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浩劫之惑:成也科技,败也科技?

来源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dongjia1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下午13时46分,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数不尽的裂缝在大地上延伸,炼油厂、核电站相继发生爆炸,浪高十米的海啸席卷着沿岸所有的田地、建筑,火光冲天的城市到处都是救命声,日本东北部完全陷入一片死寂……就像电影中的世界末日一般,然而真实发生着的场景更加令人震恸。满目疮痍的惨象、不断攀升的死伤人数,以及核污染疑云,仿佛在一夜之间将日本抛向灾难的深渊。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或许日本民众表现出来的从容和有序让人称颂,或许救援人员的不离不弃让人感动,或许日本政府的迅速反应让人感慨该国防灾体系的完备。但在这场浩劫之中,我们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关心楼房的倒塌,更让我们恐慌的是海啸摧毁城市、核电站泄漏、油库爆炸、交通瘫痪、通信网络中断、停水停电……所有的这一切,正考验着日本这个被高科技武装到脚的现代化国家。
  人们在感慨日本地震预警系统之发达的同时,也在质疑被捧为高效可靠的清洁能源的核能。人们疑惑并思考着科技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是否就是所谓的成也科技,败也科技?当然,目前我们所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则是,在自然灾害突然降临之时,崇尚高技术的发达城市和地区究竟该如何面对?
  
  ●对抗天灾:以科技迎战
  
  一分钟与数百万——世界上最好的地震预警系统
  3月11日地震发生时,身处东京的中国网友“橘子酱”正在一家购物中心购物,正当她感觉到购物中心大楼开始摇晃时,她的手机就接到了日本气象协会的警报。“大楼摇晃得厉害,大约持续了2到3分钟,而且这次的摇晃与以往任何一次地震都不同,抖得厉害,我的腿抖得几乎不听使唤,我马上预感到这次地震的震级可能很高。摇晃稍停后,我随着大家一起逃到了室外。”
  与“橘子酱”一样,数百万日本人在3·11大地震发生前大约一分钟就得知了地震的消息。日本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地震预警系统。而所谓地震预警系统,就是指在一场大地震发生之后,利用震中附近的地震台快速确定,并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这个由约一千个地震计组成的网路,覆盖全日本,可以觉察和分析震波,并在地震计预测震动强烈时发出警告。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所陈会忠研究员对此解释说,地震波纵波(P波)速度一般为6公里/秒左右,破坏力更大,横波(S波)速度更慢,一般为3公里/秒多一点,东京距离这次地震震中大约400公里,地震波首波到达东京需要60多秒,横波需要100多秒。由于这次地震发生在海中,地震台大多在陆地上,给地震预警信号的确定带来难度,因为地震波到达海岸边地震台也需要20多秒。接下来,地震台在几秒钟内确认了大地震并发出预警信号,确实可以给东京留出一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意味着地震警报有可能会先于地面震动到达,这给人足够的时间寻找掩护。
  “成熟的地震预警系统可以让民众立即在电视上看到相关预警,”一位在日本气象局工作的工作人员告诉法新社记者。
  这次强震发生后,政府通过广播、电视和卫星数据传输系统来播发地震警报。一些订阅了特殊预报服务的人还能通过手机和电子邮件收到警报。
  在东京,电视上正常播放的节目内容被响亮的警报声打断,代之以日本广播协会NHK播送的早期地震警报。
  电视警报出现后一分钟,第一次强烈震动撼动了首都东京地区,高层建筑开始摇晃,数百万人逃到室外。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正式启用地震预警系统的国家,其地震预警信号和信息发布的方式却是采用市场运作,由一些服务运营商向用户提供各种可以收到预警信息的设备和方法。日本国家电视台从2007年底开始运用这个系统,并已经发出类似17次警告,日本电信运营商也在逐步开展这项增值服务。
  日本气象厅地震专家内藤宏人接受法新社访问时称,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运行良好。当然,该系统有过误报和错报,其价值在日本也曾引发争论。但无论如何,地震预警这种建立在布设大量密集地震台网基础上的新技术,随着在大地震中的预警实践,会越来越完善,并为减轻大地震人员伤亡做出贡献。
  
