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学术取向,而是以创造性自我探索、体验和表现为价值取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独特性,决定了我们要转变观念,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的自主精神,以探究的方式去发现知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性学习;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列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意味着我国教育实践开始从哲学层面发生一些本质性变化。它在啟迪学科课程改革新方向的同时,也为我们解读教育的本质和使命开辟了新领域。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基础教育改革,必将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自身发展的联系。
“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追求主要不是学术性取向,而是以创造性自我探索、体验和表现为价值取向的。”也就是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的核心不是学科知识,而是人——被当作“万物之灵”的生命来看待,是学生——首先视为“人”,所以,其课程目标不在于培养专业人才,而是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这才是课程组织的核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独特性,决定了我们要转变观念,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的自主精神,以探究的方式去发现知识,在探究、发现知识过程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抓好这两个环节:
一、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基础学习能力,探索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再发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学生自主探究是学生直接与教材的“对话”,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1.自主观察
观察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素质。然而,观察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在后天的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如:关于在附近水域污染的调查和分析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被污染水的颜色和气味,还让学生通过显微镜更细心地观察水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等。这一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和协调发展。
2.自主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才有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提升过程;才有获取信息、对比分析和综合梳理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活动中我们鼓励孩子多动手,多质疑,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加以关注,多问几个为什么。启发学生主动收集一些相关资料,涉猎课本以外的科普读物。教师还应经常在班级里添置一些科普读物,提供一些科学实验器材,引发学生不断自主质疑。学生通过不断质疑,为思维提供丰富的问题情境,以后又通过自己操作,寻求答案,手脑并用,提高了观察能力、想象空间能力、判断推断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充分挖掘了大脑潜力。
3.自主交流
综合实践活动课形式灵活多样,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课堂上和学校中,而是有着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通过独立活动和合作活动相结合,用多种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成果,锻炼自己的能力。这样相互交流,也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很好体现。
4.自主创新
创新无处不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更是蕴育了创新的萌芽。因此,教师在活动中不断渗透创新意识的培养,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标新立异,不求唯一答案,鼓励学生希奇古怪的想法,也许这就是孩子创新的火种,可以点燃创新的火炬。如《代一代》一课里,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把学生引入课堂:老师买了一株漂亮的水仙花,打算栽入自家花盆中,在栽种时,花盆突然破碎,老师想了一个办法,用空可乐瓶子剪成花盆状,把水仙栽入了“代替”品中。以此为契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代一代”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创造思维训练:下雨了,没带雨伞,用什么来代替?到野外游玩,走到溪边想喝水,可此时没有水杯,用什么来代替?……在完整认识事物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在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知识和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合作探究学习
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其中学生合作教学是综合实践课的特征之一。教师根据活动资料内容,课堂教学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条件与环境,可以两人合作,也可以小组合作。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与同学共处,学会团结互助,学会分工与合作,在活动中以人为镜,获得有关实验态度、意志力、操作方法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种种补益,这样有利于实现自我教育和主动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讨论、交流的情境,通过合作、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促进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沟通互动,使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自己建构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意见的聆听、理解、接纳、赞赏、争辩和互动,使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见解,更主动、更完善地实现自己对知识的建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局面。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
在《巧取物体》一课中,教师对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在集气瓶中有铁砂、纸片、绿豆、木片等物,可运用一些工具,该怎样巧妙的取出物体?活动以小组形式开展,学生不是盲目行事,而是认真地讨论和研究,进行多种设想,最后制定出巧取物体的方案。方案设定后,再分工合作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小组间的合作,彻底解放了学生的手、脑、嘴、眼睛等,把所学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一次次实验操作中,在一次次修改方案后,经过小组间的合作探索,终于制定出一项既合理、可行,又方便、巧妙的方案:先用塑料棒进行摩擦,把集气瓶中的纸片都吸出来;再用吸铁石把所有铁砂吸出来,倒入水,让木片浮在水面,把木片取出;最后把水倒掉,绿豆就留在了瓶中。这样简单几步就把几种物体巧妙地分开并取出了。通过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学会交流、分享探究信息成果的团队习惯。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为出发点,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找到自主探究的道路,给学生提供更多自由的空间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主动发展自己的个性,塑造学生的人格,为我们的综合实践课堂带来生机。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性学习;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列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意味着我国教育实践开始从哲学层面发生一些本质性变化。它在啟迪学科课程改革新方向的同时,也为我们解读教育的本质和使命开辟了新领域。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基础教育改革,必将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自身发展的联系。
