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那些年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ld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有零碎的记忆起,我已经过了五十个年了。三岁开始我就有了模糊的年味,随着年龄的增长,年味越来越浓,越来越香。直到今天终于可以来细细品味一下了。
  童年的年味,最直接也最简单。最关心的就两个字,吃和穿。最初的年味之所以体现在吃和穿里,是因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原因。当年物质匮乏,当时年幼无知,吃和穿就成了头等大事。依稀记得大年三十那天,中午过后便忙着用大锅烧水,轮流洗澡更衣。当然我是第一个洗的,因为我是老小。洗漱过后,换上新衣,静候鸡腿。下午三点多,大人们就要开始忙碌年夜饭。首先是由爷爷主刀斩鸡鸭、切烟肠、切卤肉,接下来是炒热菜,汤则是之前就一直在烧的。我会第一个品尝到鸡腿或鸭腿。爷爷总是把鸡腿去完皮才递给我,有时还会在腿肉上划几刀,方便我啃咬。五点过后,通常我们家会首先响起鞭炮,宣告年夜饭开始,之后村里的鞭炮声陆续响起,大年三十之夜随即热闹起来。
  七八岁以后,年的感觉越来越丰富了。为了过个好年,一般一周之前就开始准备了。进入年关,妈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除尘。除尘一般是在大年廿四前后一天,整座房屋必须做到六面光。于是,长枪、短炮、凳子、梯子都用上。另外,所有的家具都要投进河里洗洗澡,其景观有如河马过河,忙乱热闹。大家图的就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過大年。紧接着妈妈开始做年糕,萝卜糕是咸的,糯米糕是甜的,小圆包既咸又甜,每家每户一般都会做三种以上的年糕。廿五六做烟肠、卤肉,廿七八则安排杀鸡鸭,鸡鸭要用盐水整只蒸煮,整齐排挂。说到鸭子就一定要提提我的功劳。十岁左右,我就可以为家里过年做点贡献了,我最擅长养鸭。每年年中抓回小鸭,由我专门饲养。从种鸭到成鸭,周期约五个月,我养鸭相当专业,有方法会管理,旱涝保收,每年十只,肥美健硕。过年杀八只,留两只初九和十五。那时,我最喜欢吃鸭肾,奶奶会第一时间叫我从滚烫的锅里捞鸭肾先品尝,我一口气要吃五六个。其实,鸭肾也不大,就略大于拇指而已。浅黄色,香甜柔嫩可口。也算是奶奶犒劳我养鸭的辛勤努力。
  还有一件事记忆犹新,就是每年约年廿五左右,几个大哥或堂哥会轮流结伴到爸爸工作的大溪镇挑回爸爸预先采购好的年货,大都是猪肉、豆干、鞭炮等。因为是在隔壁乡镇,要操近路就得走山路,而且路程需要半天,我年纪尚小没有挑战过,几个哥哥总是乐此不疲。这件事坚持了好多年,直到爸爸调离那个乡镇。
  上世纪七十年代,爸爸调到县城工作。于是,年越过越别致,越过越有文化味了。爸爸会在年前两周左右,预先把水仙花雕刻好,泡水、装盆,每日调以温水,定期晒晒太阳,以控制花期,一般是两盆初一开,两盆十五开,精确度非常高。贴春联也算是过年的重头戏之一。就如王安石说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们家一般要等到廿九那天贴春联,爸爸是主力,我打下手。大门、小门、客厅、饭厅、窗户、谷仓、猪圈、鸭圈都要贴,最后剩下的红纸还要剪一些纸条,将水仙花、茶花树、桃树、桂树等圈上,图个吉利吉祥迎新春。最重要的环节是贴大门联,每次都是由我先比试,爸爸站在离大门几米远处观看,确保中正笔直。记得最早的春联是由大哥书写的,他的字近似毛体,飘逸洒脱,令我印象深刻。可惜大哥英年早逝,我还没来得及和他一起谈论春联乃至书法。大哥的过早离去是我们全家的伤痛,至今仍影响巨大。后来的春联大都由江涛完成。江涛是邻村的一个农民,自学成才。五十多岁才成为农民书画家,福建省美协会员,擅长画葡萄、梅花。老爸退休后开始自己动手书写春联,不仅能自给还给邻里代写,不收一分,免费赠送。多年下来,老爸的书写水平大有长进,现在八十多岁了,依然笔耕不辍,力求上进,且偶有作品。当然老爸退休后,我又多了一项任务,那就是每年都要把县委、县政府给全县离退休老干部的慰问信贴在显著位置,确保党和政府的关怀体现到位。