  日本救援机器人:尽最大可能搜救幸存者
  屡经地震浩劫以及对机器人学的热衷,令日本民族在搜救机器人领域的研究非常先进。据美国《大众科学》文章称,尽管目前东部海岸地区的大地震对日本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但借助先进的现代科技,加之一贯令世人印象深刻的防灾准备,这个国家正在尽最大可能搜救幸存者,并努力将灾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大众科学》指出,就当前科技水平而言,预报地震依旧是那么“不靠谱”。地震学尚无法在震前一天给出准确预测,更罔论提前一个月做好准备了,所以减轻地震的损害,往往是灾后搜救策略的重点。
  亦因此,地球上最易发生地震的两个地区,恰恰也是这个世界上机器人学最发达的前沿。日本处在所谓的“太平洋火线”上,在这里太平洋板块与亚洲大陆板块经常剧烈碰撞,使这个国家无时不需要应对频繁地震的危险,也就此衍生出了独特的依靠机器人实施灾难救助的技术。
  而日本文部科学省3月13日也宣布,正在运送防灾机器人前往福岛县第一和第二核电站周边,将在人员不宜靠近的放射性物质含量极高的场所从事救灾。
  
  火灾救援机器人
  这个机器人看起来好像要把人体模型的头部给吞进肚子里,但实际上,它正在进行模拟训练。这个机器人来自东京消防厅,名叫RoboCue,用于火灾救援,它可以在事故现场,尤其在爆炸现场,定位并安全救出被困人员,同时,它也可以应用于自然灾害的救援。
  该机器人身上安装有超声波传感器和红外线摄像头,可以搜寻并定位被困人员,然后将伤员轻轻地拖到救护车上并转移到安全地带。而且它还携带有氧气瓶,可以随时为伤员输氧。
  
  蛇形机器人
  这款蛇形机器人由日本救灾机器人研究人员发明,超薄、长26英尺,配备有针孔摄像机,更注重于搜索功能。
  该款名为Snakebot的机器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依靠电机驱动的尼龙刷毛推动自身前行,就像蛇的鳞片一样。虽然移动速度并不快,但可以深入灾后废墟的各个狭小角落,还能攀爬20度角的倾斜面。而它的相机可传送回图像,让救援人员了解并控制灾区里的情况。
  
  履带式机器人“爬行者”
  “爬行者”(Crawler)长了个倒霉的外壳——很多人认为它像个装了履带的棺材,但实际上正好相反,这款机器人是一个生命保卫战士,能将灾害遇难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
  该机器人由日本横滨警察署研发设计,它的内部是舒适的空间,承载极限是250磅,可作为“舱体”将人们安置转移。虽然它的搜救功能有限,仅配备一台标准红外摄像机,但该机器人的主要作用是将被困人员运出危险区域并保证过程安全,相当于一架“电子担架”。而在“舱体”内安置的传感器,还可以在转移途中监测伤者的出血流量和其他生命体征。
  
  呼吸探测机器人
  机器人Quince的制造者是日本千叶工业大学。Quince身量虽小但功能独特,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描述,其大小仅和儿童的游乐车相当,却装有4对轮子,还有履带和6个电动机。它与众不同的机械臂能打开门把手,递送食物或其他所需品。而它除了救援机器人“标配”的红外传感器外,还装备有一个二氧化碳传感器,用来检测人体的呼吸和体温。
  
  体感Kinect搜救机器人
  “伙计,还有什么是它做不了的吗?”微软的体感周边外设Kinect让无数人发出感叹。全息影像、摇滚光盘、外科手术设备……Kinect已经参与到所有与图像检测有关的市场。但在更早些时候,英国华威大学的学生们制造出一款使用Kinect作为主传感器的地震搜救机器人,代替了激光雷达这种昂贵而低效的二维传感装置。
  Kinect搜救机器人的区域搜索装置可以传输三维地图,这对于救援队救助遇难者而言,有着无比的价值。和其他救援机器人一样,它也可深入到人类无法到达的地方,同时还能绘制出营救线路。因此严格地说,它更类似于一个“侦察机”而非纯粹的机器人。
  
