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牛郎织女》是一篇神话故事,教师在常规教学中,大都注重词语解析、朗读训练和人物形象分析等,学习域度较为狭窄,使学生的学习认知停留在浅层次上。推演教学新思维,将学生的学习认知从文本内向文本外拓展,不仅給学生创设了认知成长的空间,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教学反思;推演;多向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70-01
课堂教学中介入推演意识,将学习内涵进行宽度与深度的挖掘,引导学生拓宽学习视野,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最紧迫追求。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推演,应该是让学生对学习认知进行推广演绎,以提升学习认知的价值度。现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牛郎织女》的教学为例。
一、语言学习要从文本内到文本外
《牛郎织女》是一篇民间传说,其语言朴素,学生理解文本不存在太多障碍,但要让文本语言变成学生的语言,还需要进行多重学习研讨训练。
如典型词语、过渡句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是轻描淡写地处理。“很久很久以前”,这里为什么要用两个“很久”?学生平时讲故事时会这样用吗?“一天晚上”“第二天黄昏”“从此”“一天”“再说天上”等词语,都属于过渡,对理顺故事情节有一定的帮助。学生平时并不注重过渡句的设计,常常是“然后”连用,导致语言运用显得单调贫乏。为此,有教师这样设计教学:自主阅读文本,用笔画出不懂的语句、典型词语、成语、过渡语;展开合作阅读,集体讨论相关问题,形成一致的学习认知;拓展运用典型词句,实施具体实践活动。在具体操作中,学生找出了众多的典型词语:周到、微弱、轻盈、嬉戏、彩锦、转眼间、暴跳如雷、挣扎、心急如焚、玉簪、隔河相望……还有一些过渡性语句。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感知这些典型词语的实际应用效果,并进行拓展性造句练习,从而体会到了词语的深刻内涵。
由于学习域度得到进一步拓宽,从文本内到文本外,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二、阅读训练要从读故事到讲故事
《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学生经过反复阅读,已经掌握了情节脉络。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展开课文复述活动。但因为课文的故事情节已经为学生所熟知,他们讲述起来难以实现创新,其激发效果是极其有限的。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改变讲述内容和讲述方式。不如让学生自由发挥,讲述文本的相关故事,这不仅能够给课堂注入新的激活因素,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发动学生讲述《牛郎织女》的相关故事。有学生讲道:“几年前听奶奶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说每年的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如果这天躲在葡萄架下,就能够听到牛郎和织女的谈话;如果向天空瞭望,或许能够看到彩虹一样的鹊桥。不信的话,可以留意下,这一天,麻雀、喜鹊等鸟都很难见到,那是因为它们都去搭桥了。”也有学生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多种不同的版本,故事情节大同小异,这说明了人们对这则神话故事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让讲述者获得了一定的表达历练,对其他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难得的学习机会。
三、情感认知要从说人物到演人物
《牛郎织女》中,王母娘娘千方百计阻止牛郎与织女在一起,究竟是何用心呢?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个人物形象呢?这是教学时必须直面的问题。我们应从不同的维度展开探索,对人物形象进行多元解读。若能设计课堂演绎活动,让学生亲自饰演相关角色,就可以使他们获得更为丰满的认知体验。
在进行课堂演绎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对相关人物展开定位。牛郎织女善良、勤劳、热爱生活;王母娘娘心狠手辣,是封建统治的卫道士,但作为母亲,她应该对女儿有一定的疼爱之情。这个人物情感比较复杂,需要进行多重考虑与分析。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绎,先进行角色分配,然后是集体编制台词,进行彩排训练,最后是课堂展示。在学生演绎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给出引导,对学生的精彩表现给出即时性评价,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点化引导,确保演绎活动的圆满成功。
教师让学生自主设计演绎活动,充分放权给学生,为学生创造力的塑造提供了良好机会。通过演绎训练,学生对文本人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语文学习的过程就应是认知转化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再给出具体的引导,这样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当然是多元的、个性的、立体的、鲜活的。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教师指导学生听、说、读、写,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多掌握一些“门道”。
