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与不似”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q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画中的“似与不似”已成为当今艺术美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它是说:似是以自然为师,尊重客观事实。不似则是强调画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画者的主观意象,融合画者的情感。画者不同则其主观意不同,所表现的情感则不同。不似则有千变万化,不拘泥于物的外在形象,应该抓住物象所特有的内在本质,发挥艺术想象力,突出或夸张,但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我们要正确掌握和了解这一原则才能推进中国画的发展。
  关键词:客观事实;主观意向;本质;突出;夸张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30-01
  本文意在以“似与不似”这一艺术审美原则为研究课题,通过对倪瓒、黄宾虹、齐白石等艺术大师的作品进行赏析,阐述了“似与不似”这一原则的审美价值。使我们对中国画的寓情于景、不似之似等艺术原则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更进一步的证实了研究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一、“似与不似”,这是中国艺术的一条美学原则
  “似与不似”,这是中国艺术的一条美学原则,尤其是在绘画作品中。意思是说我们的绘画作品不能够不逼真,画什么东西不能不像什么东西,但是却又不能拘泥于物象的外在形象和形式,而应该去抓住物象特有的内在本质特点,充分发挥艺术的想象力,或者对某一点突出和夸张,把作者对事物的感情和思考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作品所体现出与其他事物所不同的独有的特点。在这一物象又不完全只是这一物象间给人宽阔的想象空间。
  我国古代绘画大师石涛曾说过:“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的似。”这句话中的“不似之似”是在总结了前人对于形神关系的美学基础上做出了进一步的明确,从而成为中国画家普遍遵循的法则。中国画不只单单有形,而且包含有意“象中有意,意中有象”“立象尽意”,象只是在对物象的写实,而追求“不似之似为似之”为意象。我们所说的“不似”只是一种手段,而其目的是在于“似”。欧阳询曾在诗中说过:“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知见诗如见画。”苏轼也曾说过:“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这里面所提到的“离形”、“不画形”、“忘形”、“物外形”其实都是指的同一个道理,即是掌握住形似之后的一种“意象变形”,这种变形的意义在于抒情和表现人生,而且的则是“得似”、“神似”、“得意”、“传情”。
  二、“似”是把大自然的万物当做老师,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现实
  “似”是把大自然的万物当做老师,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现实。“不似”是在强调表现画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画者的主观意象,融入画者丰富的情感。对于不同的画者,他们的主观意象也不相同。因而有不似,则千变万化,更能体现画者的风格。对于“似与不似”真正从理论上进行阐述的是苏轼。他虽然没有专门的绘画专著,但是在他的题跋中,却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画的“似与不似” 的观点。他认为,士人画和画工画的本质区别是:前者重“意气”,后者拘泥于形似。后者显然是不可取的。苏东坡曾题诗 “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足知非诗人。”他认为画的像于不像的观点,未评价一幅画的好坏,是非常幼稚的。对画的品评应当如同对诗文的品评一样,应该是自然含蓄的意境,所以提倡“不似”的观点。文人画既然不讲究形似,那么是不是它就没有了自己的规矩了呢?它的意境在哪里呢?苏东坡认为“常理”是隐藏在变化无穷的自然景观后面的“常理”,也就是绘画本身的艺术规律。苏东坡的美学思想深受老子的哲学的影响,提倡“绚烂之极,复归于平淡”,可见他对中国画“似与不似”的深刻理解和超前大胆的思想。
  “不似之似”的观点之所以能够为大多数画家所认可,除了出于画家个人主观情感表达的需要之外,而且与中国画特有的笔墨表现技法也是有着密切联系的,由于客观写实的表现,对于笔墨的限制是非常的大之外,尤其是借用书法用笔的笔墨用之于写实几乎格格不入,而用之于不求形似的写意,则能充分表现出它的节奏和韵律。随着笔墨的功能被越来越强调,“不似之似”的观点也得以越来越推广,成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造型观念。
  中国画家把“似与不似”“不似之似”发挥的淋漓尽致。作者们把他们在现实中看到的具象的东西,在头脑中经过变形、加工变成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形状;来寄托自己的情意,从而也是作品的诞生。以形写神的花鸟画中,客观对象的表现后于作者主观的感受,而主观情感则渗透于客观现象的神,而是作者主观为神。元憎觉隐说:“吾常以喜气写兰,怨气写竹。”倪云林自称其画竹不管似芦似麻,只是抒发胸中逸气。无论自然之兰竹,似芦似兰已不重要了。可以说:不论是重客观形神的花鸟,还是重主观抒情的写意画,都包含着来自自然的现象和来自作者自身的这两种审美信息的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意境。同时把自己的人格和生命融入其中,达到既超越此物也超越于我的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欺世,太似则媚俗。”——齐白石。
  我们从齐白石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中读出画之外的自然和人生之理。就是这句简单的“妙在似与不似”指出了艺术创作的基本问题。在齐白石的眼中“太相似则媚俗”,我们不是去绘制一张“标本”更不是去“拍照”,如果这样做艺术家就会变成自然的奴隶了,放弃对大自然和生活的探索,是对艺术创作的不负责任的表现。而太不似就是欺骗,因为艺术家本身源于自然,是对客观自然的一种反映。太不似则就是不尊重客观事物,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扭曲,也同样是对艺术的不负责任。如果失去了艺术创作中“真”的根本点。是不会从根本上使观赏者达到共鸣。艺术家创作的根源是大自然,是基于对自然和生活的细微观察及热爱,是以极为平凡的生活中,大自然中提炼出的深刻美学理念及情趣。一颗极为普通的“白菜”通过齐白石的处理成为了菜中之王。他把白菜画的肥厚丰满,而且赋予它“清白”的寓意。一群在普通不过的虾通过他的笔墨处理,结果变得晶莹透亮、生动可人。他在八十二岁的题画诗写道:“塘无鱼虾自奇也从叶底戏东西,写生我懒求形似,不厌名声到老纸。”后两句说明他画虾不同于平常,他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这是高度的提炼,具实又具美。咋一看觉得相似,仔细那么一看又不那么相似,再看又觉的有点相似……,就在那似与不似之间才值得去寻味!创造要基于现实,超于现实,来源于现实又要高于生活。把画的意境放到第一位,形象表现为次之,二者兼容则会成为妙品。
  画有三:“一,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亦欺世盗名之画;三,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也。”
