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结合,演绎诗韵精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_ST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诗歌教学需要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于《山行》一诗的教学,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可以引导学生打开“画卷”,品析字词,走进诗境;品析“画卷”,吟诵合璧,理解诗意;诗画结合,诗情画意,纵情“山水”。
  [关键词]古诗教学 诗画结合 诗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76
  引导学生诵读、品析古诗,不仅可以有效锤炼学生的语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审美能力。笔者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山行》一诗的教学为例,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赏析其诗画相融的特点,从而陶冶情操。
  一、打开“画卷”,品析字句,走进诗境
  《山行》属于写景诗,诗中虽然呈现了自然美景,但是仅从字面上无法形成直观理解。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品析字句,探究诗中“画卷”,逐层深入,融入诗境。
  师:“远上寒山石径斜”,谁来告诉老师,这里的“山”是一座什么样的“山”?
  生1:寒山。
  师:闭着眼睛想象一下,山“寒”,更多的是山上人少,寂静。你们再想想,诗人是怎样走上寒山的呢?
  生2:远上寒山。
  师:这里的一个“远”字,说明了山路很长,同样也说明了诗人走了很远的路。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音乐声中与老师一起循着诗人的足迹,再次走进寒山。那是一个深秋的傍晚,“我”走在一条铺满碎石的小路上,那小路,弯弯曲曲,很远很远,一直延伸到远方……
  借助想象,细品景色,对于写景诗来说,属于教学重点。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诗人一个人走了很远的山路,从而形成动态画面。教师借助多媒体,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学生展开了一幅画卷:“远上寒山图”。然后,教师用语言帮助学生慢慢打开画卷,引导他们进入想象的诗境中,从而形成对诗歌内容的深刻理解。
  二、品析“画卷”,吟诵合璧,理解诗意
  对于诗词教学来说,吟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融入诗境。然而,很多学生对吟诵不感兴趣,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对诗意理解得不够。吟诵合璧,不仅可以把诗歌“画卷”立体呈现出来,还能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意的同时有效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看图识“诗”。老师通过多媒体呈现不同画面,你们说说与之对应的诗句是什么?
  (借助多媒体,切换画面)
  生1:“白云生处有人家”。
  师:很好,你们说说,图上明明没有白云,为何要说“白云生处有人家”呢?
  生2:画面上有房子,还有烟囱,炊烟正一圈一圈冒出来,就像白云一样。所以我想起了这句诗。
  师:你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诗句中的白云也可以理解成烟云。有人家、有炊烟,这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场面。诗人走了很远的寂静山路,终于看到这一屡炊烟,看到了这一处人家。诗人心情是怎样的?谁来读一读?
  (学生理解后朗读、吟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氛围,创设情境,通过“画卷”启发学生想象,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还可以帮助学生与诗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诗句的内涵。
  三、诗画结合,诗情画意,纵情“山水”
  对于诗歌教学,很多教师满足于死记硬背,拿来应付考试,这已足够;但是从文化传承、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方面来说,这还远远不够。教学《山行》时,为了丰富学生思维,加深理解,教师还需要积极拓展资源,引导学生从“赏图吟诵”向“吟诵作图”转变。诗画结合的形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借助画面回忆诗句,丰富想象;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对诗句内容形成自己的理解,从而在诗歌赏析中纵情“山水”。
  师:孩子们,我们刚才通过“画卷”吟诵诗句,现在我们反过来,能否“吟诵作画”呢?同桌之间相互配合一下,一人吟诵,另一人开始作画,记住不要追求逼真,而是追求意境。
  (同桌配合,进行练习)
  师: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老师,我画的是“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我没有画其他景物,只是画了枫叶,一眼望不到边的枫叶,红得发火的枫叶,所以我用深颜色来表示。
  师:这个想法很好,说明你已经做了深刻思考。
  诗画结合,不仅可以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而且还能让学生徜徉于诗中“景色”,纵情于“山水”之中。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想象,多给予肯定,有效培养其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对于古诗教学来说,关键是要发挥诗歌的“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课堂上通过诗画结合来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蕴,还能让诗词文化得到传承,让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文言文与古诗词的教学,强调的都是熟读成诵。姜树华老师执教文言文《东施效颦》,整堂课都指向了一个“读”字。听读、自读、跟读、指导读、诵读这些读的形式,让学生学会了猜读、对照译文读,进而熟读成诵。一个“读”字实现了文言文的学习路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 文言文 熟读 正确 情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08  
作为一些生活在农村的学生,他们生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天地,因此针对农村学生的作文教学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素材积累上能始终贯穿一个“农”字,立足农村,农村作文教学内容就能有自己的特色。  一、交流农村的谚言俗语   民间的谚语可不是农民随口的一句顺口溜,而是经过数千年经验积累总结而成的真理。短短的一两句话,既顺口押韵,又通俗易懂,其中还不乏精彩的总结、丰厚的经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写作的基本条件:其一,掌握写作必需的5000多个字词;其二,在表情达意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由此可知,三年级的起步作文,教师只需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完成文字的编排和组织,流畅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即可。那么,到底该向学生渗透何种作文理念呢?作文到底是什么?  起步作文很重要,教师要让小学生树立“写作就是聊天”的理念,克服写作的畏难心理,轻松写文。我的作文课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应聚焦于语言文字的运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转换角度练改写;示例模仿练仿写;启发想象练补白。教师要把教落实到运用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言文字 运用 改 仿 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55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聚焦语言文字的运用,突出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其实都是可聚
作为教师,我们知道解读教材是教学的关键。“解读教材”这简单的字眼,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为什么要解读教材?怎样解读?这是我们教学基本功的展示和呈现过程,更是我们灵活驾驭课堂,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经过这些年的学习和反思,下面我结合《梅花魂》一课,谈谈我对教材解读的一些看法。  一、整体把握  教师拿到教材时,首先要整体把握这册书与书中的每一个单元、单元与单元、单元与每一课的关系,要做到总揽整册书,兼顾
[摘 要]目前,文言文教学有两个怪现状:一是公开课重“文”轻“言”,二是家常课重“言”而轻“文”。这都不是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应有之道。文言文教学要从文本出发,让学生诵读感悟,将文字读通读顺,体会文言文语言表达特点;要从学情出发,展开游戏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的思想性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传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教学赏析;文言文;诵读;游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摘 要]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课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在平凡处有深邃的穿透力,于精彩处显神奇的点睛之笔,既给人情理之中的满足,又给人意料之外的惊喜。他执教的《诚实与信任》一课,通过扎根泥土的揭题、独具特色的词串、精准到位的概括、富有特色的留言、入情入境的体验和不同课题的比较等环节,使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关键词]揭题;词串;概括;
语文不仅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也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学科,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是教活语文的保障。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开发、利用网络平台,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如何让网络在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呢?今日听了《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网络在语文课上的一咏四叹让笔者深有感触。  运用一:自主阅读 感受特色  点击进入专题学习网站之“走进课文”栏目,打开电子文本,初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
[摘 要]语用教学理念的提出为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而针对某一篇具体的课文而言,尤其是独特文体下的文本,教师就应该紧扣作者的创作思路、典型语言,为学生搭建相机的练笔平台,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提出要概括内容,在对话作者中揣摩构思;品析涵咏,在感玩味中发展语言;人文感知,在链接生活中体悟智慧;蓄力习作,在模仿练笔中实践表达等科学童话教学策略,以期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生长。  [关键词]概括内容;人文
[摘 要]作为教师,应对自己的身份和价值有准确的理解和定位,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风格。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师要秉持“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的追求,怀揣一颗发现创造的心,不重复过去,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个性 实践 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28  提出个性化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