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灌区信息化的概念,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走向。
【关键词】灌区信息化、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中图分类号:F112.1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35- 0569-01
【正文】灌区一般是指有可靠水源和引、输、配水渠道系统和相应排水沟道的灌溉面积,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产物,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灌区是一个半人工的生态系统,它是依靠自然环境提供的光、热、土壤资源,加上人为选择的作物和安排的作物种植比例等人工调控手段而组成的一个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质的开放式生态系统。灌区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灌区信息资源,大大提高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准确性以及传输的时效性,做出及时、准确的反馈和预测,为灌区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全面提升灌区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一、灌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灌区信息化概括起来就是测、控、传、软四个方面。实践中人们通常把信息系统形象的比喻成人的工作过程,“测控点”就象人的五官和手脚,将信息收集,并转化为系统能够接受的方式(即数字化),上传给信息中心,亦或接受上级指令,转化为物理控制方式来控制目标;“数据传输”就相当于神经网络,上传下达各种数据、指令;“软件系统”就好比是整个系统的大脑,执行“思考”的功能,收集管理决策所需要的所有数据,通过各类软件分析处理,产生决策结果,如:管理调配目标或用水计划等。
1.控制系统建设内容
控制系统对于灌区来说控制目标一般只有闸门和泵站两个对象。
闸门的控制分有开度调节和无开度调节两种,主要针对分水、节制和泄洪闸。目前技术主要是针对传统螺杆、卷扬、液压启闭机的控制系统增加自动控制功能,除实现远控、遥控、集中控制之外,还能根据上下游水位实现过流量、闸位开高等闭环控制。具体来说:前者就是信息中心(一般为管理局)、信息分中心(一般为管理站)或闸控点(一般为管理所),无需到闸门所在现场就能直接进行启或闭的操作;后者则是指给出一段时间内指定的流量或闸位开高的目标值,由闸门控制系统现场自动调节。由于闸门一般位置偏远,能源供给、防尘防水、防盗防破坏的要求较高,近年来很多单位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研究,尤其是太阳能光伏供电技术已比较成熟。
泵站控制由于有很多工业自动控制技术可以借鉴或直接采用,一般跟随机电设备改造,节能改造等项目统一考虑,而多级泵站之间的协调调度才是灌区信息化的主要建设内容。
2. 网络建设内容
通讯网络是灌区信息化的载体,是数据、视频、语音传输的途径,目前主要使用自建网或公网,方式包括有线和无线,有线技术主要有光缆、电缆、电力线载波等,无线技术主要有微波、超短波、GPRS/CDMA等。一般分层次建设,管理局→管理站→管理所→信息点。由于灌区地域广阔,地形复杂,位置偏僻,往往用一种方式难以解决全部通讯问题,因此大多灌区采用混和组网的方式。近年来随着公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建议和灌区的选择都傾向于公共网络,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不用用户自己维护,稳定性、安全性有保障等,但是由于公网覆盖面积有限,而且使用费用仍然偏高,大部分灌区目前还是选择自建网或部分采用公网。
3. 软件建设内容
软件是灌区信息化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信息系统对提高管理水平的最主要作用一是代替部分手工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通过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分析数据,提供更精确的辅助决策支持。从近几年灌区信息化建设过程来看,大部分灌区重视硬件而忽略软件,使软件开发工作成为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应用系统的开发,由于其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灌区之间差异大,从而造成通用平台开发周期长、难度大、投资高,目前尚无成熟产品。
二、灌区的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可喜的成绩,但现在仍存在不少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
信息化作为一项综合性工程,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相关系统建设不配套,已建工程就很难发挥效益和作用。有的灌区建设了水情信息采集点和闸门控制点,受资金制约还没有开发业务应用软件,采集的数据也就无法应用;有的灌区仅用3-5万元建设一个简易软件,应付使用。
2.认识理解不到位
当前,灌区信息化的发展刚刚起步,处于摸索和试点阶段,应本着“以需求为导向,经济实用的原则”,综合考虑灌区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情况,制定实用的建设任务。而个别灌区,对信息化建设的目的认识不够,存在着攀高求大、追求先进、不讲效益等问题。
3.建设内容欠妥