  “不死的小强”机器人
  长久以来,昆虫世界一直是机器人工程学领域灵感来源的沃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位仿生学教授发明了一款极其廉价却又非常坚固的机器昆虫——Dash。Dash的设计受到了蟑螂的启发。它的体积比一美元纸币还要小,内部的元件是用手机和其他电子器件的废弃部分所组装而成的,而“身体”则是由硬纸板做成的。
  它内置有低分辨率照相机和Wi-Fi芯片。它最大的优点是行动非常敏捷,每秒可以“行走”1.5米,而且外壳坚固,即使从十层楼上摔下来也毫发无伤,仍能健步如飞。对于预算有限的救援行动而言,Dash的价值不可估量。
  
  揭秘抗震房屋:强震中依然岿然不动
  地震频发的日本被公认为世界第一的抗震强国。在本次强震中,日本虽然损失惨重,但多数坚挺不倒的高层建筑物,以顽强的“不死鸟”形象,从一个侧面展示着第一抗震强国实打实的抗震能力。
  这些“不死鸟”之所以能在多次特强地震中岿然不动,与日本房屋建筑上的防震技术及措施密不可分。
  
  地基与地震隔绝术
  “地狭人多的日本有很多高层建筑。为了抵御地震的破坏,日本的高层建筑普遍采用了一种地基地震隔绝的技术。”中国建筑研究院注册结构工程师王玮,在撰写论文《日本建筑的抗震加固评估标准及加固方法》时,对日本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过一番研究。
  根据她的解释,这种技术,就是在建筑的底部安装弹性橡胶垫,或者摩擦滑动承重座缓冲装置来抵抗地震。比如,三井不动产公司在东京都杉并区兼作的一座93米的免震结构公寓,建筑物的外围使用了高强度16积层橡胶,建筑物中央部分也使用了天然橡胶系统的积层橡胶。在6级以上的地震发生时,这种保护装置能使建筑物的受力减少一半。
  此外,日本建筑在选材上也格外讲究,比如在欧洲、中国经常被当作主要建筑材料的砖瓦,现在在日本建筑上几乎已经找不到踪影。“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证明砖结构房屋不抗震。从那以后开始,砖结构建筑在日本几乎不再被使用,取而代之的是辅以轻型墙面材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业专家认为,这种结构的建筑既安全抗震,又节省能源。
  地上55层、高185米,有日本最高的公寓楼之称的埼玉县川口公寓,就采用了与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相同的建筑材料——168根cft钢管。这种钢管的直径最大达800毫米,厚度达40毫米,管芯中还注入了比通常混凝土强度高3倍的特种混凝土。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日本普通的民宅采用了箱体设计——地震发生时,房屋整体翻滚,不至于损毁。专业技术人员还会定期对民房进行抗震加固等级评定,政府会酌情给予居民适当的补贴鼓励。
  在冬天经常下雪的日本东北地区,为了应付积雪,当地人在建造房屋时,房顶多采用铁板材料。王玮的解释是:“用铁板作为屋顶,比使用瓦片的建筑物质量要轻许多。此外,为了御寒,这个地区民居的房间门、窗开口的幅度较小,这使得房间更具有抗震性。房屋倒塌少,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员死伤。”
  此外,日本高楼的地基很深,几乎都和岩石打在一起。日本一些新建筑和已建建筑的抗震加固改造工程中,已开始采用一种叫无粘结钢支撑体系的减震支撑技术,即在内核钢支撑和外包钢管之间不粘接,或者涂无粘结漆,从而形成滑移界面,以保证压力和拉力都只由内核钢支撑承受。例如,横洪伊势佐木町的华盛顿旅馆(高72米)中采用了平板钢无粘结支撑体系,塔库马本部办公大楼(高43米)中采用了H型钢无粘结支撑体系。
  
