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huan879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十分强调“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为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过程必须重视“人”的因素。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凭空可以决定的。”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可能达到的情况和必须达到的目标,要有正确的估计和充分的预设,这样才能为课堂上“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做好准备;反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就不会灵活地处理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不会抓住自然生成的良好契机,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不出彩。
  究竟怎样做才能使我们教师游刃有余地在课堂上“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且导出精彩呢?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多位名师的成功教例,我觉得要想导出精彩,在“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环节中,我们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关注学生思维的程度和状态,关注学生的疑问。
  一、机智纠错
  课堂教学中,学生时常会发生一些错误,而教师如何来看待和解决这些错误呢?有的教师会因“错误”而乱了手脚,有的教师会一带而过,而有的教师会及时做出判断和引导。比较中我发现,教师一个“顺学而导”的纠错过程也会生成课堂的“精彩”。
  孙双金教师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一学生在读“拨草寻蛇”时把“拨”读成了“拔”。这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且看孙老师的纠错过程:
  师:(板书拨和拔)谁来读?(一生读)
  师:“拨草寻蛇” “拔草寻蛇”各是怎样一个动作?(生很积极地表演)
  师:(结合表演小结)你看,同学们在“拨草”时,用手指或小棒,所以旁边上面有一小竖(红笔标出),而“拔草”把草拔光了,所以上面没有一小竖了。同学们再比较一下,记一记。
  在随后的学习中,学生再也没弄错这两个字,可见孙老师的教学是高效的。
  课堂上即时出现的错误,孙老师为何能处理得这样精彩呢?其实这种精彩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二、及时深化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学生的理解是肤浅的,这就正好需要教师去引导他们,让学生经历感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非常有价值的。
  《半截蜡烛》是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故事,故事塑造了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机智、勇敢、爱国。强洪权教师在执教中根据课文预设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中伯诺德夫人一家人都打动了我们,你觉得他们身上具有怎样的品质呢?”在课堂上,学生围绕这个问题主动读书,积极思考。当学生说到伯诺德夫人时能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进行分析,而对人物语言没有深入触及。其实在备课时强老师已经预料到了这一点,文章中伯诺德夫人是个最主要的人物,而语言只有一句,但这一句是在与德国军官周旋开始的一句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怎样让学生深化对语言的感悟呢?强老师进行了这样的引导:“你们觉得伯诺德夫人这句话该怎样说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有的从语气上探究,觉得应该是很平静地说,一方面不引起敌人的怀疑,一方面给孩子们心理的暗示,反映了伯诺德夫人富有经验,临危不乱;有的从这句话的重音探究,觉得应重读“瞧”,很自然的引向“灯”;有的觉得重读“亮”理由很充分,反映出伯诺德夫人的智慧……学生们的感悟逐步深入,对文章人物的理解逐渐丰满起来。我觉得这个过程很精彩,而这份精彩来源于强老师备课时对教材的深入解读。
  三、收放自如
  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状态是多变的、发散的,甚至会跑离主题。作为教师,这时候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做到收放自如。
  比如在学习三年级《做一片美的叶子》这一课第六自然段:“绿叶为大树而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叶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教师提问:“你们喜欢哪个季节的叶子?”学生纷纷发表意见,但是我发现他们的发言慢慢跑离了语言文字。于是我就启发:“结合课文的描写说说理由。”接着,学生紧扣语言文字讲述了各个季节的叶子的特点。我又引导:“同学们说了很多,这一段其实只写了绿叶的一个特点,你能用课文中的语句来概括吗?”于是,学生对“绿叶为大树而生”这种无私奉献的特点呼之即出。在生成性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仔细倾听,把握学生的思维状态,及时“收放”,让学生的思维更有方向。
  四、巧妙解疑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关注教材的重点、难点,但更要关注学生的疑点,所以要大胆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小心地来帮助学生解决疑点。在学习《梅兰芳学艺》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什么是“大师”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很真实的问题,二年级的孩子对“大师”一词的含义的确很难理解,看看于永正教师是怎样引导的。于老师先大大表扬了这个孩子,然后引导孩子从课文中找找你觉得怎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大师”。孩子们读书之后得出结论:本领高、很有名的人是大师。于老师进行了肯定,接着给孩子们讲述了梅兰芳拒绝给日本鬼子唱京戏的故事。学生从中明白:本领高、品德好的人才称之为“大师”。于老师这个“解疑”的案例称得上一个“经典”,它告诉我们面对孩子的疑问如何保护,进而巧妙引导学生探究;它告诉我们课堂的精彩来源于教师丰富的底蕴,精彩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预设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教材、对学生、对自身素养做更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住“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语文教学走进一片更灿烂的天地。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摘 要]地域嬉乐儿童诗课程是将地域嬉游活动与儿童诗创作教学整合的课程。课程追求一种属于儿童的清贫诗意、一种属于生态的自然诗意,更是养护一种属于余裕的自由诗心,目的是为童诗创作教学提供更丰富、更新鲜的题材;同时,通过儿童诗创作教学的驱动、关注、定格,使地域化的儿童嬉游活动更稳定地介入学生的生活,使他们热爱家乡、记住乡愁。  [关键词]诗心语文 地域嬉乐 儿童诗 微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23.