由于投资不足和理解不到位,灌区在选择建设内容部分出现偏差,例如:有的灌区规划中没有考虑上游供水水源情况,只规划了渠道信息采集,难以形成用水管理方案。有的灌区监理的信息采集点不多,但中心机房装修工程投资过多,不够经济实用。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仍然存在。
4.复合型人才匮乏
总体上讲,从事灌区信息化建设的专门技术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数量严重不足,懂计算机的不懂水利,懂水利的不懂计算机,技术结构不够合理。在灌区信息化建设中,有的灌区全部依靠企业来确定建设内容、选择设备、核算经费。而另一方面,很多公司又属纯技术公司,缺乏水利知识,不能提出满足灌区实际应用的需求分析,个别公司根据自己熟悉的知识,来设计信息化内容,开发出来的系统不符合灌区业务流程,实用性差。
三、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今后灌区信息化的建设要往大型灌区上发展,所以建设大型灌区信息化的建设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尽快研究制定大型灌区信息化有关技术标准和有关政策,从而指导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源建设,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实现我国灌区间的信息共享,同时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和综合管理。
2.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项目建设。
3.抓好试点项目的建设和运行管理,通过坚持规划和重大设计方案的专家论证评审制度,严格执行项目的立项审批程序,对项目建设实行公开招标,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等措施,探索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
4.抓紧组织科研院校的力量,与有技术实力的企业合作,联合攻关,加强适用于灌区的软、硬件新技术、新产品,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提高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
5.针对大型灌区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的状况,制定优惠政策和良好的用人机制,加强灌区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训工作,为推进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6.继续加强行业信息化管理力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技术支持平台、项目申报审批平台、项目管理平台等,使项目前期咨询、中期监督、后评价以及获取技术支持更加迅速、客观、高效。
【参考文献】
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顾宇平
【关键词】灌区信息化、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中图分类号:F112.1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35- 0569-01
【正文】灌区一般是指有可靠水源和引、输、配水渠道系统和相应排水沟道的灌溉面积,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产物,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灌区是一个半人工的生态系统,它是依靠自然环境提供的光、热、土壤资源,加上人为选择的作物和安排的作物种植比例等人工调控手段而组成的一个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质的开放式生态系统。灌区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灌区信息资源,大大提高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准确性以及传输的时效性,做出及时、准确的反馈和预测,为灌区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全面提升灌区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一、灌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灌区信息化概括起来就是测、控、传、软四个方面。实践中人们通常把信息系统形象的比喻成人的工作过程,“测控点”就象人的五官和手脚,将信息收集,并转化为系统能够接受的方式(即数字化),上传给信息中心,亦或接受上级指令,转化为物理控制方式来控制目标;“数据传输”就相当于神经网络,上传下达各种数据、指令;“软件系统”就好比是整个系统的大脑,执行“思考”的功能,收集管理决策所需要的所有数据,通过各类软件分析处理,产生决策结果,如:管理调配目标或用水计划等。
1.控制系统建设内容
控制系统对于灌区来说控制目标一般只有闸门和泵站两个对象。
闸门的控制分有开度调节和无开度调节两种,主要针对分水、节制和泄洪闸。目前技术主要是针对传统螺杆、卷扬、液压启闭机的控制系统增加自动控制功能,除实现远控、遥控、集中控制之外,还能根据上下游水位实现过流量、闸位开高等闭环控制。具体来说:前者就是信息中心(一般为管理局)、信息分中心(一般为管理站)或闸控点(一般为管理所),无需到闸门所在现场就能直接进行启或闭的操作;后者则是指给出一段时间内指定的流量或闸位开高的目标值,由闸门控制系统现场自动调节。由于闸门一般位置偏远,能源供给、防尘防水、防盗防破坏的要求较高,近年来很多单位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研究,尤其是太阳能光伏供电技术已比较成熟。
泵站控制由于有很多工业自动控制技术可以借鉴或直接采用,一般跟随机电设备改造,节能改造等项目统一考虑,而多级泵站之间的协调调度才是灌区信息化的主要建设内容。