  不断完善的建筑法律
  “每一次日本发生特大地震后,国土交通省都会组织力量进行建筑抗震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对《建筑基准法》的修改意见。”上海世博会日本产业馆建筑制作人寺崎由起表示,日本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会严格遵照《建筑基准法》的抗震要求,而且这部法律每几年就会重新修订一次。
  比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建筑法律就有两次重大修改。首先,这部法律否认了传统的日本式木造住宅建筑方法——木造轴框架法的抗震性能。这种建筑方法是用石条在屋基上做柱子,然后放上木造框架,房顶则使用瓦片。经过专家认证,木造轴框架,这种本来就是不稳定的平行四边形框架结构,再加上沉重的瓦块屋顶对地震的摇晃毫无抵抗能力,一旦塌落很可能造成人员损伤。”在1974年,日本从欧美引进了木造框架组合墙壁构造法建筑技术。1982年重新修订的《建筑基准法》给予了这种施工方法支持。之后的地震证明,当时这个支持法案是对的。因为,根据新方法建造的住房没有一间倒塌。
  1995年经过修订的《建筑基准法》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寺崎由起表示:“一个建筑工程,要从政府部门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要上交设计图纸、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抗震报告书的内容包括,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其后这部法律已经在1992、2000、2006年又经过三次修改。
  
  ●恐慌蔓延:科技时代的“后现代”灾难
  
  海啸:繁荣海岸的风险
  设想若干年后,日本东北9级地震留给人们的印象,恐怕并非地震带来的地动山摇,而是黑色的海水呼啸着冲进海岸城镇的撼人场面。
  海啸,是这次地震造成生命损失最主要的原因。截止3月27日,官方宣布遇难者已有10668人,失踪人数超过16000人。而在早些时候的3月14日,日本媒体报道称,当天警方和救援人员在宫城县的雄鹿半岛发现了大约1000具遇难者遗体,在南三陆町海滨发现了大约1000具遇难者遗体。遇难和失踪人员的数字可能还会增加,但可以肯定的是,遇难者绝大多数葬身在沿海城镇。
  尽管日本地震预告部门在地震发生后立即发出海啸警报,但还是有大量的居民因为来不及躲避到远离海岸的高处,被裹挟着泥浆、垃圾的黏稠海水淹没。日本电视台提供的死亡者分布图显示,遇难者人数最多的地方集中在岩手县、宫城县和福岛县的沿海海湾区域。直到目前,还有很多地方因为交通和通讯的中断成为“孤岛”,大量幸存而被围困的民众正在等待救援,人数在几百到几千不等。
  尽管在2004年印尼海啸中,已经有不少镜头记录了海啸的威力,但对于绝大多数未亲历的人来说,海啸的残酷依然很难想象。而日本东北海啸的现场画面里,如玩具般脆弱的房屋、汽车、轮船为海啸提供了“参照物”,海啸灾难的残忍变得清晰而直接。
  日本对海啸的重视,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如今英语中的“海啸”一词——Tsunami,就是日语“津波”的音译。日本学术界针对地震引发的海啸,做了多年的研究,各种理论上的预测也曾提示,在最近的几十年中,日本将经历地震海啸带来的巨大灾难。而且,日本政府对于国民的防灾训练,领先于世界任何国家,从幼儿园到工作单位,每一个日本人在一生中,都要不断接受教育和训练,以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灾难。
  在如此完备的准备之下,海啸为何还是重创日本?“海啸的前进,可以达到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浪高可以达到几十米。”从地震发生到海啸冲向海岸,只有十多分钟的时间,相对于海啸本身的巨大能量,人工防护工程显得微不足道。位于岩手县釜石港的防波堤建成于2009年,满潮时堤坝露出水面的高度为4.5米,水下为58.5米,曾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大最深的防波堤”。但这个耗费30年建成的巨大防波堤,还是未能抵抗住海啸,导致釜石市整个市区被海水吞没。在本次日本海啸中,海啸能量巨大,是造成严重灾害最本质的原因。
  日本的东部沿海,聚集了大量现代化城市,本次地震受灾最严重的仙台市,是日本东北部的重要城市,而沿着海岸一路向南,东京都、名古屋、大阪等城市,组成日本经济最重要的支柱,这些城市的沿海区域,往往是基于制造业的大型城镇。东京以南的名古屋地区虽然在本次大地震中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但日本学术界一直有“东海地震”假说,猜想中可能出现的8级以上地震,将直接袭击名古屋及周边地区。如果“东海地震”像本次东北地震一样引起海啸,灾害程度恐怕也会让人不敢想象。
  科技时代下的沿海地带,不仅是日本的重要工业区,也常常是交通枢纽的所在地。海啸过后,仙台机场只剩下航站楼如一叶小舟,漂浮在满是残垣、垃圾的海水里,在被围困3天后,1000多名受困者终于获救,但另有数人已经死亡。事实上,在寸土寸金的现代城市里,机场常被选择建设在海边。关西国际机场是阪神地区的主机场,位于日本大阪湾东南部的泉州海域离岸5公里的海面上,从空中俯瞰,机场就像一艘超大航空母舰。另一经济重镇名古屋的名古屋中部机场,同样建设在海湾内的人工岛上。
  这些充满后现代感的人工建筑,已经成为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此次日本东北大地震也许会给海边机场一个重要的警示——在海啸来临时,机场也许会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地。
  
