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帮助、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学习的意义。本文以学生学习心理依据为基石,从理论意义、实践意义、课堂运作策略等三方面阐述了"导读"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具体阐明了学生学习心理因素在课型运用和课堂运作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习心理 导读 自学 导研 教学模式 实践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51-02
教学模式只是教学过程抽象化的范型,它源于教学过程的原型,但又不是教学过程原型的复制,而是经过思维的加工制作,从整体和本质上理解和解决教学过程和运作机制的一种认识样式。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循它的基本程序,又要避免程式化,应根据实际灵活运用。衡量一个课堂教学模式是否可行的最重要的标准是:能否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以此为出发点的课堂运作形式,一定是最优的、最符合规律的。"导读·自学·导研"教学模式就是围绕促进学生主体发展这一根本目标,进行探究和实践,现阐释如下:
一、导读式
强调"导"的重要性,并非强调传统教学意义上的"教师中心论",它与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实际上是并行不悖的。依据是:尽管人具有求知向上的潜在能力,但又都需要外界恰当的、有效的帮助,人的能力层级是由低向高发展的,这也需要教育者的扶持和引导。教师"导"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因此,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未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正确的定位是: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导读式"的"导"是教学设计的重点,突出教师作用的发挥和师生交互的设计对"导读"教学模式合理运行至关重要。教师在学生课堂阅读过程中必要合理的角色定位应该是:①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②恰如其分的启发诱导;③适当的点拨讲解;④参与学生的阅读活动。
二、自学式
"自学"不是"放牧式"的放读,它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注意引导学生自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它是以"乐读"为源动力,以"善读"为条件的教学策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学生的学习生活只局限于上课、读教科书和完成必做的作业,那就根本谈不上智育是一种有特殊方向性的教养活动。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创造一个丰富而又广阔的背景,"自学式"课型模式就是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的一种尝试。
从根本上讲,"自学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教师的作用是确切的,是不能够忽略的。因此,教师除了创设情境,也不能忽视对"自主学习"的设计。学习者虽是认知的主体,但毕竟还缺乏认知经验,必要的指导,有助于帮助学生建构高效的"自主学习"。在具体教学设计过程中,应体现教师的如下作用:①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②观察指导学生的操作并提供反馈;③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并对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提出中肯建议;④监控、分析和调节学习者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导研式
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性学习法被认为是当代最先进的教学方法。所谓研究性学习法,就是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学生不是死记现成的结论,而是通过分析和研究没有明确阐述的、似乎是隐藏着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性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也就是,教师把研究材料提供给学生,或教师提出指导方向,学生自行选择研究材料,引导他们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探究验证,指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语文研究性学习,至少就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现状而言,不管是实验研究的力度还是宽度都是有限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需要有一个过程来转型,它应该是渐进性的,而不应是跃进式的。因此,把课型定位为"导研式"是适宜的。"导"就是教师帮助指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发现、创造,教师的任务主要有:a、推荐或提供研究材料;b、指导选择研究方法;c、参与学生的研究活动,做学生研究活动的合作者;d、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
这种研究性课型,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①研读型。研读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阅读方式,它是引导学生以读促思、以思促读为主要手段而达到发现目的一种课型。这种课型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上下功夫,使学生在"深读"、 "精读"、"研读"中领悟内涵、发现规律,在咀嚼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发现读研能力。②研究型。这种课型适用于学生课外自主研究学习活动,这也是最能培养学生首创精神的一种课型。
"导研"课型是最具发展前景的课型模式,同样它也是操作难度最大的课型模式。教师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应认真考虑以下三方面问题:a、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b、启发诱导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d、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四、几种复合型课型变式
除了以上三种基本变式,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产生如下几种变式:"导读·自学"型、"导读·导研"型、"导读·自学·导研"型等。各个具体的教学活动方式,在教材性质和学生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变量,在实际教学操作中的模式的开放性与课型变式的衍生,将使教师的个性、风格得到充分的张扬。
【关键词】学习心理 导读 自学 导研 教学模式 实践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51-02
教学模式只是教学过程抽象化的范型,它源于教学过程的原型,但又不是教学过程原型的复制,而是经过思维的加工制作,从整体和本质上理解和解决教学过程和运作机制的一种认识样式。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循它的基本程序,又要避免程式化,应根据实际灵活运用。衡量一个课堂教学模式是否可行的最重要的标准是:能否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以此为出发点的课堂运作形式,一定是最优的、最符合规律的。"导读·自学·导研"教学模式就是围绕促进学生主体发展这一根本目标,进行探究和实践,现阐释如下:
一、导读式
强调"导"的重要性,并非强调传统教学意义上的"教师中心论",它与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实际上是并行不悖的。依据是:尽管人具有求知向上的潜在能力,但又都需要外界恰当的、有效的帮助,人的能力层级是由低向高发展的,这也需要教育者的扶持和引导。教师"导"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因此,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未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正确的定位是: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导读式"的"导"是教学设计的重点,突出教师作用的发挥和师生交互的设计对"导读"教学模式合理运行至关重要。教师在学生课堂阅读过程中必要合理的角色定位应该是:①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②恰如其分的启发诱导;③适当的点拨讲解;④参与学生的阅读活动。
二、自学式
"自学"不是"放牧式"的放读,它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注意引导学生自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它是以"乐读"为源动力,以"善读"为条件的教学策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学生的学习生活只局限于上课、读教科书和完成必做的作业,那就根本谈不上智育是一种有特殊方向性的教养活动。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创造一个丰富而又广阔的背景,"自学式"课型模式就是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的一种尝试。
从根本上讲,"自学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教师的作用是确切的,是不能够忽略的。因此,教师除了创设情境,也不能忽视对"自主学习"的设计。学习者虽是认知的主体,但毕竟还缺乏认知经验,必要的指导,有助于帮助学生建构高效的"自主学习"。在具体教学设计过程中,应体现教师的如下作用:①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②观察指导学生的操作并提供反馈;③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并对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提出中肯建议;④监控、分析和调节学习者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导研式
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性学习法被认为是当代最先进的教学方法。所谓研究性学习法,就是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学生不是死记现成的结论,而是通过分析和研究没有明确阐述的、似乎是隐藏着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性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也就是,教师把研究材料提供给学生,或教师提出指导方向,学生自行选择研究材料,引导他们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探究验证,指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语文研究性学习,至少就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现状而言,不管是实验研究的力度还是宽度都是有限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需要有一个过程来转型,它应该是渐进性的,而不应是跃进式的。因此,把课型定位为"导研式"是适宜的。"导"就是教师帮助指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发现、创造,教师的任务主要有:a、推荐或提供研究材料;b、指导选择研究方法;c、参与学生的研究活动,做学生研究活动的合作者;d、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
这种研究性课型,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①研读型。研读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阅读方式,它是引导学生以读促思、以思促读为主要手段而达到发现目的一种课型。这种课型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上下功夫,使学生在"深读"、 "精读"、"研读"中领悟内涵、发现规律,在咀嚼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发现读研能力。②研究型。这种课型适用于学生课外自主研究学习活动,这也是最能培养学生首创精神的一种课型。
"导研"课型是最具发展前景的课型模式,同样它也是操作难度最大的课型模式。教师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应认真考虑以下三方面问题:a、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b、启发诱导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d、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四、几种复合型课型变式
除了以上三种基本变式,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产生如下几种变式:"导读·自学"型、"导读·导研"型、"导读·自学·导研"型等。各个具体的教学活动方式,在教材性质和学生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变量,在实际教学操作中的模式的开放性与课型变式的衍生,将使教师的个性、风格得到充分的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