2. 网络建设内容
通讯网络是灌区信息化的载体,是数据、视频、语音传输的途径,目前主要使用自建网或公网,方式包括有线和无线,有线技术主要有光缆、电缆、电力线载波等,无线技术主要有微波、超短波、GPRS/CDMA等。一般分层次建设,管理局→管理站→管理所→信息点。由于灌区地域广阔,地形复杂,位置偏僻,往往用一种方式难以解决全部通讯问题,因此大多灌区采用混和组网的方式。近年来随着公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建议和灌区的选择都傾向于公共网络,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不用用户自己维护,稳定性、安全性有保障等,但是由于公网覆盖面积有限,而且使用费用仍然偏高,大部分灌区目前还是选择自建网或部分采用公网。
3. 软件建设内容
软件是灌区信息化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信息系统对提高管理水平的最主要作用一是代替部分手工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通过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分析数据,提供更精确的辅助决策支持。从近几年灌区信息化建设过程来看,大部分灌区重视硬件而忽略软件,使软件开发工作成为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应用系统的开发,由于其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灌区之间差异大,从而造成通用平台开发周期长、难度大、投资高,目前尚无成熟产品。
二、灌区的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可喜的成绩,但现在仍存在不少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
信息化作为一项综合性工程,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相关系统建设不配套,已建工程就很难发挥效益和作用。有的灌区建设了水情信息采集点和闸门控制点,受资金制约还没有开发业务应用软件,采集的数据也就无法应用;有的灌区仅用3-5万元建设一个简易软件,应付使用。
2.认识理解不到位
当前,灌区信息化的发展刚刚起步,处于摸索和试点阶段,应本着“以需求为导向,经济实用的原则”,综合考虑灌区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情况,制定实用的建设任务。而个别灌区,对信息化建设的目的认识不够,存在着攀高求大、追求先进、不讲效益等问题。
3.建设内容欠妥
由于投资不足和理解不到位,灌区在选择建设内容部分出现偏差,例如:有的灌区规划中没有考虑上游供水水源情况,只规划了渠道信息采集,难以形成用水管理方案。有的灌区监理的信息采集点不多,但中心机房装修工程投资过多,不够经济实用。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仍然存在。
4.复合型人才匮乏
总体上讲,从事灌区信息化建设的专门技术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数量严重不足,懂计算机的不懂水利,懂水利的不懂计算机,技术结构不够合理。在灌区信息化建设中,有的灌区全部依靠企业来确定建设内容、选择设备、核算经费。而另一方面,很多公司又属纯技术公司,缺乏水利知识,不能提出满足灌区实际应用的需求分析,个别公司根据自己熟悉的知识,来设计信息化内容,开发出来的系统不符合灌区业务流程,实用性差。
三、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今后灌区信息化的建设要往大型灌区上发展,所以建设大型灌区信息化的建设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尽快研究制定大型灌区信息化有关技术标准和有关政策,从而指导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源建设,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实现我国灌区间的信息共享,同时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和综合管理。
2.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项目建设。
3.抓好试点项目的建设和运行管理,通过坚持规划和重大设计方案的专家论证评审制度,严格执行项目的立项审批程序,对项目建设实行公开招标,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等措施,探索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
4.抓紧组织科研院校的力量,与有技术实力的企业合作,联合攻关,加强适用于灌区的软、硬件新技术、新产品,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提高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
5.针对大型灌区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的状况,制定优惠政策和良好的用人机制,加强灌区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训工作,为推进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6.继续加强行业信息化管理力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技术支持平台、项目申报审批平台、项目管理平台等,使项目前期咨询、中期监督、后评价以及获取技术支持更加迅速、客观、高效。
【参考文献】
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顾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