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腹腔镜脐环缝扎术与保守疗法治疗小儿脐疝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小儿脐疝患者,其中34例采取腹腔镜脐环缝扎术治疗者为观察组,26例要求保守治疗者为对照组。对所有患儿随访6个月,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手术均顺利完成,治疗结束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脐疝全部治愈(100%),对照组治愈21例,治愈率为80.8%,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腹腔镜脐环缝扎术治疗小儿脐疝疗效显著,较保守疗法更安全有效,且复发率低,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腹腔镜;脐疝;缝扎术;小儿脐疝
脐疝又称脐凸,是儿科中较为常见的先天性脐部发育异常的疾病,婴幼儿和年幼儿童比较多发[1]。传统手术治疗是在患儿脐部做探查切口,创伤大、术中出血多,而且能不同程度地损毁脐部,术后康复慢,易发生肠梗阻、切口感染、肠粘连等并发症。为此,我院采用腹腔镜脐环缝扎术治疗小儿脐疝,并与保守治疗法进行疗效比较。现将具体情况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脐疝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3.1± 0.7)岁,平均病程(17±0.8)月;对照组26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2~9岁,平均(3.2± 0.7)岁,平均病程(18±0.7)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1.2 入选标准:均确诊为小儿脐疝,诊断标准[2]:脐疝外观见脐部卵圆形或圆形的局限性肿块。小儿直立、咳嗽、运动或哭闹时(导致腹腔内压力增加) 肿块突出,当小儿安静或卧位时,其肿块则消失。随着腹腔内压力升高,则肿块越来越突出。④如用手指压迫肿块,则肿块可纳入腹腔,有的可听到气过水声。压迫肿块时未见小儿痛苦。⑤脐疝疝环的直径在1.8~3.6cm之间。
1.3治疗方法:(1)腹腔镜脐环缝扎术:术前常规应用抗生素,并留置尿管,使患儿取平卧位,均行气管内麻醉。在脐下方环形皱襞处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180°,作一个长约3毫米的横向切口,在正中腹白线处进入腹腔,采取气腹针穿刺,同时建立CO2气腹,维持腹腔压力(6~10mmhg)。将腹腔镜以及无创伤抓钳置入患者腹腔,观察其腹腔内情况,主要观察有无组织粘连以及脐环大小。根据患儿脐环缺损的面积,选取适当的弧缝针穿刺入腹部,并将线尾部留置于腹腔外,以2-3mm的针距进行脐环口间断缝合,结扎丝线[3],将脐环缺损完全封闭。在确定腹腔内无脏器损伤或活动性出血情况后,关闭输气管,进行切口皮内缝合,结束手术,并拨出留置管。(2)保守治疗方法:取两条医用胶布,宽约6cm,在其中一条的一端剪一条形,在另一条胶布的中央开一个方孔,条形可由方孔中穿出。使两侧附着在皮肤上,使条形经过方孔穿出,然后相互向对侧牵拉,以使腹壁的两侧相合,同时用手指按压脐疝的中央,使其疝内陷并缩小成皱襞,然后贴牢。每1-3天更换一次胶布,1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
1.4判定标准[4]:治愈:术后经6 个月以上脐疝未复发;有效:术后经3个月以上脐疝未复发。
1.5统计学处理方法:本研究数据经SPSS15.0 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
2结果
41例行腹腔镜脐环缝扎术患儿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时间(30.2±10.32)min,术中无出血。术后未使用抗生素药和镇痛剂,无切口感染、大网膜脱出等近期并发症发生,患儿术后肛门排气时间5~30h。住院时间为2~8d,平均住院日4.5d。34例患儿的脐部皮赘术后3个月左右均得到回缩,且无明显手术瘢痕。
手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脐疝全部治愈,治愈率100%,对照组治愈21例,治愈率80.8%。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3讨论