(责编 刘宇帆)
[关键词]教学反思;推演;多向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70-01
课堂教学中介入推演意识,将学习内涵进行宽度与深度的挖掘,引导学生拓宽学习视野,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最紧迫追求。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推演,应该是让学生对学习认知进行推广演绎,以提升学习认知的价值度。现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牛郎织女》的教学为例。
一、语言学习要从文本内到文本外
《牛郎织女》是一篇民间传说,其语言朴素,学生理解文本不存在太多障碍,但要让文本语言变成学生的语言,还需要进行多重学习研讨训练。
如典型词语、过渡句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是轻描淡写地处理。“很久很久以前”,这里为什么要用两个“很久”?学生平时讲故事时会这样用吗?“一天晚上”“第二天黄昏”“从此”“一天”“再说天上”等词语,都属于过渡,对理顺故事情节有一定的帮助。学生平时并不注重过渡句的设计,常常是“然后”连用,导致语言运用显得单调贫乏。为此,有教师这样设计教学:自主阅读文本,用笔画出不懂的语句、典型词语、成语、过渡语;展开合作阅读,集体讨论相关问题,形成一致的学习认知;拓展运用典型词句,实施具体实践活动。在具体操作中,学生找出了众多的典型词语:周到、微弱、轻盈、嬉戏、彩锦、转眼间、暴跳如雷、挣扎、心急如焚、玉簪、隔河相望……还有一些过渡性语句。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感知这些典型词语的实际应用效果,并进行拓展性造句练习,从而体会到了词语的深刻内涵。
由于学习域度得到进一步拓宽,从文本内到文本外,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二、阅读训练要从读故事到讲故事
《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学生经过反复阅读,已经掌握了情节脉络。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展开课文复述活动。但因为课文的故事情节已经为学生所熟知,他们讲述起来难以实现创新,其激发效果是极其有限的。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改变讲述内容和讲述方式。不如让学生自由发挥,讲述文本的相关故事,这不仅能够给课堂注入新的激活因素,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发动学生讲述《牛郎织女》的相关故事。有学生讲道:“几年前听奶奶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说每年的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如果这天躲在葡萄架下,就能够听到牛郎和织女的谈话;如果向天空瞭望,或许能够看到彩虹一样的鹊桥。不信的话,可以留意下,这一天,麻雀、喜鹊等鸟都很难见到,那是因为它们都去搭桥了。”也有学生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多种不同的版本,故事情节大同小异,这说明了人们对这则神话故事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让讲述者获得了一定的表达历练,对其他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难得的学习机会。
三、情感认知要从说人物到演人物
《牛郎织女》中,王母娘娘千方百计阻止牛郎与织女在一起,究竟是何用心呢?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个人物形象呢?这是教学时必须直面的问题。我们应从不同的维度展开探索,对人物形象进行多元解读。若能设计课堂演绎活动,让学生亲自饰演相关角色,就可以使他们获得更为丰满的认知体验。
在进行课堂演绎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对相关人物展开定位。牛郎织女善良、勤劳、热爱生活;王母娘娘心狠手辣,是封建统治的卫道士,但作为母亲,她应该对女儿有一定的疼爱之情。这个人物情感比较复杂,需要进行多重考虑与分析。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绎,先进行角色分配,然后是集体编制台词,进行彩排训练,最后是课堂展示。在学生演绎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给出引导,对学生的精彩表现给出即时性评价,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点化引导,确保演绎活动的圆满成功。
教师让学生自主设计演绎活动,充分放权给学生,为学生创造力的塑造提供了良好机会。通过演绎训练,学生对文本人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语文学习的过程就应是认知转化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再给出具体的引导,这样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当然是多元的、个性的、立体的、鲜活的。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教师指导学生听、说、读、写,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多掌握一些“门道”。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