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波的九大发现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te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家与冲浪爱好者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都认为波很有趣。除了乐趣之外,对于物理学家来说,波还是自然界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物理现象。从热、光、广播和电视,再到音乐、地震和全息图,波在很多物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科学中最伟大的成就,都是关于波的新发现或新见解。
  下面,我们列举九个此类的发现,来体验一下波的无穷魅力。
  1、托马斯·杨:光波
  在18世纪,科学家对光的本质是什么而争论不休。艾萨克·牛顿曾强烈主张光是由非常小的粒子组成。牛顿同时代的荷兰物理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强烈反对牛顿的观点,认为光是以波的方式传播的。
  一个世纪后,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解决了关于光的本质的长期争论。他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实验,用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了光是一种波。在一个实验中,杨在一张厚厚的纸上戳出两个小孔,发现光线穿过两个小孔后,在纸后的另一张纸的表面上形成了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光穿过两个孔后会像水波一样发生干涉现象干扰。如果光是由粒子构成的话,那么只会形成两个亮斑。但是,杨没能在数学上准确地描述光波,许多牛顿支持者仍拒绝接受杨的观点。
  但很快,法国物理学家奥古斯丁·让·菲涅耳就详细地计算了光如何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此外,按照牛顿的理论,光在水与空气界面发生折射,是因为光粒子受到水一侧的吸引。这意味着,光粒子在水中的速度必须更快。但在1850年,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测出,光在水中传播的速度远低于其在空气中的速度。于是,即使是最坚定的牛顿支持者也不得不投降。如果牛顿那时还活着的话,他也肯定会承认光是一种波。
  不过在很久以后,爱因斯坦发现,光其实可以由一种被称为光子的粒子组成。最终,物理学家意识到,光既具有波动的特性,又具有粒子的特性,这就是所谓的波粒二象性。
  2、迈克尔逊和莫理:没有以太
  声波的传递需要借助于空气,水波的传播借助于水等。受经典力学思想影响,科学家们便假想宇宙到处都存在着一种称之为以太的物质,光的传播就是借助于这种物质的。
  1887年,美国科学家阿尔伯特·迈克耳孙与爱德华·莫雷设计了一项实验,来探测以太。因为地球以每秒约30千米的速度繞太阳运动,必须会遇到每秒约30千米的“以太风”,这会对光的传播产生影响。光在地球运动方向上的传播速度应与直角方向上的传播速度不同。但是,他们的没有发现任何以太效应。他们最初认为,实验本身可能存在缺陷。但在后来,爱因斯坦提出,其实根本就没有以太。
  3、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电磁波
  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死于1879年,是爱因斯坦出生的那一年,所以不知道没有以太。当时的他认为,电和磁是某种类似以太的介质中的力。
  麦克斯韦意识到,在这种介质中,一个振荡中的电场会产生振荡的磁场,而一个振荡中的磁场又会产生振荡的电场,这些连续不断同相振荡的电场和磁场共同地形成了电磁波。他根据自己提出的描述电磁现象的方程组(麦克斯韦方程组),计算电磁波的速度可达到每秒3.1亿米,与那时测得光速(每秒2.98亿米到每秒3.15亿米)非常接近。麦克斯韦认为,世界上没有巧合的事情,所以他就得出了结论,认为光就是一种电磁波。
  麦克斯韦在1864年写道:“我们似乎有充分的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光本身(包括热辐射和其他辐射,如果有的话)是以波的形式在在电磁场中传播的电磁扰动。”随后,人们发现的确有很多其他的电磁波,包括了伽马辐射、X射线、无线电波等。
  4、海因里希·赫兹:无线电波
  没有多少人在一开始就认真对待麦克斯韦。然而,一些物理学家很早便开始追随麦克斯韦的步伐,并完善了他的理论。德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赫兹就对麦克斯韦的理论信心十足,于是他在实验室里进行了实验。在1887年,他成功地制造并检测到了无线电波。
  他的成功使得麦克斯韦的理论赢得了更多的尊重。现在,他所发现的无线电波,被应用在无线通讯、广播、雷达、通讯卫星、导航系统、电脑网络等方面。虽然赫兹死于1894年,远在他的发现被广泛应用之前,但电磁波频率的国际单位赫兹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5、约翰·米歇尔:地震波
  1755年,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发生了大地震,这是人类史上破坏性最大和死伤人数最多的地震之一,死亡人数估计为6万至10万。同年,英国地质学家和天文学家约翰·米歇尔开始调查引发里斯本大地震的原因。1760年,他得出结论,认为“地下火灾”是引发地震的罪魁祸首,并指出火山——“燃烧的山脉”——通常出现在地震频繁的地区。
