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已走进家庭、学校、课堂,它对当前西部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讨论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地整合实践并提出相应思考的问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改革传统教学,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协作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c)-0143-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也呈现出崭新的气象,代之以丰富的信息与课堂上生动地呈现,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同时使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省力、高效。但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仅把计算机、电视、投影仪等个别手段当作教学的补充,或在某个教学知识点上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1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的理念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1]。在小学教学中能以信息技术为辅的教学过程、内容、目标等的实现,其信息技术可以包含电视、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信息媒体及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对网络信息、书籍信息、视频信息等各种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等。
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达到新课程推进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并能够围绕新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现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主导作用[2]。
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有效的改变落后的西部传统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结构中只有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等,而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形成的新的教学结构应该具有信息技术技能的教师、具有信息技术的学生、具有信息技术资源的媒体、具有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内容等,如图1所示。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引入信息技术予以辅助教学,一方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整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另一面又以信息技术为整合手段,整合好教学的过程。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实处。
《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现代化和均衡化发展。整合现有资源,强力推进以数字化校园为代表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并能以多种方式与互联网对接。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小学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可能。
从“第一调查网”上调查《我国小学语文现状》的数据来看,共722票参与调查,其中“你最不满意的现在语文课上的(单选)”,“教师素质”和“教学方式”分别占到26.97%和26.83%,两者就占到53.80%,从这个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学生,提高语文教学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新知识和新方法,改善现在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素质,让老师的教学环境更加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盎然,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良好学习环境,如图2。
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应结合信息技术的自身特点,把握传统模式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使二者达到有效的整合,真正达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2.1 信息技术参与下的小学语文备课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产生一个学习的社会,而学习的关键在教师,课堂教学是小学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3]。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备好一节课,可以用到教师的一生,但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可能只用到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可见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备课,这也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小学语文备课一般包括“钻研教学材料、了解学生、设计教学方案、拟定教学计划”四个方面,这四者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被称为“三备一教案”[4]。
因此,有必要提出通过信息技术参与下的备课来实践这四个方面。
2.1.1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备教材的技能
教科书是教材系列中最规范、最具代表性的印刷材料,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最重要的媒介。在备课活动中,备教科书是一项最基本的工作,相对于教师而言,备教科书是一项基本的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从以往照本宣科式的“以本为本,教教材”,到今天的“用教材教”,备教科书的技能成为当代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功。因此,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备教科书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研究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领会课程等外,还应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分析扩充。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编写更加有内容、有特色的小学语文教学补充材料。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网络资源,是浩瀚无边的。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如百度搜索引擎(www.baidu.com)、第1课件网(http://www.1kejian.com/)、小学教育资源网(http://www.jiaoxue.info/kejian/)等,在备课的教材研究阶段,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比较法、内容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分析教材方法把有用的东西加入原本的教材资料中去,扩大原有的知识容量。尝试促进教材内容扩展补充延伸,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的储备、扩展学生视角。
2.1.2 利用信息技术针对性备学生
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义务阶段的教育教学的理念正在发生变化。现在的备课不再局限于对教材课本的简单备课,备课方向已经转变为备学生,随着西部城市的扩展,城乡农村中小学校逐渐转变为城市学校,对于备课已经不能简单备教材了。对学生的信息化技术能力或为了促进这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备课应该具有了针对性。应该提前了解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掌握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的变化等,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学习的状况做一定的分类,了解不同类别的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掌握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目标差距。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避免在过去传统教学环境中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并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性、共享性等特点,实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做提前准备或得到一定的解决。如四川省内江市的教师可以提前利用网络培训期间建立的“三人行”(http://www.17xing.com/)搭建的网络班级平台或建立的QQ班级群等手段,与学生、家长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也可以让学生直接通过班级讨论组系统提出遇到的问题和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等方面。 2.1.3 利用信息技术精心备教学方案设计
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情况和学生学前情况的了解,开始进行教学方案设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教学设计,要比以往的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设计更加的规范和严格[5]。