脐疝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由于筋膜组织在脐带血管穿入部的脐环处,其筋膜没有完全闭合而遗留缺陷,而两侧的腹直肌鞘的正中交织纤维尚未形成,致使脐环闭锁不全而导致的。多数患儿2岁前均有自愈可能,并无需手术治疗。而如果脐疝直径>2cm,不进行手术则很难治愈[5]。目前,临床上对于单纯脐疝常采取开放式手术,经脐部或脐轮进行切口, 有时还须将脐和疝囊一并切除,切口大导致创伤面积大,且术后易引发并发症和瘢痕,影响患儿的正常生理外观,容易引发小儿心理创伤。对于脐疝病程小于6个月的患儿,则可使用固定带保守治疗。该方法病程较长,如脐疝直径过大则疗效较差,且容易复发,有报道提示[6],其复发率能达22%。对于长期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者,且存在疝环口直径者大于2.5cm、疝内容物坏死或嵌顿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本研究中,我们对34例患儿采取了腹腔镜脐环缝扎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出血、无切口感染、大网膜脱出等并发症发生,且对患者治疗后随访6个月,治愈率100%,与采取保守治疗的对照组比较,治愈率差异显著(P<0.05)。因此,腹腔镜脐环缝扎术治疗小儿脐疝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同时,治疗中应该注意控制风险:①小儿腹壁较薄,在建立气腹和穿刺时,要切忌暴力,以免损伤腹腔内大血管和脏器。②术前要行常规肝脾B超检查。③小儿肝脏较大,较靠近腹壁,术时应在直视下行穿刺右肋缘下Trocar,以避免损伤肝脏。④由于小儿腹壁较薄,其组织弹性较好,而且其脐环组织坚韧,所以,缝合打结基本无困难。但如果针距太大或打结不牢,易术后复发。同时,术中可同时对患儿的腹腔进行整体探查,检查是否有其他腹腔内疾病。⑤对于脐疝合并有小肠嵌顿,并怀疑肠坏死的患儿,仍建议行开放式手术,以进行彻底治疗。
参考文献:
[1]张良,杨健,张文元,等.经脐入路微型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内环修补术234 例[J].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2011,4(2):117-120.
[2]马冰,天文,陈凛,等.腹腔镜下脐疝无张力修补术[J].中华外科杂志,2010,48(5):345-347.
[3]马颂章.腹壁疝的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2011,19(1):9-11.
[4]高嘉燕,李凤,徐芳,等.腹腔镜脐环缝扎术治疗小儿脐疝的围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17(24):623.
[5]石群峰.腹腔镜脐环缝扎术治疗小儿脐疝的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2,13(23):283.
[6]杨俊,汤绍涛,段栩飞,等.经脐两孔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小儿斜疝并脐疝[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4):1131-1132.
关键词:腹腔镜;脐疝;缝扎术;小儿脐疝
脐疝又称脐凸,是儿科中较为常见的先天性脐部发育异常的疾病,婴幼儿和年幼儿童比较多发[1]。传统手术治疗是在患儿脐部做探查切口,创伤大、术中出血多,而且能不同程度地损毁脐部,术后康复慢,易发生肠梗阻、切口感染、肠粘连等并发症。为此,我院采用腹腔镜脐环缝扎术治疗小儿脐疝,并与保守治疗法进行疗效比较。现将具体情况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脐疝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3.1± 0.7)岁,平均病程(17±0.8)月;对照组26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2~9岁,平均(3.2± 0.7)岁,平均病程(18±0.7)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1.2 入选标准:均确诊为小儿脐疝,诊断标准[2]:脐疝外观见脐部卵圆形或圆形的局限性肿块。小儿直立、咳嗽、运动或哭闹时(导致腹腔内压力增加) 肿块突出,当小儿安静或卧位时,其肿块则消失。随着腹腔内压力升高,则肿块越来越突出。④如用手指压迫肿块,则肿块可纳入腹腔,有的可听到气过水声。压迫肿块时未见小儿痛苦。⑤脐疝疝环的直径在1.8~3.6cm之间。
1.3治疗方法:(1)腹腔镜脐环缝扎术:术前常规应用抗生素,并留置尿管,使患儿取平卧位,均行气管内麻醉。在脐下方环形皱襞处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180°,作一个长约3毫米的横向切口,在正中腹白线处进入腹腔,采取气腹针穿刺,同时建立CO2气腹,维持腹腔压力(6~10mmhg)。将腹腔镜以及无创伤抓钳置入患者腹腔,观察其腹腔内情况,主要观察有无组织粘连以及脐环大小。根据患儿脐环缺损的面积,选取适当的弧缝针穿刺入腹部,并将线尾部留置于腹腔外,以2-3mm的针距进行脐环口间断缝合,结扎丝线[3],将脐环缺损完全封闭。在确定腹腔内无脏器损伤或活动性出血情况后,关闭输气管,进行切口皮内缝合,结束手术,并拨出留置管。(2)保守治疗方法:取两条医用胶布,宽约6cm,在其中一条的一端剪一条形,在另一条胶布的中央开一个方孔,条形可由方孔中穿出。使两侧附着在皮肤上,使条形经过方孔穿出,然后相互向对侧牵拉,以使腹壁的两侧相合,同时用手指按压脐疝的中央,使其疝内陷并缩小成皱襞,然后贴牢。每1-3天更换一次胶布,1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