  米歇尔还首先提出,地球在地震时的活动部分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他还引用了地震的目击者描述,说地面“就像海浪中的大海一样”。而在后来,地震学家对震动地球的地震波有了更精确的了解,而且通过它们还能借此推断地球的内部结构。
  6、威廉·伦琴:X射线
  赫兹发现的无线电波,是麦克斯韦方程中所预示的长波电磁波。而在随后的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偶然地发现了一种短波电磁波。
  当伦琴让阴极射线(电子束)穿过玻璃管时,出现了一种未知类型的神秘射线,因此它被伦琴命名为X射线。伦琴认为,他发现的射线,可能是许多物理学家所希望找到的一种新的电磁波。他还发现,这种新的射线与光线类似,能产生阴影。而X射线会阴影,最终成为了一项革命性的医学技术的基础。
  X射线除了能用于医学成像诊断以外,它最终还成为了天文学、生物学和其他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工具。此外,X射线的发现还打破了那时候许多物理学家的自满情绪,因为他们过去曾认为,他们基本上已经把自然界的一切都弄清楚了。顺便说一下,X射线不是波长最短的电磁波,伽马射线的波长比它的更短。
  7、路易·德布罗意:物质波   20世纪20年代初,法国物理学家路易·德布罗意根据类比的方法,把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到了所有的粒子身上。他提出了物质波的假设,认为每一个微观粒子也具有波动性,即和光一样,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最终把他的观点写进了他的博士论文里。(我刊2007年10期视点文章《地球突然消失》就详细介绍了德布罗意波。)
  这可能有点古怪,但爱因斯坦读完德布罗意的论文后,认为这是有道理的。1927年,美国物理学家克林顿·戴维孙和雷斯特·革末让100电子伏的电子束穿过镍单晶表面时,观测到了电子的衍射现象。而衍射是波遇到障碍物时偏离原来直线传播的物理现象,所以他们的实验表明,电子也具有波动性。几乎与此同时,英国物理学家乔治·汤姆森用2万电子束穿过多晶薄膜做实验时,也观察到了电子衍射现象。
  德布罗意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随后,戴维孙与汤姆森也分享了193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有意思的是,汤姆森的父亲约瑟夫·汤姆孙,还赢得过19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理由是他发现了电子。而20世纪3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恩斯特·鲁斯卡因还利用电子的波动行为设计出了电子显微镜,并因此获得了198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8、马克斯·玻恩:物质波
  是概率波
  描述机械波的波动方程可以由牛顿力学方程给出,描述电磁波的波动方程就是麦克斯韦方程组。那么,描述物质波的波动方程会是什么样的?
  德布罗意的理论提出来之后,许多物理学家开始试图寻找物质波的波动方程。在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找到了这种波动方程,它可以用来描述粒子的状态是如何变化的,并以此正确地描述了氢原子中的电子行为。他的方程随后被命名为薛定谔方程,并成为了量子力学种基础方程之一。
  电磁波是电场和磁场在空间交替波动,那么物质波代表着什么实际的物理量在波动呢?我们得看看薛定諤方程是怎么描述物质波的。
  薛定谔方程中,用一个叫“波函数”的量来描述物质波的波动性,但最开始时,没人知道波函数有着什么物理意义。没过多久,德国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好朋友马克斯·玻恩发现,波函数的绝对值的平方能给出某个时间、某个位置上找到粒子的概率。所以,他认为物质波既不同于机械波,也不同于电磁波,是一种体现粒子运动具有不确定性特点的概率波。
  但是,德布罗意、薛定谔与爱因斯坦都不赞同玻恩的观点。德布罗意还表示,他从一开始就认为物质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波。直到今天,物理学家仍对波函数的真实物理意义进行着激烈的辩论。
  9、LIGO:引力波
  爱因斯坦完成他的广义相对论之后,他就意识到存在引力波的可能性——时空自身振动产生的一种涟漪。他可能没有想到,在一个多世纪后,物理学家花费了10多亿美元,竟然能够探测到这种时空涟漪。2015年9月,分别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和华盛顿州的两个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就首次观测到了一对黑洞合并时产的引力波。
  这无疑是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因为引力波是时空本身的涟漪,几乎可以穿过宇宙任何区域,所以天文学者可以用它观测到其他传统方法无法探测到的天文学事件,比如观测超新星的核心,或者大爆炸的最初几分之一秒。所以说,引力波为我们了解宇宙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户。
其他文献
