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壶存道,暗香有味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5395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但凡艺术作品,总是造型丰富,变化无穷,紫砂壶工艺经过历代名工巧匠的辛勤劳动,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各式茶壶、花瓶、花盆以及工艺陈设品,是我国陶瓷美术中造型最丰富的一个品种。但无论是何种样式形态,在制作的时候都遵循某些规律,这种规律说不清道不明,但却时时刻刻影响着作品参差好坏。古人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并以此总结为一整套的哲学思想,我们称之为“中庸”;这在国外有另一种说法,外国人称之为“equilibrium”他们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着同一种规律达成微妙的平衡,任何东西一旦失去了平衡,必然迎来毁灭。创作的艺术作品一旦失衡,那么就会丢失它原本的艺术价值。紫砂壶的创作设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制壶过程,也不是一个普通的泥壶形态,流传下来的经典壶形之中无不带有着“均衡”的印记,只不过我们中国人对平衡的认识与外国人有所不同,我们虽然认为万事万物“过犹不及”但却并不认为事物“失衡”之后会迎来彻底的毁灭,所谓物极必反,阳极阴生,“毁灭”同样可以认为是新生,这在紫砂艺术作品中屡不见鲜,大名鼎鼎的《供春壶》便是极好的例子。
  古时的士人属于社会的菁英阶层,他们对于奇石有种独特的审美,他们认为“丑极”就是“美极”,如果一块石头达到了“瘦、漏、透、皱”的程度,这就是一块美石。供春壶因为是以树瘤的形状烧成,表面坑坑洼洼,看起来十分丑陋,反而与文人之意相合,进而开创和影响了后世数百年的紫砂文化艺术历史。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应该是用灵动的艺术语言抒发情怀和感悟,能够油然而生出艺术感染力。那么反过来说,一件天生带有缺憾的作品同样会产生另类的艺术语言以及抒发与前者完全相反的情怀及感悟,同样也能生出足够的艺术感染。因此在紫砂壶的创作设计上我喜欢随性而为,不需要刻意的去追求完美,一气呵成,而不是修修改改,在创作的过程中,去发掘美感,这柄《暗香》便是秉承着这一意志的体现,追求完美,却并不刻意掩盖缺憾,自然而然的在传统的紫砂陶艺上产生一些“新的东西”。
  该壶的造型并未刻意追求协调统一,赏心悦目,对于这样一件花货来说,追求视觉和触觉上的平衡、和谐、韵律、对比等等,都是完全且不必要的。《暗香》并不是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这把壶的色泽并不圆润,壶面凹凸不平;气度也非儒雅,甚至有几分古拙;看不见祥和的意趣,整器甚至给人一种晦涩陈腐之感;但正因为如此,这件作品带有了一种沉脱的韵味,与众不同的品质,这种品质就犹如暗香一样,粗闻则有,细品则无,若有若无,无中生有。但事实上,这把壶的壶型并非采用了时下流行的创新造型,依然是传统花货的瓜菱壶身,不过传统并不意味着守旧,前文就已说过,古今中外数不尽的人物都在追求事物的平衡之道,紫砂壶传承数百年,其造型无不是先人悟道的究极产物,丢弃那些几近完美的经验去追求华而不实的创新显然是愚蠢的做法,所以这把《暗香》依然是简单的瓜菱样式,短短的壶流,辅以少量的泥塑装饰,嵌入壶体的壶盖与壶身融为一体,枝为钮不过是制作时的顺势而为,简单流畅,壶把的装饰与流几乎相同,这终究是一件花货,必要的点缀能起到补充壶体过于简洁而形成的缺憾,不过多一分即显繁,少一分便显空,这不正是“平衡”的体现么!壶下以三枚钉足支撑着整个壶身,在几何之中,正六角形被认为是最坚固的形状,而正六角形是由两个相同的等边三角形所组成的,所以正三角形也被认为是最稳定平衡的形状,三足鼎立,亦是共享前人的智慧。
  充分的利用前人的智慧,是后来者对前人做出贡献的肯定,也是后人的一种感激,任何一个璀璨的文化,总是靠千百年无数世代不断传承,积累,才得以血脉延续,并一步步走向辉煌。中国宜兴的紫砂陶艺,从民间的日用生活用器,经历历代陶艺作者,文人雅士的不断探索,成为了华夏文明艺术文化中的一个独特分支,在今时今日,正是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的绝佳时机。但唯有继承,才能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发扬光大。《暗香》是秉承这一思路的艺术作品,以传统的工艺手法,表达新时代的创作理念,这并非是冲突或相互矛盾的。相反将自己的制作思路融入作品之中后,作品有所反应的同时形与味总能达呈新的平衡,这便是毫不做作的自然之美,而花货形态所追求的不正是贴近自然么?