  日本之痛:核泄漏危机
  阪神地震后日本在抗震建设上的努力,在东北9级大地震中得到了回报,从受灾最为严重的仙台到东京,很少有房屋直接因为地震的剧烈晃动而倒塌,交通基础设施也没有受到严重的损坏。在记录东京地震现场的众多画面中,尽管摩天大楼被震得左右摇摆,震后却仍安然无恙。
  但是,摆脱了“现代化”地震灾难的日本,却没有逃脱“后现代”高科技城市造成的更加严重的伤害,目前正在恶化的核电站泄漏威胁,可能给当地灾民带来难以预料的危险。
  就像所有发达国家一样,日本对电力高度依赖,中国人口总数是日本的10倍,而用电量只比日本多4倍左右。资源匮乏的日本,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核电,目前,共有个55个核电机组,为日本提供30%以上的电力。由于核电站运行过程中需要大量用水,日本的核电站几乎都建在海边。
  3月11日地震以后的第一时间,11座核反应堆自动关闭,离震源最近的福岛、女川核电站的安全受到关注。当天晚上的新闻发布会上,日本政府官员并未确认有放射性物质对外界产生影响。福岛核电站距离东京270公里,12日上午,日本首相乘直升机视察福岛第一核电站,当时传出的信息似乎也没有预料到核电站事态会迅速恶化。13日下午,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两次爆炸,14日上午发生第三次爆炸,15日上午再次爆炸,测得放射物质量急剧增加……截至本刊发稿时,东京电力公司和日本政府仍未控制局面,大规模核泄漏的危险并未消失。
  生活在核电站附近的居民,从地震发生后开始尽可能地疏散,恐慌的情绪正在弥漫。开车带着孩子和日用品赶路的一位日本女士说:“我们家离核电站大约30公里,虽然政府表示这是安全距离,但我们还是打算住到父母家里去,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家。”
  3月18日,日本原子力安保院宣布,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级别由原先评定的4级上升为5级,对核污染扩散的担心,甚至已经延伸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中国环保部要求东部沿海加强对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的监控。日本官方和其他相关专家都认为,福岛的核泄漏事故不能与切尔诺贝利相提并论,目前的核泄漏情况远远不及那一次灾难,但人们还是会因为切尔诺贝利的阴影,对核泄漏充满恐惧。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是史上最严重的核污染事故。据估算,核泄漏事故后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爆炸造成的直接死亡可能达到近10万人,而核辐射导致癌症、婴儿畸形、土壤污染等带来的间接伤害,则无法估量。
  核电技术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核安全的重大挑战,多年来反对核电应用和核电站建设的声音,也从未停歇。在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之后,世界各国都对本国的核安全产生了担忧,欧盟27国能源部长、各国核能安全官员、核电站设备供应商以及各核电站负责人将以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事故为教训,重新审查欧盟各国的核能安全标准以及执行情况;我国也在3月16日宣布立即组织对我国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暂停审批新的核电站项目;德国总理默克尔更是宣布临时关闭7座核电站。
  事实上,所有国家的核电站,都被作为最重要的工业设施进行建设,同时代最好的安全技术,几乎都被不惜成本地投入到核电厂的建设中。特别是在地震多发的日本,核电站安全工程和管理水平,被认为是世界一流的。尽管如此,当超强地震来袭,核泄漏还是未能幸免。任何技术的应用都伴随着风险,越是高效的技术,风险也可能越大。但在能源需求和安全风险之间,被高科技包围的现代城市必须做出选择。
  