  这段话用于评价全部画史的不同造型观念,其偏颇是不言而喻的。“绝似物象者”如宋画,形神兼备。如何是“欺世盗名之画”?只有那些形极似而神气索然的画,才是欺世盗名之画。“绝不似物象者”如八大山人的花鸟形不似而神似,只有那些形神具不似的画才是“托名写意”,亦欺世盗名之画。而所谓“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的“真画”,实际上也正是指形绝不似于物象而神绝似于物象者,这就是所谓“神似”。
  中国画对形象的塑造是为了作者的抒情达境。所以中国画家敢于舍弃对象外在的形态,敢于为了强化作者感情的表达而进行一些恰到好处的夸张,善于抓住对象本质特征及神情,中国画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灵活的表现物象。
  对于中国画的“似与不似”的审美价值的肯定,是千年美术史上变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结语
  通过对“似与不似”这一中国艺术美学原则的分析,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到中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画不仅有形而且含意。掌握“形似之中寓神似”对于我们研究中国画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徐建融 《中国绘画》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年8月出版。
  [2]李霖灿《中国美术史稿》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年10月出版。
其他文献
摘要:何其芳是“汉园三诗人”之一,他的《河》看似简单,只有短短的三节,但其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河”这个意象究竟指什么?它无疑是含混多义的,正所谓“诗无达诂”,大家对此当然可以各抒己见,下面谈谈我对这首生命之歌的解读。  关键词:细读法;何其芳的《河》;生命感悟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10-01  一、艺术特色  语言特色:纯
期刊
摘要:本文以悲劇理論中的各種元素為主要分析方向,透過此分析出台灣作家朱西甯的《鐵漿》中含有何種悲劇元素,而透過不同悲劇元素的結合,產生出一種由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悲劇應有效果,令讀者心靈產生一種對生活中不公義的共鳴感。  關鍵字:悲劇;朱西甯;《鐵漿》;突然轉變;隱秘發見;亞里士多德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07-02  一、導論
期刊
马孝平,敦厚朴实的农民汉子,石泉县一名普通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十几年来,秉承退伍军人的执着与坚韧,开拓与智慧,团结带领乡亲们把贫穷破烂的城关镇新堰村建设成为田园风光秀、家居楼院美、产业增收强的文明小康村,被人们尊为勤劳致富的带头人、好支书。他热心助学,扶贫济困的感人事迹却鲜为人知。  一、重教奖学励后生  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美德在新堰村蔚然成风。在马孝平的主导下,选聘石泉文化名人,历时三载,精心编
期刊
摘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迅速走进高校校园,并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学生在互联网冲击下的思想变化,给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探索和创新,对与时俱变的进行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24-01  随着科
期刊
摘要:中国代表团所获得荣誉的大部分来自女运动员,其金牌优势项目集中在冰上项目,在由“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转型中,两个奥运会一样精彩,一样重要,中国代表团在冬奥会的表现不如夏奥会。后备人才的薄弱、政府的重视程度以及冰雪项目的局限性等因素影响着中国冬季运动项目的开展,建议坚持与完善举国体制,调整项目布局和优化资源配置,为“北京—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助力。  关键词:中国;女子运动员;冬奥
期刊
摘要: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加入社团普遍的定位在于: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潜力,借此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培养和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将来自己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社团工作的开展也确实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利也有弊。因此,我们应该多多关注高校社团工作在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期刊
摘要:案例教学在中国已经引进适用近20年,广泛应用于法学教育,但成效并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作为成文法国家的中国经典案例资源缺乏;二是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很难适应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为了解决这两个突出问题,使案例教学不流于形式,必须对英美法系方式的案例教学进行改革,真正适应中国法学教育。本文以行政法课堂案例教学为试点,实施了改革:从教师选择案例转型为学生自主选择、设计案例;从教师引导
期刊
摘要: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讲话中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高校工作,始终关心和爱护学生成长,为他们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高校学生组织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校园文化繁荣、带动学生求知热潮的中坚力量,是为广大学子提供培养高尚的情趣爱好、陶冶思想情操、展现自我才华的广阔舞台。加强学生会建设与规范学生社团管理有利于加强校园的思想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
期刊
摘要:国画中留白造型具有重要的艺术效果,首先它能够提升和强化画面的造型任务,增强画面的格调情趣,提高画面的视觉传达魅力。  关键词:国画;留白;价值;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28-01  国画中的留白非常的讲究,也有一定的特色,引发观者的联想。除去写意国画中一些常见的意象表象形式外,还有一类特殊的意象表现形式,即国画大
期刊
摘要:一提到“摇滚”这个词汇,很多人首先联想起的是愤青男留着飘逸的长发,破旧的牛仔裤,颓废的吸着香烟,演唱的题材都是反社会、反政府等很多不好实物联系到一起,认为它是负面的。其实摇滚乐是一种用精神上去表达的音乐风格。它有着自己的信仰和对生活的追求,是出于内心的最真实写照,摇滚乐在中国并不是所谓的主流音乐,但是它一直坚持着让大众所去接受和理解。本文就摇滚乐在中国的发展与影响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