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但凡艺术作品,总是造型丰富,变化无穷,紫砂壶工艺经过历代名工巧匠的辛勤劳动,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各式茶壶、花瓶、花盆以及工艺陈设品,是我国陶瓷美术中造型最丰富的一个品种。但无论是何种样式形态,在制作的时候都遵循某些规律,这种规律说不清道不明,但却时时刻刻影响着作品参差好坏。古人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并以此总结为一整套的哲学思想,我们称之为“中庸”;这在国外有另一种说法,外国人称之为“equilibrium”他们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着同一种规律达成微妙的平衡,任何东西一旦失去了平衡,必然迎来毁灭。创作的艺术作品一旦失衡,那么就会丢失它原本的艺术价值。紫砂壶的创作设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制壶过程,也不是一个普通的泥壶形态,流传下来的经典壶形之中无不带有着“均衡”的印记,只不过我们中国人对平衡的认识与外国人有所不同,我们虽然认为万事万物“过犹不及”但却并不认为事物“失衡”之后会迎来彻底的毁灭,所谓物极必反,阳极阴生,“毁灭”同样可以认为是新生,这在紫砂艺术作品中屡不见鲜,大名鼎鼎的《供春壶》便是极好的例子。
古时的士人属于社会的菁英阶层,他们对于奇石有种独特的审美,他们认为“丑极”就是“美极”,如果一块石头达到了“瘦、漏、透、皱”的程度,这就是一块美石。供春壶因为是以树瘤的形状烧成,表面坑坑洼洼,看起来十分丑陋,反而与文人之意相合,进而开创和影响了后世数百年的紫砂文化艺术历史。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应该是用灵动的艺术语言抒发情怀和感悟,能够油然而生出艺术感染力。那么反过来说,一件天生带有缺憾的作品同样会产生另类的艺术语言以及抒发与前者完全相反的情怀及感悟,同样也能生出足够的艺术感染。因此在紫砂壶的创作设计上我喜欢随性而为,不需要刻意的去追求完美,一气呵成,而不是修修改改,在创作的过程中,去发掘美感,这柄《暗香》便是秉承着这一意志的体现,追求完美,却并不刻意掩盖缺憾,自然而然的在传统的紫砂陶艺上产生一些“新的东西”。
该壶的造型并未刻意追求协调统一,赏心悦目,对于这样一件花货来说,追求视觉和触觉上的平衡、和谐、韵律、对比等等,都是完全且不必要的。《暗香》并不是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这把壶的色泽并不圆润,壶面凹凸不平;气度也非儒雅,甚至有几分古拙;看不见祥和的意趣,整器甚至给人一种晦涩陈腐之感;但正因为如此,这件作品带有了一种沉脱的韵味,与众不同的品质,这种品质就犹如暗香一样,粗闻则有,细品则无,若有若无,无中生有。但事实上,这把壶的壶型并非采用了时下流行的创新造型,依然是传统花货的瓜菱壶身,不过传统并不意味着守旧,前文就已说过,古今中外数不尽的人物都在追求事物的平衡之道,紫砂壶传承数百年,其造型无不是先人悟道的究极产物,丢弃那些几近完美的经验去追求华而不实的创新显然是愚蠢的做法,所以这把《暗香》依然是简单的瓜菱样式,短短的壶流,辅以少量的泥塑装饰,嵌入壶体的壶盖与壶身融为一体,枝为钮不过是制作时的顺势而为,简单流畅,壶把的装饰与流几乎相同,这终究是一件花货,必要的点缀能起到补充壶体过于简洁而形成的缺憾,不过多一分即显繁,少一分便显空,这不正是“平衡”的体现么!壶下以三枚钉足支撑着整个壶身,在几何之中,正六角形被认为是最坚固的形状,而正六角形是由两个相同的等边三角形所组成的,所以正三角形也被认为是最稳定平衡的形状,三足鼎立,亦是共享前人的智慧。
充分的利用前人的智慧,是后来者对前人做出贡献的肯定,也是后人的一种感激,任何一个璀璨的文化,总是靠千百年无数世代不断传承,积累,才得以血脉延续,并一步步走向辉煌。中国宜兴的紫砂陶艺,从民间的日用生活用器,经历历代陶艺作者,文人雅士的不断探索,成为了华夏文明艺术文化中的一个独特分支,在今时今日,正是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的绝佳时机。但唯有继承,才能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发扬光大。《暗香》是秉承这一思路的艺术作品,以传统的工艺手法,表达新时代的创作理念,这并非是冲突或相互矛盾的。相反将自己的制作思路融入作品之中后,作品有所反应的同时形与味总能达呈新的平衡,这便是毫不做作的自然之美,而花货形态所追求的不正是贴近自然么?
