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下提倡“梦”,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仅有一个小小的梦——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想学”的状态。一个人有了学习的动力,他才可能全力以赴。我们应努力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状态。本文就如何使学生处于“想学”的状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课堂 梦想 状态
当下提倡“梦”, 我没有多么高远的梦,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仅有一个小小的梦——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想学”的状态。本文就学生“不想学”的原因以及如何将“不想学”转变为“想学”探讨以下几点。
一、根据教学经验,总结学生产生“不想学”状态的原因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大部分产生“不想学”状态的学生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的有几方面原因。教师要认识到产生这些原因的根本所在,并在教学工作中加以注意,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消极的情绪。
1.学生的思路跟不上节奏。学生长时间跟不上学习进度或教师的思路,发现自己根本就听不懂教师讲的东西,自己遇到的问题和难题越积累越多,成了解不开的疙瘩,随时间推移,学生也就对课堂教学失去信心了。
2.教师的关注频率不高。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学生而言教师的每一个眼神都是爱。在课堂上,几十位学生坐在哪儿,由于教师站位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经常处于教师的“视野盲区”或者“视野盲点”。教师与学生可能长时间没有交流。
3.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在学生没有按要求完成作业或经常不发言时,教师经常说:“下次你还这样,我让你站着或告诉你家长”等,这会给学生一种心理压力,也可能导致学生厌烦、厌学的产生。再比如来自学习排名的压力:每次考试,都会有一个名次的问题,有的不能接受再学校的排名,有的不能接受自己的名次下滑。家长经常说:“下次考不好,不让你读书了”。 无论压力来自哪里,都会给学生的学习、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二、如何扭转学生“不想学”的状况
首先,教师“想教”应该是使学生“想学”的因素之一。要使教师“想教”应该是校长或上级领导的事情,在此咱不管他。就如何使学生处于“想学”的状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发表以下见解。
1.教师的精神状态是学生“想学”的第一方面。每天进教室前教师必须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热情激扬、面带微笑的精神状态总比有气无力、精神颓废或阴沉着脸的状态更有利于学生“想学”。我们应努力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状态。
2.学生学习的内容恰当是“想学”的第二方面。内容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学生“想学”,教师要设计适当的教学问题,达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努力挖掘知识内涵,密切关注学生实际,做到通过学习课本知识达到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3.努力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是“想学”的第三方面。就心理过程而言,课堂学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融合相统一的过程。众所周知,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姐妹,没有离开非智力因素的智力开发,也没有脱离智力因素的非智力因素存在。
非智力因素的调动即我们如何才能使学生产生“想学”的动力。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点具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应出于真诚,发自内心,才可以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爱需要尊重及宽容,特别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尊重和宽容可让他们感念于心,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第二点体验成功。成功源自展示,展示源自自信,自信源自预习。换言之,即是,预习催生自信,自信激励展示,展示孕育成功,成功繁衍动力。在课堂上,想要产生“想学”的动力,就得充分满足学生预习和表达的欲求。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如果能尝点甜头,他就会越做越有劲。如果是不断地尝到苦头,他就会越来越没有兴趣了。让学生获得成功,尝到成功的甜头。第三点设计情境。好的课堂起始的情境设计能够吊起学习者的“胃口”。给我们的课堂设计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习者能够在具体的场景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想学”的热情。
4.点评价激励。老师赞许的眼光、鼓励的话语,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明确指出: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兴奋的情绪、热情的关注、勃勃的生气,殷切的期望都会转化为学生进步和“想学”的动力。一个人有了学习的动力,他才可能全力以赴。
三、结束语
作为教师我们努力备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从课堂导入到学习新课到最后总结甚至板书设计,哪些问题需要学生展示,哪个地方需要学生自学,哪些知识需要学生板演,我们心中都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避免学生产生“不想学”的情绪,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进入“想学”的状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动力,并积极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课堂 梦想 状态
当下提倡“梦”, 我没有多么高远的梦,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仅有一个小小的梦——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想学”的状态。本文就学生“不想学”的原因以及如何将“不想学”转变为“想学”探讨以下几点。
一、根据教学经验,总结学生产生“不想学”状态的原因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大部分产生“不想学”状态的学生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的有几方面原因。教师要认识到产生这些原因的根本所在,并在教学工作中加以注意,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消极的情绪。
1.学生的思路跟不上节奏。学生长时间跟不上学习进度或教师的思路,发现自己根本就听不懂教师讲的东西,自己遇到的问题和难题越积累越多,成了解不开的疙瘩,随时间推移,学生也就对课堂教学失去信心了。
2.教师的关注频率不高。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学生而言教师的每一个眼神都是爱。在课堂上,几十位学生坐在哪儿,由于教师站位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经常处于教师的“视野盲区”或者“视野盲点”。教师与学生可能长时间没有交流。
3.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在学生没有按要求完成作业或经常不发言时,教师经常说:“下次你还这样,我让你站着或告诉你家长”等,这会给学生一种心理压力,也可能导致学生厌烦、厌学的产生。再比如来自学习排名的压力:每次考试,都会有一个名次的问题,有的不能接受再学校的排名,有的不能接受自己的名次下滑。家长经常说:“下次考不好,不让你读书了”。 无论压力来自哪里,都会给学生的学习、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二、如何扭转学生“不想学”的状况
首先,教师“想教”应该是使学生“想学”的因素之一。要使教师“想教”应该是校长或上级领导的事情,在此咱不管他。就如何使学生处于“想学”的状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发表以下见解。
1.教师的精神状态是学生“想学”的第一方面。每天进教室前教师必须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热情激扬、面带微笑的精神状态总比有气无力、精神颓废或阴沉着脸的状态更有利于学生“想学”。我们应努力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状态。
2.学生学习的内容恰当是“想学”的第二方面。内容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学生“想学”,教师要设计适当的教学问题,达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努力挖掘知识内涵,密切关注学生实际,做到通过学习课本知识达到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3.努力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是“想学”的第三方面。就心理过程而言,课堂学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融合相统一的过程。众所周知,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姐妹,没有离开非智力因素的智力开发,也没有脱离智力因素的非智力因素存在。
非智力因素的调动即我们如何才能使学生产生“想学”的动力。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点具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应出于真诚,发自内心,才可以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爱需要尊重及宽容,特别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尊重和宽容可让他们感念于心,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第二点体验成功。成功源自展示,展示源自自信,自信源自预习。换言之,即是,预习催生自信,自信激励展示,展示孕育成功,成功繁衍动力。在课堂上,想要产生“想学”的动力,就得充分满足学生预习和表达的欲求。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如果能尝点甜头,他就会越做越有劲。如果是不断地尝到苦头,他就会越来越没有兴趣了。让学生获得成功,尝到成功的甜头。第三点设计情境。好的课堂起始的情境设计能够吊起学习者的“胃口”。给我们的课堂设计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习者能够在具体的场景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想学”的热情。
4.点评价激励。老师赞许的眼光、鼓励的话语,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明确指出: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兴奋的情绪、热情的关注、勃勃的生气,殷切的期望都会转化为学生进步和“想学”的动力。一个人有了学习的动力,他才可能全力以赴。
三、结束语
作为教师我们努力备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从课堂导入到学习新课到最后总结甚至板书设计,哪些问题需要学生展示,哪个地方需要学生自学,哪些知识需要学生板演,我们心中都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避免学生产生“不想学”的情绪,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进入“想学”的状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动力,并积极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