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导演竹内亮拍“南京抗疫”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huanghehuangg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内亮。1978年出生,日本人,纪录片导演。曾为日本NHK电视台等媒体拍摄纪录片,因喜欢中国于2013年定居南京。2015年开始拍摄系列短片《我住在这里的理由》。

  “大家好,我是住在南京的日本人竹内亮。过去两周,我一直在家里自我隔离。南京政府贯彻了严格的隔离措施,到今天3月1日为止,已经连续11天没有新的确诊患者了。那让我们一起看一下,这里采取了怎样的防护措施吧。”
  这是日本导演竹内亮在自己拍摄的一段视频中的开场白。这段名为《南京抗疫现场》的视频在3月2日登上日本雅虎网站首页,虽然只有短短的10分钟,却迅速引发了大量日本网友的关注。
  “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太低了,应该学学中国的应对方式。”
  “惊讶于中国采取措施之细致和彻底。”
  “期待看了这个视频的日本人的意识也能改变。”
  ……
2020年2月中旬,竹内亮乘飞机回到中国。
《南京抗疫现场》登上日本雅虎首页。

  这些日本网友的留言随着视频的火爆又被反馈回中国。竹内亮,这位在南京生活了7年的日本人,发现自己突然火了:共青团中央官微转发了《南京抗疫现场》;十多家日本电视台相继播放该视频,观看的日本人达到几千万;很多日本朋友给他发来信息:“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了,(看了视频)我要加强防护意识。”
  3月7日,竹内亮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了一句话:“妈妈,我上了央视新闻了。”

“绿皮车厢里只有我一个人”


  “日本人觉得死亡率才2%左右,不当一回事,没有危机感。我非常着急,所以就拍了这个视频,希望他们知道中国是怎么做的。”竹内亮对《环球人物》记者说,“2%左右的死亡率,是因为好多医生在武汉冒着生命危险去救治病人,也是中国老百姓牺牲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换来的。日本人不知道这些事情,只看到数字,我想告诉他们2%意味着什么,中国人用多大的努力才做到。”
  竹内亮是一名“南京女婿”,他的中文是来中国后才开始学的,现在口音已经很淡。微博上的内容也是他自己写的,字里行间仍能看出一些日本味道,却很有个人特色。在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的前一天,日本多家知名媒体“扎堆”联系了他。
  “日本电视台、TBS、富士电视台、朝日电视台都转载了视频,还有几家媒体采访了我。日本民众最关心的是南京防疫现状,因为日本的感染者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紧张,而南京是一个拥有近85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它的防疫措施对日本东京这样的地区是有参考价值的。”
  拍摄之前,竹内亮没有想到会产生这么大的反响。他告诉记者,自己平时拍纪录片比较随性,为了追求自然的状态,通常没有台本,走到哪儿拍到哪儿。但这次拍《南京抗疫现场》,因为事关重大,他与团队事先规划好了行动路线。
  “我们在公司里开了个会,一起商量怎么拍,拍什么。我平时开车上班,不了解地铁的情况,但我的员工知道。他们就出主意,说应该去拍地铁,拍麦当劳什么的。”于是就有了视频中地铁工作人员给竹内亮测体温的画面,以及人们用手机在封闭式营业的麦当劳门外点餐带走的镜头。
  竹内亮通过朋友得知,日本虽然戴口罩的人慢慢多了,但在电车上、地铁里,仍有咳嗽而不戴口罩的乘客。“我觉得很奇怪,日本人本来是特别重视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不知道为什么对戴口罩这件事这么不重视。”
  其实,竹内亮自己对中国的防疫措施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春节前他回了日本,到2月中旬才坐飞机返回中国。从上海到南京的这段路,因为高铁都停了,他是坐绿皮火车回来的,整个车厢里只有他一个人。
  更严格的措施是在家门口。小区保安对他说,进了小区,必须隔离两个星期。
  “我惊讶了,因为当时日本的疫情还没起来,我觉得自己是从‘没有疫情’的日本回来的,为什么要隔离两个星期?理解不了。”竹内亮对记者说。而且不止他一个人隔离,和他生活在一起的妻子、儿女、岳父母都要一起隔离。
  短短10天后,海外疫情开始浮现,中国政府要求从日韩入境的人员必须接受统一隔离,不能进入所住小区。还在家中“禁足”的竹内亮忍不住在微博上发言:“从韩国日本回来的人在家隔离14天不行吗?非得禁止进入(小区)?”
竹内亮拍摄的系列短片《我住在这里的理由》。
竹內亮性格幽默,不拘小节,这对他的工作很有帮助。
竹内亮(左二)在摄制组身兼多职,有时是摄影师,有时是外景主持人。
  这条微博下面,有6700多条留言,全部是中国网友向竹内亮“科普”中国防疫政策的:“这项规定包括所有人在内,不光是日本人和韩国人,还有中国人。”“中国好不容易控制住了自己这边,要是来几个不确定因素,工作就白做了。”“中国政府免费给他们租宾馆隔离,如果进入小区发生聚集性感染或交叉感染,会大大增加疫情的防控难度。”
  虽然当时生活上和心理上都有些“难过”,但现在竹内亮服气了。“从目前的情况看,他们(中国政府)是对的。”