“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追求主要不是学术性取向,而是以创造性自我探索、体验和表现为价值取向的。”也就是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的核心不是学科知识,而是人——被当作“万物之灵”的生命来看待,是学生——首先视为“人”,所以,其课程目标不在于培养专业人才,而是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这才是课程组织的核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独特性,决定了我们要转变观念,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的自主精神,以探究的方式去发现知识,在探究、发现知识过程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抓好这两个环节:
一、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基础学习能力,探索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再发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学生自主探究是学生直接与教材的“对话”,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1.自主观察
观察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素质。然而,观察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在后天的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如:关于在附近水域污染的调查和分析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被污染水的颜色和气味,还让学生通过显微镜更细心地观察水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等。这一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和协调发展。
2.自主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才有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提升过程;才有获取信息、对比分析和综合梳理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活动中我们鼓励孩子多动手,多质疑,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加以关注,多问几个为什么。启发学生主动收集一些相关资料,涉猎课本以外的科普读物。教师还应经常在班级里添置一些科普读物,提供一些科学实验器材,引发学生不断自主质疑。学生通过不断质疑,为思维提供丰富的问题情境,以后又通过自己操作,寻求答案,手脑并用,提高了观察能力、想象空间能力、判断推断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充分挖掘了大脑潜力。
3.自主交流
综合实践活动课形式灵活多样,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课堂上和学校中,而是有着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通过独立活动和合作活动相结合,用多种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成果,锻炼自己的能力。这样相互交流,也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很好体现。
4.自主创新
创新无处不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更是蕴育了创新的萌芽。因此,教师在活动中不断渗透创新意识的培养,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标新立异,不求唯一答案,鼓励学生希奇古怪的想法,也许这就是孩子创新的火种,可以点燃创新的火炬。如《代一代》一课里,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把学生引入课堂:老师买了一株漂亮的水仙花,打算栽入自家花盆中,在栽种时,花盆突然破碎,老师想了一个办法,用空可乐瓶子剪成花盆状,把水仙栽入了“代替”品中。以此为契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代一代”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创造思维训练:下雨了,没带雨伞,用什么来代替?到野外游玩,走到溪边想喝水,可此时没有水杯,用什么来代替?……在完整认识事物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在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知识和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合作探究学习
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其中学生合作教学是综合实践课的特征之一。教师根据活动资料内容,课堂教学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条件与环境,可以两人合作,也可以小组合作。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与同学共处,学会团结互助,学会分工与合作,在活动中以人为镜,获得有关实验态度、意志力、操作方法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种种补益,这样有利于实现自我教育和主动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讨论、交流的情境,通过合作、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促进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沟通互动,使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自己建构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意见的聆听、理解、接纳、赞赏、争辩和互动,使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见解,更主动、更完善地实现自己对知识的建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局面。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
在《巧取物体》一课中,教师对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在集气瓶中有铁砂、纸片、绿豆、木片等物,可运用一些工具,该怎样巧妙的取出物体?活动以小组形式开展,学生不是盲目行事,而是认真地讨论和研究,进行多种设想,最后制定出巧取物体的方案。方案设定后,再分工合作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小组间的合作,彻底解放了学生的手、脑、嘴、眼睛等,把所学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一次次实验操作中,在一次次修改方案后,经过小组间的合作探索,终于制定出一项既合理、可行,又方便、巧妙的方案:先用塑料棒进行摩擦,把集气瓶中的纸片都吸出来;再用吸铁石把所有铁砂吸出来,倒入水,让木片浮在水面,把木片取出;最后把水倒掉,绿豆就留在了瓶中。这样简单几步就把几种物体巧妙地分开并取出了。通过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学会交流、分享探究信息成果的团队习惯。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为出发点,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找到自主探究的道路,给学生提供更多自由的空间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主动发展自己的个性,塑造学生的人格,为我们的综合实践课堂带来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