  除夕的年夜饭十分讲究,必须在大厅摆放“八仙桌”,菜品要分三排共九盘,鸡鸭的排列特别讲究,不但有位置,还有方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会不时地纠正我们的乱摆。除九盘主菜之外,四个桌角还要摆放四个碟子,盛放酱、醋、辣及小菜。桌长边的四个边角是大位,按鸡头的左右边依次分上上位、上位等,斟酒的在两侧,斟酒必须按上下位次序进行,连斟酒瓶的拿法都有讲究。这就是炉火纯青的中国吃喝文化。最后一道是起木炭炉,烧得旺旺的,放在桌子底下,叫“围炉”,寓意生活红红火火。
  几十年来,住房一直在变化,但是老家永远是年的中心,是原点,从没有变过。我从十二岁开始外出求学,二十岁参加工作,三十岁成家立业。从镇里到县城到市区,几易其所。唯有一个年,那是2004年春节,我们搬进了市区的新居,按照习俗有新家过新年的习惯。我们征得父母同意,把父亲接到市区新家过年。这虽然是个喜庆之年,但是大年初一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回老家了。我想,只有父母、兄弟姐妹团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年。老家的旧瓦房,说是旧瓦房其实也很大气。三间开阔,上下厅堂,中间天井,上厅有两层,共有六间、三厅、两廊、一井,十分开阔通畅。白墙黑瓦红砖,是典型的南方大厝。2015年,旧屋拆了。当年就在原址重建钢筋水泥框架结构三层斜顶洋房,共由十大间、四大厅、九卫室、八阳台、一厨房构成,是现代的居家模式。前屋置三级台阶,宽敞门面,尽显大气。后院两百多平方米,植树、栽花、养鱼、喂鸟,不失优雅情趣。更重要的是我们家父母双全,兄弟团结,子孙满堂,健康美满,其乐融融。大厅悬挂着横批“紫阳世泽”,上联“孝祖德福禧乃厚”,下联“思孙谋善庆而兴”,以及全家福彩照,就成了我们家生动真实的写照。
  可以说,交通的变迁最牵动着游子归家过年的心。从最初的山路步行,到公路自行车、摩托车,再到水泥路小汽车,老家已经历了五次乡村道路修建、改造、拓宽、升级。2020年春节前夕,高速公路通到家门口,村里家家户户有小汽车,有的家庭甚至拥有好几辆小汽车,还实现了通信网络全覆盖。发达的交通通信为我们的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再远的远方仍是咫尺。回想起我从单身回家到夫妻双双把家还再到携妻儿一起回家过大年,这一段段年路历程,总是感慨:老家呀,你就是年的方向,永远快乐的地方!
  每个时代每个地方的年都有特殊的符号。包饺子、守年夜、压岁钱、逛庙会、游花市、看春晚、办联欢……各有千秋。从最初的甲骨文中的“年”看,上为禾,下为千。《说文解字》写有“年,谷熟也”。《谷粱传》里也记载“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可以看出,年就是为丰收喜庆准备的。而在我们心中,年永远是团聚、幸福、美好的。
  2021年,也许又会与众不同了。全球新冠疫情阻止了一些人过年团聚的脚步,但阻挡不了我们对幸福美好的向往。不管风云变幻,中国年永远红红火火,代代相传。
其他文献
梔子花开,美人临兮,美姿俏兮,美容笑兮,美目盼兮。栀子花开,花香盈袖,花香盈头,花香盈室,花香盈路。  “树恰人来短,花将雪样年。孤枝妍外净,幽馥暑中寒。”杨万里《栀子花》中这样描写道。栀子树枝叶繁茂,叶四季常绿,栀子花花萼筒形有棱,花冠高脚碟状,白色重瓣,一般呈六瓣。花朵美丽,芳香素雅,浓郁持久,绿叶白花,娇俏动人,格外清丽可爱。栀子为庭院中优良的美化植物,它适用于阶前、池畔和路旁配置,也可做花
期刊
一座山  对于每个人来说,心中都有个故乡的影子,对于每一个走出山村的孩子来说,心中也都有一座故乡的山。我的老家在素有“瓜果之乡”美誉的鄱阳湖畔的芦田乡,村外有一个方圆十里最高的山脉叫洄源岭,因高耸入云,也叫碧云峰,它承载了我少年时代太多美好快乐的时光。  洄源岭,顾名思义,每遇丰水期,因湖水涨到此处即自行回流而故称,是周边十余里的制高点。山上有柴草,灌木,和一些难以成大材的松树、竹子以及漫山遍野的
期刊
暮色中,苍山如大海辽阔。从县城一路往西,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浪涛翻涌,班车像一叶扁舟在浪尖上行走,左一下,右一下,东摇西摆,腾云驾雾一般。  从年初四,整整十一个日夜,陪着父亲从乡下到县城,再到漳州175医院,和病魔展开一场前途未卜的竞赛。医院长长的甬道里,随处是恓惶的身影,以及隐忍的表情,在白白的灯光下,生命变得如此不靠谱,一点点地虚幻起来。一向高大的父亲在我面前一节节变矮、变小,在医院的迷宫中仓皇
期刊