“假日本人”


  竹内亮喜欢中国,不仅仅因为娶了中国太太。很多年前,他对中国人就有一个总体印象:“很自由,有个性,自己的想法会直率地说出来。”
  在中国人听起来,这更像曾经的我们对西方人的印象。但在竹内亮看来,相比中国人,日本人才是真的循规蹈矩、等级森严,说话做事都要按照既定规则来,一旦违反就会被排斥和孤立。
  就是因为不喜欢这样的社会文化,竹内亮才选择到中国定居。他认为这个日新月异的文明古国,非常适合纪录片导演寻找拍摄素材。
  竹内亮从高中时就喜欢纪录片,工作后曾经为NHK(日本放送协会)和东京电视台拍过不少片子,也因此认识了妻子赵萍,很快就结了婚。他对中国的了解是在结婚后不断加深的。
  “日本地铁里孩子哭了,周围的人会盯着家长,意思是你怎么回事,为什么给别人添麻烦?中国地铁里孩子哭了,大家都觉得很正常,还会安慰孩子别哭别哭。”竹内亮觉得中国社会的整体氛围更宽容、随意,不像日本那么压抑。他开始被中国吸引,越来越频繁地跑来拍纪录片。
  但同时,他发现中国大多数人对日本的了解程度还停留在几十年前。有一个故事经常被他提起:2010年,竹内亮来中国拍摄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遇到很多中国人问他:“山口百惠怎么样了?高仓健怎么样了?”
  “我想让更多中国人了解现在的日本,也让更多日本人了解现在的中国。”2013年,竹内亮跟着赵萍回到了“娘家”南京,开始着手创作和拍摄纪录片,岳父母帮他们看孩子。老人带孙辈,这在日本是很少见的现象,在中国却很正常。现在,竹内亮已经把南京的文化古迹都走遍了,还成了鸭血粉丝汤的铁杆粉丝,网友们都叫他“假日本人”。
竹内亮和妻子赵萍。

  更让竹内亮骄傲的,是他和妻子的代表作——系列短片《我住在这里的理由》,被粉丝们称为《我住》。从2015年11月上线至今,已经拍摄了两季198集,每集长度10—20分钟。
  片子里的主人公形形色色,归纳起来就是两类——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和住在外国的中国人。因为导演自己的背景,片里的“外国”大部分是日本。
  这个创意是赵萍提出的,竹内亮觉得很不错。他们通常根据一个人物线索直接找过去,而这个线索经常来自粉丝——“xx地有个xx人”,竹内亮就带着主持人阿部力直奔而去,找到人后像跟随朋友一样拍摄,没有预设的场景,对话也很随意,基本上是遇到什么拍什么,为的就是展示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
  这些人物来自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在大连独自带孩子奋斗的日本单亲妈妈、在中国北漂17年的日本女生、在日本从事相扑的中国选手……有一集中,主人公是一位住在武汉的日本老先生,完全不会中文,却开了一家日式咖喱店,不仅教附近的“竞争对手”做咖喱,还免费在店里教日语。7年下来,老先生有了不少中国朋友,当竹内亮把周围人的评价翻译给他听后,老先生被感动哭了。

