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化的课堂精彩纷呈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chine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与生活课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活动性”,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让“活动”生活化;让“活动”体验化;让“活动”情感化;让“活动”个性化。教师要努力创设活动化的课堂,设计真实、有效地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获得真知。
  关键词;活动 课堂 生活化 体验化 情感化 个性化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课程。”新课程理念认为思品教材是一种开放的教材,它期待着使用者选择最佳活动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从而不断地积累起新的品质。品德与生活课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活动性”,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中介。因此,活动设计是否有效便成为小学品德课堂是否有活力的关键。那么该如何为学生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设计出有效的活动呢?下面就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探索跟大家交流:
  
  一、让”活动”生活化
  
  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都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更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生活基础与认知水平。新理念下的品德课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强调从现实生活中选择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的活动。这就要求我们设计活动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以学生能够理解的生活作为起点进行活动的组织,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力求做到让儿童在自己的真实的生活中接受教育的引导。这样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入,借助学生的“真实生活”开展活动组织交流。因为关注与探讨的是自己的生活,学生会愿意全身心的投入。这样的活动,因为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建立了一种内在的联系,从而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让“活动”体验化
  
  品德的形成源于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体验和感悟。意大利教育家孟台梭利曾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住了,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是的,对于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难以忘怀。他们对生活体验得越充分,感悟就越到位、越深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设计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活动。为了体现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在教学中要明确每个活动的目的,要让全体学生真正走进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知、感悟,提升自我。体验不但能架起学生的生活与心灵之间的桥梁,还能在学生心灵最深处实现道德与内心的整合。
  
  三、让“活动”情感化
  
  人的精神世界之所以丰富,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感情冷漠的人,是不会也不可能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情感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道德情感有助于道德认识的提高,有助于道德意志、行为的培养,并能促使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品德教育只有努力引发学生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才能提高实效。著名教育家卢梭说过:“儿童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情感,如果想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情感,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
  在教学《我长大了》一课时,我让孩子们带来了自己婴幼儿时穿戴的衣服、裤子、鞋子、袜子、帽子等。展示实物时,我让孩子们互相看一看、比一比、戴一戴、说一说。孩子们无比激动地试穿,试戴,又说又笑。“小袜子只能伸进两个小手指,小帽子只能盖住头顶啦,啊,我长得真快……”在观察和交流中,他们个个欢呼雀跃地比划着,述说着,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似乎又回到了幼儿的日子。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都体验到成长是快乐的,发现是惊喜的,而这样的学习是幸福的。
  
  四、让“活动”个性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了“品德与生活”定位的“四个生活”是:①健康安全地生活;②愉快积极地生活;③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④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这四个层面,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设计训练学生创意的活动。我们以往的教学常常只局限于书本,很少与鲜活、丰富的生活相联系,导致教学失去了亲临实践的情境,显得苍白无力。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打破教师话语的霸权,给学生创设鲜活的极富个性的展示空间,充分激活学生的视听感官,让学生在活动中绽放自己的个性。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消费,尝试购物活动,不但使学生学会合理消费,而且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消费意识和经济意识,让我们的品德教育真正地走向学生的生活,增强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活动给我们品德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要努力创设活动化的课堂,设计真实、有效地活动,注重活动的形式,更注重活动的效果。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获得真知,让品德课堂因为有效的活动而精彩纷呈。
其他文献
摘要:动态教学具有不完全预设性,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即时生成、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教师掌握了促进课堂动态资源生成的策略,可以让课堂变得丰实、灵动。  关键词:英语课堂 动态资源 教学设计 生活实际    动态生成资源,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围绕多元目标,在开展合作、对话、探究的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
期刊
摘要:进行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语文教师值得讨论的话题。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小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关键词:新课标 课堂 创新 兴趣 高效 艺术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过去的课堂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学生是被动的、消极的,是被灌输的器皿,是书本的奴隶,是教师的“应声虫”。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
期刊
摘要:数学教学要求联系学生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数学课堂的绿洲,它能促使学生带着兴趣与热情去发现知识,探索奥秘。  关键词:情境 导学 诱思 精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对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挑战。而有效的数学情境是数学课堂的绿洲。良好的情境促使学生重生纯真的情感和敏锐的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
期刊
摘要:在工作中树立精辟的“三个坚持”理念:坚持以培养人为核心,坚持以民主法治为原则,坚持以事为中心的一个标准;确立精要的“9字”行动准则:重基础、抓长效、促均衡;建立精密“12字”的有效举措:规划引路、制度守护、人才支撑;致力精良的“6字”发展愿景:规范、评价、科研。把。更高质量”作为全面提升教育品质的核心目标,以规范办学促进“更高质量”,以科学评价引领“更高质量”,以优质师资支撑“更高质量”,以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通过转变教师角色,创设恰当的情境,合理地使用学科整合,可以提高美术课的学习效率,使美术课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自主学习 创设情境 转变角色 学科整合    小学美术课怎样才能从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自主学习?在新课标提出之后,我们听到或看过很多的美术教师提到过自主学习这个词语。很多美术教师认为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实
期刊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授、情感交流、智慧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深入钻研课本。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
期刊
摘要:传统的作文评改“少、慢、差、费”,而非指导性作文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教学思想和方法。把这种理念渗透到作文评改中,帮助学生建立作文评改小组,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作文评改工作,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互评、互改、自评、自改中真正领悟写作的奥妙,激发其习作的兴趣。  关键词:批阅 品评 交流 修改 抽阅 指导    又要上作文课了!有人说语文老师谈“批作文色变”,虽然有些夸张,但我们语文老师
期刊
摘要:我国基础教育中,师生注意力过分聚焦于考试成绩,这使教育的本质产生了扭曲,使学生失去了探究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志存高远,对学生考查要从开放、实践、多元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教师 学生 终身发展 个体差异 考察评价    在目前的基础教育中,考试“分数”一直影响着教师们教育价值观的取向,教育的功利性使教师教育价值观产生扭曲和变形。长期以来,师生们过多地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基础性、普通性、发展性等各种特征,音乐教育亦是。音乐教师要具备讲、写、唱、奏四项基本素质,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能够做到扎实地备教材、备学生。此外,音乐教育还应加强对国外音乐教学思想与模式的研究。  关键词:音乐教育 教师素质 方法 研究    一、音乐教师的四项基本素质    从学生角度上说,对于音乐课程的学习,相对于其他课程用心程度少之又少,再加上音
期刊
摘要:加强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开展公民教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和迫切性。要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学生以公民的身份和角色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在整个实施中,应该做到重创新、重实践、重过程、重思考。  关键词;品德课程 教育活 动创新实践 过程思考    放眼世界,关注公民教育已成为教育面向21世纪的全球性现象,其中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培养已成了各国教育共同关注的课题。由于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
期刊