在人们的印象中,沈阳是一个工业城市,在大机器的轰鸣中不会有什么名胜古迹。其实不然,沈阳是东北为数不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2300年建城史,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沈阳故宫、盛京三陵都是世界文化遗产。  位于沈阳旧城中心、现为沈河区沈阳路171号的沈阳故宫是沈阳最负盛名的名胜古迹,与北京故宫同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两座宫殿建筑群之一。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清太祖迁都沈阳
期刊
[摘要]居住于海外的华人是典型的“异置者”(displaced people),对于他们而言,维系其价值体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本文通过对伦敦中国城的田野调查、日常生活的案例分析发现,居住在伦敦的华人仍然以一种中国的方式生活,并显现出很强的身份认同特点;其背后的隐性力量——中国的文化遗产成为其身份认同的主要内容,而文化记忆则是保留并延续中国文化遗产和身份认同的主要方式。同时,这一过程也在不断更新中传
期刊
因为晕车,常常给我的旅途带来很大的痛苦,给本来辛苦的旅程蒙上了更加艰难的色彩。每一次的终于归来,总使我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我总是对自己说,我再也不出门了,再也不坐车了。然而,这是不现实的,下一次,我还得在心理上和身体上再次遭受痛苦。  多羡慕《小灵通漫游未来》中的旅行者,扣子一扣,就可以飞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总是在想,为什么不能发明一种汽车,是环保的,无味的,不会颠簸的,总之让人不晕车的。不然,变成
期刊
日光倾城,五点多的南城水泥地还是滚烫,一道紧闭的大铁门新得发亮,铁门内的塑胶跑道上一个人都没有,一片绿油油的塑料草坪享受着柔和的夕阳。  一个穿着蓝色格子衫的小男孩在铁门外蹦蹦跳跳。那是我弟弟。  我蹲下来摸了摸他的脑袋,宠溺地看着这个比我小了十四岁的男孩,说:“敏敏,你以后就来这儿上小学好不好?”  “好啊!”他满不在乎地骑着自行车绕着我转圈,似乎觉得自己肯定会在这个学校。  这是南城实验小学。
期刊
在中国人心中,牛是一种勤劳而温顺的动物。在中国数千年的农耕文化中,牛与大地谱写着耕耘的诗篇,寄托着人们深厚的情感。  牛在新石器时代就被人类驯化,距今至少有7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的十二生肖之中,牛排名第二,这一排位也被演绎出很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比较为人熟知的是这样一个典故:天地未开之时,混沌一片,鼠于夜半之际出来活动,将天地间的混沌状态咬出缝隙,“鼠咬天开”,所以子时属鼠。天开之后,接着要辟地
期刊
我躲在平房的间隙里,大气不敢出,父亲急得像只猴子,手里举着个拖鞋,煞有介事地摇摆着,示意着这世界上唯有父亲才有的一种威严。他虽然着急,却仍然不爱说话,这是他的性格。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父亲木讷沉默的性格保持至今,再无更改的可能性,这也导致了他的脾气暴躁,在人前人后才华得不到施展。越是这样,他就越会拿家里人出气,我便成了他直接追踪暴打的对象。  那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得以保全身体,因为父亲被一帮人
期刊
某周末,我与几位朋友一同前往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找友人小吴玩。车子从南靖出发,到葛山转高速公路,一个小时就到了开发区。刚到小吴的家里喝过茶,同行的小张就提议到南炮台看看。于是小吴便带大家前往南炮台。  坐车几分钟就到了南炮台。城门顶上有一块镌着“播荡烟尘”的石匾额。门右边有一块巨大的“南炮台赋”石刻。走进大门,登上城墙转一圈。小吴介绍说,南炮台城墙呈椭圆形,三合土夯筑而成,周长有240米,墙高6米,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