“中国人很团结”


  尽管拍了这么多集视频,竹内亮还没有非常满意的作品。“如果有,我就不拍了。正是因为总不满意,所以才一直做下去。”
  在名人和普通人之间,竹内亮毫不犹豫地偏爱后者:“我们主要是拍老百姓。”他最关心的是这些故事能不能让人感动,而不是能否为他带来知名度。
  “我们也拍过不少网红。网红没啥意思,在镜头面前特别假,很多东西不让拍,没有让人感动的故事,怎么拍都假。老百姓反而什么都可以拍,很真实。” 竹内亮对记者说。
  竹内亮的团队现在有25个人,基本上都是从《我住》的粉丝里招聘来的。工资不高,但工作积极性很高。竹内亮招人的标准有3条:对外国文化感兴趣,会外语,喜欢《我住》。团队里80%的人至少掌握一门流利的外语。
  刚来南京的时候,很多日本朋友担心竹内亮被打,让他小心。竹内亮不担心自己,而是担心日本籍的儿子在学校被打。但这种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儿子在学校里和同学关系很好。
  现在竹内亮经常主动说自己是日本人。他发现人们总是很热情地跟他聊天,谈论日本文化、日本旅游、日本明星、日本菜……
  经过这次疫情,竹内亮对中国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们全家隔离的时候,是小区保安、街道工作人员帮我们买菜,然后送到我家门口。我真是没想到他们服务那么周到,整整两周的时间一直这样。我们也不好意思老让他们去买菜,所以就尽量减少买菜的次数。”
  竹内亮感受颇深的是中国人的团结。尽管大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因疫情受到损失,却还是一致响应和支持政府的防疫措施。“这種团结的力量,我觉得真的很厉害。现在的日本做不到这样,从政府到老百姓,各种人有各种意见,所以团结不了。”
  近年来,通过旅游等方式,中国人对日本社会越来越了解,但竹内亮觉得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还没有多大改变。
  “就连我这次做的南京抗疫视频,还有日本网友说都是假的呢,说我的家是个摄影棚,内容都是演出来的。”竹内亮认为他们之所以有这种成见,很大原因在于日本媒体宣传,平时总喜欢报道中国的负面消息。
  “没来过中国的日本老百姓,只看媒体不公正的报道肯定对中国没好感。希望我拍摄的视频和纪录片,能扭转一部分人的看法,让他们了解今天的中国是怎样的,这也是我住在这里的理由。”
其他文献
朱厚照的康陵,是明十三陵中規模较小的一个。图为康陵方城明楼。  坐落于北京昌平的天寿山,共埋葬了明朝的13位皇帝。这片气势恢宏的陵寝建筑群,被后世称为“明十三陵”。600年来,明十三陵历经兴废,留下许多故事与传奇。可以说,自朱棣迁都北京后,几乎所有的大明往事,都埋葬于这片土地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明十三陵中的长陵、昭陵、定陵在修缮完工后逐渐向公众开放,吸引了全球游客前来一睹这几座神秘皇陵的真容。
11月23日,随着贵州省宣布剩余9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已全部脱贫摘帽。  贫困县清零,可以说是中国数千年来的头一遭,其重大意义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通过这么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按期完成了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扶贫与脱贫计划,这是一项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就连近几年经常抨击中国的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最近也画风突变,公开对中国的扶贫能
2021年7月22日,郭寶昌在北京接受本刊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 摄)  年过八旬,郭宝昌一直闲不下来,拍戏、排京剧、看书、写书、看球赛,一样不落下。前些日子,他和年幼的孙子拍了一组照片,两人“演”了一出京剧《双背凳》。他扮上丑角,脸中间勾了一幅“豆腐块儿”,身背一条漆黑的长板凳;孙子则一身T恤、短裤、运动鞋打扮,头顶一条小木凳。后来,这照片成了他的新书《了不起的游戏》的封面,两人一老一少,