庞贝古城被发现时,几乎每个人都意识到了火山的威力,原本被认为死火山的维苏威火山突然喷发,厚约5.6米的火山灰将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彻底掩埋,2000多名居民丧生。直到1000多年后,古城才以废墟的形式重见天日。  历史的教训历历在目,但今天的人类却依旧在火山周围定居,兴建城市,而一旦这些超级“炸弹”爆发,许多城市文明将会付之一炬。也许毁灭人类的,不是原子弹,而是火山。  下面是科学家列出的一些致命火
期刊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它不仅覆盖了超过三分之二的地表,还深埋于地下。比如,在地壳之下、厚度约3000千米的地幔中,就储藏着总量可能使地球水量增加两倍的水资源,而在占据地球质量约30%的地核中,由于氢在高温高压下更容易與氧结合,地核可能含有比地幔还多的水。  不过,在地球诞生之初,地球可不是现在这个模样。科学家们认为,由于当时地球太接近太阳,像山一样大小的微行星又疯狂撞击地球,产生了
期刊
提到微生物,我们可能会联想到食物中毒、细菌感染等。然而,科学家们发现,微生物还有着很多新奇的用途。  治伤助手  如果人的脊髓发生损伤的话,其肠道细菌就会发生改变,并会引起肠道发炎。反过来,肠道细菌的改变还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脊髓损伤的恢复。于是,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人员试着给脊髓损伤的小鼠服用了一些益生菌。之后,他们发现这些小鼠从伤病中恢复得更快。研究人员认为,当人类治疗脊髓损伤时,也可以服用一
期刊
拉西拉天文台位于智利郊区的沙漠,是世界上最偏僻的地区之一,也是地球上夜空最黑暗的地点之一。在这里,没有光的污染和打扰,科学家可以更好地观测浩瀚繁星。  拉西拉天文臺有3架由欧洲南天天文台(ESO) 制造和操作的望远镜,还有一些由ESO维护的其它部分。这个天文台是南半球最大的一个天文台。  拉西拉天文台引导了大量的科学发现,其中包括一些创举。HARPS摄谱仪是ESO望远镜的主机,它在发现小质量系外行
期刊
随着地球人口的增长,人类将不得不面临水资源枯竭、能源开采殆尽、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失衡等一系列挑战。怎么解决呢?移民外星球、研发替代能源都被提上了日程。不过,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来不局限于这些“高大上”的技术,也许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废物,同样可以拯救世界。  用植物壳制玻璃  大米壳、玉米皮、花生壳、香蕉皮看上去都很没用吧?遇到它们,你是不是会直接扔掉?不过,美国科罗拉多州矿山学院的科学家们能够利用
期刊
大家喜爱的健忘的多莉,还有它的各种各样的海洋朋友们,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的呢?  2003年迪士尼动画电影《海底总动员》告诉了我们小丑鱼马林的故事,胆小的马林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找到儿子尼莫。马林在路上遇见了热心助人但是异常健忘的多莉,然后开始一场海洋历险记。2016年,在续集《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中,多莉和它的伙伴们再次踏上了充满冒险和惊奇的旅程。  问题来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水下生物
期刊
在人体中,器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比如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肝胆是分泌胆汁帮助消化的器官,大肠是排泄的器官。器官受损,将会使身体丧失某一个重要功能,进而严重威胁到一个人的生命。既然器官这么重要,那么,你知道人体有多少器官吗?  最新的答案是79个。不过,这一数字在不断变化,2016年,人体器官还只有78个,更早几年,可能数量更少。那么,为什么人体器官在不断增加呢?难道人体在新长器官不成?这倒
期刊
要说世界上什么事情让人看了都觉得疼,除了满清十大酷刑,分娩也应该能榜上有名。电视剧里,女主角生孩子时,脸部肌肉绷紧,大汗淋漓,手上的青筋暴起,一声声惨烈的叫声,让等候在屋外的男主角揪心不已。  现实生活中,分娩不仅很疼,而且对于女性来说,也确实是一件“高危工作”。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天约有830名妇女死于因怀孕和分娩期间的并发症,这个数据实际上还比1990年减少了44%。“一个人的生日,是母亲的受
期刊
鼻子是人类最有特色的面部器官之一,它影响着一个人五官的比例和谐,能帮助人们呼吸,是阻挡细菌入侵的第一道屏障。鼻子的作用大体相同,但形态和大小却千万变化。欧洲人鼻子高而修长,十分俊俏。亚洲人则鼻子更扁一点,到了南非人那儿,他们的鼻子更宽,鼻梁高度更低。这是为什么呢?  2016年,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对来自西非、南亚、东亚和北欧的2600多名参与者的鼻子进行了3D成像,测量了不同人群的鼻子宽度、高度、
期刊
19世纪末,德国免疫学家保罗·埃尔利希向老鼠的皮肤注入染色剂后,注意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所有的器官都被染剂渗透了,在显微镜下,肾脏、肝脏以及心脏都呈现了清晰的蓝紫色,为什么只有脑部组织颜色没有任何变化?  随后,埃尔利希的学生重复了这个实验。这次他们将染料注入进了脑髓,这时脑细胞被染成了蓝色,而身体其他器官并没有染色。这些实验说明在大脑和身体组织之间应该有一层屏障,防止二者之间物质的渗透。这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