首先要使设计符合教材的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其次还要考虑用相应信息技术手段(媒体)去表现它,可以是文本、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作为授课老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当然,教师之间还可以通过校园局域网上等共享教学案例资源,并进行相互讨论,通过网络分享、讨论等手段,吸取其他教师意见并加以改进,毕竟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认识也是有限的。通过这个过程有助于改进课程上的设计单一、教学单板等弊端。因为网络的介入,可以让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变的更加多元化,可以出现如诗歌散文视频欣赏课、网络学习课等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设计,针对小学生特定的年龄阶段,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更好的完善课堂。
2.1.4 利用信息技术深入备写教案
备写教案应该是对一堂课的课程教学做具体、深入分析的教学准备阶段。随着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目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向往和了解,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目前西部地区刚从农村学校转变的教师更是提出了教学常备常新的要求。只有教师有必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备写教案,才能与学生走在一起。
传统的教案书写、修改过程很不方便,并且重复劳动很多,还不能与学生想在一起,现在通过信息技术,可让教师的教案更加信息化、灵活化,使教案的修改更加便捷、灵活。利用信息化技术同时也可以让教案有一定的美观性、网络的共享性避免了教案的枯草无味、闭塞性。同时,小巧U盘等移动设备,也让教案更加便于携带、修改,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也突破了时空性,随时能做到交流、更新教案,真正做到教案的常备常新,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2.2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而上课则是教学工作的中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西部城市的不断扩张,小学语文课堂已经不完全再是“粉笔+书+黑板+嘴”。通过各种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学生在创设的环境下自主的学习,还课堂给学生,提高教师的引导作用,避免强行的知识灌输,达到最佳课堂效果,是现在信息化时代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
2.2.1 课堂教学导入形式多样化
一堂课的成功,首要是成功的课堂导入,传统教学主要靠教师的“嘴+粉笔+黑板”,形式较单一,内容也空乏,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无法了解、掌握,使学生慢慢丧失对语文课堂的热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让课堂导入的形式可以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可以通过收集到的图片进行展示,或播放一段课程的情景视频、音乐等,让学生能从“心眼口”感受“冲浪”,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时空的差距、感受语文的精品。同时,也利于解决语文课文的教授开头难的问题。
2.2.2 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化
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要内容还是来自课文本身,课堂的主体还是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整体解读。借助信息技术作为主体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学的内容可以得到一定的丰富,可以优化教师的教授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教师传到授业解惑。通过教师对课本内容的认真分析,有效发觉,利用信息技术对课堂内容进行优化:创设情景、展示情节、突破难点等多元化的教学情景。
教育家荀子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可以说“闻和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将抽象化为具体,使学生真正的能闻、能见。对于突破难点,信息技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意象为实体,教学中的重难点迎刃而解。
3 结语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过程实质上也是教师在教育形式与教育理念上的突破与创新[6]。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方面,只有教师优先改进了教学方式才可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变革,才能让教学跟的上时代,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语文。
参考文献
[1] 苗逢春.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教学的整合[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
[2] 何更生.语文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66.
[3] 齐晓华,李玉斌.信息技术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6):91-95.
[4] 王家政,欧小松.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李玉斌,杨小堂,南丽岚,等.信息技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60-64
[6] 王海燕.技术支持的教师教学反思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c)-0143-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也呈现出崭新的气象,代之以丰富的信息与课堂上生动地呈现,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同时使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省力、高效。但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仅把计算机、电视、投影仪等个别手段当作教学的补充,或在某个教学知识点上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1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的理念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1]。在小学教学中能以信息技术为辅的教学过程、内容、目标等的实现,其信息技术可以包含电视、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信息媒体及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对网络信息、书籍信息、视频信息等各种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等。
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达到新课程推进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并能够围绕新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现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主导作用[2]。
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有效的改变落后的西部传统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结构中只有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等,而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形成的新的教学结构应该具有信息技术技能的教师、具有信息技术的学生、具有信息技术资源的媒体、具有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内容等,如图1所示。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引入信息技术予以辅助教学,一方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整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另一面又以信息技术为整合手段,整合好教学的过程。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实处。
《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现代化和均衡化发展。整合现有资源,强力推进以数字化校园为代表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并能以多种方式与互联网对接。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小学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可能。
从“第一调查网”上调查《我国小学语文现状》的数据来看,共722票参与调查,其中“你最不满意的现在语文课上的(单选)”,“教师素质”和“教学方式”分别占到26.97%和26.83%,两者就占到53.80%,从这个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学生,提高语文教学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新知识和新方法,改善现在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素质,让老师的教学环境更加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盎然,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良好学习环境,如图2。
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应结合信息技术的自身特点,把握传统模式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使二者达到有效的整合,真正达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2.1 信息技术参与下的小学语文备课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产生一个学习的社会,而学习的关键在教师,课堂教学是小学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3]。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备好一节课,可以用到教师的一生,但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可能只用到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可见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备课,这也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小学语文备课一般包括“钻研教学材料、了解学生、设计教学方案、拟定教学计划”四个方面,这四者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被称为“三备一教案”[4]。
