案,客观地展示武维屏教授“调肝理肺法”论治哮喘的实践经验与临证心得,探讨对于应用ICS的哮喘患者的中医诊疗思路,力求更好地做到中西医互补,以提高真实世界哮喘患者的症状控制水平.
五脏脉依于四时五脏而产生,具体指弦、钩、代、毛、石五脉.文章总结梳理《黄帝内经》和《难经》的五脏脉,临床上基于中医藏象理论,根据五季、五脏脉和外在症状表现之间所对应的五行关系应用五脏脉,可以指导判断五脏病病机,分析病情,确立治法和选用方药,并判断疾病预后等.对于五脏脉的临床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从而形成对五脏脉的系统认识,为推动中医五行五脉辨证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