  殇痛:炼油厂的一片火海
  3月11日地震当日,日本自卫队从空中拍摄到气仙沼市的悲惨一幕,黑夜中,气仙沼市已经完全看不到房屋、街道,熊熊燃烧的火焰在蠕动着的水面上前行,燃烧面积超过5公里,淹没城镇。
  分析认为,火灾可能是天然气管道破裂引起,也有可能是汽车或者轮船在被海啸颠覆后,燃油泄漏造成,另一些报道认为,海啸冲坏油槽,造成漏油起火。地震后的第四天晚上,气仙沼市不但没有传出好消息,相反,又一场大火开始在市区中心燃烧,持续9小时以上。
  除了气仙沼市,在地震4天以后,日本东北沿海还有多处炼油厂、电厂的火灾未能得到控制,千叶县市原市的科斯莫石油公司千叶炼油厂在地震当天发生爆炸火灾后,灭火行动持续到14日仍不能控制火情,冲天的火光和浓烟比灾难电影画面更让人震撼。
  地震后的火灾,对于日本来说并不陌生。1923年关东7.9级大地震,发生在横滨、东京一带。当时的东京市区中,木质建筑占了大多数,地震引发的大火,很快将木屋串联起来,东京市区陷入火海。震后的火灾,几乎毁灭了整个东京,在1923年地震中死亡和失踪的14万余人中,东京有4万余人死于火灾中的烘烤或窒息。
  如今的日本大城市里,木质房屋逐渐减少,楼房不再那么易燃。但与此同时,天然气管道、油库、炼油厂等为现代生活服务的高科技设施,却像埋藏在城市地表下的“定时炸弹”,在震灾来临时引发火灾,带来次生灾害。与近90年前相比,日本城市已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科技水平的提升不断改变着城市面貌,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也与彼时完全不同,但在地震后的火灾面前,90年前后的景象,似乎又没有太大差别,现代科技设施在制造便利的同时,也制造了风险。
  
