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演,启动学生的多向思维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w3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牛郎织女》是一篇神话故事,教师在常规教学中,大都注重词语解析、朗读训练和人物形象分析等,学习域度较为狭窄,使学生的学习认知停留在浅层次上。推演教学新思维,将学生的学习认知从文本内向文本外拓展,不仅給学生创设了认知成长的空间,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教学反思;推演;多向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70-01
  课堂教学中介入推演意识,将学习内涵进行宽度与深度的挖掘,引导学生拓宽学习视野,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最紧迫追求。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推演,应该是让学生对学习认知进行推广演绎,以提升学习认知的价值度。现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牛郎织女》的教学为例。
  一、语言学习要从文本内到文本外
  《牛郎织女》是一篇民间传说,其语言朴素,学生理解文本不存在太多障碍,但要让文本语言变成学生的语言,还需要进行多重学习研讨训练。
  如典型词语、过渡句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是轻描淡写地处理。“很久很久以前”,这里为什么要用两个“很久”?学生平时讲故事时会这样用吗?“一天晚上”“第二天黄昏”“从此”“一天”“再说天上”等词语,都属于过渡,对理顺故事情节有一定的帮助。学生平时并不注重过渡句的设计,常常是“然后”连用,导致语言运用显得单调贫乏。为此,有教师这样设计教学:自主阅读文本,用笔画出不懂的语句、典型词语、成语、过渡语;展开合作阅读,集体讨论相关问题,形成一致的学习认知;拓展运用典型词句,实施具体实践活动。在具体操作中,学生找出了众多的典型词语:周到、微弱、轻盈、嬉戏、彩锦、转眼间、暴跳如雷、挣扎、心急如焚、玉簪、隔河相望……还有一些过渡性语句。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感知这些典型词语的实际应用效果,并进行拓展性造句练习,从而体会到了词语的深刻内涵。
  由于学习域度得到进一步拓宽,从文本内到文本外,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二、阅读训练要从读故事到讲故事
  《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学生经过反复阅读,已经掌握了情节脉络。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展开课文复述活动。但因为课文的故事情节已经为学生所熟知,他们讲述起来难以实现创新,其激发效果是极其有限的。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改变讲述内容和讲述方式。不如让学生自由发挥,讲述文本的相关故事,这不仅能够给课堂注入新的激活因素,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发动学生讲述《牛郎织女》的相关故事。有学生讲道:“几年前听奶奶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说每年的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如果这天躲在葡萄架下,就能够听到牛郎和织女的谈话;如果向天空瞭望,或许能够看到彩虹一样的鹊桥。不信的话,可以留意下,这一天,麻雀、喜鹊等鸟都很难见到,那是因为它们都去搭桥了。”也有学生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多种不同的版本,故事情节大同小异,这说明了人们对这则神话故事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让讲述者获得了一定的表达历练,对其他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难得的学习机会。
  三、情感认知要从说人物到演人物
  《牛郎织女》中,王母娘娘千方百计阻止牛郎与织女在一起,究竟是何用心呢?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个人物形象呢?这是教学时必须直面的问题。我们应从不同的维度展开探索,对人物形象进行多元解读。若能设计课堂演绎活动,让学生亲自饰演相关角色,就可以使他们获得更为丰满的认知体验。
  在进行课堂演绎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对相关人物展开定位。牛郎织女善良、勤劳、热爱生活;王母娘娘心狠手辣,是封建统治的卫道士,但作为母亲,她应该对女儿有一定的疼爱之情。这个人物情感比较复杂,需要进行多重考虑与分析。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绎,先进行角色分配,然后是集体编制台词,进行彩排训练,最后是课堂展示。在学生演绎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给出引导,对学生的精彩表现给出即时性评价,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点化引导,确保演绎活动的圆满成功。
  教师让学生自主设计演绎活动,充分放权给学生,为学生创造力的塑造提供了良好机会。通过演绎训练,学生对文本人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语文学习的过程就应是认知转化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再给出具体的引导,这样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当然是多元的、个性的、立体的、鲜活的。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教师指导学生听、说、读、写,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多掌握一些“门道”。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表达课”是“2014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首次提出的概念。关注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教学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突破学生表达的瓶颈,在表达课上就要激活学生的情感,打开学生的思维,同时以语言的丰富性引领学生,让学生喜欢写,会写作文。  [关键词]表达瓶颈 有效策略 表达课例 评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
[摘 要]批注是一种读书方法,更是一种读书习惯,能够促使人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批注,革新学生的阅读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旁批 随文批注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82  阅读本是和书本对话的精神之旅,属个性化极强的活动,绝不是刻板、枯燥的应考训练。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具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学生的差异当做资源,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一、创设民主交流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明朗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活动。可见,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平等、互相促进的师生关系,营
新课程改革的趋向仍是要求我们不断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即“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精讲精练促提升”。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以一颗真诚的心潜入文本、跟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师生和文本之间,自觉地达成一种心灵的默契,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师生论道、畅所欲言、交流互动、不断提升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断实现师生生命的真正涌动与成长。下面笔者就以苏教版第十册第17课《月光启蒙》为例,谈谈自己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直奔文眼,走近樟树  师:大家都读过课文了,那么,知道宋庆龄对樟树怀有怎样的感情吗?  生:她舍不得樟树。  师:是的,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其实这是两棵樟树。  师:这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大家静下心来读读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可以在文中画一画有关的语句,还可以用一个词或
汉语拼音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工具,是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手段,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贯穿着整个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阶段目标中也提出“学会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的要求,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功能做了明确的定位。但是,汉语拼音是一种抽象的表音符号,是小学教学中最枯燥乏味的内容之一。要想让学生想学、乐学,就要变乏味为有趣,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本身所蕴藏的快乐元
《蜗牛的奖杯》是苏教版第四册的一篇课文,故事性强,充满童趣,适合儿童阅读。读懂这篇课文的金钥匙是要充分解读关键词语, 这些词语在阅读中起着穿针引线、激活文本、感悟寓意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解读“自由”“遥遥领先”,得奖杯是实力  课文的第一部分写从前的蜗牛飞行本领高超,凭实力获得了冠军奖杯。本环节充分解读“自由”“遥遥领先”这两个词对感悟蜗牛的飞行实力以及得奖杯的喜悦至关重要。要让学生真正理解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积累是运用的前提。教学中,课例的设计重在改进诵读与积累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文化,传承艺术经典,收获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最终促成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和熟练运用。  [关键词]诵读与积累 激发兴趣 拓展延伸 传承经典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
[摘 要]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戴建荣老师执教的《彩色的非洲》一课,特别重视朗读,要求学生要把课文读正、读顺、得法,在展开的过程中让学生习得学习课文的方法。在扎扎实实的“先不谈感情”的练习中,学生更真实地读出文章的内在感情。  [关键词]朗读指导;感情;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04-
《会走路的树》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的一篇课文,语言优美,童趣盎然。根据低年级的教学要求,识字、写字是教学的重点,基于此,我积极开发语文资源,将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识字、写字,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一、创设情境,指导方法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识字、写字贯穿始终,举足轻重,不可忽视。而识字又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根本,更是重中之重。教师要在课堂中积极渗透识字、写字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