  如今的紫砂艺术繁荣昌盛,新的制壶者新的作品也日新月异,紫砂壶的创作俨然是一副“百家争鸣”的场面。继承以后的创新是紫砂文化艺术发展所必然经历的途经,也是当代紫砂陶艺工作者所必然的历史使命。然而,创新必须遵循基本的艺术规则,在继承的基础上衍生,否则便是无根之木,水中浮萍;创作的时候,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其作品才会自然而然的趋向平衡,趋向完美,否则的话便谈不上是发扬光大,而是误入歧途,只有继承传统,不断锤炼技艺,德、才、学全面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陶艺作品。
  【作者单位:宜兴市丁蜀镇高级职业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艺术已成为一种独立、完整的艺术形式。高品质的物质生活给人们带来高品质精神生活的渴望,这给设计艺术家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只有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更显其生命力。从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设计与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密切,以至于我们难以将它们分离。  关键词:艺术设计;生活方式;改变生活;设计方式;人类生活  设计艺术包括服装服饰设计、建筑设计、环艺设计、平面设计、工业产品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大众对文化领域的需求大幅增加,交互设计作为一种参与性设计,其理念已成为设计创新的新趋势,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在强调物质体验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的体验。交互性功能雕塑具有技术性、艺术性与互动性,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并通过科技的手段达到互动体验。在传统的雕塑中,艺术作品与观者之间是单一而又单向的,是“被动的互动”,而交互性雕塑吸引审美客体的参与,作品形态、颜色等的转变由
期刊
摘要:  审美在变、表现形式在变、解读中国画的角度也应该随之改变。中国画一直延续谢赫的“六法论” ,并作为评判国画好坏的依据。当构成学引进中国绘画课堂时我们不难发现以构成学原理来解读中国画无疑是一件不错的选择。笔者认为在当今平构和色构更适合解读中国画。至,本文只以平构、色构来解读国画《高台民居》。  关键词:高台民居;平面构成;色彩构成  审美在变、表现形式在变、那么解读中国画的角度也应该随之改变
期刊
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艺术特色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除了我们通常所关注的视觉形态,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方式也是其重要的艺术特征。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审美方式之一,便是“读”。这种品读式的审美,不仅贯穿于园林的宏观和具体等多个层面,更是中国多种传统文化艺术形态的重要审美方式。  关键词:审美方式;读园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形态,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并自成体系的
期刊
摘要:  工笔人物画是中国画中历史最悠久的画体,它的形式特征之一是装饰性。从线条、构图、色彩等方面进行探讨,对工笔人物画的装饰性特征进行理性分析。分析了中国工笔人物画装饰性风格发展的核心动力,即“工”取其质,“美”取其饰的审美观,论证了装饰性特征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国工笔人物画;装饰性;线条;构图;色彩  工笔人物画可以说是我国绘画的始祖,是我国绘画体系中的一种绘画形式。中国
期刊
摘要:  盛唐时期佛教造像艺术达到了顶峰,退去了宗教的神秘面纱转化成为民族化、世俗化的风格,原本庄严的神像以最美的姿态走向了世俗人间,佛教造像所体现的宗教性,社会性,艺术性完美的融合到一体,展现出属于盛唐的圆融之美。  关键词: 佛教造像 世俗 圆融 贵妃  “圆融”一词起源佛教经典,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犹如水波,谓为圆融。它的含义若只诉说佛教就显得局限,赋予其社会性和艺术性才能将其义
期刊
摘要:  在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水榭图无疑是汉画建筑题材中一个新颖的亮点,虽然数量极少,但分布地区集中。以山东微山县出土的汉画水榭图为例,将水榭图的概况、出现的原因,作用以及与同时期出现的陶水榭进行对比,作了进一步分析研究。  关键词:水榭;画像石;微山县  水榭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类型。水榭最早是由“榭”演变而来。榭这种建筑形式始建于何时,已不得而知,但是在《尔雅﹒释宫》中有记载说:“
期刊
一、医药分开的背景  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启动了“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并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在医改的五项重点改革内容中,医疗保障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期刊
摘要:  社会实践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当前倡导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战略背景下,实践能力对创新人才的形成和发展尤为重要。郑州大学学生处利用假期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香港金融实习项目”,笔者借此社会实践机会,对郑州大学和香港大学的社会实践现状进行了调研。最终探讨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新路径,为高校基于创新思
期刊
摘要:创造性思维教学在当今学科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们应当对其更加重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教学;中国音乐史教育;关键问题  所谓创造性思维教学,就是让学生和老师主动参与创新思维,最终到达教与学的目标。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不单单是靠老师或者学生的某一方完成,而是在二者的配合下达成学习的目标与任务。  一、中国音乐史教学的现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