如今的紫砂艺术繁荣昌盛,新的制壶者新的作品也日新月异,紫砂壶的创作俨然是一副“百家争鸣”的场面。继承以后的创新是紫砂文化艺术发展所必然经历的途经,也是当代紫砂陶艺工作者所必然的历史使命。然而,创新必须遵循基本的艺术规则,在继承的基础上衍生,否则便是无根之木,水中浮萍;创作的时候,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其作品才会自然而然的趋向平衡,趋向完美,否则的话便谈不上是发扬光大,而是误入歧途,只有继承传统,不断锤炼技艺,德、才、学全面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陶艺作品。
【作者单位:宜兴市丁蜀镇高级职业中学】
古时的士人属于社会的菁英阶层,他们对于奇石有种独特的审美,他们认为“丑极”就是“美极”,如果一块石头达到了“瘦、漏、透、皱”的程度,这就是一块美石。供春壶因为是以树瘤的形状烧成,表面坑坑洼洼,看起来十分丑陋,反而与文人之意相合,进而开创和影响了后世数百年的紫砂文化艺术历史。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应该是用灵动的艺术语言抒发情怀和感悟,能够油然而生出艺术感染力。那么反过来说,一件天生带有缺憾的作品同样会产生另类的艺术语言以及抒发与前者完全相反的情怀及感悟,同样也能生出足够的艺术感染。因此在紫砂壶的创作设计上我喜欢随性而为,不需要刻意的去追求完美,一气呵成,而不是修修改改,在创作的过程中,去发掘美感,这柄《暗香》便是秉承着这一意志的体现,追求完美,却并不刻意掩盖缺憾,自然而然的在传统的紫砂陶艺上产生一些“新的东西”。
该壶的造型并未刻意追求协调统一,赏心悦目,对于这样一件花货来说,追求视觉和触觉上的平衡、和谐、韵律、对比等等,都是完全且不必要的。《暗香》并不是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这把壶的色泽并不圆润,壶面凹凸不平;气度也非儒雅,甚至有几分古拙;看不见祥和的意趣,整器甚至给人一种晦涩陈腐之感;但正因为如此,这件作品带有了一种沉脱的韵味,与众不同的品质,这种品质就犹如暗香一样,粗闻则有,细品则无,若有若无,无中生有。但事实上,这把壶的壶型并非采用了时下流行的创新造型,依然是传统花货的瓜菱壶身,不过传统并不意味着守旧,前文就已说过,古今中外数不尽的人物都在追求事物的平衡之道,紫砂壶传承数百年,其造型无不是先人悟道的究极产物,丢弃那些几近完美的经验去追求华而不实的创新显然是愚蠢的做法,所以这把《暗香》依然是简单的瓜菱样式,短短的壶流,辅以少量的泥塑装饰,嵌入壶体的壶盖与壶身融为一体,枝为钮不过是制作时的顺势而为,简单流畅,壶把的装饰与流几乎相同,这终究是一件花货,必要的点缀能起到补充壶体过于简洁而形成的缺憾,不过多一分即显繁,少一分便显空,这不正是“平衡”的体现么!壶下以三枚钉足支撑着整个壶身,在几何之中,正六角形被认为是最坚固的形状,而正六角形是由两个相同的等边三角形所组成的,所以正三角形也被认为是最稳定平衡的形状,三足鼎立,亦是共享前人的智慧。
充分的利用前人的智慧,是后来者对前人做出贡献的肯定,也是后人的一种感激,任何一个璀璨的文化,总是靠千百年无数世代不断传承,积累,才得以血脉延续,并一步步走向辉煌。中国宜兴的紫砂陶艺,从民间的日用生活用器,经历历代陶艺作者,文人雅士的不断探索,成为了华夏文明艺术文化中的一个独特分支,在今时今日,正是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的绝佳时机。但唯有继承,才能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发扬光大。《暗香》是秉承这一思路的艺术作品,以传统的工艺手法,表达新时代的创作理念,这并非是冲突或相互矛盾的。相反将自己的制作思路融入作品之中后,作品有所反应的同时形与味总能达呈新的平衡,这便是毫不做作的自然之美,而花货形态所追求的不正是贴近自然么?
如今的紫砂艺术繁荣昌盛,新的制壶者新的作品也日新月异,紫砂壶的创作俨然是一副“百家争鸣”的场面。继承以后的创新是紫砂文化艺术发展所必然经历的途经,也是当代紫砂陶艺工作者所必然的历史使命。然而,创新必须遵循基本的艺术规则,在继承的基础上衍生,否则便是无根之木,水中浮萍;创作的时候,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其作品才会自然而然的趋向平衡,趋向完美,否则的话便谈不上是发扬光大,而是误入歧途,只有继承传统,不断锤炼技艺,德、才、学全面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陶艺作品。
【作者单位:宜兴市丁蜀镇高级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