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想学”的课堂——我的梦

来源 :教育学·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hamet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下提倡“梦”,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仅有一个小小的梦——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想学”的状态。一个人有了学习的动力,他才可能全力以赴。我们应努力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状态。本文就如何使学生处于“想学”的状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课堂 梦想 状态
  当下提倡“梦”, 我没有多么高远的梦,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仅有一个小小的梦——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想学”的状态。本文就学生“不想学”的原因以及如何将“不想学”转变为“想学”探讨以下几点。
  一、根据教学经验,总结学生产生“不想学”状态的原因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大部分产生“不想学”状态的学生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的有几方面原因。教师要认识到产生这些原因的根本所在,并在教学工作中加以注意,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消极的情绪。
  1.学生的思路跟不上节奏。学生长时间跟不上学习进度或教师的思路,发现自己根本就听不懂教师讲的东西,自己遇到的问题和难题越积累越多,成了解不开的疙瘩,随时间推移,学生也就对课堂教学失去信心了。
  2.教师的关注频率不高。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学生而言教师的每一个眼神都是爱。在课堂上,几十位学生坐在哪儿,由于教师站位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经常处于教师的“视野盲区”或者“视野盲点”。教师与学生可能长时间没有交流。
  3.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在学生没有按要求完成作业或经常不发言时,教师经常说:“下次你还这样,我让你站着或告诉你家长”等,这会给学生一种心理压力,也可能导致学生厌烦、厌学的产生。再比如来自学习排名的压力:每次考试,都会有一个名次的问题,有的不能接受再学校的排名,有的不能接受自己的名次下滑。家长经常说:“下次考不好,不让你读书了”。 无论压力来自哪里,都会给学生的学习、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二、如何扭转学生“不想学”的状况
  首先,教师“想教”应该是使学生“想学”的因素之一。要使教师“想教”应该是校长或上级领导的事情,在此咱不管他。就如何使学生处于“想学”的状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发表以下见解。
  1.教师的精神状态是学生“想学”的第一方面。每天进教室前教师必须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热情激扬、面带微笑的精神状态总比有气无力、精神颓废或阴沉着脸的状态更有利于学生“想学”。我们应努力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状态。
  2.学生学习的内容恰当是“想学”的第二方面。内容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学生“想学”,教师要设计适当的教学问题,达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努力挖掘知识内涵,密切关注学生实际,做到通过学习课本知识达到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3.努力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是“想学”的第三方面。就心理过程而言,课堂学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融合相统一的过程。众所周知,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姐妹,没有离开非智力因素的智力开发,也没有脱离智力因素的非智力因素存在。
  非智力因素的调动即我们如何才能使学生产生“想学”的动力。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点具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应出于真诚,发自内心,才可以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爱需要尊重及宽容,特别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尊重和宽容可让他们感念于心,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第二点体验成功。成功源自展示,展示源自自信,自信源自预习。换言之,即是,预习催生自信,自信激励展示,展示孕育成功,成功繁衍动力。在课堂上,想要产生“想学”的动力,就得充分满足学生预习和表达的欲求。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如果能尝点甜头,他就会越做越有劲。如果是不断地尝到苦头,他就会越来越没有兴趣了。让学生获得成功,尝到成功的甜头。第三点设计情境。好的课堂起始的情境设计能够吊起学习者的“胃口”。给我们的课堂设计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习者能够在具体的场景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想学”的热情。
  4.点评价激励。老师赞许的眼光、鼓励的话语,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明确指出: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兴奋的情绪、热情的关注、勃勃的生气,殷切的期望都会转化为学生进步和“想学”的动力。一个人有了学习的动力,他才可能全力以赴。
  三、结束语
  作为教师我们努力备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从课堂导入到学习新课到最后总结甚至板书设计,哪些问题需要学生展示,哪个地方需要学生自学,哪些知识需要学生板演,我们心中都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避免学生产生“不想学”的情绪,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进入“想学”的状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动力,并积极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课改的新形式下赋予教师工作以新的内涵,如何适应时代需要,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如何对新时期学生实施更有效的教育教学?这是每位教学工作者面对的新课题。政治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创造机会,寻找良策,使学生在课堂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从而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  关键词:政治 课堂教学 学生 活跃  纵观我国多年来的教学改革,都在不约而同地强调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从近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悟。  一、深入钻研课本,
期刊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
期刊
《数学课标》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和谐发展需要有和谐的课堂。笔者认为和谐的数学课堂应该是让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是充满民主的课堂,是智慧挑战的课堂,是有效益的课堂,更是开放创新的课堂。  以下围绕和谐数学课堂的这几个要素谈一些感想,同大家交流。  一、把数学课上得有趣些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感兴趣,数学课当然也不例外。但是,数
期刊
创作于1957年的《茶馆》标志着老舍解放后戏剧创作的最高峰,是中国当代戏剧舞台上首屈一指的杰作,特别是经过历史的考验,其价值更为人们所认识和称誉,在西欧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限于本人知识范围和认识水平,本文仅以大家公认的老舍先生的戏剧代表作《茶馆》为主,牵涉其他有限几个话剧,力争能窥一斑而识全豹,找出老舍戏剧创作的相通之处,感悟老舍话剧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以资抛砖引玉,引起广
期刊
一、云南德宏土司制度的产生  1.元朝时期德宏的土司制度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廷升金齿安抚司为宣抚司,立金齿六路建立军民总管府,六路即麓川路(今瑞丽和陇川)、平缅路(今梁河南部及陇川北部)、镇西路(今盈江)、镇康路(今镇康县)、茫施路(今芒市坝)、柔远路(怒江坝),在六路之外并设南赕(今盈江北部),亦属金齿宣抚司,这是元朝为加强统治在德宏设置的第一个土司府。在六路一赕中,除镇康和柔
期刊
摘 要:任何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能够提出问题,具有问题意识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之一。物理教学应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本文叙述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氛围 问题情境 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是学生素质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不由对在新课程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困惑进行深深地反思。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从角色和观念上发生根本的转变,下面是本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  教师需要对新课程标准学习以及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1、2和选修1至6共8本书进行研究。必修课程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定位基础,而选修课程则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许多知识不必在必修模块上做过多的
期刊
摘 要: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是学习和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应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思维能力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创设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关键词:初中教学 主体性 教学氛围 课堂结构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
期刊
一、归纳总结式  结课时,教师要归纳全课,提示要点,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以便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深化理解,提高认识,进而完全掌握所学知识。这样的结尾可帮助学生把“厚”书读“薄”,达到内化知识的目的。  比如,《小镇的早晨》用三段(总分结构)具体写了小镇的恬静、热闹、紧张,且每段的语言结构都相似。所以课结尾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课文的语言特点和结构安排加以总结,以便使学生印象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