1.4判定标准[4]:治愈:术后经6 个月以上脐疝未复发;有效:术后经3个月以上脐疝未复发。
1.5统计学处理方法:本研究数据经SPSS15.0 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
2结果
41例行腹腔镜脐环缝扎术患儿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时间(30.2±10.32)min,术中无出血。术后未使用抗生素药和镇痛剂,无切口感染、大网膜脱出等近期并发症发生,患儿术后肛门排气时间5~30h。住院时间为2~8d,平均住院日4.5d。34例患儿的脐部皮赘术后3个月左右均得到回缩,且无明显手术瘢痕。
手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脐疝全部治愈,治愈率100%,对照组治愈21例,治愈率80.8%。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3讨论
脐疝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由于筋膜组织在脐带血管穿入部的脐环处,其筋膜没有完全闭合而遗留缺陷,而两侧的腹直肌鞘的正中交织纤维尚未形成,致使脐环闭锁不全而导致的。多数患儿2岁前均有自愈可能,并无需手术治疗。而如果脐疝直径>2cm,不进行手术则很难治愈[5]。目前,临床上对于单纯脐疝常采取开放式手术,经脐部或脐轮进行切口, 有时还须将脐和疝囊一并切除,切口大导致创伤面积大,且术后易引发并发症和瘢痕,影响患儿的正常生理外观,容易引发小儿心理创伤。对于脐疝病程小于6个月的患儿,则可使用固定带保守治疗。该方法病程较长,如脐疝直径过大则疗效较差,且容易复发,有报道提示[6],其复发率能达22%。对于长期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者,且存在疝环口直径者大于2.5cm、疝内容物坏死或嵌顿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本研究中,我们对34例患儿采取了腹腔镜脐环缝扎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出血、无切口感染、大网膜脱出等并发症发生,且对患者治疗后随访6个月,治愈率100%,与采取保守治疗的对照组比较,治愈率差异显著(P<0.05)。因此,腹腔镜脐环缝扎术治疗小儿脐疝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同时,治疗中应该注意控制风险:①小儿腹壁较薄,在建立气腹和穿刺时,要切忌暴力,以免损伤腹腔内大血管和脏器。②术前要行常规肝脾B超检查。③小儿肝脏较大,较靠近腹壁,术时应在直视下行穿刺右肋缘下Trocar,以避免损伤肝脏。④由于小儿腹壁较薄,其组织弹性较好,而且其脐环组织坚韧,所以,缝合打结基本无困难。但如果针距太大或打结不牢,易术后复发。同时,术中可同时对患儿的腹腔进行整体探查,检查是否有其他腹腔内疾病。⑤对于脐疝合并有小肠嵌顿,并怀疑肠坏死的患儿,仍建议行开放式手术,以进行彻底治疗。
参考文献:
[1]张良,杨健,张文元,等.经脐入路微型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内环修补术234 例[J].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2011,4(2):117-120.
[2]马冰,天文,陈凛,等.腹腔镜下脐疝无张力修补术[J].中华外科杂志,2010,48(5):345-347.
[3]马颂章.腹壁疝的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2011,19(1):9-11.
[4]高嘉燕,李凤,徐芳,等.腹腔镜脐环缝扎术治疗小儿脐疝的围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17(24):623.
[5]石群峰.腹腔镜脐环缝扎术治疗小儿脐疝的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2,13(23):283.
[6]杨俊,汤绍涛,段栩飞,等.经脐两孔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小儿斜疝并脐疝[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4):1131-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