[摘 要]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标准和本门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而进行的教学准备工作。它是老师上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以《搭石》一课为例,探析语文教学备课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备课;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4-
[摘 要]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教学古诗词,要借助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古诗的内在意蕴,体验诗人的内在情感。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要根据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要求,通过激活学生的原始经验、诵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品味诗歌的核心词语和创设平台进行描述等途径,让学生走进诗歌,感悟诗歌的意境,获得美熏陶和文化的洗礼。  [关键词]第三学段;教学策略;古诗词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对话体文本的学习要重点关注。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对对话体文本进行学习,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对话体文本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重视对话,在概括中关照;品读对话,在感悟中提升;续写对话,在读写中运用。  [关键词]关注 对话体文本 读写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
[摘 要]《我给江主席献花》一文是苏教版四上一篇叙事性文本,紧扣“献花”这一核心事件,依照“等待”“献花”“难忘”的线索,生动再现了作者给江主席献花的经过,表达了自己的自豪、兴奋之情。在落实表达本位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依托思路,洞察作者结构设置的精巧;依托中心,明确作者内容选择的精妙;聚焦细节,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依托思路;明确内容;聚焦细节  [
[摘 要]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新教材新增识字课文三篇。三篇识字课文都属于诗歌、儿歌一类,内容上和生活紧密相连、注入时代新元素、渗透传统文化,形式上短小精悍、充满童趣,所配插图都大气、有趣、精致。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它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利用,以提高识字教学实效。  [关键词]新增识字 课文 节拍 触角 优势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语文是一门极具人文性与艺术性的学科。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不仅有心灵的碰撞、智慧的交融,而且闪烁着生命的光芒。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语文教师要紧紧地把握学生的情感诉求,通过各种教学形式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彰显学生的个性风采,尊重他们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成功实施生命教育,弹奏出生命的乐章。  一、听,感受生命之珍贵,把握青春年华  听、说、读、写是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形式。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
[摘 要]教材中的文本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我们只有不厌其烦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才能发现文本语言中蕴含的听、说、读、写的元素。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引领学生抓住文本的语言进行有效的语文实践,发展学生说的能力,提升学生读的品质,对接学生写的需要。只有这样多维的解读,才能因材施教,突显文本语言张力,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关键词]多维解读 语言张力 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
[摘 要]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由此可见传授方法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教会学生阅读、写作,就如同授之以渔,让学生终身受益。以《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为例,对其片断教学进行赏析,探讨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教学改革的推行,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了读、述、背的时间,让学生有了推敲文字、领悟语言、鉴赏和感受语言的空间。同时也将教师从紧张快速的课堂讲解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与学生探讨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够利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加强语言文字的应用,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的主动性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生动有趣的开头能够将学生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