因此,有必要提出通过信息技术参与下的备课来实践这四个方面。
2.1.1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备教材的技能
教科书是教材系列中最规范、最具代表性的印刷材料,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最重要的媒介。在备课活动中,备教科书是一项最基本的工作,相对于教师而言,备教科书是一项基本的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从以往照本宣科式的“以本为本,教教材”,到今天的“用教材教”,备教科书的技能成为当代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功。因此,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备教科书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研究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领会课程等外,还应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分析扩充。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编写更加有内容、有特色的小学语文教学补充材料。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网络资源,是浩瀚无边的。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如百度搜索引擎(www.baidu.com)、第1课件网(http://www.1kejian.com/)、小学教育资源网(http://www.jiaoxue.info/kejian/)等,在备课的教材研究阶段,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比较法、内容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分析教材方法把有用的东西加入原本的教材资料中去,扩大原有的知识容量。尝试促进教材内容扩展补充延伸,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的储备、扩展学生视角。
2.1.2 利用信息技术针对性备学生
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义务阶段的教育教学的理念正在发生变化。现在的备课不再局限于对教材课本的简单备课,备课方向已经转变为备学生,随着西部城市的扩展,城乡农村中小学校逐渐转变为城市学校,对于备课已经不能简单备教材了。对学生的信息化技术能力或为了促进这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备课应该具有了针对性。应该提前了解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掌握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的变化等,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学习的状况做一定的分类,了解不同类别的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掌握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目标差距。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避免在过去传统教学环境中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并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性、共享性等特点,实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做提前准备或得到一定的解决。如四川省内江市的教师可以提前利用网络培训期间建立的“三人行”(http://www.17xing.com/)搭建的网络班级平台或建立的QQ班级群等手段,与学生、家长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也可以让学生直接通过班级讨论组系统提出遇到的问题和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等方面。 2.1.3 利用信息技术精心备教学方案设计
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情况和学生学前情况的了解,开始进行教学方案设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教学设计,要比以往的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设计更加的规范和严格[5]。
首先要使设计符合教材的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其次还要考虑用相应信息技术手段(媒体)去表现它,可以是文本、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作为授课老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当然,教师之间还可以通过校园局域网上等共享教学案例资源,并进行相互讨论,通过网络分享、讨论等手段,吸取其他教师意见并加以改进,毕竟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认识也是有限的。通过这个过程有助于改进课程上的设计单一、教学单板等弊端。因为网络的介入,可以让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变的更加多元化,可以出现如诗歌散文视频欣赏课、网络学习课等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设计,针对小学生特定的年龄阶段,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更好的完善课堂。
2.1.4 利用信息技术深入备写教案
备写教案应该是对一堂课的课程教学做具体、深入分析的教学准备阶段。随着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目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向往和了解,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目前西部地区刚从农村学校转变的教师更是提出了教学常备常新的要求。只有教师有必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备写教案,才能与学生走在一起。
传统的教案书写、修改过程很不方便,并且重复劳动很多,还不能与学生想在一起,现在通过信息技术,可让教师的教案更加信息化、灵活化,使教案的修改更加便捷、灵活。利用信息化技术同时也可以让教案有一定的美观性、网络的共享性避免了教案的枯草无味、闭塞性。同时,小巧U盘等移动设备,也让教案更加便于携带、修改,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也突破了时空性,随时能做到交流、更新教案,真正做到教案的常备常新,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2.2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而上课则是教学工作的中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西部城市的不断扩张,小学语文课堂已经不完全再是“粉笔+书+黑板+嘴”。通过各种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学生在创设的环境下自主的学习,还课堂给学生,提高教师的引导作用,避免强行的知识灌输,达到最佳课堂效果,是现在信息化时代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
2.2.1 课堂教学导入形式多样化
一堂课的成功,首要是成功的课堂导入,传统教学主要靠教师的“嘴+粉笔+黑板”,形式较单一,内容也空乏,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无法了解、掌握,使学生慢慢丧失对语文课堂的热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让课堂导入的形式可以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可以通过收集到的图片进行展示,或播放一段课程的情景视频、音乐等,让学生能从“心眼口”感受“冲浪”,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时空的差距、感受语文的精品。同时,也利于解决语文课文的教授开头难的问题。
2.2.2 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化
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要内容还是来自课文本身,课堂的主体还是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整体解读。借助信息技术作为主体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学的内容可以得到一定的丰富,可以优化教师的教授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教师传到授业解惑。通过教师对课本内容的认真分析,有效发觉,利用信息技术对课堂内容进行优化:创设情景、展示情节、突破难点等多元化的教学情景。
教育家荀子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可以说“闻和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将抽象化为具体,使学生真正的能闻、能见。对于突破难点,信息技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意象为实体,教学中的重难点迎刃而解。
3 结语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过程实质上也是教师在教育形式与教育理念上的突破与创新[6]。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方面,只有教师优先改进了教学方式才可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变革,才能让教学跟的上时代,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语文。
参考文献
[1] 苗逢春.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教学的整合[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
[2] 何更生.语文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66.
[3] 齐晓华,李玉斌.信息技术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6):91-95.
[4] 王家政,欧小松.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李玉斌,杨小堂,南丽岚,等.信息技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60-64
[6] 王海燕.技术支持的教师教学反思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