  震后东京:“城市病”爆发
  东京是世界第二大城市,东京和周边地区组成的东京都市圈,人口达到3000万人以上。作为世界经济中心和最繁华的都市,东京每天的正常运营,依靠发达的交通系统。大多数东京人像候鸟一样,白天在市区工作,下班后则搭乘地铁、轻轨、火车,或者依靠高速公路回到东京周边的住所。特别是密布城市的有轨交通网络,是东京交通的命脉。地震多发的日本,为了保证交通安全,设计了极其完善的地震交通报警系统,地铁、火车在接收到地震信息后,会立即做出停车反应。11日下午地震发生后,包括无人驾驶轻轨列车在内的正在行驶的电车,自动启动紧急制动,停驶在半途,乘客们只能下车沿着轨道步行撤离。
  到了当天下班时间,乘客们聚集在车站等待交通的恢复,而东京的路面道路则变成超级停车场,汽车长龙寸步难行。一些人看到交通恢复无望,开始徒步回家或者投靠亲友,还有一些人选择留在公司过夜。东京交通直到地震后第二天才逐步得到改善,但到3月14日,JR线、东海道线等重要的铁路线路仍然停运。发达的有轨交通路网,一直是东京人的骄傲,因为便捷的交通网,超大城市变得“很小”。不过在震灾紧急情况下,路网的瘫痪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很多人因为有轨交通的停驶,而无法上班或者上学。
  停电,是震后让日本人焦虑的又一个难题。日本政府已宣布,由于地震对电力系统造成损坏,东京都市圈从3月14日开始实施分区停电,这是东京都市圈自二战以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停电计划。尽管3月14日白天停电计划并没有执行,但超市的即食食品已经被抢购一空,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如果没有电,包括饮食在内的最低生活需求都难以满足。
其他文献
2010年上海世博会堪称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世博会。不但参展国数量空前,很多展馆独特创新的展出形式也是令人惊叹称奇。为最好地向世界展示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在有限的展示空间内动用最先进的科技展示设备,是很多国家馆的设计师采用的手段,而在五花八门的尖端设备中,电影机和投影仪的运用成为了一些“大手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百米历史电影——中国国家馆·智慧长河    一踏进中国馆的十二层,映入眼
日前,我国科学家在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点发现了一个单爪龙类恐龙的新属种。这个被命名为张氏西峡爪龙的恐龙化石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单爪龙类恐龙,对于研究这一类群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由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徐星和河南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德友领导的联合考察队取得的这一成果刚刚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刊物澳大利亚《动物分类学》杂志上。 据介绍,单爪龙类恐龙是恐龙家族中最奇特的类群之一,它修长的后腿和短粗的前肢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如果你能随时留心洞察各种新颖奇特的异常现象,那就有可能交上好运气,发明创造的“女神”就有可能来敲你家的门。  一天早晨,化学家波义耳正要照例去实验室巡视,一位花匠走进他的书房,在屋的角落摆下一美丽的深紫色紫罗兰。波义耳随手拿起一束紫罗兰,它那艳丽的色彩和扑鼻的芬芳让人心旷神恰。波义耳一边观赏着美丽的紫罗兰一边向实验室走去。  “威廉,有什么新情况吗?”波义耳问一个年轻的助手。 
近年,我国政府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提出了“公交优先”的新政策。但现在有时候出门坐车,20来分钟的车程却要等上半个多小时才能赶上一趟公交车;而且等车的这段时间寸步不敢离开。我设想发明一种公交车的位置显示器:只要我们输入想要坐的那路公交车的号码,它就能马上显示出那路公交车所有车次的车辆的具体所在位置,而且还可以显示它们将要到哪个站了。(潘胜贤)    拼图食品袋    市面上很多食品袋外部都只印有该食
我国科研人员在东方红X-804拖拉机上设计开发出了一种载波相位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GPS)自动导航控制系统,成功研制出无人驾驶拖拉机,使拖拉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大大提高。  日前,从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上传来好消息,由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罗锡文院士领导的学术团队完成的这一成果刊登在近日出版的《农业工程学报》上。  据介绍,农田作业机械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
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必然带来新的组织(管理)。  一汽轿车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深谙发达国家的发展真谛——只有通过应用现代工业工程等管理创新的技术与方法,积极推进精益生产和集成管理,打造适合自身文化和基础能力需求的管理模式,才能真正找到企业的创新发展道路。  企业创新发展,首先是管理创新,而管理创新重在基础能力和体系建设,体系建设还需找到合适的工具和方法。遗憾的是我国的多数企业,还缺乏运营的效
锂离子动力电池  用三元正极材料制备新方法  成果简介: 采用一种新的共沉淀方法即先进湿法传质及多重结晶烧结工艺制备球形高振实密度锂离子动力电池三元正极材料,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法制备工艺简单,产品一致性好;且共沉淀过程中不需要惰性气体保护,生产成本显著降低。以该产品生产的电池具有高容量、高功率密度、安全性能好、稳定性高等优点,适合用作电动车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品技术参数如下:粒度: D50 =
请不要一心盯着“重大发明”,向往一鸣惊人的风采。知识的累积、钻研的苦辛、灵感的孕育,才是成功的土壤。我无心向发明者泼冷水,只希望你能放下好高骛远的奢想,转变“低就”观念,拿起放大镜去看小发明,小改小革自有其价值。定好位,才有可能多出成果。  你可能认为小发明“微不足道”,但它们为社会奉献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比如:小小锅巴的问世,使一个没能领到工资的小职员救活了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又充盈了经久不衰的
所谓创意产业,是指那些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下,更多依靠个人创意和天赋建立起来的能为社会创造工作职位并带来潜在社会财富的产业的总称。它是近几年迅速崛起的一个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并以政策来推动其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经过政府、民间和企业的长期精心培育,英国已成为世界创意之都。    英国政府于1997年提出了“新英国”计划,其主题就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前首相布莱尔一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袅绕的汽车尾气让处在本已燥热的城市中的人们更受煎熬,但行走在株洲市区内,记者意外地发现,路上的公交车全无令人窒息的“浓烟尾巴”,宽敞的马路更是畅通无阻,每隔几百米还有免费自行车提供。这种现象在省内可谓绝无仅有。  株洲这种与众不同的“低碳现象”得益于对绿色的关注。  近年来,尽管“绿色”、“低碳”成为了一种潮流,各行各业的企业竞相推出“绿色环保”产品来吸引消费者。但在城市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