“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的这句话,近来广为流传。3月18日,杨洁篪和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美国阿拉斯加州最大城市安克雷奇,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举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  当地时间3月10日,美国国务院就在其网站发表声明,公布了这次会晤的消息。北京时间3月11日,中国外交部网站发
沈伟 1968年生于湖南岳阳。美籍华人编舞家、视觉艺术家、导演。2000年在美国纽约创办“沈伟舞蹈艺术”并任艺术总监至今。曾获舞蹈界“奥斯卡”之称的“尼金斯基奖”和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等,2019年获美国舞蹈节终身成就奖。近日,在湖南卫视舞蹈类综艺节目《舞蹈风暴》中担任“风暴见证官”。  化妆间里,刚刚录制完一期《舞蹈风暴》的沈伟脱下西装,换上灰色T恤,继续我们之前未完成的采访。而就在采访即将结
搬家在中国人心里可是件大事,被称为“乔迁之喜”。然而,据我所知,大部分人的搬家过程绝对是悲大于喜的。搬家时,大家或多或少都遇到过麻烦,小了自认倒霉,大了痛苦良久,搬家掉肉3斤,这话是被很多朋友验证过的。  在搬家的诸多头疼事中,打包行李敢排第二位,就没有别的敢站第一名。我有一位朋友要搬家,她在北京工作仅3年,明明只收拾自己一个人的物品,却打包打出了一家人的行李。每次搬家,她都悔恨自己为什么买那么多
巴勒斯坦丨加沙  近日,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宣布停火,数以千计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陆续返回家园。由于很多房屋被炸毁、各类基础设施受损,重建工作显得异常艰难。但巴勒斯坦人对生活依然充满信心与希望。他们有的自发成为志愿者清理街道, 有的在废墟前架起大镜子为人们免费理发,有的小朋友聚在一起为小伙伴庆祝生日……6月2日,一支巴勒斯坦乐队也出现在废墟前,他们演奏出动听的音樂,不仅呼吁和平
林品  七月的第三周,《二哥来了怎么办》和《燃野少年的天空》两部青春片接连上映,也接连失利遭遇群嘲。观众原本期待满满,最终“尴尬地熬了近两个小时”,走出影院后一脸问号:这到底是谁的青春?  《二哥来了怎么办》是一部主打“亲情牌”的家庭轻喜剧,结果让人“尴尬得用脚趾抠地”,票房和口碑双双遭遇滑鐵卢;歌舞片《燃野少年的天空》,海报上写着“今年夏天超快乐的电影”,看完后完全快乐不起来,“像三流周星驰电影
陶然(1943年—2019年)原名涂乃贤,祖籍广东蕉岭,生于印尼,1964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73年移居香港,著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40余本。曾任《香港文学》总编辑、香港作家联合会执行会长、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  陶然走得很仓促。去年3月,朋友在电话里告诉我这个噩耗,我觉得很意外。陶然看上去虽然并不健壮,但也没听说有什么病痛。多年来,他都能扛重耐劳,活动多,作品多,两岸三地到处
4月10日,美国白宫官网公布了一份“关于向意大利共和国提供新冠肺炎援助的备忘录”。备忘录写明了其援助意大利的用意:“有助于应对中国和俄罗斯的虚假宣传,展示美国的领导地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以来,中国和俄罗斯对多个国家进行积极援助,但却遭到欧美一些官员和媒体的无端指责。他们宣称中俄是出于政治目的发动“魅力攻势”,正在利用此次疫情提高两国的声誉,反衬欧美在援助意大利方面消极被动。“这种含沙射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